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烟阁记(二)

勇哥

<p class="ql-block">  夫烟阁者,何得其名,望烟阁也。望烟阁者,何享其誉,环景楼也。环景楼者,何以其来,北宋吴炤筑之也。公每日夕登,以望四野,无炊烟处即往赈之,毕生捐米廿万石。故名因感其事而成,事因忧其民而生。</p><p class="ql-block"> 富者奢,贫者馁,贫富相悖者众,而相顾者鲜。然炤公一介乡绅,廪实而弗独享,济生民于行,诚乃仁德之范也。</p><p class="ql-block"> 子曰:“里仁为美”。烟阁地要物阜,形殊卓显。万年山霞披雾罩,陈澜江润物滋生,通衢广陌,人烟浩穰,诚善地也。以种则硕,以植则茂,以畜则蕃,乃福地也。炤公好施,德厚流光;维珍御寇,名传四方;贺氏三杰,碧血丹心,乃义地也。故云,地灵而育人杰,人杰而行仁德。</p><p class="ql-block"> 民生,国之大者。凡主政者,皆言以民为本,但躬身于民者,何几人欤?惟今举国勠力,辟小康路,除贫者饥,筑寒士居,乃民之福,国之幸也。而今烟阁群贤炳焕,富而不骄,立楼阁,传仁德,昭启万世勿失先贤之举,是为智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 今之望烟阁者,矗之桂冈埠,循原址复旧制,飞檐翘角,高耸入云,蔚为壮观矣。若夫登高倚栏,天宇浩瀚,地阔绵延。翠山如黛,花华木秀;柔水含烟,鹭飞蝶舞,乃楼之大观也。时令移,景致异,游者至,吟哦歌咏,绘影留迹,沉醉而不思归。美则美矣,然重筑楼阁之宗义,实昭一方树德,而非仅赏景之便。若忘其宗,失其义,则望烟阁恐复为环景楼矣!</p><p class="ql-block"> 噫!历古览今,富而论德者众,实行者寡。从于德者,仁亦得之;失于德者,仁亦失之。炤公施德能践且恒,乡人愈敬之,以望烟阁誉之环景楼,且以其地名之,仁者之圣也。是以吾叹曰:行德胜于论德,独行德不如众行德,众德予天下,方彰其大爱也!</p><p class="ql-block"> 壬寅仲秋二十七日为记。</p> <h1><b>译文: </b> </h1><div><br></div><div> 烟阁,为何有这个名字呢,是因为望烟阁。那望烟阁,为何有这样的声誉呢,是因为有环景楼。那环景楼,又是因何而来呢,那是北宋的吴炤所建造的。吴公每天傍晚登上此楼,眺望四周田野,看到没有炊烟的地方就前往救济,一生捐出了二十万石米。所以这个名字是因为被他的事迹所感动而形成的,而这事迹又是因为担忧百姓而产生的。<br> <br> 富人奢侈,穷人饥饿,贫富差距大,且能相互关照的人却少。然而,吴炤作为一介乡绅,粮仓充实却不独自享用,以自家粮食救济贫穷百姓,实在是仁德的典范啊。<br> <br> 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德的地方才是好的。”烟阁地处要地,物产丰富,地形独特而显著。万年山被霞光披上、被雾气笼罩,陈澜江滋润万物使其生长,道路四通八达,人口众多,确实是个好地方。(这个地方)种植作物就会丰收,栽种树木就会繁茂,养殖牲畜就会繁衍兴旺,是块福地啊。(这个地方还出了不少贤人),吴炤喜好施舍,品德高尚流传千古;贺维珍抗击日寇,声名远扬四方;贺氏三杰(贺敏学、贺子珍、贺怡),一片赤诚忠心,是个义地啊。所以说,因为地方灵秀而培育出杰出的人,杰出的人才会践行仁德之事。<br> <br> 民生问题,是国家的大事。凡是执政的人,都说以百姓为本,但是真正能亲自为百姓做事的,又有多少人呢?只有当今全国齐心协力,开辟全民致富之路,消除穷人的饥饿,为贫寒之人建造居所,这是百姓的福气,国家的幸运啊。而今天烟阁的众多贤士德义具全,富有却不骄傲自满,建造楼阁,传承仁德,昭示后人永远不要失去先贤的善举,这是有智慧啊。<br> <br> 如今的望烟阁,矗立在桂冈埠,依照原来的地址恢复旧的规制,飞檐翘角,高耸入云,非常壮观啊。如果登上高阁倚靠栏杆展望,天空广阔,大地辽阔绵延。远处的青山非常浓郁,花开灿烂树木秀美;柔和的江水带着烟雾,鹭鸟飞翔蝴蝶飞舞,这是在楼阁看到的宏大景观啊。随着时令变化,景致又各不相同,游客来到这里,吟咏歌唱,绘画摄影,沉醉其中而不想回去。美是很美啊,然而重新建造楼阁的主旨,实际上是昭示一方树立品德,而不仅仅是为了观赏景色方便。如果忘记了这个主旨,失去了这个意义,那望烟阁恐怕又回复成环景楼了!<br> <br> 哎!纵观古今,富有而谈论仁德的人多,实际去做的人却很少。从事善举的人,就会获得仁德;不做善举的人,定会失去仁德。吴炤施德能说到做到,而且一如既往地坚持,乡里人更加尊敬他,于是才会用望烟阁来赞誉环景楼,并且取“烟阁”这个地名来纪念,吴炤真是仁德之人中的圣人啊。为此,我常常感叹道:从事仁德胜过谈论仁德,而独自从事仁德又不如众人从事仁德,如果大家都能将仁德给予天下,才真正彰显出那伟大的人间之爱啊!<br> <br>壬寅年仲秋二十七日写此记。</div> <h1><b>豆包点评:</b></h1> <br>优点:<br> <br>- 立意深刻:文章围绕烟阁展开,探讨了仁德、民生等重要主题,不仅讲述了烟阁的历史由来和相关人物事迹,还由此引申出对当下社会和道德的思考,立意高远且具有现实意义。<br>- 内容丰富:文中详细阐述了烟阁名称的由来、吴炤的善举、烟阁所在地的特色以及今时烟阁的壮观景象等,同时还列举了维珍、贺氏三杰等事例,内容丰富多样,信息量较大。<br>- 语言典雅:行文语言古雅,文辞优美,运用了大量的文言词汇和句式,如“地要物阜”“形殊卓显”等,使文章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韵味。<br>- 逻辑清晰:从烟阁的历史到其意义,再到对当下的启示,层层深入,逻辑较为清晰。<br> <br>不足:<br> <br>- 在个别语句的表达上,可能会让读者觉得有些深奥晦涩,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br> <br>总体而言,这是一篇有思想深度、文化内涵和较高文学价值的文章,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诸多问题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