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王文清文史研究呼声越来越高,各届人士反响强烈,恰逢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于10月22日胜利闭幕,在中共二十大一中全会召开的这天———2022年10月23日,文史爱好者李乔生、杨长生、彭江南、王建武相约一起去宁乡夏铎铺高新社区的王家湾铜瓦桥,重访曾在清朝时期二任岳麓书院山长的王文清故里,寻找王文清所在家乡曾寄予深情的一山一水,一草一物…</p><p class="ql-block"> 先天晚上十点与王文清后裔松涛、建新电话沟通,没想到这天,王文清第八代传人84岁的王运先、第九代传人老村支书王克仁、第十代传人王松涛、王卫东、王建军、王建新、王波等早早的在这里迎接我们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自从2007年以来到现在仍担任生产队长现年58岁王卫东,69岁的老村支书王克仁,他们都是王文清后裔,是土生土长的铜瓦桥人,对这里有着深厚的感情,带领乡亲们在当地的建设曾立过汗马功劳,他们熟悉这里的风土人情,熟悉这里的传记故事,他们更参与过、见证过铜瓦桥现在的建设变迁史……,他们说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曾经听他们的上辈老人说过有关王文清的传说…</p><p class="ql-block"> 由他们带队,一行人首先穿越杂树丛林到达鹰堆岭(当地人也叫巴巴岭),从一座土地庙往深山里走大约四百多米,便看到了“王文清墓”,座西朝东北60度,为夯筑半弧状布局,直径13.7米,宽67米,占地面积 92 平方米;墓冢长条半圆状,高1.1米,冢中有现代废弃墓穴一座:墓围低矮,宽06米,高0.5米,墓土黄褐色,土质细腻纯净,颗粒较小,整个墓有靠山,地势开阔。该墓周围葬有墓葬十余座,全为夯筑土墓,仅东向20米处一座存有墓碑,其且墓葬布局结构不明显,墓碑为花岗岩质地,宽0.48米,高09米,碑身直书阴刻三列:嘉庆十五年(右)王母谢孺人墓(中)男人德衎维纲理(左)。</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们一起去翻看了一下位于古墓附近的居民老宅,有大量的石碑石刻石桌石柱都填埋在人家的猪栏屋、台阶下、墙基角、池塘边、地坪里、田间小圳…据预估,这些散石件不少于上百件…有的已经搬走了,王波家门口躺着一根从王文清墓移过来的约近2米的望柱———石柱上面刻有“三礼纂修官”,据当地老人讲另外一根石柱已经锯断做“抬鹅”(音译,即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村民建房修路打地基用的压土工具,几个壮汉一起抬起这个巨物然后用力放下,以把新土压紧,喊口号,唱歌,场面非常壮观,现在已经用压路机代替了这个工具),门前的小池塘边也散落着几块长条形石跳板…</p><p class="ql-block"> 离开王家湾屋场,往田野方向走去大约四百多米,就是一条宽约四米左右的乡间毛公路,在路边的拐湾处,王克仁、王卫东指着一丘荒田,说“经学之乡”的石碑曾立于此,后因担心石碑丢失现收藏在金洲镇政府。沿着田间小路朝东往望城友仁方向大远1.2公里,看到了穿越一条约10米宽的河流,叫官桥河,此时由于连续干旱河水很浅,在土地丘往下低洼处,连接有一座三条三排大麻石搭铺而成中间还有二个约五米高的桥墩,三块麻石每块大约长3.8米,其余的四块可能年久遭到破坏用预制板代替了,周围杂树丛生,显然走的人非常的少,对岸就是金洲乡的地盘,被开发商整平了,这座桥就是铜瓦桥!这座不起眼的小桥,就是王文清出资修建的桥,县志记载王文清“出金修建铜瓦桥,桥低不过舟”,是有理论考据的,该桥对当地居民出行是有非常大的帮助,王文清和铜瓦桥的故事是有历史渊源的,王家湾这么多王姓成员以王文清为首现在的宁乡谱志上记载俗称为“铜瓦桥王氏”。如今的铜瓦桥,人走都要心惊胆颤更不用谈骑摩托车驰过了,随着社会的变迁显然就早已不是交通要道,但从这座古桥的蛛丝马迹可以看出,当年这就是王家湾通往河对面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象王家湾的人要去对面王家学堂读书、生产、经商等,这铜瓦桥是必经之路,有点像古代的丝绸之路......这桥地势偏低,沿河往下走约1公里,就与八曲河交汇,一同汇入流向湘江。</p><p class="ql-block"> 同去的杨长生、李桥生来此之前曾查阅过大量的史料说这两条河汇聚,说此地从地势和地形上看有点形似“蛟龙戏水”或“二龙戏珠”,我们想去一睹风光,验证说法,于是便迫不及待的一起走到官桥水与八曲河的交汇点------一丘荒田,地势比河床要高六七米,杂草丛生,显然大概有七八年没种过水稻了,荆棘长达一人多高。摄影师江南在此处摆航拍从上空俯瞰官桥水与八曲河交汇的更大范围,此时河水把王家湾屋场及王文清坟墓的周围近2公里的范围缠绕成一颗明珠形状,形象生动,蜿蜒曲折,二条河俯瞰形似二条蛟龙,水流涌动,的确形如“二龙戏珠”,山边的树枝风吹摇动,栩栩如生,百姓家的屋顶炊烟袅袅,配上七彩晚霞和丰收的金秋稻浪,把王家湾这里妆扮成一副生龙活虎的山水画,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揽完八曲河,不觉已是中午十二点,同去的王波盛情邀请了我们去他们家吃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饭后,我们扯大嗓门在王波98岁的爷爷王保生耳边问道:“您知道王文清坟墓埋在哪里不?”老人表达不清但意识还好,嘴里低估着并指向他家房屋后说:“在...在后山”,确实能证明,王文清墓就在王建军老宅后山十多米,无疑与之前很多人的考古和县志上的记载相吻合。</p><p class="ql-block"> 为了一鼓作气把预先的行程安排考察完,希望继续能从古迹中找到县志上记着的答案,乔生指引我们继续往栗桥坝。王文清有诗文《栗桥坝上口占》记载:“幸有先畴在,农人莫惮劳。坝高能灌井,溪窄不容舠。春雨锄山径,秋风裹布袍。时从桥上立,战栗看危涛”,我们现在看到的大坝宽约近20米,有石柱等横卧于底部作为当时的防洪固基石,后因大水冲跨侧面堤坝水改道绕行,王克仁说他们小时候都看到过水面惊若波涛,引水渠右侧面还有一个用水泵碾米的加工房,一条排水小渠如今基本上都被多年的尘土掩埋覆盖,基本看不到小渠了。据介绍,这里原来水流湍急,一方面堵水开闸灌溉农田,另外一方面利用河干渠水能转化成机械能来加工大米,现在只剩下了一间废旧破烂的水泵房了。史料记载,王文清捐资修建栗桥坝从上游输水浇灌农田造福一方百姓,用智慧和汗水筑就幸福大坝,可见王文清治理水域功不可没。巧合的是,笔者下意识的用手机指南针测试了一下,栗桥坝的开闸流水方向和王文清墓的方向平行,同是坐西朝东偏北大约60度,有碧水东流之意,文清公坐看日出东方之势,望紫气东来!</p><p class="ql-block"> 时间不知不觉到下午四点,我们驱车绕行前往位于金洲地域的王家学堂遗址范围,这里位于如今的奥特莱斯后面,现在全部被开发推平了,房子拆迁,古貌不见,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我们停车驻足,随行的摄影师江南作了定位和航拍记录之后,便和接待我们的向导一一道别了。感概时势变迁之快,同时也惋惜古物保留和文物保护之急!很难想象一代宗师王文清年少时跨过铜瓦桥走到这里曾在此耕读诗书,树立梦想,心怀天下! </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来,收获颇丰,至少对王文清故里周围、人文地貌、传说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些散落在老百姓的猪圈里、池塘边、地坪下、屋檐角等有待挖掘的大量古迹石碑,印记在老人脑海里的有关王文清传说记忆……等等都等着我们去挖掘去记载,无疑,对王文清文化研究起着很好的佐证作用。资料要搜集整理,文物要挖掘保护,为了把王文清思想发扬光大,从实物到文物,从收藏到馆藏,从县级到国级,需要有更多的人参与到研究队伍中来,不为名垂青史,但为慰藉英灵!</p> <p class="ql-block">实地查看王文清墓</p> <p class="ql-block">王文清墓下面的一张留有石碑的古墓王母谢老儒人</p> <p class="ql-block">王文清墓碑</p> <p class="ql-block">航拍定位…</p> <p class="ql-block">经学之乡石碑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去铜瓦桥</p> <p class="ql-block">铜瓦桥</p> <p class="ql-block">一丘荒田,下面就是二河汇聚的交叉处</p> <p class="ql-block">王波盛情款待</p> <p class="ql-block">查阅资料</p> <p class="ql-block">王波98岁的爷爷王保生</p> <p class="ql-block">去老林看另外一张古墓</p> <p class="ql-block">修职郎…</p> <p class="ql-block">去粟桥坝</p> <p class="ql-block">站在粟桥坝上…</p> <p class="ql-block">河水很浅,没有了往日的波涛汹涌…</p> <p class="ql-block">河床见底…</p> <p class="ql-block">粟桥坝开水闸下填了石柱…</p> <p class="ql-block">航拍定位…</p> <p class="ql-block">白色箭头所指王家学堂…</p> <p class="ql-block">左起:王波、王卫东、王克仁、王建军、李乔生、杨长生、王建武、王建新</p> <p class="ql-block">航拍…</p> <p class="ql-block">屋檐下的有很多石碑…</p> <p class="ql-block">谈王文清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98岁的王保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