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全家族中,唯独我一个没有和祖父母一起生活过。印象中,祖父母也不似我父母对待我儿子那样的,天伦之乐,含饴弄孙。因此,祖父在我印象中只有轮廓,缺少了太多的细节。随着年龄的增长,岁月的流逝,那些渐行渐远的记忆会更加模糊。索性把这些都记录下来,传承下去。<br> 我脑海中常会有这样的场景:在一个天空微吐光亮的黎明,祖父扶着和自己一般高的犁把,稚嫩的声音吆喝着借来的老牛,翻耕着属于自己的四亩七分祖茔地,祖父扶着犁渐行渐远,地这头曾祖母一边喊着祖父的乳名,一边挥舞着手中的火镰。曾祖母这样做,一则给儿子壮胆,二则驱赶着野狼,那时候狼群特别多,就这一声声地呼唤到天明。<br> 儿耕母纺,相依为命,“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儿寡母看尽了人世的白眼,听够了人们的风凉话,度日过月,艰难的生活着。幸亏留下的四亩七分黑驴地赖以生存,留下这窄窄的一方院落得以容身,祖父朝听鸦鸣,暮看祖茔,肯定不时地擦拭着自己屈辱的泪水。<br> 祖父早孤,曾祖父离世时祖父十三岁,可谓“外无期功强劲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沉重的生活负担压在这一对母子局头。我家似乎有辈辈白手起家的光荣传统。祖父在世时经常感慨,他的前半生,前一个棺材钱还没有还清,后一个棺材钱又借下了,天灾人祸交替上映。就这样,苦难的小家忍辱负重,绝处逢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不断壮大,并最终枝繁叶茂。祖父在世时常说:“比吃比穿,越比越干;比勤比俭,越比越延”。曾祖、祖父、父亲,他们一辈子都奔波在创家立业的道路上。</h3> <h3> 生活其实真是逼出来的。一字不识的祖父心灵手巧,年轻轻就很快学会了各项复杂的农活,学会了木匠的一些活路,后来祖母、母亲的纺线车子、织布机子都出自祖父之手。这样的家境,祖父磨炼出持家理事的原则和生活理念,一辈子坚守着自己苦难中总结出来的人生信条,并一直延续在后代身上。苦难中,隐忍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贫困中,静默更是惊天的告白。<br> 没有文化吃的亏,使得祖父特别重视对于后辈的文化教育,言谈举止中充满着对文化人的敬仰。他含辛茹苦的供养着后代读书。在父辈那一代人中,父亲的文化程度是最高的。<br> 忘不了。一个夏日的傍晚,无风气闷,霞光似火,把天宇烧的通红,把地皮烤的炙人。祖父在炙热中犁地,刚收罢麦子,犁起来种糜子,为了尽量犁深,他一手扶犁杖一手狠压犁辕,高大的身躯却腰弯似弓,头向前伸,胳膊筋肉暴起,满脸汗珠往下掉,满背汗水往下流。他身后翻起的土垡子,好似大风刮起的深水波浪,反射出殷红是强光。每看祖父,总被霞光刺的眼酸,只见祖父、犁、牛构成一组剪影,在展开的黄土地上缓缓移动,背景是天似穹庐,赤云峥嵘,空中充满着带着无限热力的红光,仿佛充满希望,又充满无奈。</h3> <h3> 如今回想,假如把那景象画成一幅油画、或者拍下一祯摄影,一定会是件经典作品,不仅能体现中国农民的坚毅、勤勉,对土地的深深依恋,对生活的孜孜追求,而且具有文化意义,足以延续数千年的农业文明传神写照。<br> 我和一般大的堂弟,一边用采来的狗尾巴草编小狗,一边看祖父犁地,玩累了就去踩祖父犁地留下的脚印,那脚印是那样的厚重、沉稳、坚定,一步一步,是对生活的不懈追求,是对命运的无尽反抗。二十多年过去了,那些留在黄土地上祖父的脚印是那样的历久弥新。现在都在说家风的传承,我想,那些稳健的脚印、一步一个脚印的面对艰难的生活,逆境中的不屈不挠,也是我们应该传承的一部分吧!<br> 祖父勤劳。解放初,我家的日子已经较为“小康”了,槽头有牛,囤里有粮。但是一场运动下来,全家人又挨饿了。五十年代的“统购统销”,强迫祖父卖粮,不卖不行,祖父把粮食藏在堂屋的地窨子里,被人称“假积极”的祖父的拜把子弟兄申成举报了,因为这个缘故,祖父和申成弄恂了,到死也不原谅。上有政策,不能购“透底粮”,可我家已经透底了,卖了粮食换回两个搪瓷盆,但家里需要粮食,粮食却不能买。在上初中的父亲深有体会,父亲饿的全身浮肿,受尽了苦难。</h3> <h3> 关于父母亲,我应该也必将会含满热泪,用更浓的笔墨,更长的篇幅,用我的一生去记录。<br> 在全家人忍饥挨饿时,又来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各家的地和各样农具都要充公,祖父迷惑不解,他迟迟不愿入社。只有那些缺劳力,少耕牛、少农具的人家才积极入社。祖父就躲了起来,躲到亲戚家去了,但个人的力量怎么能抗挣得过那个强大的专政时代,几十年积攒的家当就这样一夜间没有了。我想,祖父的眼中肯定涌出无助的泪水。</h3> <h3> 那年腊八节,天寒地冻,大雪漫道,北风呼啸,滴水见冰。我家却没有一颗粮食。天麻麻亮,祖父把祖母和母亲彻夜纺线织成的两丈七尺老粗布捆扎在自行车后座上,怀揣两个干梆梆高粱面窝窝头,翻山越岭,去黄龙县将军庙换粮食。来回近二百里崎岖不平的山路,祖父在大雪纷飞中,空腹出发。<br> 山风呼呼的吹着,刮在脸上如刀铰般疼痛。祖父一个人奔走在空旷无人的山路上。为了壮胆,祖父豪迈的吼唱着秦腔:“呼喊一声绑帐外,不由得豪杰笑开怀。某单人独马把唐营踩,直杀得儿郎痛悲哀.……”。<br> 一路上摔了多少跤流了多少汗,抑或流过多少泪,我难以想象。但可以想象的是,祖父驮着成百斤粮食,走得肯定不轻松。据祖父后来给家里人讲,最难走的十八里梁,坡陡的地方只能先将粮食扛上去,然后再返回推自行车。拐弯的时候,由于惯性大,弯道太急,自行车一下冲出公路,翻倒在满是积雪的麦地里。黑暗中祖父艰难的推开压在身上的自行车,摸索着趴起来,摸摸身上,没有大碍,只是肋骨有些隐隐作疼。他扶起车,慢慢将口袋扶上车,继续赶路。远处,饥饿的狼群不停地干嗥着。祖父惊出一身冷汗,拿出防身的一截木棒,以防不测。<br> 饥渴难耐的祖父赶到范家卓子时,天已差黑,他把车子停在路边的汤坊,要了酽茶,一口气喝了三壶。他拿出冻得硬梆梆的高粱面窝窝头,将馍掰开在茶杯里蘸了蘸吃,硬着头皮吃着,馍皮已经松烂,心仍然冰冷,嚼在口里,难吃极了。祖父勉强吃了半个馍,强忍住饥继续赶路。两天后,还是在大雪纷飞中,骑着将要散架的自行车换回多半口袋玉米。</h3> <h3> 到家的时候,夜已经深了,祖母赶紧招呼母亲帮忙给祖父做饭。母亲起初一眼看到的是立在门口近似冰雕的雪人,扫掉身上的积雪后才看见了满脸浮肿、两手通红、走路一瘸一拐的祖父。不一会儿,母亲端来了一大黄盘红薯饸饹,上面放了许多酸白菜。祖母拉开条桌抽屉,拿出平日舍不得吃只有来贵客时才端出来的油泼辣子盒,特意多淋了几勺辣子油。<br> 由于常年的劳累,祖父的胃也落下了病根,一提起红薯饸饹,胃就泛酸。就这样,走南闯北,驮粮驮碳,断断续续驮了好几年。祖父已记不清往返过多少次,只记得带去了家中所有值钱能拿去换粮的东西,土织布、皮袄、棉衣、棉被、柏木档、宜兴壶。那辆陪伴祖父驮粮的凤凰自行车也由于过度使用散架了。<br> 关于那个高粱面窝窝头,祖父在世时像古经一样的给我们讲着。腊八节的前一天,天气晴好,邻居顺成来串门,看着祖父在南窑门口的石碾子上磨着借来的半斗高粱,不无蔑视的说:“现在人吃的,过去高脚头牯(牲口)都不吃”,然后扬长而去。</h3> <h3> 后来,随着父亲的参军、工作,叔叔姑姑们相继长大,家里的光景逐渐好了起来,我家在村人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了,我从邻居们口中听到这样一个事情:父亲从部队复员回来,开始在县公安局工作,任派出所所长,那年村里的富宝盗窃,父亲奉命带着手下干警,全副武装,骑着绿色三轮摩托回村捉拿富宝,祖父看到这样的阵势,着实扬眉吐气了一次,把郁积在心头几十年的屈辱释放了,不知道那个瞬间祖父流泪了没有。<br> 祖父少年丧父,老年丧子(我的小叔因意外溺水少亡),经历了人生太多的痛苦,身体垮了下来。祖父的去世,使我相信一个人竟可以无疾而终。有一次,祖母捎话来说祖父想见刚满月的曾孙,嫂子带着侄儿回老家去看祖父,祖父已经不能起床了,躺在炕上,拉着侄儿的小手,没有说一句话,眼角的泪水不断线地涌流,我在一旁给祖父擦拭着眼泪,百感交集。<br> 随后不久,祖父就与世长辞了,享年八十三岁。在那一代劳苦了一辈子的农民中,他算是长寿的,正所谓寿终正寝。祖父一辈子不抽烟、不喝酒,死的时候没有任何痛苦,是那样的安详,就像睡着了一样,但是这样的睡着却再也不能醒来。那段日子我高考落榜,正是心绪低落时,我跪在祖父的遗像前,默默的流泪。<br> 祖父的坟茔扎在一块叫荆条陵的埝头,坟地形似罗圈椅的靠背,据阴阳先生说,这块地缓慢延伸,呈舒展之势,坟前水渠如玉带一条,旁边五棵柿树一字儿排开,恰似五朵莲花,据说这样的穴位可以泽被后世....…</h3> <h3> <br><br> 遥祭祖母<br><br> 维公元二零零三年古历二月十八日,孙于蜀中,府河之畔,狮山之巅,虔具清酌庶馐之奠,面秦而叩,致祭于先祖母老大人德享而哀之曰:<br><br> 癸未仲春夜,祖母骤乘鹤。<br> 噩耗初传来,悲痛欲与绝。<br> 忆祖旧容颜,楚楚如是昨。<br> 思祖亲慈恩,于我如日月。<br> 祖母处人事,和睦众邻里。<br> 孝贤心地宽,乐善又好施。<br> 鞠育儿孙曾,功若泰山脊。<br> 秉承太平风,持家有名声。<br> 善良是本性,勤朴苦为荣。<br> 不闻诗与书,贤达心自明。<br> 耕纺自为乐,未改其初衷。<br> 农忙耕与种,闲暇裁和缝。<br> 纺绩三九夜,曳线天五更。<br> 送子参军远,保国卫家园。<br> 劝儿多奉献,思之凄梗然。<br> 教女针和线,育孙多勤勉。<br> 扶曾襁褓里,四世同堂欢。<br> 儿女各立业,福寿应比天。<br> 晚年康且乐,身闲心不闲。<br> 耕读传家训,缝补育儿孙。<br> 病魔初缠身,儿女急如火。<br> 为医慈亲病,四处寻华佗。<br> 无奈病已恶,今日终弃我。<br> 难留祖母步,难见祖母悦。<br> 乌鸟知反哺,为人何以堪。<br> 舐犊情切切,遥岑思故园。<br> 举家齐哀丧,顿首气欲断。<br> 老儿凄凄泪,幼孙嚎啕然。<br> 孙吾竟无缘,远隔千重山。<br> 生未尽奉侍,死难扶梓棺。<br> 呜呼吾祖母,九泉可有感?<br> 欲养亲不待,深感罪滔天。<br> 呜呼吾祖母,莫表兮孝虔。<br> 牲醴且为仪,蜀府觞祭奠。<br><br> 伏惟尚飨!<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