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摄影师—侯波

醉雨

侯波,毛泽东专职摄影师 侯波,女,山西夏县堡尔村人,出生于1924年9月,出生时爷爷给她起名“闫千金”,1938年, 侯波在中共地下党的引导下,和几个同学一起上中条山加入游击队,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当时在中条山工作、解放后曾担任云南省省委书记的孙雨亭为了去掉她身上的女孩子气,给她改名为 “闫锋” 。次年,年仅14岁的侯波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安吴堡青训班,由于表现积极、好学上进,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久,侯波来到延安,先后在延安边区中学、延安大学、延安女子大学学习,长达七年之久。后被分配到延安的保卫处工作,处长周兴出于保密的需要又给她改名为 “侯波” ,从此“侯波”这个名字陪伴她度过了一生的岁月。<div> 侯波的一个弟弟曾是夏县广播站站长,一个弟弟曾是541工程第十二分指(后调往二分指)电影放映员。</div> 青年侯波 在延安,侯波结识了比她早来延安的上海摄影家徐肖冰,1942年 2月,在清凉山下电影团的窑洞里,他们结为了一对革命夫妻,侯波同时也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徐肖冰将摄影技术传授给了她,这门来自西方的技术,后来把这位来自乡下的农家少女引领进了共和国领袖的生活。抗战胜利以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影科长。1949年任北平电影制片厂摄影科长,同年进入中南海,任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科长,成为毛泽东专职摄影师,专职从事为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的摄影工作,历时十二年,用镜头记录了叱咤风云的共和国伟人们尤其是毛泽东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留下了许多永恒而珍贵的历史瞬间。后被誉为“红墙摄影师”。 徐肖冰与侯波初次相见时,为她们几个女孩拍了一张合照。左起:杜国芳、赵军、屈岩、沈玉琳、侯波 1942年2月吴印咸在延安为徐肖冰和侯波拍的结婚照 1953年,侯波在中南海勤政殿前留影(徐肖冰 摄) 侯波是中国著名女摄影家,曾先后任新华社新闻摄影编辑部记者、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主席等职。曾当选中国文联委员、全国妇联"三八"红旗手、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代表等。2008年,获得首届中华艺术金马奖终身摄影成就奖。<br> 2017年11月26日22时,侯波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br><br> 侯波是毛泽东唯一的私人摄影师,她的名字永远和毛泽东联在一起。侯波说:“他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也决定了我的命运”。 她镜头前的那个人名扬世界,但是,很长时间没人知道她是谁。她的名字不允许出现在照片上,使她成为20世纪中国最著名的无名摄影师。直到21世纪的一天,她才从镜头后面走出来,同她所拍摄的照片一起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br> <h1> 毛主席与侯波合影</h1> 1956年,毛主席与胡志明在北戴河,后右为侯波。 晚年的侯波夫妇 侯波夫妇每年有三个日子是一定要吃面条的,除了他俩的生日,另一个日子就是毛主席的生日。<div><br></div> 侯波是世界摄影圈内最著名的两位中国摄影师之一,她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拍摄了大量写真,用镜头生动记录了中国革命的丰功伟绩。从延安时期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她用手中的摄影机和照相机,记录下了大量有重要文献、史料价值的纪录片和照片。其中不乏《论持久战》、《解放全中国》、《开国大典》、《畅游长江》等不朽名作。伴随着20世纪风起云涌的历史,侯波为毛泽东和党中央的领导同志专职摄影达12年之久,留下了4773幅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生前公开发表的700多幅照片中,仅侯波一人拍摄就达400多幅,可以说是世界上拍摄毛泽东最多的人。开国元勋们工作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被她凝固在一张张照片中,成为永恒而珍贵的历史瞬间,以一种云淡风轻的姿态,讲述着历史的厚重。她的作品塑造了一代领袖人物的光辉形象,拉近了领袖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这些作品今天已经成为宝贵的历史影像档案、记录中国当代历史的重要一页,弥足珍贵,世代留传。<br> <br><div><br></div> “女同志要顶半边天,你站中间。”<br> 这是1949年5月,毛主席与侯波夫妇在北京香山双清别墅合影<br> 1949年4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侯波被调到了北平电影制片厂工作,担任摄影科科长。当时正值建国前夕,中央领导的活动非常多,而且许多场面具有历史意义。侯波的任务就是把这些领袖们的活动拍下来,留作形象的史料,但又不像新华社的摄影记者,有发稿任务。所以在相当长一个时期,侯波本人及其摄影作品在各种新闻媒介的报道中很少被人们看到。<br> 当年5月的一天,侯波接到任务去香山协助徐肖冰完成毛主席会见外宾的摄影工作,同行的还有新华社记者陈正清。工作结束后,毛主席说:“你们辛苦了,每次来我这里都行色匆匆,我想跟你们说话都没机会。来,今天不忙,大家坐下认识一下。” 这段时间虽然毛主席已经成为了他们镜头里的常客,但是每次活动一结束,都是匆匆散场,他们与主席压根没有交流。徐肖冰与主席早就相识,但主席并不认识侯波,侯波也是第一次走近毛主席。当徐肖冰向主席介绍了自己的爱人侯波之后,毛主席又询问了一些侯波的情况,当他听说侯波是山西夏县人以后,兴奋地说: “哦!你是关羽的老乡啊!关云长不仅武艺高强,人也十分忠厚。” 谈话结束后,当侯波夫妇告辞时,毛主席站起身来说:“来,我们一起拍个照吧!” 他们喜出望外,于是一左一右在主席身旁站好,但毛主席却摇摇头对侯波说: “不能这么站,女同志要顶半边天,你站中间。” 听到毛主席的提议,侯波有些不知所措,不由别人争论,毛主席就主动地站到了侯波旁边,新华社记者陈正清一手按下快门,一张由侯波站在主位、毛主席站在旁边的珍贵的合影,就这样永远地定格了下来。在此后的数十年间,这张照片一直陪伴在侯波身边,也成为了她这辈子最珍贵的纪念。<br><div><br></div> 1949年5月,毛主席与侯波在香山合影 这是1949年5月,在北京香山,侯波第一次走近毛主席时,她的爱人徐肖冰为他们拍摄的珍贵合影。镜头中的他们看起来非常的朴素,由于当时的条件艰苦,侯波上身的衣服扣子已经几乎全部掉光了,她只能用一根布条系在腰上将就着。毛主席则身着一件粗糙的上衣,五个扣子四种颜色,四个衣兜两个缺扣。他们朴素节俭、朴实无华的形象,令所有的人无不唏嘘不已。<br> 1949年9月,整个中央都在忙着新中国成立的事宜,侯波也在中南海忙忙碌碌地拍摄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以及一些重大活动的场面。一天,时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杨尚昆和毛主席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找侯波谈话,表示组织决定把她调进中南海,担任新成立的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科长,专门负责为国家领导人拍照,包括他们参加的各种活动和生活照,当然主要还是以毛主席的活动为主。 当时新成立的摄影科,只有她一个“光杆”科长,之后才逐步配备上人员。就这样,侯波成为了毛泽东的专职摄影师,她自己可能也没有想到,这一干就是12年。<div> 半个多世纪以来,侯波用自己的镜头真实地记录着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辉煌历程,带我们领略了不一样的伟人风采、走进了镜头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之中。<br><div><br></div></div> 以下照片为侯波的部分摄影作品。 <h3>1949年9月,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女代表合影。</h3><div><br></div> <h3>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用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h3> 在侯波的摄影生涯中,最让她永远铭刻于心的就是开国大典这一天。那天她是惟一登上天安门城楼的女摄影师,是她拍下了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新中国成立的那个令人激动的瞬间。在侯波为毛泽东拍摄的几千张照片中,举世闻名的《开国大典》是她本人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从严格的摄影意义看,这张照片无论从构图、光效还是技术来说,都不是她的佳作,然而却是最具政治意义的一张。因为它是一张非常特殊的照片,一张新中国光辉历史的见证。侯波的摄影作品《开国大典》成了记录历史的重大文献和具有史料价值的珍贵影像。照片最初被保存在中南海,后来又被送到新华社受到特别保护。<div><br></div>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开国大典上<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25岁的侯波,此前从来没见过这么大的场面。那天,侯波完全融入到喜悦与庄严的氛围中去了,她端着相机,不断地变换着角度,将这些开国元勋们的精神风貌、神采,一一定格在胶片上。侯波当时的相机只有一个标准镜头,没有广角镜头,所以想多照一些人也照不下,况且那时候天安门城楼前廊的围栏不像后来那样修有齐胸高的汉白玉护栏,只是覆着琉璃瓦的矮墙。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不停地走动,侯波就要不停跟着拍照。当看到毛泽东走到天安门城楼右侧时,侯波想拍一个带城楼的毛泽东侧身镜头,但由于空间十分有限,她只能冒着危险将身体探出前廊边的矮墙, 即使这样,还是取不到满意的角度。当她一再往后撤身子的时候,旁边有人抓住她的衣角说:“你放心地取景吧,我抓住你。”拍完后,侯波收回身体扭头一看,帮忙的人竟然是周恩来总理,心里顿时充满激动。据侯波回忆,在开国大典上帮助摄影师或提醒“要小心”的人还有朱德、彭德怀、陈云等领导人,这温暖的一幕幕让侯波永生难忘。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开国大典的照片中也就较少看到朱老总的身影。<div> 从历史影像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开国大典当天他和毛主席一同走上天安门城楼,他多数时间也都站在毛主席身边,可是为什么照片中却看不到朱老总的身影呢?原来,那就是因为天安门城楼的观礼台偏窄、空间有限,参加开国大典的人加起来又多达620多人。在并不宽敞的天安门城楼观礼台上,想要拍摄出一张完整的照片无疑是一件难事。而每当这个时候,站在毛主席身边的朱老总为了方便记者们拍摄,便主动腾出空间,从领袖们站立的前排人群中退后一步,或者抓住记者的衣服或身体,帮助摄影师完成拍摄,这样就常常把自己留在了镜头之外。朱老总在开国大典上的这个小小的举动更加彰显了他的高尚、伟大,不由让人肃然起敬。<br></div> 1949年-周恩来与邓颖超<div><br></div> 1950.8.8-周恩来、邓颖超结婚25周年在中南海西花厅合影<div><br></div> 1951年,周恩来、邓颖超和郭沫若一家在颐和园<div><br></div> 1952年-陈云、邓小平在颐和园<div><br></div> 1952年,朱德、彭德怀相持不下,邓小平观战不语<div><br></div> 1952年-刘少奇、王光美、彭德怀、浦安修在中南海散步<div><br></div> 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在邙山留影<div><br></div> 1953年,刘少奇、宋庆龄、彭真在一起交谈<div><br></div> 1953年,朱德、叶剑英在中南海怀仁堂<div><br></div> 1954年5月,毛主席在十三陵<div><br></div> 1954年,刘少奇和印度英迪拉.甘地在宴会席上<div><br></div> 1954年-毛主席视察官厅水库<div><br></div> 1954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在中南海紫光阁<div><br></div> 1954年,毛主席在北戴河海滨<div><br></div> 1954年-毛泽东、周恩来在第一届人代会上<div><br></div> 1954年-毛主席与达赖喇嘛和班禅喇嘛<div><br></div> 1954年-周恩来在颐和园<div><br></div> 1955年-毛主席向朱德授元帅军衔。<div> </div> 1956年5月1日,毛主席和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在天安门城楼上。 1956年5月31日,毛主席在武汉首次畅游长江<div> 1956年5月下旬,在广州开会的毛泽东忽然提出要去武汉长江游泳。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的王任重极力劝止,说是水流湍急,担心主席的安全。侯波说:“毛主席主意一定,是谁也劝不住的。”1956年5月31日下午2点左右,毛泽东在蛇山脚下、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墩处下了水,一口气游了两个多小时,游程达30多公里。这是毛主席首次畅游长江。<br></div><div><br></div> 1957年11月 ,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苏联,毛主席、宋庆龄、邓小平、彭德怀等和苏联领导人布尔加宁在一起<div><br></div> 1957年11月,毛主席签署《莫斯科宣言》<div><br><div> 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去苏联访问,12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在参加苏联十月革命胜利40周年庆典后,于1957年11月14~16日在莫斯科举行了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会议通过了《莫斯科宣言》与《和平宣言》。在签字仪式上,各国记者都争先恐后的拍摄着现场的场景,由于个子低,前面的人一站起来,侯波的镜头完全被遮挡住了。就在她四处张望着想办法时,一个法国共产党的好友向她招手,拉过一把凳子,示意她站上去。可是还没等她行动,一个苏联记者先抢到了凳子。无奈之下,等不及的侯波,扶着法国朋友一下子就跳到桌子上,直接迈到靠近毛泽东的一张桌子,在毛泽东签字的一瞬间,咔嚓一声按下了快门。侯波的这一举动,惊动了主席台上的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一看是位拍照的记者,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对着她笑了笑,脸上露出赞赏的神情。<br></div></div><div><br></div> 1957年11月17日, 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给中国留学生讲话 1957年11月17日,毛泽东访问苏联时看望中国留苏学生,并发表讲话。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斗争,不是西风压倒东风,就是东风压倒西风。”“现在世界上的风向变了。从今以后,西风压不倒东风,东风一定要压倒西风。”“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div><br></div> 1957年12月13日,毛主席南巡时在飞机上工作<br> 这是1957年12月13日,毛泽东乘坐伊尔-14型4208号专机南巡时,专机由济南飞往南京。侯波看到毛主席大衣也没有脱,正聚精会神地阅批文件,手中一支烟已燃了很长一段,好久都没有抽一口了。她立即拿起相机,调整了光圈、焦距,轻轻地来到距毛主席两米多远的地方,迅速按下快门,拍下了这珍贵的一瞬间。 在侯波拍照时,秘书想把自己留在桌上的茶杯取回来。他刚要举步,被侯波用手势制止了,她怕惊动毛主席没让拿走。也就是说,毛泽东右手前方的那只茶杯是秘书用的,这就是毛泽东的办公桌放着两只茶杯的缘由。<br><div> 郭沫若看到照片后,写了首《题毛主席在飞机中工作的摄影》的诗,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br>在一万公尺的高空,</div><div>在安如平地的飞机之上,<br>难怪阳光是加倍的明亮,</div><div>机内机外有两个太阳!<br>不倦的精神啊,崇高的思想,</div><div>凝成了交响曲的乐章,<br>像静穆的崇山峻岭,</div><div>也像浩渺无际的海洋!<br></div><div><br></div> 1957年-毛主席和陈毅在中南海勤政殿接见外宾<div><br></div> 1957年-毛主席在安徽钢厂视察<div><br></div> 1957年-周恩来、邓颖超与女演员在一起。(左起:胡朋,于蓝,石联星,上官云珠,宣景琳,吴茵,白杨,舒绣文,邓颖超,李黎莉,周恩来,夏梦,岳慎,黄宗英,王人美)<div><br></div> 1958年,毛泽东接见专业会议代表<div><br></div> 1958年5月25日,毛泽东到十三陵水库参加劳动<div><br></div> 1958年6月28,在北京举行的全国农具改革展览会上,毛主席亲切接见新疆代表团的库尔班大叔,并收下了库尔班大叔专程从新疆带来的土特产礼物,第二天,毛主席回赠了礼物并题了一幅字:“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div><br></div> 1958年8月, 毛主席视察河南农村<div><br></div> 1958年,毛主席在河南农村视察<div><br></div> 1959年-毛主席和亚非拉各国青年朋友在一起<div><br></div> 1959年6月 ,毛主席在韶山老家畅游湘江<div><br></div> 1959年6月,毛主席畅游湘江后在农家门口与小孩逗趣<div><br> 《毛泽东和顽童》是侯波作品中鲜为人知却最动人的一幅。影像中的毛主席,刚从湘江游泳上岸,赤裸的双腿沾满湘江的淤泥。毛主席一边惬意地抽着香烟,一边与顽童逗乐。侯波看到眼前的这一幕,咔嚓一声,将这个难得一见的画面拍摄下来。侯波拍摄的这张照片意义非常,它是在亿万百姓心中被奉为神的领袖回到凡界的代表作。遗憾的是,因为年代特殊,这张照片并没有立马公布出来,而是在灰暗的资料库里沉睡了差不多30年之后,才展现在公众的面前。<br></div><div><br></div> 1959年6月26日,毛主席和韶山中学的师生们合影<div><br></div> 侯波一生所拍摄的作品中,《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堪称经典之作。<br> 1959年6月,毛主席回到了阔别32年的家乡韶山,侯波也跟随他一起前往。 6月26日,主席来到了自己曾经就读过的韶山学校,学校专门安排了两名学生为他献花、系红领巾,这两名学生一个叫 蒋含宇 ,另一个叫 彭淑清 。他们两个见到毛主席后,把亲手采摘的鲜花献给了他,主席非常高兴,一左一右地拉着他们往前走,来到他要和全校师生们一起合影的地方。此时蒋含宇解下自己脖子上的红领巾,踮起脚尖给毛主席系上。然后主席非常高兴地把蒋含宇和彭淑清拥在怀里,远处的侯波把握住时机,连忙按下快门,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div> 这幅照片很快被 《人民日报》 刊发,还被许多报纸、画报刊用,后来又被选编在小学课本中,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诗人臧克家为此写了一首《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的诗:“毛主席戴上了红领巾,少先队里高大的人,笑的风要把人身撼动,纸面上仿佛听出声音。”60多年后的今天,照片所散发的幸福热力,仍足以震动观者的心灵 。<br> 值得一提的是, 侯波可能也没有想到,这张照片会在12年后促成一段美好的姻缘。------依偎在毛主席身旁一左一右的女孩彭淑清、男孩蒋含宇由此相识相知到相恋, 在1971年,两人结成了恩爱夫妻。 “可以说,红娘就是给我们拍下这张照片的摄影师侯波。”蒋含宇说。<br></div><div><br></div> 1959年-毛主席和邓小平在一起<div><br></div> 1960年,周恩来在海南岛华侨农场托儿所<div><br></div> 1960年-毛主席与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彭真、陈毅正在聚精会神地看一本古书<div><br></div> 1960年,周总理和陈赓大将,陪同抗日战争国军将军、抗战名将、战将、原国民党高级将领在北京颐和园合影。<br> <div> 从昔日黄埔同窗,到战场对手、从解放战争解放军俘虏、再到特赦战犯。照片中合影者有:周恩来、陈赓、邵力子、张治中、宋希濂、郑洞国、侯镜如、王耀武、周振强、黄维、覃异之、邓颖超,傅涯(陈赓之妻)等人,黄埔军校师生几十年后的大聚会<br></div><div><br></div> 1961.5.11-毛主席在上海宋庆龄住所看望宋庆龄。<div><br></div> 1961 年夏天,中南海人员轮换,侯波结束了在中南海12年的工作,徐肖冰被调到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而侯波被调到新华社摄影部。这让她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也十分的不舍。临走前她眼含热泪向毛主席辞行:毛主席也有些伤感:“你在我身边工作了十多年,不容易啊!你做了很多工作,我知道你很辛苦,你拍的那些照片群众很喜欢 ,这就是成绩嘛......” 听着毛主席的话,侯波的眼泪抑制不住地流了下来,毛主席安慰道:“人是有感情的,可是你也不要难过,以后经常来看我。出去以后好好干,有困难回来找我,也可以给我写信......”<br> 就这样,侯波离开了中南海,结束了这份她喜爱的工作,但侯波和毛主席都不知道,从此以后他们再也没有见面了。第二年侯波生病,毛主席特地写了一幅自己的 《清平乐•六盘山》 ,让卫士长李银桥送来并转达了他的问候,让侯波感动不已。<br>但这幅作品在1976年毛主席去世后,中共中央发文要全国上交毛主席的手迹,侯波把这幅字也交了上去,这让她觉得有些遗憾。<div><br><div><br></div></div> 贺龙夫妇合影<div><br><div><br></div></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div><br></div><div><br></div> 1991年3.月,彭真夫妇在杭州。<div><br> 1991年3月,侯波在杭州为彭真同志拍了一组图片,这也是她最后拍摄的新闻图片。<br></div><div><br></div><div><br></div> 侯波手里拿着和毛主席的合影<div><br><div><br></div></div> 199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50年,侯波夫妇在天安门金水桥毛主席像前,由山西摄影家武普敖拍下了这张特殊的“合影”,还了二位老人再跟主席合个影的心愿。<div><br></div> 侯波的人生是精彩的,是毛主席给予了她这样精彩的人生。就像她自己说过的那样:“毛主席决定了中国的命运,也决定了我的命运”,“当我为伟人寻找背景的时候,无意中伟人也成了我的背景。在他们的背景之下,我才能够真实地记录下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