<p class="ql-block"> 从小父亲在我心中一直是高山仰止,让我望而生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志趣超群 抱负高远</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1930年在北京出生,幼年时期恰逢乱世,生活虽然艰辛,但良好的家风家教使他从小就自立自强,志趣超群,抱负高远。加上天资聪颖,50年考取了天津大学水利系水能利用专业,成为新中国最早的大学生,1953年毕业以水利系第一名的优异成绩分配到清华大学土木系任教。为服务新中国建设急需现代化的需要,父亲和三位老师共同开设了建筑机械课程,填补了国内这门课程的空白,同时还代培了全国40余所院校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施工机械化的教师。他不仅精研理论还有超强的科研及实践能力,能独立操作30余种类型的工程机械并可独立顶班生产。57年承担国家建委批准的科研项目,研究推土机生产效率的提高,研制出推土机附加装置并在东方红推土机上应用。</p> <p class="ql-block">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正是放飞梦想的好年华。1957年4月三门峡大坝开工建设,它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父亲曾骄傲地告诉我们当时周恩来总理亲自挂帅,任工程总指挥,而他年仅27岁作为清华大学派出的科技人才,肩负起三门峡工程机械总指挥的重任。<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这几张在三门峡工程中留下的照片见证了他最光彩的青春岁月。这张与“中流砥柱”的合影中,父亲脸上洋溢着“挽既倒之狂澜,作中流之底柱”舍我其谁的豪迈;这三张照片父亲操作着大型机械,展现了一位知识分子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勇敢担当和满腔热血。</span></p> <p class="ql-block"> 对于成长于七八十年代追求功利的我辈,曾满心疑惑的问他为什么要学水利,既不实用也不时髦,<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他自豪的话语至今都在我耳边回响:因为水利工程都是造福人民的大工程,他的理想是做中国水利界的詹天佑。</span>然而时势弄人,风云变幻的政治动荡改变了他家族的命运,他的这一抱负也因此成为终生遗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独立坚强 百折不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流砥柱”是中华民族独立坚强、不屈不挠精神的象征,也是父亲一生的真实写照。</span></p><p class="ql-block"> 春风得意之际,1957年从三门峡工地被召回北京参加反右运动,随后因家族的牵连,从清华以“暂时支援”太原工学院开设建筑机械课程之名被“借用”一年,然而58年2月他来到工学院后才发现是调动不是借用。<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不过对于父亲这一辈人来说,服务国家是他们的最高追求,如今只是换了一个新天地,大展宏图从头越,照样活出生命应有的精彩。</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1.敏 思 笃 行,以 知 促 行</span></p><p class="ql-block"> 父亲到太原工学院当年就开设了机械工程课同时展开了科研工作。59年首次在国内研制成功大中型遥控起重机,并参加山西省国庆十周年科技成就展览,震动了整个起重机行业。</p><p class="ql-block">(也就是在这次展览中他邂逅了母亲。1955年母亲于上海建工学校毕业,响应祖国号召,来到山西省建筑科学研究所,成为黄土地的拓荒人、大开发的先行者。在山西省国庆十周年科技成就展览中担任全省建筑新材料,新技术科研成果展组长,机缘巧合让两个相互仰慕的年轻人走到了一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缓解国家汽油紧张局面,于59年在国内第一家研制成功汽油机喷水抗爆节油器,并在全国交流推广。 </span>60年完成湿式矿渣轮碾机的设计研究。出色的成绩使他连续数年被学院评为模范教师,科研标兵。这些成绩无不彰显他以知促行,知行合一的可贵品质。 </p><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使学校科研废止,教学完全停顿长达四年之久,而且父亲的机械工程课程和相关科研课题都被取消了;国家生产建设停滞不前,有关的科研单位因此也先后合并或解散了。然而<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父亲始终信念坚定,从未停歇钻研学习,这使他具有深厚的科学素养和战略眼光,同时也是他能够在困境中矗立不倒,遇事不乱,找到自己的位置所在,坚定自己前进方向的法宝。</span>70年父亲就转而潜心研究汽车发动机及节能问题,在缺少资金和设备的艰苦条件下,自己创造条件,进行了转子发动机的研究并在提高动力性和点火系统方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2.厚 积 博 发,行 稳 致 远</span></p><p class="ql-block"> 1978年开启了改革开放,神州腾飞的序幕,让五十知天命的父亲换发了青春,从此人生开挂。自愿担负起自77届以来内燃机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指导工作。83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自己收集国际国内有关内燃机节能资料,苦心孤诣,编写并出版了约24万字的内燃机节能教材,率先在国内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内燃机节能课程,并成立了节能教研组。为了能更多掌握国际先进的相关科研信息,父亲又开始了攻克英语的学习,眼前像小学生一样认真书写的单词卡,一张张一摞摞浸透着他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意志。我仿佛看到年过半百的父亲为了抢回被文革耽误的青春手捧英语书在录音机前刻苦攻读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教学和科研的发展。使他先后获得发动机的双供给系统,汽油机抗气系统和双控自动强制节油器三项国家专利。他负责研究的甲醇与汽油雾化混合法掺烧技术经山西省科委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其中主要指标达到国际水平。得益于扎实深厚的积累和超强的科研实践能力,他的课总是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深受学生喜爱。</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行稳方能致远,正是父亲厚积博发,稳扎稳打,才得以水到渠成,教学科研双丰收。</span>他的科研成果论文获全国各专业学术奖,在学术会上宣读交流,并发表于各专业期刊。他也逐渐成为该行业公认的专家,80年被聘为山西省汽车工程协会副理事长,86年被聘为太原市汽车维修协会副理事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此图为《中国当代科技发明家大词典》收录时的底稿。(词典已丢)</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3.烈 士 暮 年, 壮心 不 已</span></p><p class="ql-block"> 已近花甲退休之际,父亲的科研进行的如火如荼,新项目氢燃料汽车进行到金属贮氢研究的关键阶段;甲醇改质气实验到89年12月已作为东风—140货车燃料开始应用。90年,他的另一新课题乙醇与汽油双燃料汽车的研究也已通过了山西省科委的成果鉴定,等待进一步落实应用,同时仍为已经取得成果的甲醇掺烧技术达到实用化进行更深入的努力。然而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如今整理着父亲的资料,虽然字里行间都是“要将这些科研进行到底”,“努力再写一本代用燃料教材”,“争取在教学第一线干40年”的壮心不已,却无不透着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的悲凉,这时才对父亲当年的感慨“要是再年轻10岁该多好啊”有了真正强烈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虽然壮志未酬心有不甘,然而对于万重山水走过,酸甜苦辣尝遍的父亲,早已养成了聚散随缘,随遇而安的豁达。</span>90年退休,正逢中国汽车市场起步,急需专业人才,父亲马上就受聘于太原大学机电系汽车工程专业,主讲汽车发动机原理;还受邀成为山西省公安厅的工程系列职称评委,并负责公安交警部门举办的驾驶培训工作,及驾驶培训考核标准的审定。1987年父亲已经协助公安交警部门成立了太原市第一所驾校——太原理工大学驾驶员培训学校并担任校长。退休后,顺理成章的继续帮助建立驾校,一直快乐地工作到78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37, 35, 8);">心若浮沉 浅笑安然</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父亲一生可谓命运多舛,不管是时运,还是人为,从不怨天尤人,一概坦然面对,用奋斗和智慧应对困难,在成功和进步中感受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 1978年全党全国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成为拨乱反正的一件大事。父亲也兴奋地期待组织上落实政策,回到清华大学工作,为今后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于是在79年向院党委提出申请希望能落实政策,同时满足他照顾年迈孤独的老父亲的心愿。然而一直没有音信,82年再次提出申请,此时他不知清华大学已经来过太原为他落实政策,而太原理工大学希望他继续留下来就没有放行,直到2011年他回北京参加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才知晓此事。</p><p class="ql-block">父亲代用燃料的研究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法国的研究机构曾邀请他赴法研讨,可是一心扑在科研上的父亲不谙世事,并没有收到邀请,事后得知学校借他之名另派他人去的。这些退休前父亲从未向家人提起,也丝毫不妨碍他竭尽所能建功立业。</p><p class="ql-block"> 从小爱听父亲讲他的各种经历,许多在我听来都是难以承受之重,而在他那里好似一笑已经风云过,所有的事故都变成了故事。记得他在清华时和同事组建了摩托队,车是苏联进口的,可能是牌子的名称,他们简称其为“大炮”,他离开清华来到太原工学院后,他的队友们遇到问题还常给他写信探讨如何维修“大炮”,在那个阶级斗争为纲的特殊年代,这些来往首都“火药味十足”的信件怎能逃过那些时刻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的人呢?于是隔离审查了三个月,交代反革命集团成员名单,行动计划,有多少门大炮,藏在哪里,密谋何时炮轰天安门。类似的荒唐事,文革中屡次遇到。父亲当年虽不是当权派走资派,却因掌握科研经费让人眼红,成了某些人的眼中钉,一再找茬整治父亲。“我才不怕查呢”是父亲自信的回应,公正严谨的父亲,心安理得,从容不迫。每次都吧那些人弄得灰头土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这就是“大炮”</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