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峪是京东一座著名的古镇,在清朝又称“兰阳”。这里毗邻清东陵,特殊的地缘优势更使它在200余年间极度繁荣。小城曾建有石砌的城墙,并有防御性的敌楼、角楼。城中则建有王府、守护大臣府邸、孝陵礼部衙门、金银器皿库、孝东陵内务府圈、侍卫城、皇粮仓库、御书阁、东陵承办事务衙门等等,多与皇家陵寝事务有关。清朝皇帝拜谒东陵,当然也要在城内驻跸。小城内外,古迹甚多,仅庙宇就有“七十二庙”之说。悠久的历史积淀出厚重的人文底蕴,独特的环境造就了鲜明的“满族皇家文化”。清康熙二年(1663年)二月十五日在马兰峪西兴建孝陵后,这里成为守陵机关驻地,清道光年间建东陵最高学府---兰阳书院。那时马兰峪镇已成当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p> <p class="ql-block"> 《昌瑞山万年统志》卷四:<b>马兰峪</b>考辨记载:马兰峪旧有城一座,不知创于何代?系砖石砌成。周围三百三十八丈,连垛高二丈八尺余,城门三座,东曰:永熙;西曰:长泰;南曰:马兰谷营。各有楼,俱皆坍塌。尚存南门楼一座,匾曰:丹心照世。东门外为东关,街长一里余。西门外为西关,街长半里。南门外为南关,街长半里余,俱各有集场。东关东南为东新城,周围二百五十六丈。康熙五十七年建立孝东陵包衣官兵人等驻守。东一里为王府。府后为公府。南为侍卫城,周围二百四十四丈,雍正元年建给侍卫驻守。门外一百多米处有栅楼一座,上书“东藩”,“藩”即“篱笆”或“屏障”之义,东藩系指城东之屏障。原门洞内有大石碑一筒,记述此事。栅楼上没有建筑物,长槐树十三棵,即被称为“兰阳八景”之一——<b>“花盆底下走大车”</b>。</p><p class="ql-block"> 据考证:明洪武四年大将军徐达(1371年)始甃以砖石小城屯军为营,故称“马兰谷营”。系砖石砌成,隆庆五年(1571年)至万历十年(1582)修筑。</p> <p class="ql-block"> 拱券式砖结构,自西汉末期到明、清的二千多年中,砖砌拱券结构形式被广泛用于地下和地上各类建筑中。战国末期开始出现砖结构墓室以后,到西汉末年,出现了半圆拱券式砖结构的砖墓室 [拱券式砖结构]。砖拱券用泥浆作为胶结材料,砌筑方式有用立砖砌筑的单层拱券、双层拱券和多层拱券;又常常在每层拱券上加砌卧砖,称为伏;以后,这种券和伏交替的砌筑方法成了砖、石拱券结构普遍采用的砌筑方式。根据砖拱券跨度与荷载的大小,决定砌筑券和伏的层数,多者达五券五伏,个别工程中,也有用七券七伏的。砖拱券自地下转用到地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砖拱券自地下转用到地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只用在砖塔及某些建筑的门、窗、壁龛上,或作为塔层间的楼面承托结构,一般规模、跨度都不大。大跨度的砖拱券,用在城门洞、桥涵以及建筑下部的承重结构,多出现在明朝以后。无梁殿便是明朝首创的砖砌拱券建筑,其主体结构由砖拱券构成,室内空间为一大型砖拱,前后在垂直方向再砌出若干小砖拱券作为门或窗用,外部出檐、斗、檩枋等均以砖石仿照木构件式样制做,上面覆以瓦屋面。较早实物以明朝初期建造的江苏省南京市灵谷寺无梁殿为代表;北京的正阳门是五劵五伏建筑;<b>马兰峪的栅楼门洞之上竟然是七劵七伏的建筑实例。</b></p> <p class="ql-block">(<b>此照片是一九七四年十月三十日勘测马兰峪街道留影</b>) </p><p class="ql-block"> <b>马兰峪栅楼</b>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树根下的树洞可以藏人。马兰峪栅楼被誉为“花盆底下走大车”,被列为马兰峪八大景之一。这座栅楼正坐落正在马兰峪大街中心,是马兰峪四村范围内,上世纪七十年代初,<b>徐广源</b>正是马兰峪四村大队的团支部书记和民兵指导员。栅楼东侧的“农业学大寨”几个字是徐广源和马长城写的。因所有人马车辆必须从门洞通过。尽管门洞很宽,但也不能通过并排的两辆大汽车,严重地影响了马兰峪的交通。1974年秋开始勘测,遵化县交通局要绕过马兰峪街区,修一条县内堡子店至清东陵的油路,马兰峪公社党委研究,借机改善马兰峪一条街“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落后面貌并带动经济发展,几经磋商,一直到县交通局同意,改道由街里通过。<b>1975年9月中旬</b>,马兰峪公社组织各村民兵连,奋战七天七夜,(其中:9月11日、13日、15日,马兰峪四村民兵连参与。)拆除马兰峪东栅搂(古迹)。现在想起来很是可惜!也是“过”大于“功”!</p><p class="ql-block"> 1977年8月,县内堡子店(通过马兰峪大街)至清东陵油路建成通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