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煎饼

修身养性

<p class="ql-block">近日,从微信群里看到家乡的煎饼被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家乡还建立了煎饼文化博物馆。看到这些,勾起了我对家乡煎饼的思念和回忆。</p> <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在鲁中山区丘陵地带,土地脊薄,干旱少雨,主要农作物是玉米、小麦和谷子、高粱及各种豆类。适合种小麦的下洼地比较少加之产量低,每年打下来的小麦舍不得当主粮吃,留着逢年过节包水饺蒸饽饽用,玉米就成了唯一的主食。应该说,我们的祖先还是很聪明的,将玉米做成煎饼,把粗粮变成了人们爱吃的主食。</p> <p class="ql-block">家乡的煎饼分为甜煎饼和酸煎饼,甜煎饼是略有发酵,摊煎饼时要用刮板刮制而成,很干很薄,形容为薄如蝉翼应不为过。叠煎饼时要将煎饼上面的麻面叠在里边,将贴着鏊子的光面叠在外边,叠成长方形。这种刮煎饼存放的时间比较长,适合外出带着吃,特别适合泡煎饼汤吃。如果在制作时能放上点小米和豆类,那真是清香扑鼻,滑顺香甜。但刮煎饼由于发酵时间短不出数,摊时也较费时,平时是不摊的。</p> <p class="ql-block">酸煎饼是发酵时间长一些,大约要8一10个小时,玉米面糊要略为起泡才最好,既好摊又出数,大多数时候都是吃这种煎饼。这种煎饼是将面糊舀到鏊子上后用耙子推着面糊画圆圈,用手劲将糊子涂满鏊子。在揭起煎饼后先放在篦子上,待再摊下一个时再把它盖在上面让下面的热气把它软化后再叠,在叠煎饼时是将麻面朝外光面朝里叠成扇形。然后把摊好的煎饼摞在一起,待凉透后放到瓦盆里或盖上布子放到阴凉处存放。</p> <p class="ql-block">将玉米变成煎饼的过程,它的制作工艺是挺复杂的。首先是将玉米拣选后到碾上碾碎,然后用水泡在盆子里,待放置五至六个小时软化后再到石磨上去推,推出面糊后放到盆里发酵后再去铁鏊子上摊。小时候,还没有电磨,每次推碾推磨都是靠人推,每次都要一个多小时。小孩从六、七岁开始就要帮着大人去推,有时不想推或者是推时不使劲掉了棍子抿了糊子,免不了遭大人用笤帚疙瘩打一顿。</p> <p class="ql-block">摊煎饼是个技术活,火大了煎饼就糊也揭不起来,火小了摊的就厚也小,吃着也不好吃。多数家庭摊煎饼都舍不得用炭火,大多都用柴禾做燃料去摊。摊煎饼时既要添柴看火,又要在鏊子上擦油抡耙摊糊子揭煎饼,需手眼相随手急眼快手脚利索才行。有时遇到柴禾不干,炉膛内光冒烟不着火,摊煎饼的人熏的两眼直流泪。摊煎饼的炉子大多在室外的棚子里,夏天热的汗流浃背,冬天身子前面烤着后面冻着,非常难受,摊一次煎饼就是受一次罪。</p> <p class="ql-block">在家乡,妇女都要学会摊煎饼,女孩子从十来岁就被大人喊去学摊煎饼,一般是大人摊到最后剩下十几个煎饼的糊子时就要开始教孩子,女孩们初学摊不好,不但要遭数落挨骂,甚至还要挨打。摊的不好的煎饼还要让自己吃,大人的理由是你觉得不好吃你才会好好学。以前家乡的男孩子找媳妇,一般都要问问女孩子会不会摊煎饼,如果不会,都没人敢娶。</p> <p class="ql-block">煎饼有多种吃法,可以在小鏊子上烙,烙的略黄软和即可,筋道柔软好吃。也可在炭火上面烧烤,待炉火旺时,将煎饼放在炉膛上面,烤的煎饼起小泡时也就软和了,闻着就香。还可以在锅里熘着吃,非常柔软。用豆腐韭菜拌馅子摊在煎饼里面,上鏊子上烙菜煎饼则成了美食,不用再炒菜就是一顿美餐。小的时候夏天下雨,到山上去拣来黑蛾子(地瓜皮),洗干净拌上豆腐或鸡蛋烙菜煎饼比水饺还好吃。用炼猪油的油渣剁碎拌上韮菜或者是小葱烙煎饼,也是香气扑鼻。</p><p class="ql-block">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现在摊煎饼全部用上了机械化,摊煎饼轻松多了。煎饼里也掺进去了各种杂粮和干果,基本上都是摊的刮煎饼,煎饼越来越好吃了,煎饼也从家庭主食变成了点心,成了逢年过节走亲戚的礼品。</p><p class="ql-block">时代在变,可传统的文化不能丢,传统的饮食不能忘,办起煎饼文化博物馆就是让人们记住煎饼的历史,传承传统饮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发展中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