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吴宓国学思想”进校园科普活动</p> 简 介 <p class="ql-block"> 吴宓,字雨僧、玉衡,笔名余生,陕西泾阳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和哈佛大学。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及国学大师,中国比较文学先驱,中国文化自信早期代表人物。</p> <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早期,吴宓在西方外来文化潮流中坚持本源、反对急于摧毁传统文化的激进思想,而是更多地倾向于尊崇和维护中国传统,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强调一方面要发掘中国人文传统中恒在的精神价值和现代意义,另一方面要吸纳融合异质文化中的合理成分,进而推进中国文化的生新与创造,这种对根文化的坚守正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体现。</p> 创办清华国学研究院 <p class="ql-block"> 吴宓先生1925年2月12日在传承国学方面参与创办了清华国学研究院。吴宓先生和国学院的四大导师:教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一起制定的师资选择标准。吴宓表示,研究院对于教授讲师,“务敦请国内硕学重望”,具备三种资格:(一)通知中国学术文化之全体;(二)具正确精密之科学的治学方法;(三)稔悉欧美日本学者研究东方语言及中国文化之成绩。</p> <p class="ql-block">陈丹青油画《国学研究院》</p><p class="ql-block">图中人物自左至右分别是: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吴宓。(2001年)</p> 创办《学衡》杂志 <p class="ql-block"> 吴宓、梅光迪、胡先骕、刘伯明等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学衡》杂志。1921年11月,《学衡》第一期完稿,1922年1月,《学衡》杂志正式出版。《学衡》为月刊,至1926年底停刊,出刊60期。1928年复刊,改为双月刊,1930年停办一年又零星出刊,至1933年7月停刊,又出19期,共79期。 </p><p class="ql-block"> 《学衡》杂志主要宗旨为:提倡国学,兼介欧美学术。主张中西融合,既要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又要保留传统优秀文化。吴宓先生认为“只有找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普遍有效和亘古长存的东西,才能重建我们民族的自尊”。</p> 教育家吴宓 <p class="ql-block"> 吴宓先生终生从教,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近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曾经培养出大批学有所成的知名文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外国文学研究和翻译人才及国学大师。</p><p class="ql-block"> 吴宓先生讲授过的课程有:英语、英诗、翻译、英散文、西洋小说、外国文学、欧美文学、古典文学、西洋文学批判、西洋文学名著、英国文学史、世界文学史、中西诗韵律比较、中国旧诗及旧小说研究、世界史、世界古代史等</p> <p class="ql-block">师从吴宓大师之著名人物</p> 国学思想 <p class="ql-block"> 吴宓的国学观可概括为:在以儒学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视野下,在传统向现代转换的历史进程中,因循中国学术系统的本然结构,撷取孔孟往圣之人文精粹,复参照于西洋的道德哲理,综合贯通以求取中国文化之真精神,并进而建构起一套具有普适价值的道德、人生和社会新秩序。吴宓的这一基于文化比较的国学传承观在当今世界一体化的背景下对我们传统文化的继承及传播推广有着现实意义及指导价值。</p><p class="ql-block"> ——黄彦伟</p> 现实意义 <p class="ql-block"> 在今天的中国,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同时是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大力发扬清华学派“中西融合”的文化观,全面推升“文化自觉”,深入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p><p class="ql-block"> “吴宓国学思想”的传承可以让学生在感知国学魅力的同时,提高文化自信,进而完成文化传播使命,更好地践行中央提出的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一时代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