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海书院 2022 春季智永千字文班第三十四周授课(一)

小燕子

重要声明:除非特别注明,版权属四海书院,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周内容:省躬譏誡,寵增抗極。殆辱近恥,林皋幸即。兩疏見機,解組誰逼。 省躬譏誡,寵增抗極。<br><br>【譯文】聽到別人的譏諷告誡,要反省自身;恩寵榮耀不能貪多,當達到極點到時就必須警惕物極必反。<br><br>〖注解〗<br><br>省(xǐng),即察也。<br><br>躬,身也。<br><br>譏,讪诮也。<br><br>誡(jiè),儆戒也。<br><br>寵(chǒng),尊榮也。<br><br>增,益也。<br><br>抗(kàng)者,並于上也。<br><br>極,至也。<br><br>〖釋義〗<br><br>省,讀“醒”音,檢查、察看;躬,自身。“省躬”一詞,應出自《論語》:“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爲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br><br>省躬即自省,即通過自我意識來省察自己言行的過程,是儒家提倡的一種自我道德修養方法。《論語 裏仁》中,孔子說過:“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說遇到賢能之士要要積極主動向人家看齊,遇到不賢能的人要以其爲反面教材進行自我對照檢查。《論語 衛靈公》中,孔子還說過:“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意思是說,多進行自我批評,少責備他人,這樣既不會抱怨別人,又能不讓自己招人恨。<br><br>唐代詩人白居易就是一個特別具有自省精神的人,他經常通過比較來進行自我安慰或自我批評,比如在《春日閑居三首》中描寫了晚年閑適舒服隨意的生活,並爲此感到“所得皆過望,省躬良可愧”;在《和微之詩》中,通過回顧自己取得的成績,表達了對目前狀態的滿足:“省躬私自愧,知我者微之。”<br><br>譏誡,字面意思爲譏諷勸解,但這個詞在古文中卻極爲少見。這個詞或許來自《越絕書 篇敘外傳記》:“維子胥之述吳越也,因事類,以曉後世。著善爲誠,譏惡爲誡。” 譏惡爲誡,就是通過旁敲側擊地批評來警示他人。<br><br>“省躬譏誡”的意思是對于批評警示要虛心接受,進行深刻自我檢查對照。“聆音察理”說的是要聽明白別人在說什麽,“省躬譏誡”說的是聽明白之後要如何處理。對于不同意見和批評的聲音,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不爽、反感、排斥,甚至惱羞成怒,極少有人能夠真正做到虛心接受並反躬自省。<br><br>寵,尊崇、榮耀、恩惠;增,加多;抗是通假字,通亢,抗極也作“亢極”,指熾盛、達到頂點之意,源自《漢書 五行志》:“其象將以兵革抗極成功,而還自害也。”<br><br>隋煬帝時期,秘書監薛道衡不識時務,給楊廣寫了一篇《高祖文皇帝頌》。頌中有這樣兩句:“小心翼翼,敬事于天地;終日乾乾,誡慎于亢極。”可惜,楊廣根本沒看進去,瞎折騰了十幾年,達到“亢極”狀態之後也不“誡慎”,最後把命搭進去了。<br><br><br><br><br><br>殆辱近恥,林皋幸即。<br><br>【譯文】知道有危險恥辱的事快要發生,還不如歸隱山林為好。<br><br>〖注解〗<br><br>殆(dài),《說文》:殆,危也。<br><br>辱,即恥也,皆羞愧之意。<br><br>林,《爾雅》:“野外謂之林。”<br><br>皋(gāo),《漢書·賈山傳》注:“水邊地也。”<br><br>幸,僥幸也。<br><br>即,就也。<br><br>〖釋義〗<br><br>“殆辱”是一個詞,也作“辱殆”,指危險和困辱,出自《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近恥,意思是接近、類似于可恥。<br><br>爲什麽說“近恥”呢?因爲恥是有標准的。孔子認爲有兩種情況屬于恥,《論語》記載:“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在國家政治清明的條件下還貧窮低賤,這是可恥的;在國家政治昏暗的條件下還能得到富貴,也是可恥的。<br><br>根據《論語》中兩恥的判斷標准,“殆辱”顯然無法與之對應,所以只能說“近恥”。但凡不符合禮儀要求的,都可以說近恥,《論語》有“恭近于禮,遠恥辱也”一句。唐代李琚在《公孫宏開東閣賦》中也說:“身正則遠怨,心邪則近恥。”<br><br>殆辱近恥,字面意思可以理解爲:危險和困辱境遇是讓人感到可恥的,實際上是在勸人知道進退,如果不想經受危險困辱,就應該如前面《老子》說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就要知足知止,就是要“林皋幸即”,才能活得長久一些。<br><br>林是山林,皋是水邊之地。庄子說過:“山林歟!皋壤歟!使我欣欣然而樂歟!”(《庄子·知北遊》)“林皋幸即”就是,趕快退隱山林,辭官別做了。這個時間、空間既然已經不屬于你,就趕快退隱,還能幸免于難。幸就是慶幸、吉而免災,即是接近、靠近的意思。<br><br>在周興嗣生活的那個時代,與社會長期相對安定的漢代不同,數百年的戰爭連綿不斷,政權更替頻繁,就算是在一朝一代之內,統治集團間的惡鬥殘殺也從未休止,官場上是非常險惡的。如何在政治漩渦中生存下來,過上高質量的生活,是當時士人考慮最多的大問題,因此隱逸成爲官員們的一條自保之路。雖然隱逸思想盛行,但想找個在當時具有典型性和說服力的成功隱居例證並不容易,所以只好上溯到漢代,選擇了疏廣疏受叔侄倆作爲典型事例。<br><br><br><br><br><br>兩疏見機,解組誰逼。<br><br>【譯文】疏廣疏受預見到危患的苗頭才告老還鄉,哪裏有誰逼他們除下官印?<br><br>〖注解〗<br><br>疏(shū),姓也。兩疏,疏廣、疏受也。漢太子太傅疏廣、太子少傅疏受,以年老辭位而歸,人皆高之。目有所睹曰見。<br><br>機、幾古通用,微也。《易·系辭》:“幾者動之微,君子見機而作,不俟終日。”<br><br>解(jiě),脫之也。<br><br>組,绶類,印绂也。<br><br>誰,何也。<br><br>逼,迫之也。<br><br>言人當以讪诮儆戒之事以自省察其身,而可诮可戒者,莫甚于尊榮之過,以上抗于至極,蓋位高者身危,必至貶斥削逐,而恥辱之事將及矣。及此時而退就林皋,則可以幸免于禍,如漢之兩疏,見幾而作,解脫組绶,辭位而去,何人迫之而使然哉?良由其自甘恬退故耳。則君子當鑒于止足之分,以遠恥辱也。此亦“無道則隱”之意。<br><br>〖釋義〗<br><br>兩疏,指西漢時期的疏廣、疏受叔侄,東海蘭陵人,即現在的山東棗莊一帶。《漢書》載,疏廣很有學問,特別擅長解讀《春秋》,是遠近聞名的經學大師,很多外地求學者慕名到疏廣家裏學習,于是疏廣名氣越來越大,漢宣帝劉詢特地下诏征他進京當官,後提拔爲太子太傅。疏廣的侄子疏受也在舉賢良的制度下被舉薦爲官,後提拔爲太子少傅,當時朝野尊他們爲朝中“二疏”。《漢書·疏廣傳》載:“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後,父子並爲師傅,朝廷以爲榮。”<br><br>一晃過了五六年,有一天,疏廣對疏受說:“吾聞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今仕官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懼有後悔。豈如父子相隨出關,歸老故鄉,以壽命終,不亦善乎!”于是叔侄倆當天就向朝廷上書請病假。三個月後病假期滿,漢宣帝叫他們繼續上班,叔侄倆再次上疏,稱年邁多病,無法再履行職責,懇請告老還鄉。<br><br>民國蔡振紳編撰《八德須知·廉恥》插圖《疏廣知止》 機是機兆、先兆,是事機萌動,但還尚未發出之時的微小狀態,《易經》裏就有“幾者動之微,君子見機而作”的話。見機,就是選擇合適的時機。兩疏選的是什麽時機呢?<br><br>“二疏”辭官歸鄉之後第二年,劉詢打算踐行依法施政,對尚書宦官言聽計從。當年有位以“虎臣”著稱的太中大夫叫蓋寬饒,他用密封的奏章向皇帝如實報告公卿權貴們的劣迹,皇上反覺得他怨謗王室的習慣一直不改而惱羞成怒,雖有大臣勸解,但漢宣帝還是免除蓋寬饒的官職,蓋寬饒因此自殺;第三年,劉詢因重用皇親外戚,將深受百姓擁戴稱頌且公認的士大夫傑出代表韓延壽誅殺;第四年,司馬遷的外孫、名列“九卿”之一、對宦海的糜爛痛心疾首而冒死直谏的楊恽被腰斬;此後還有以爲官清廉和忠言直谏聞名的張敞等人相繼被免職。後人由此總結出“兩疏見機”的經驗警示後人。<br><br>解是解除,組是組綬的簡稱。組綬是一種絲質有刺綉的緞帶,窄的叫組,寬的叫綬。古代常用來拴在印紐上,或用來拴勛章。古人常用“組绶”代指官職。解組,解下印绶,也就是辭去官職,出自《梁書 謝朏傳》中 “雖解組昌運,實避昏時”一句,這是梁武帝蕭衍在當皇帝前請謝朏到朝廷任職時說的一句贊賞話。<br><br>“誰逼”是有誰逼你了嗎?沒有,是自己辭官不做的。疏廣、疏受叔侄見到事情苗頭不對,就見機歸隱,辭官不做了,有誰逼迫他們這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