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超越语文的力量

Zyao

<p class="ql-block"><b>【教育君语】</b></p><p class="ql-block"><b>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b></p><p class="ql-block"><b>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b></p><p class="ql-block"><b>但是阅读的力量</b></p><p class="ql-block"><b>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b></p> <h3>还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作为一个中学的语文老师,遭遇了好多尴尬。<br></br></h3></br><h3>其中,有一年,我在高密四中,有两个班没有语文老师,因为高一新扩了两个班。没有办法,那个时候,乡村学校要聘到新毕业的大学生很困难。所以,就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将近一个学期,这两个班是没有语文老师的。</h3></br><h3>学校没有办法,只好让其他班的语文老师来代课。这个代课是没法代的,为什么呢?因为大家都教两个班的语文课,是很辛苦的,再给别的班代课,很困难。</h3></br><h3>所以,没有办法,只好老师和学生一块儿制定他们的自学计划,让学生去自修,同学们实在感到太枯燥的时候,老师就把学生放到阅览室里去读书,或者把图书馆的书借到教室里让学生读书。</h3></br><h3>一个学期下来,从学校到语文学科的老师,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两个班的语文成绩,可是期末考试成绩出来,却让语文老师很尴尬:这两个班的语文基础知识并不比平行班低,相反,阅读题目和写作题目的成绩比平行班的成绩还略好一点。</h3></br><h3>这件事情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语文老师)到底在干什么?我们课堂上那一些汗水,那一些努力,到底起了什么作用?</h3></br> <h3><strong>01</strong></h3></br><h3><strong>初一孩子能答高三语文卷<br></br></strong></h3></br><h3><strong>奥秘就在从小阅读</strong></h3></br><h3>带着这样一种思考,1995年,我来到了高密一中,在一中又遇到了一件事:一位考上大学的毕业生,写信给他没有考上大学、正在一中复读的一位好同伴,介绍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br></br></h3></br><h3>当谈到语文的时候,这个学生告诫他的同伴,他说了一句话:“语文呐,你可千万别上语文老师的当!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东西没用。” </h3></br><h3>这封信后来被这个班的班主任老师发现了,回到办公室,她当着全办公室的语文老师就讲了这封信,我发现,老师们好长时间都没有说话,她们真的是被刺疼了!但也确实是被刺中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个学生说的话有一定道理,我发现,语文教改的时机到了。</h3></br><h3>为了统一老师的思想,也统一社会、家长的思想,在那个学期的期末,我就让刚刚上初中一年级的儿子和上初中四年级的内侄女,参加了高三的语文期末考试。</h3></br><h3>卷子批出来,就更加让我们老师尴尬了:当时高三还有两个复读班(高四),他们的平均分是84.5分,但是,这两个孩子的平均分却跟高三的平均分不相上下,初一的孩子考了82分,初四的孩子考了85分,这两张试卷直到今天我还保存着。</h3></br><h3>这两个孩子一个差了六年,一个差了三年,虽然老师在语文课堂上,进行了大量的讲解、大量的训练,但他们有的是什么呢?他们有的,是在不同的年龄,大量阅读适合他们的名篇名著。</h3></br><h3>因为我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提出、购买和推荐了适合他们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阅读书目,购买了大量的图书,我书架的书在不断地减少,他们书架上的书在不断地增加——当买的书不能满足的时候,他们就把我的书也偷偷地拿到自己的书架上,有些还写上他们的名字。</h3></br> <h3>暑假的时候,我让读初一的儿子写下“你最喜欢的十本书及其理由”,他在初一读的都是这样一些书:《纸牌的秘密》、《涅克维奇精选集》、《死水》、《鹅掌女王烤肉店》、《伊豆的歌女》、《唐宋名家词选》、《雍正王朝》、《苏菲的世界》、《契诃夫精选集》、《戴高乐传》。</h3></br><h3>其中,《戴高乐传》他买了三本,每一本都比照着读,而且能找出同样一场战争,哪个传记写得比较好,哪个传记写得有问题。</h3></br><h3>这十本书当中,有三本书是哲学书籍。</h3></br><h3>就是说,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我们给他积累了,如果给他大量地铺垫了,他的高度就会超出他这个特定年龄段。正是他们自己的阅读、涵咏、积累和感悟,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成绩。</h3></br><h3>我记得,后来他在初三的时候,又参加了一次高考,当时考了122分,但是再到三年之后,高三参加高考的时候,也没有突破123分。这就说明:语文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终生。</h3></br><h3>有了这样一个经验之后,我们就在这一年进行了改革,把常规的语文课,由每周六节,改成了两节由老师在课堂上完成教材,四节由学生自主阅读——把学生放到阅览室。</h3></br><h3>这些学生非常努力,学习非常有成果。他们的语文成绩当时在潍坊遥遥领先,而且,不仅仅是语文成绩遥遥领先,更重要的是,还影响到了他们的整体素质——在这些学生之中,还出了一个山东省的文科状元。</h3></br><h3>由此,我们感觉到: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尽管我们要培养孩子的能力有听、说、读、写,但是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的话,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h3></br><h3><strong>02</strong></h3></br><h3><strong>中学毕业前阅读量</strong></h3></br><h3><strong>应突破千万字</strong><strong></strong></h3></br><h3>有这么一些数据,大家可以看一下:上海市要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阅读4000万字——九年时间学生要读400本书,平均每人每年要读45本书左右。但是,这个规定还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民族是犹太人,他们平均每年每人读书达64本,这不是指学生,还包括成年人。</h3></br><h3>我们国家再加上成年人,平均就不到一本了。世界上平均每年读书最多的国家是前苏联,平均每人每年读书达55本,现在美国已经全面启动了全民读书计划,每年要达到50本。</h3></br><h3>关于阅读量,好多名家也通过自己的阅读经历提出了一些想法。</h3></br><h3>张光斗说:“如果一本书10万字,那么,每个中小学生每年读40本书,一年就是400万字。”</h3></br><h3>《小布头奇遇记》的作者孙幼军说:“以平均每本书10万字计算,中小学学生每个月至少应该读一本,认真地读,而不是走马观花,能读两本更好。” </h3></br><h3>柳斌主任说:“每天课外读一篇千字文,应该是个基本的要求。如果能做到,则一年之内,可达到36万字,十二年则可阅读430多万字。所以,中小学阶段阅读500万至1000万字应当是合适的。”</h3></br><h3>这样一些话,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都要培养,但是,阅读是语文学习的基础。</h3></br> <h3><strong>03</strong></h3></br><h3><strong>并非名著就必读,</strong></h3></br><h3><strong>因为未必适合孩子</strong><strong></strong></h3></br><h3>好多家长和我说,你们家孩子好,你家孩子喜欢读书,我家孩子不喜欢读书,我说,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发现哪一个孩子不喜欢读书,不喜欢读书的原因,是不喜欢你给他的书。</h3></br><h3>我们家长现在带着孩子到书店去,一买就买提高成绩的书、马上见效的书、他不喜欢的书,所以,孩子不是不喜欢读书,是不喜欢家长给他推荐的书。</h3></br><h3>现在出版界也有好多误区,所以要慎重选择图书。一个误区就是,好的名著被改编成学生读的连环画,或者有一套书,把四大名著,把《红楼梦》,改编成小学生读的连环画,这是非常愚蠢的一件事儿。</h3></br><h3>叫小学生读《红楼梦》,他能学到什么呢?你是害了《红楼梦》。为什么?就是他再也不读这个玩意儿了,因为他知道这个是不好的,结果到了成年,他也不读了。</h3></br><h3>我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我们选了十位学生,问他们,“你喜不喜欢《红楼梦》?你是什么时间读的《红楼梦》?”</h3></br><h3>十位学生,有七位学生说喜欢《红楼梦》,这七位学生是什么时候读的《红楼梦》呢?一个是高一寒假,一个是初四到高二,一个是高一暑假,一个在高二,一个在高一暑假,一个是初四暑假,一个是高一至高二上学期。</h3></br><h3>还有三位学生不喜欢《红楼梦》,我调查一下,全是在小学和初一读的《红楼梦》,从此他就不喜欢这玩意儿了,你再让他读就很困难,就伤了他的胃口。所以,我们一定不要把好的东西在一个不恰当的时间,送给孩子。</h3></br><h3>其次,有些名著是有特定内涵的,并不适合孩子读。</h3></br><h3>我想引用费孝通一句话,他说:“我小的时候,还没现在的孩子们幸福,很少有专门为孩子们写的书,我只能从爸爸妈妈的书架上找书看,比如说《三国演义》、《水浒传》,里边说你一刀我一枪的,很精彩。”</h3></br><h3>但我始终不建议孩子们读《水浒传》,这个书没有一定的见解能力会出问题。因为它里边好多容易迷惑孩子的,假的,那种义气,那种杀杀砍砍,很容易养成孩子模仿的习惯。</h3></br> <h3>再一个,好多名著是挺好,但不是孩子的名著。有些人,心非常好,觉得孩子们读名著,这么厚读不了,所以就把它缩写了。这一缩写可坏了,情节一删减,这人物也不丰满,从此孩子就不喜欢了。</h3></br><h3>书店里有好多这种的书籍,特别危险,一定不要读这种缩写的书。缩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儿。只有极其个别的作家,那些驾驭能力非常强的作家,他不仅写小说,而且写得非常好的作家,才能够缩写出来。所以这些缩写的书,我们不建议去读。</h3></br><h3>还有,警惕假的少儿书籍。我举一个例子,有一本给小学生读的科普书,是一个著名科学家谈地球资源,但是随便拿出其中一段话来,你就读不懂,连我们都读不懂。</h3></br><h3>比如里面谈到矿石的时候,说“矿石是指一种在现有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能够从中提取有用成分的自然矿物聚集体”——这不坏了么?这不越搞越糊涂么?</h3></br><h3>所以,要谨慎为孩子挑选,适合他们阅读的文章和图书。</h3></br><h3><strong>04</strong></h3></br><h3><strong>呵护孩子的成就感</strong></h3></br><h3><strong>强化阅读的仪式感</strong></h3></br><h3>我们搞教材的时候,有一个情况,就是我们特别希望快出成绩。我们改了半年了,怎么成绩没有提高?甚至还要下降……但因为它是一个长线的改革,这个改革,在第一个学期甚至要以牺牲基础知识的成绩为代价。</h3></br><h3>但是不要紧,只要你坚持两个学期以上,孩子的能力就会突飞猛进地提高。所以,我们在改革初期,一定告诉所有参加改革和旁观改革的人,改革是有风险的,改革的期望值不要高了。</h3></br><h3>今年春天,我外甥到老家潍坊,他刚刚一岁半,还没有学会叫姥姥,结果一到潍坊,就遇到一大批他要叫姥姥的人。这批人特别渴望这个一岁多的孩子能够喊一声姥姥。结果到一个地方,每天就一批人围着他,教他说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姥”……把孩子教傻了。</h3></br><h3>我一听这事儿着急了,说,你们赶快回来,再过一个月,这个孩子就傻了。他天天没有成就感,天天在挫败感中,他还是学不会。再有两个月,你不教他就会了。</h3></br><h3>所以,我们一定要学会等待,我们一定要慢慢去滋养。</h3></br><h3>在孩子进步的过程中,要不断地给他创造一些精彩,给他有一个鼓舞。比如说,和课外互补一下,我们先读个什么,再去读课文的时候,读了和不读是不一样的,那么,他就体会到成就感。</h3></br> <h3>最近,一个学生特别喜欢一个电视剧、动画片或者是电影,那么,你就选择一些和那个有关系、能够帮助他理解的一些文章。然后,他再去看电视,再去看电影,再去看舞蹈,这样,他就特别有成就感。</h3></br><h3>当然,开一些家庭的读书报告会、班级的读书报告会,或是小伙伴之间的读书报告会,等等,这都会培养孩子的成就感。</h3></br><h3>你像在中国台湾、在新加坡,你经常会在教室里、走廊上、一些活动空间,看到阅读数——在这个学期,要读的20本书,每本书是一个“苹果”,读过的“苹果”是红色,没读过的“苹果”是绿色或者是白色,让学生互相竞争、互相比较、互相分享。</h3></br><h3>或者给孩子出一些书,出一些孩子的专集、书函,放到图书馆,作为孩子们的阅读资源,这些都对孩子起到非常好的激励作用,现在好多学校做的也非常好。</h3></br><h3>最后,我想引用一下一个哲学家在回答阅读相关的提问时所说的话。</h3></br><h3>有人问他:“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选择干什么?”他说,“阅读。”</h3></br><h3>又有人问他:“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里,你干什么?”他说,“阅读。”</h3></br><h3>再有人问他:“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他还是说,“阅读。”</h3></br><h3>我也想起了美国一个著名的企业家在回答类似问题时的类似回答。</h3></br><h3>有人问他:“如果事业失败了,该干什么?”他说:“你阅读吧。”</h3></br><h3>又有人问他:“如果失业了,该干什么?”他说:“你要提升自己,你阅读吧。”</h3></br><h3>又有人请教他说:“如果我失恋了,我怎么办?”他说:“你阅读吧。”</h3></br><h3><strong>受教育部委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组织研制并发布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指导目录》分为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其中小学110种、初中100种、高中90种。</strong></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