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中午翠岗幼儿园全体教师,开展了“共读一本书”——《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活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讲人:翠岗幼儿园副园长 袁金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扬州市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会员、邗江区优秀教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观察是现如今教师了解幼儿的主要手段,但观察后的解读,是教师的主观判断,还是客观评价?它有没有可能不是那么准确或者不那么全面呢?有没有好的方法与“教师观察”汇聚在一起,共同探寻幼儿真实的内心世界?袁金玲老师以问题为导向带领大家一起阅读了《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这本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赛克方法,于20世纪末期由英国学者艾莉森·克拉克(Alison Clark)和彼得·莫斯(Peter Moss)在开展的“倾听幼儿”研究中提出并应用(1999年),主要想解决的是“如何倾听言语能力有限、表达方式与成人截然不同的5岁以下幼儿”这一难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赛克方法是缘起于欧洲的一种儿童研究方法,它将儿童视为他们自身生活的专家、熟练的交流者、权利的持有者和意义的创造者,从儿童交流模式的多元化特点出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马赛克方法不是一种单一的方法,而是多种方法的混合,将传统研究方法(如观察、访谈等)和以“参与式工具”(如让幼童拍照、旅行、绘图,角色扮演等)使用的方法组合起来的新方法,称其为“马赛克方法”。将其称为“马赛克方法”是因为该方法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获取儿童的经验和看法,每一种方法获取的经验和看法形成一片“马赛克”,以更全面地描绘儿童及其生活世界的完整图景,并将其作为优化儿童发展与教育环境的出发点。这就好比由一片片马赛克拼成的美丽图案,因此被称为“马赛克方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金玲老师通过阅读导图,利用研究实例“户外空间改造”,向大家详细介绍了什么是马赛克方法、马赛克方法在具体研究过程中如何运用,以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所要关注的伦理问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袁金玲老师说:“‘倾听幼儿’作为当下最具时代性的儿童观之一,它在教师的头脑里,而要这个观念落地,需要一个技术支撑。那么“马赛克方法”就是让这种儿童观念从理念走向现实的‘技术支撑’,可以让我们把‘对孩子的研究’转化为‘有孩子的研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学习这本书,有助于我们实现三个“转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是实现身份的转变。儿童不再是一个“被研究的”被动者,而是拥有话语权的“研究者”,实现了一个“局外人”向“局内人”的转变。教师则从一个研究的“权威者”变为“倾听者”,将“倾听幼儿”“儿童视角”等观念真正落于实际行动中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是实现方法的转变。马赛克方法弥补了仅仅通过教师的主观观察和解读幼儿的不全面和不完整性,综合运用观察、访谈、幼儿园之旅、拍照、幼儿园地图制作等方法参与研究,这些方法的使用者不仅仅是成人,还有幼儿。马赛克方法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是随着研究的需要随意组合和变化,每一种方法就是一片马赛克,每个人既是马赛克的应用者又是马赛克的创设者,最终将每片马赛克汇聚而成,呈现完整的儿童图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是实现伦理观念的转变。马赛克方法在运用过程中,时刻提醒着我们要尊重幼儿,要把幼儿看作是独立的个体,有思想、有能力、完整的人,研究中的每个细节也都体现了成人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袁金玲老师领读过后</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师们的思维也被激活</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纷纷各抒己见</p> 大班年级—陈苗老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有三点。一是儿童观的阐述,马赛克方法研究让我们相信幼儿是“他们自身生活方面的专家”、是熟练的交流者、是权利的持有者、是意义创造者。二是放慢节奏,留出时间,运用多元方法来倾听幼儿,为孩子做出新的解读提供可能。三是在倾听幼儿观点时,要始终保持好奇心,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记录,不能只见情境不见儿童,无论是在屏幕上、笔记本上、还是墙壁上记录,都不能只为记录而记录,一定要始终保持好奇心,始终把儿童置于中心。</p> 大班年级—周俐老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听袁老师介绍了“马赛克方法”,让我想到一句话:“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你听到的不一定是事实。”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了解孩子,如观察孩子的行为、倾听孩子们间的对话和想法,要从多个方面运用多元方式去观察一个完整的儿童。就像我们即将要进行的阅读节活动一样,从幼儿兴趣出发,孩子自主选择喜欢的绘本,设计自己的游戏乐园和游戏情境,最终构建一个属于大家的城堡乐园。正如书中所说,我们每个人都贡献自己的一片马赛克,共同构建完整、绚烂的世界图景。</p> 中班年级—王慧老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幼儿园活动过后,很多时候我们都会反思这样的问题:活动很精彩,内容很丰富,深受孩子的喜爱和家长的认可,但是——孩子在活动中吗?这场活动是以教师预设为主的吗?这样的活动真的有益于孩子的发展吗?袁老师今天分享的这本书《倾听幼儿——马赛克方法》,让我坚定了应该把孩子放到活动的中央,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永远留有一块“空白格”,空白格充满无限的可能性,让教育者能够进行创新和突破。这些工具的运用对激发儿童充分表达自身观点非常有效。每通过一种方式,研究者便可较为客观地获得儿童的某一观念和看法,而多种方式可构成对儿童的完整看法。</p> 中班年级—张凤老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本书给我印象较深的有两点:一是对儿童充分的尊重。书中提到“随幼儿的需要及时更换场地”以及“让孩子感到是他们在控制访谈,而不是我们”,这是我们平时做得还不到位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二是对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它与以往儿童探究方法大有不同,以“聆听”的姿态求解于孩子的表达,而不是以“俯视”的姿态来洞悉孩子的世界。</p> 小班年级—万远琴老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马赛克方法里,倾听不限于只听幼儿的口头语言表达,而是把“可视化”方法和“口头”方法结合起来,引导、鼓励儿童运用语言、照片、绘画等多种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自己的观点和经验。倾听作为一个积极的过程,不仅包括听,还包括解释、建构意义并予以回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学期我们在户外环境打造时,也运用了马赛克方法中的观察、儿童访谈和成人访谈等三种方法,下一阶段,我们将引用马赛克方法中的幼儿拍照、制作图书、开展幼儿园之旅、进行地图制作等方法,倾听儿童真实的声音,打造一个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户外环境。</p> 小班年级—栾倩老师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书不仅精炼地阐述了马赛克方法的理论框架,还让我们深入理解马赛克方法,进而把它运用于实践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参考。它将传统的访谈、问卷等形式和参与式工具相结合,利用多元方法来激发儿童充分表达自身观点。我们平时对环境进行调整时,可以和幼儿一起商讨,让孩子参与其中,学会蹲下来倾听幼儿,使幼儿的意见不仅被倾听,还进一步得以落实,真正发挥幼儿的主体地位,从领着幼儿走转向跟着幼儿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儿童是美好的、多样的、独立的和神圣的。让我们一起体会“蜗牛牵我去散步”的美好,共同努力,与幼儿携手成长,共创孩子美好的生活家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