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朝鲜看爸爸……

申卫平.高山青青

<h1><b>  我出生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的7个多月时间里,当还是步履蹒跚和幼儿园娃娃年龄时,曾经两次入朝看爸爸,太小的那次回忆不起来了,这个美篇里只介绍我刚过四周岁的那次入朝经过、情景.......</b></h1> <h1><b>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突然爆发,美国总统杜鲁门命令美军参战,伟人们当时就预见到,朝鲜战火可能燃烧到我国边境来。7月13日,军委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组织东北边防军的决定”,确定成立东北边防军,由解放军13兵团、特种兵及后勤等部队组成。</b></h1> <h1><b>  边防军成立后,东北地区部队大量聚集,后勤保障任务日益繁重。7月23日军委再令,重新组建东北军区后勤部,从各大军区及党、政府机关抽掉干部,迅速充实东北军区后勤部机关、部队。</b></h1> <h1><b>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首批作战部队分为几个渡江点,跨过鸭绿江,开始了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b></h1> <h1><b>  也是在这一时间段,我父亲申子文从华东军区紧急调往东北军区军械部,来到沈阳后,暂住在振兴街一栋民宅里,柏树后窗户上贴着白色米字防空纸条,颇有战争气氛。父亲也将解放军的八一五星帽徽和胸标摘下来,穿上没有解放军标识的粗呢料军服,戴上志愿军胸标,随时准备应招入朝……</b></h1> <h1>  <b>五次战役结束后,在朝作战部队急骤增多,后勤保障任务更加繁重。1951年5月19日,军委发出“关于加强志愿军后方勤务工作的指示”,确定“成立志愿军后方勤务司令部,进入朝鲜,全面负责作战部队后勤保障供给”。1951年6月,爸爸入朝,担任后方勤务司令部军械部代部长,办公地点在朝鲜香枫山志愿军司令部驻地...</b>....</h1> <h1><b>  爸爸在朝鲜作战的那些日子里,我也由一个嗷嗷待哺的襁褓婴儿成长为留守顽童,这是我穿着厚衣,在沈阳冬天的公园里玩耍时照片.......</b></h1> <h1><b>  当时,志愿军总部领导们注意到了我们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洪学智、张明远首长专门给总干部部赖传珠部长写信反映这些问题.......</b></h1> <h1><b>  得到总部批复后,志后留守处在沈阳太清宫附近建立了志愿军后勤幼儿园。我是首批入园的大孩子,照片为我穿上幼儿园深色园服,在大门前留影.......</b></h1> <h1><b>  洪学智司令员夫人张文阿姨当上了幼儿园园长……</b></h1> <h1><b>  1952年10月,美军发起了“金化攻势”,我军在朝鲜中部五圣山南麓组织了“上甘岭战役”防御,双方都动用了火炮等重武器,打了43天,志后司令部军械部武器弹药保障、供给运输任务繁重......</b></h1> <h1><b>  在敌机轰炸、封锁下,通往前线的铁路、公路、桥梁时常被炸断;这年夏、秋季,作战地区连降大雨,洪水泛滥,往作战部队运送保障物质成了较大问题.......</b></h1> <h1><b>  爸爸的工作紧张、繁忙,部里官兵在山脚下木制板房掩体里,点着煤油马灯,伏案办公。光线很暗,经常需要出来透透气……</b></h1> <h1><b>  志愿军伯伯、叔叔们在前方打仗,大后方留守儿童们过得平静、安宁。每逢周六下午,妈妈到“志后幼儿园”去接我,回到和平区振兴街家中……</b></h1> <h1><b>  妈妈首次入朝探亲时间是在1952年夏季,这时还没有停战,硝烟弥漫,不能带上我。到了安东,家属换乘的都是运输物质的较大车辆,车体上带有草木伪装。通往志后司道路蜿蜒、崎岖,还有敌机骚扰,车队行进速度很慢......</b></h1> <h1><b>  妈妈后来回忆说,她们首次入朝路上,曾多次遭遇敌机扫射,子弹嗖嗖穿进车厢,同一车队的几位阿姨受了伤,为此,一辆汽车还专程将她们送往医院,包扎救治......</b></h1> <h1><b>  有一天周末回到了家里,妈妈告诉我,要带上我去朝鲜看爸爸,那一晚,我兴奋极了,没有睡好觉......</b></h1> <h1><b>  这是我与幼儿园老师、全班小朋友在操场滑梯上合影,前排蹲位右一是我,不到三十人的小班集体中,都是志愿军伯伯、叔叔的孩子。他们之中,也有四、五个小朋友曾去过朝鲜看爸爸,听说我也要去,大家都挺高兴,纷纷向我讲述在朝鲜看到的新鲜事情......</b></h1> <h1><b>  我们出发的日子是12月中旬,我和妈妈坐的是老式蒸汽机车牵引的列车,火车头吐着白烟,一路风驰电逝,把我们从沈阳送到安东……</b></h1> <h1><b>  车窗外可以看到,座座高炮对空耸立,祖国境内通往安东铁路两旁,有部队叔叔们日夜守护着……</b></h1> <h1><b>  我和妈妈进入了朝鲜新义州,爸爸警卫员肖继友叔叔来接我们了......</b></h1> <h1><b>  我们坐上了运送物质的卡车,前往志后司令部军械部所在地—平安南道桧仓郡,我和妈妈都坐在驾驶室里。这时候,朝鲜已经停战了,公路上,没有了空袭,只有汽车轮胎压雪的“吱吱”声音,但是道路结冰雪,车速不快......</b></h1> <h1><b>  傍晚时分,车辆驶近了一个长满矮树的山坳里,再往里走就到家了......</b></h1> <h1><b>  志愿军后勤军械部的办公地和宿舍都建在这个山坳里的南坡上,房顶上盖着厚厚积雪,“冬日”牢牢地悬挂在空中,不温不火,天气跟沈阳一样冷......</b></h1> <h1><b>  山沟里有一大块平地上,散布着几栋小屋,肖叔叔讲,这是朝鲜的一个村庄,停战后重建了房屋,家家烟囱里飘出淡淡炊烟,一派安逸平静气氛........</b></h1> <h1><b>  这张照片位置在我入朝时住下的“家”门口,爸爸在朝的家位于向阳山坡上最顶端。为了御寒,我穿上了厚厚冬衣,还戴上了毛巾帽,进到内屋里是一面火炕,用树枝、木材取暖……</b></h1> <h1><b>  那次探亲持续住了很长时间,到了春季的日子,肖叔叔带我去爬山,草木皆绿,鸟语花香,空气新鲜。爸爸把办公桌搬到了树荫下,沐浴阳光,审阅文件,旁边放个空炮弹箱,当作了材料柜……</b></h1> <h1><b>  有一次,爸爸到志愿军总部开会,带上了我,看到了爸爸和那么多叔叔、伯伯排列在一起,在一座大屋子前照下了这张合影.......</b></h1> <h1><b>   在朝的日子里,我们一家三口(左起:父亲申子文、申卫平、母亲麦惠娜)留下了这张合影......</b></h1> <h1><b>  1958年9月,志愿军最后一批回国前夕,爸爸穿上了熨烫好的军服,戴上志愿军胸标,留下了这张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纪念照.....</b></h1> <h1><b>  这是另一位留守儿童的父母,入朝前他们都是四野三十八军骁勇战将。江潮伯伯时任113师师长,舒星阿姨时任113师组织科副科长。</b></h1> <h1><b>  1947年冬季,江力群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出生了。这是力群几个月大时,母亲舒星抱着襁褓中的力群照的一张像,那时候部队还叫着“东北民主联军”.......</b></h1> <h1><b>  两、三岁的力群随着四野大军的前进步伐,转战东北、攻进天津、渡过长江,横扫豫、鄂、湘、桂,行军时,她在队伍的马背上和篓筐里,走遍了大半个中国......</b></h1> <h1><b>  1950年6月,美军犯朝,7月13日,军委作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组织东北边防军的决定”,确定成立东北边防军。三十八军奉命移防辽宁开原、铁岭一带,准备入朝参战。这是江潮伯伯和舒星阿姨换装后的照片。</b></h1> <h1><b>  10月22日傍晚,志愿军三十八军113师从鸭绿江集安段悄悄入朝,江伯伯率部行军到江界地区.......</b></h1> <h1><b>  已经4岁的力群留守在了辽宁铁岭,爸爸和妈妈都过了江,这下子要分开了一阵子了.......</b></h1> <h1><b>  二次战役中三十八军官兵们奇袭武陵桥,攻克了德川城,巧袭戛日岭,穿插三所里,抢夺龙源里,血战松骨峰,不辱使命,赢得了“万岁军”天下美名......</b></h1> <h1><b>  1951年5月,五次战役结束了,113师的叔叔阿姨们将小丫力群接到了朝鲜马山里;三十八军队伍在这里休整,力群穿上了裙子在初夏的旷野上留下了这张照片......</b></h1> <h1><b>  1951年8月,不甘失败的美军又重新点燃战火,发起了夏、秋季攻势,军情紧急,父母不放心力群在战火中回国,就把她带在了身边,成为了113师官兵队列里最小的一员......</b></h1> <h1><b>  这时的力群开始记事了,她记得,每天都是师部炊事班孙爷爷在照顾她,行军时,孙爷爷就背着她走;晚上睡觉时,耳畔常常响起巨大的爆炸声,声浪把力群从床上高高抛起;驻地响起了防空哨,孙爷爷马上抱着她跑进防空洞......</b></h1> <h1><b>  有一次,妈妈带上力群外出,路过一片草地,突然天上传来飞机轰鸣声,妈妈赶紧把小力群塞到了小道旁的灌木丛里。树枝、草刺刮破了她的脸,又疼又热,她急得发出了声音,妈妈赶紧捂住了力群的小嘴巴,敌机抛下几颗炸弹就离开了。在母女俩隐蔽处不远,炸出了几个深坑,散出来的硝烟直呛嗓子,力群惊吓地紧紧依偎着母亲.....</b></h1> <h1><b>  1953年7月,交战的几方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江伯伯、舒阿姨和小力群留下了这张合影........</b></h1> <h1><b>  张竭诚伯伯入朝时任志愿军117师师长,1950年10月19日率丹东河口跨过鸭绿江,一次战役中,三十九军负责围歼云山地区美军。117师首先向右迂回,阻援韩1师,然后与116师一起,重创了美骑1师、美24师、韩1师、英27旅,战果辉煌……</b></h1> <h1><b>  张伯伯(右)和吴信泉军长(左)一起研究作战方案……</b></h1> <h1><b>  四次战役中,张伯伯率部参加了“横城反击战”,一夜穿插76华里,踏雪急行,快走快打,卡住了敌军退路。经过一昼夜激战,歼敌3350多名,创造了朝鲜战场上最佳成绩。此战后,张伯伯升任志愿军三十九军副军长.......</b></h1> <h1><b>  1952年9月20日,志愿军三十九军驻地迎来了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b></h1> <h1><b>  刘景范团长在慰问大会上讲话,主席台前摆着毛泽东、斯大林、金日成领袖画像......</b></h1> <h1><b>  慰问团给每位志愿军叔叔带来了一枚精致的“和平万岁”纪念章.....</b></h1> <h1><b>  慰问团中文艺工作者来到前线,给官兵们表演节目......</b></h1> <h1><b>  年仅4岁的张旭东(左一)和另两个小朋友幸运地代表志愿军儿女入选到慰问团中....</b></h1> <h1><b>  这么多留守儿童入朝看爸爸,只有旭东等几位小朋友以祖国慰问团成员身份见到了久违的父亲。张伯伯紧紧抱着这个珍贵的“小小慰问品”,旭东也乖乖地依偎在他的怀里,照下来这张“朝鲜战地合影”......</b></h1> <h1><b>  1950年11月,志愿军司令部情报二处副处长江涛率领八位搞情报的叔叔紧急入朝,他们的任务是指导志愿军部队进行情报收集和分析工作;审讯敌军俘虏,获得有用信息。这个机构对外名称是“战场情报工作调研组”,他们紧随志司总部,辗转朝鲜各个战场......</b></h1> <h1><b>  照片中的婴儿叫江和平,是个女孩,1952年出生。图为江叔叔回国时抱着她照下了这张合影......</b></h1> <h1><b>  1951年夏季开始的板门店谈判并不顺利,美韩一方在谈判桌前极为傲慢,这使谈判耗时、漫长、费劲........</b></h1> <h1><b>  1953年1月,和平父亲再次入朝,争取战场上夺得更多、更大的胜利,配合朝鲜战场上我方谈判。这时候,父亲可以穿上标准的志愿军干部服,佩戴志愿军胸标,临别上车时,江涛叔叔把和平和母亲托付给战友照顾......</b></h1> <h1><b>  跟父亲一别就是4年,1957年,战火平息了,母女获准俩首次赴朝探亲,志司宿舍是几栋平房,建在朝阳山坡上,白天院子里很安静。夜很深了,爸爸和院里的叔叔们才陆续回家,这时候,和平都睡着了,早晨醒来,才能见到迟归的爸爸.....</b></h1> <h1><b>  江涛叔叔知道女儿喜欢花,就在当地鲜花盛开的季节,采集朝鲜人民最喜欢的金达莱花,制成了标本,平整地夹藏在书籍里,和平到了朝鲜后,送给了她。这张照片至今保存完好,浸透着爸爸对女儿的思念和厚爱......</b></h1> <h1><b>  离家属区不远地方,有条公路,昼夜不停地行驶着志愿军运输车队,有时候,还能看到头顶坛罐的朝鲜妇女们通过,公路两旁还有许多弹坑没有填埋.......</b></h1> <h1><b>  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离和平家不远,1957年9月23日,全家三口来到了刚刚建好的纪念凉亭,这是当时桧仓郡最好的建筑群,亭中白色墓碑上篆刻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烈士永垂不朽”.......</b></h1> <h1><b>  在墓园里毛岸英烈士墓碑前,和平用小手秀了一个睡觉姿势,小小心灵中装着长眠在这里的岸英叔叔.......</b></h1> <h1><b>  这是当年在朝全家照的一张合影,左起:江涛叔叔、江和平、张瑾阿姨......</b></h1> <h1><b>  1950年12月31日,志愿军发起的三次战役中,三十九军116师声东击西,出其不意地突破临津江,向韩国首都汉城迅猛推进。美、韩军溃逃,346团副团长周问樵率部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总统府......</b></h1> <h1><b>  周团长进入总统府大楼里李承晚官邸看了看,房间里都是高档家具和名贵衣物,李总统刚刚离去不久,桌子上的收音机在播新闻,火盆里的木炭还没有燃尽......</b></h1> <h1><b>  官兵们聚集在楼外,他们亮出了歌喉,翩翩起舞,欢庆胜利......</b></h1> <h1><b>  过了不久,妈妈带上了女儿周平前往朝鲜看爸爸......</b></h1> <h1><b>  打了胜仗,又见到了孩子,周叔叔喜上加喜,兴奋地牵来一匹马,把小周平放到了马鞍上,自己拿着缰绳,哼起了家乡小曲向前走......</b></h1> <h1><b> 这是周团长的四个孩子后来合影,周平小姐姐(右一)是老大,停战期间,她去了朝鲜看望父亲.....</b></h1> <h1><b>  还有一位志愿军爸爸苗继宗,时任志愿军四十军118师354团副团长.......</b></h1> <h1><b>  母亲马萍也随部队入朝,是志愿军118师工作队成员......</b></h1> <h1><b>  1952年5月,苗叔叔和马阿姨有了一个女孩,起名叫苗萌夏......</b></h1> <h1><b>  小萌夏出生后不久时,母亲从国内把她接到了身边。那段时间,五次战役刚刚结束,萌夏成长在父母身旁,可以在战火消失了的土地上快活地玩耍......</b></h1> <h1><b>  朝鲜房东小姐姐也很喜欢她,一有时间,就抱着和背着她......</b></h1> <h1><b>  小萌夏的到来给师机关叔叔、阿姨们带来了意外的惊喜,他们看惯了战场上厮杀拼搏、流血牺牲情景,更珍惜当下的和平和生命.......</b></h1> <h1><b>  在朝的日子里,象小萌夏这样,有亲人呵护,母亲抱着,父亲看着,幸福生长的留守儿童不太多.......</b></h1> <h1><b>  又过了不到一年时间,苗叔叔和马阿姨就要回国了,他们带着小萌夏跟朝鲜两位小姐姐告别,留下了这张照片......</b></h1> <h1><b>  这位留守儿童名字为魏晓欣,他是1952年出生,共和国的同龄人。他是在近期整理父母遗留下来照片时,唤起了曾经跨过鸭绿江去看爸爸、妈妈的回忆。小时候,父母都是志愿军,去了朝鲜,把不到3岁的晓欣寄放在东北军区在沈阳的一个幼儿园里……</b></h1> <h1><b>  他还记得,父母离开后,心里非常伤心,每天都哭泣。班级里的老师们为了哄他,就弄来一辆毛驴车,拉着他到浑河边上玩,看看河里行走的船.......</b></h1> <h1><b>  他的父亲叫魏振铎,入朝时,在志愿军六十四军军部任职,后来调往志愿军总部工作.....</b></h1> <h1><b>  等他过了3岁,朝鲜停战了,母亲就到沈阳来接他,他竞认不出妈妈来了。晓欣家也在平安南道桧仓郡志愿军总部家属宿舍,他还记得,家门前有条小河,河对岸住着许多朝鲜老乡……</b></h1> <h1><b>  这是一张翻看影集新找到的当年父亲(右一)与朝鲜老乡的合影,与照片中朝鲜女孩的装扮一样,男孩衣服也是上身短、下身长,但男孩都剃光头,女孩多留齐耳短发........</b></h1> <h1><b>  从晓欣家拐过去一个山脚就是著名的桧仓郡志愿军烈士陵园,从大门到山顶墓地还有240级台阶,象征着240万志愿军出征将士。父亲常常带着他来这里,瞻仰英雄,每次回家时,父亲都牵着他的小手慢慢往下走....</b></h1> <h1><b>  这里埋葬着134名志愿军烈士,最著名的是毛岸英烈士,他是毛主席的孩子,牺牲于志愿军刚刚入朝时,敌机的一次轰炸中。晓欣依偎在父亲怀中,看着岸英叔叔洁白的墓碑,当时幼小的心灵中,还弄不懂牺牲的意义........</b></h1> <h1><b>  这位志愿军叔叔叫王永年,1952年2月调任志愿军文工团协理员。王叔叔有三个女儿,幸运的是孩子们都去过朝鲜看望父亲.......</b></h1> <h1><b> 王永年和李玉欣夫妇合影......</b></h1> <h1><b>  王叔叔怀里的这个女孩叫王橄榄,她的出生时间是1953年7月27日,这天正好是“朝鲜停战协定”签字日,王叔叔参加了签字仪式。当夜,他竞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和平鸽叼含橄榄叶在空中飞翔,天亮后,就接到了“女儿出生、母女平安”的电文......</b></h1> <h1><b>  橄榄小时候经常患病,这是她就诊时,东北军区总医院医护人员抱着她......</b></h1> <h1><b>  1954年夏天,小橄榄与母亲一道去朝鲜看爸爸,王叔叔的同事和邻居们都纷纷跑来争睹国内过来的“小天使”,图为一位漂亮的朝鲜小姐姐抱着“小橄榄”......</b></h1> <h1><b>  二女儿王爱平出生于1954年4月,她是个真正的“留守儿童”,出生后,爸爸在朝鲜,妈妈留在国内忙工作,就把她送到了河北姥姥家。一直到1958年,才有机会与姐姐一道去朝鲜看爸爸......</b></h1> <h1><b>  这张照片是橄榄(左)和爱平(右)在宿舍外合影,当时志愿军总部为来朝探亲家属盖了几排木房,条件简陋,又矮又暗,拍摄时间在中午,姐妹俩面部反差明显.......</b></h1> <h1><b>  三女儿红星1956年4月出生于大连,李阿姨曾在1957年冬季单独带上她去看王叔叔,几个姐妹中,红星长得最好看,皮肤白嫩、眼睛大、鼻梁高、喜欢笑,总部任荣伯伯见到了红星,惊讶道,“哇,这个娃好漂亮”.......</b></h1> <h1><b>  王叔叔的三个女儿好似三朵美丽的鲜花,绽放在志愿军留守军营里,红星(左一)、爱平(左二)和橄榄(后排左一)......</b></h1> <h1><b>  1958年10月25日,最后一批志愿军官兵撤离朝鲜,平壤30万军民汇集在车站前广场,送别“最可爱的人”.........</b></h1> <h1 style="text-align: left;"><b>  “留守儿童”的爸爸们大多在最后归来的队伍中,在平壤车站,他们坐上了回国的火车......</b></h1> <h1><b>  父母回国后,我们渐渐长大了,中学时代,看了电影《英雄儿女</b><b style="color: inherit;">》,影片中,王芳小姐姐跟随祖国慰问团赴朝演出,遇见了爸爸,溢出来的喜泣之情,当时她已经是一名战士了。我们入朝时,还都是小娃娃,表达出不这样完美的骨肉亲情.......</b></h1> <h1><b>  六、七十年代,曾“到朝鲜看爸爸”的孩子们都离开了家,长大当兵了,探亲回家看望父母时,才懂得和理解了父辈们当年英勇无畏后面的那颗“舐犊之心”......</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