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半岛22天环游记🇦🇱阿尔巴尼亚(三)

🌏晨阳米兰🎼📸

<p class="ql-block">  跟随旅行团来到了阿尔巴尼亚,这是在我们年青的时候,国家基本与世隔绝的时期,少数有交流来往的国家,被誉为“欧洲的社会主义明灯”、“山鹰之国”。20世纪90年代的东欧剧变后阿尔巴尼亚不再是社会主义国家了。</p><p class="ql-block"> 阿尔巴尼亚位于巴尔干半岛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分别同黑山、塞尔维亚、北马其顿接壤,南部同希腊为邻,西临亚得里亚海,隔奥特朗托海峡同意大利相望,国土面积2.87万平方公里。境内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77%,平原为23%。首都为地拉那。人口约279万人,其中阿尔巴尼亚族占98%。1190年建立封建制公国。1415年起被奥斯曼帝国统治近500年。1912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奥匈、意、法军占领。1925年建立共和国。1928年改行君主制,至1939年4月意大利入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先后被意、德法西斯占领。1944年11月29日全国解放。1946年1月11日成立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1976年改称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91年改国名为阿尔巴尼亚共和国。 </p><p class="ql-block">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经济保持稳定增长。2021年主要经济数据如下:国内生产总值:171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2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8.5%。</p> <p class="ql-block">  首先来到首都地拉那观光游览。地拉那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交通中心,第一大城市和主要工业中心,人口约92万。市中心有斯坎德培广场,广场附近有清真寺(1819年建成)、索古王朝的王宫、民族解放战争博物馆、俄罗斯式建筑文化宫和国立地拉那大学。</p><p class="ql-block"> 下图是总统府。</p> <p class="ql-block">这是总理府。</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主要在市中心的斯坎德培广场周围观光,广场的名字来源于纪念15世纪阿尔巴尼亚的民族英雄~斯坎德培,他的纪念碑矗立在广场上。斯坎德培广场是体验地拉那日常生活的最好去处,该城最古老的建筑之一~Et'hem Bey清真寺(1789-1823年)位于广场的一侧,清真寺后面是一座高大的钟楼,你可以爬到钟楼顶上俯瞰整个广场。</p> <p class="ql-block">民族英雄斯坎德培雕像</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和钟楼</p> <p class="ql-block">广场上的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家银行</p> <p class="ql-block">交通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公安部大楼</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大学,正在准备什么集会演出。</p> <p class="ql-block">前阿尔巴尼亚国家和共产党领导人恩维尔•霍查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这是霍查时期的纪念性建筑,现正在改建成综合娱乐场所。</p> <p class="ql-block">  随处可见的“碉堡”是阿尔巴尼亚的独特景象。阿尔巴尼亚是世界上人均碉堡最多的国家,有几十万座之多。</p><p class="ql-block"> 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作为欧洲“社会主义明灯”的阿尔巴尼亚曾在政治上既反美又反苏,同时与意大利、希腊、南斯拉夫等邻国也存在历史宿怨或者领土纠纷,可说是国门之外,四望皆敌垒,令这个小小山国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当时的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富有游击战经验的他们把中国的“深挖洞,广积粮”要诀略加变通,喊出了“一手拿镐,一手拿枪”的响亮口号,具体措施之一就是全民动员建造碉堡。凡是去过阿尔巴尼亚的人,无不为星罗棋布的碉堡而惊叹。在广袤的农村田野上,每隔几百米就有一排碉堡,公路两侧、山顶山腰、房前屋后,甚至度假沙滩上都分布着各式各样的碉堡。这些碉堡有明碉、有暗碉;有暗道密如蛛网、多达几十个一群的群碉,也有孑然兀立的独碉;有能藏兵数百、附设粮仓弹药库的指挥大碉,也有仅能勉强塞进一人的单兵碉。不过最常见的,还是直径3到4米、半掩埋式的铁灰色圆碉。</p> <p class="ql-block">  在20世纪90年代,阿尔巴尼亚政局及周边形势发生剧变。如今,和平和发展同样成了这个山国的主旋律。照理说,这些远远超出自卫需要的碉堡既碍眼又占地,理应大量拆除,但三十几年过去了,仍有很多碉堡岿然不动。究其原因,第一大难题就是缺钱缺装备:当初修碉堡时讲究“敌情观念”,越结实越好,炮弹都炸不开,拆起来相当费劲。另一个难题是没权拆。现在的碉堡有的被改成仓库或羊圈,有的被充作小卖部或蘑菇房,还有的干脆被改成住房。</p> <p class="ql-block">地拉那的现代化建筑</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间的男士是我们旅游大巴的司机,他是阿尔巴尼亚人。</p> <p class="ql-block">  我们游览的第二个阿尔巴尼亚城市是克鲁亚。</p><p class="ql-block"> 克鲁亚是邻近首都地拉那的一座小城,是阿尔巴尼亚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当年对抗奥斯曼帝国军队的重要军事据点,现在已成为阿尔巴尼亚著名的旅游景点。</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克鲁亚曾经是阿尔巴尼亚王国的首都,在15世纪初克鲁亚被奥斯曼帝国征服,随后在1443年被阿尔巴尼亚族领导人斯坎德培重新夺回,直到他逝世。</p> <p class="ql-block">   参观斯坎德培博物馆是重头戏。博物馆位于克鲁亚城堡(建于5世纪)和克鲁亚的市集之内,这是阿尔巴尼亚最重要和最受欢迎的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是阿尔巴尼亚民族英斯坎德培的纪念馆,落成于1982年11月,介绍了他领导抵抗奥斯曼帝国的侵略,促进近邻部落联盟的事迹,被视为阿尔巴尼亚北部的标志之一,内部空间十分巧妙,通过不同空间的设置交织来营造氛围,将历史、建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使用了重型柱子和石拱门等历史建筑材料,以及绘画、雕塑、石材、锻铁、地图等具有历史价值的辅助元素。</p> <p class="ql-block">  斯坎德培出生于克鲁亚的一个拜占庭帝国贵族家庭,其父是伊庇鲁斯地区众多反抗奥斯曼帝国苏丹巴耶塞特一世的小领主之一。当抵抗失败后,其父被迫臣服,并交出包括乔治·卡斯特里奥蒂在内的四个儿子作为人质。斯坎德培被迫改信伊斯兰教后,在阿德里安堡接受了军事训练,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位统帅。虽然斯坎德培深得苏丹信赖,被任命为指挥5000骑兵的将军,但是他仍然与匈牙利、威尼斯和拉古萨等基督教国家保持联系,寻找机会。1443年11月28日,斯坎德培乘匈牙利大将匈雅提·亚诺什率军讨伐奥斯曼帝国时举起反旗。他率领300名阿尔巴尼亚骑兵返回克鲁亚,用一封伪造的书信骗开城门,据而有之。此后,他公开放弃伊斯兰教信仰,皈依天主教。他使用黑色的双头鹰作为自己的标志,这个标志后来演变为今日的阿尔巴尼亚国旗。</p><p class="ql-block"> 人民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在很多地方矗立了斯坎德培骑在战马上,骁勇彪悍的雕塑。</p> <p class="ql-block">下图中间的是斯坎德培,右后方是他的女儿。</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逛了克鲁亚的老集市,这是阿尔巴尼亚最古老的集市之一,集市建筑可追溯到 400多年前,是该市最好的商人之间自由贸易的地方,它既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景点,也是购买最正宗阿尔巴尼亚纪念品的集市。 集市于2015年重建,在铺有古老鹅卵石街道的商店里,大部分商品都是手工匠人在现场手工制作的,在这里可以以最便宜的价格购买到手工编织的阿尔巴尼亚地毯,当地的手工艺品,民族服装和其他纪念品。</p> <p class="ql-block">告别阿尔巴尼亚,前往下一个旅游目的地。</p> <p class="ql-block">拍摄于2019年5月,整理于2022年10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