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铸丰碑 ——战斗在上甘岭的志愿军106团(十三)

上官云晖

<p class="ql-block">编者按:今年是上甘岭战役胜利70周年。上甘岭战役是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最为经典的战例之一,我军以弱胜强,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国威, 已成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形象代言,必将永垂史册。我志愿军三兵团所属12军34师106团于1952年11月17日夜奉命投入战斗,连续坚守作战28天,完成了上级交予的 “打到底,收摊子” 的艰巨任务。战斗中涌现出了大量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1200余名将士牺牲在了异国他乡。他们用钢铁意志和青春热血铸起了一座永放光辉的历史丰碑。</p><p class="ql-block">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106团的后代子女们,在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大家不囿于文字水平和能力限制,纷纷执笔撰文或制作视频,深情缅怀和讴歌父辈们的英雄壮举。作品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可视性和史料性。本网将从今天起陆续发布,以飨读者。敬请关注。</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一份没有上报的上甘岭作战总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武燕平</b></p> <p class="ql-block">在我父亲武效贤生前留存的资料中,有一份12军34师106团上甘岭战斗战总结。这份原本应该在1952年上甘岭战斗结束时就由团部撰写并上报的作战总结,却是我父亲在5年之后的1957年由他个人撰写,而且写成之后已经无由上报,只能作为资料自存。这份没有上报的上甘岭作战总结,是我父亲一生中的心头之痛。</p><p class="ql-block">1952年11月,12军接替伤亡极大的15军投入上甘岭战斗,我父亲作为12军34师106团团长到前线指挥所领受任务时,前指总指挥李德生副军长给我父亲的命令是巩固上甘岭537. 7高地北山阵地,并告诉我父亲,106团作为我军最后一个团上去,之后不再上别的团了,106团要负责在上甘岭上打到底,收摊子。上甘岭战役是抗美援朝战争中以惨烈而著名的战役,面对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美军及联军,我军官兵浴血奋战,守住了阵地,但是伤亡极大。15军是这样,12军先上去的部队也是这样,106团在正式投入战斗后仅仅3天,全团9个连就损失了4个连。我父亲根据严峻的战场势态,果断改变攻防战术。改变战术后战局大为改观,我军越打越主动,伤亡越来越小,敌军则越打越被动,伤亡越来越大。敌联军2师伤亡惨重,丧失继续作战能力而退出战斗,接替的敌联军9师在发动了两次较大规模的进攻被击溃后收敛,不再有大的军事动作。12月15日,106团将已完全巩固的537.7高地北山阵地移交给15军29师接防,光荣完成“打到底,收摊子”的艰巨任务。</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这份作战总结记录了当时的惨烈战况:敌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最多一天发射炮弹和投掷炸弹弹高可达2万余发,地面工事全部摧毁,敌我双方均投人大量兵力,阵地一再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形成拉据式反复争夺。上甘岭战斗是106团历史上打过的最硬的仗。父亲动情地称赞他的106团英勇顽强的官兵们,他在作战总结中写道:“部队的昂扬斗志和顽强作风,在上甘岭战役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战斗英雄刘宝成抱着爆破筒与39个敌人同归于尽,战斗英雄高守余独自坚守阵地一天,黄启均排在激烈的战斗中一天打退敌人16次攻击,歼敌340余名,英雄王克勤连在28天的作战中坚守阵地22天,三营营长权银刚主动要求‘不取得战斗胜利决不下阵地’,一营参谋长李治亲自率领小分队与敌战斗等等。”除了一线作战连队,父亲在作战总结中赞扬了通讯分队克服种种困难确保了指挥系统畅通,运输连队冒着密集炮火将大量弹药及时送上阵地,他们的伤亡率与作战连队不相上下。父亲为106团感到自豪,他情不自禁地用毛主席的话来赞扬他的106团:“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p> <p class="ql-block">在作战总结中,父亲记录了他在作战初期部队遭受重大损失之后,迅速改变攻防战术的分析和决定:“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作战地区狭小,使用兵力过多,分兵把口,消耗甚大;2、地形不利,为敌火力所严密控制,运动、增兵困难;3、工事全部被毁,作战无依托,屯兵无坑道;4、作战规律为敌掌握,处境被动;5、气候寒冷,供应困难,生活条件甚为艰苦。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立即改变作战手段,力争战术主动。决定:1、集中兵力控制要点,不分兵把口,不死打硬拚;2、适量用兵,适时增兵,保存力量;3、以已之长,击敌之短,充分发挥我近战夜战之威力;4、集中全力,抢修工事,彻底解决屯兵和作战坑道问题,改善作战、生活条件;5、改变作战规律,造成敌人錯觉,大量歼灭敌人。”当时团里一些同志不同意改变战术,认为“寸土必争、誓死固守”是上级规定的战术,前面15军和12军先上去的部队都是这样打的,改变战术是违反军令。我父亲决然表示,哪怕上级处分我,也要改变战术,否则部队伤亡太大,这个仗打不下去。在团政委于永贤的支持下,团党委会通过了改变战术的决定,并得到了前线指挥所总指挥李德生副军长的批准。这一战术改变使战局发生了根本改观,保障了部队在消灭敌人的同时减少了自己伤亡,保证了106团可持久作战,从而得以完成在上甘岭上“打到底、收摊子”的艰巨任务。</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在这份作战总结中,分析了战场通讯保障、后勤保障、步炮协同等70年前最先进的军事理念问题,这些问题是在与当时世界上最现代化军队交手时遇到的重要问题。父亲1951年被选送当时中国人民解放军最高学府南京军事学院学习,是该校高级合成指挥系第一期毕业生。军事学院的深造,赋予了我父亲现代化作战的视野,提升了他的军事指挥能力,他在作战总结中写道:“回想起来,在战斗中最激烈的情况下,能够冷静的思考問题,大胆的改变战术手段,这和自己经过军事理论学习是分不开的。”然而,我父亲是个农村娃,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逐渐打出来的“土包子”指挥员,对我军的传统战法稔熟而得心应手,因而作战总结中的种种战术,既有新的战场特点,又和当年打仗所采用的游击战、麻雀战、地道战、白刃战等等何其相似。父亲的作战总结将新的作战经验与我军传统战法综合起来,是“土包子”和“洋墨水”的结合。既有丰富实战经验又经过军事学院深造的我父亲,知道我军的传统优势,知道世界军事发展的趋势,知道作为新的军事指挥员的使命,他在作战总结中写道:“通过这一次空前规模的战斗,取得了现代化作战的经验,提高了自己的组织与指挥战斗的能力,……自己更深刻的体会到,作为一个现代化合成军队的指挥员,还需要向更高要求、更高水平努力,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军事思想,以便在敌人挑起了新的战争时才能够胜利的完成战斗任务,而立于不败之地。”</p> <p class="ql-block">父亲的作战总结写了一万多字,结尾却戛然而止,显得突兀。因而,当我几次重读父亲的作战总结时,都隐隐感到这份作战总结其实没有写完,感到父亲还有想写的事、想说的话,却没有写、没有说。我仿佛看到,当年父亲写作这份作战总结搁笔的时候,他的心情沉郁。</p> <p class="ql-block">我懂得父亲当年的沉郁心情。</p><p class="ql-block">1952年10月14日,驻守上甘岭的15军与美军打响了上甘岭战役,战斗极其惨烈,15军官兵打得极其英勇,英雄层出,但是先后投入战斗的5个步兵团损失极大,有的连队打得只剩下几个人,而且没有预备队可用了。12军奉3兵团命令紧急驰援。11月1日黄昏,12军先头部队31师91团赶至上甘岭两个主阵地之一的597.9高地阵地,与15军45师并肩作战。11月4日,15军45师奉命撤出阵地返后方整补(次日完成全部撤出)。12军31师92团、93团和34师106团相继赶到,展开对上甘岭另一主阵地537.7高地北山阵地的作战。3兵团11月25日宣布上甘岭战斗作为战役性作战结束,上甘岭战役打了43天,其中15军打了18天(10月14日-31日),15军和12军共同打了5天(11月1日-5日),12军打了20天(11月6日-25日)。应当指出的是,在11月25日宣布上甘岭作为战役结束后,上甘岭战事依然不断,敌军依然发动过多次较大规模的进攻和频繁的小规模袭扰,12军在上甘岭上又坚守了20天,上甘岭战役真正结束时间是12月15日,即106团在完全巩固了537.7高地阵地后将阵地重新移交15军接防的那天。整个上甘岭战役,前一半是15军打的,后一半是12军打的。然而在其当时,12军的所有战绩统统归于15军名下,对外战报中只有15军,没有12军。前线总指挥12军副军长李德生对12军部下解释说:这是军事保密的需要,无论换哪个军上来打,为了保密,一律以15军名义对外发布战报。李德生还说:我们打仗不是为了哪个部队的荣誉,是为了整个志愿军的荣誉,我们打的是军威、国威!12军官兵对此没有怨言,一如既往地英勇作战。正因为这一原因,上甘岭战役结束后,12军没有照例进行总结,没有开庆功会,没有公开宣扬自己的英雄。也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在上甘岭战役结束之后的几十年里,对上甘岭战役的述说和评价都聚焦于15军,人们只知道15军打了上甘岭,很少有人知道12军在上甘岭战役最困难的时候接替了15军,上甘岭战役的后半程以及上甘岭战役的最后胜利是12军打的。</p> <p class="ql-block">时过境迁。打仗时不争荣誉的12军官兵,尤其是许多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同志,对战后许多年后依然雪藏12军战绩而渐生情绪。 他们认为,实事求是是我党我军的一贯作风,当年打仗保密是对的,但许多年过后历史应反应真相,实事求是;12军在上甘岭战役中伤亡官兵4500多名,对这段战史始终沉默,怎么对得起这些流血牺牲的官兵?在我长大后,父亲多次对我说起当年的上甘岭战役,每次说起时父亲都神情凝重,尤其是说到那些牺牲的官兵时,父亲往往禁不住地潸然泪下。所以,我理解父亲在他撰写106团上甘岭作战总结搁笔时的沉郁心情。</p> <p class="ql-block">2014年出版的原南京军区政治部文艺创作室创作的纪实文学《上甘岭43昼夜》第225页中,作家记录了这样两次采访:</p> <p class="ql-block">“12军34师106团团长武效贤回忆:想起这段历史我就难受,我就想哭,我们对不起那些牺牲的战友啊,战役结束,我们没有进行过总结,没有表彰,没有开过庆功会,从阵地上一下来,就开赴东海岸驻防……”</p><p class="ql-block">“12军副军长肖永银回忆:上甘岭战役,除了志愿军档案中记载了12军将士的英勇与牺牲,由于指挥权的问题,由于宣传媒体的作用,公众舆论只知道15军打的上甘岭,鲜有人知道12军在43天时间里所建的殊功,难道血写的功绩不如墨写的黑字?很多人找到我哭诉,军长呀,死者不能开口,你活着呀!后来只要有人采访我,我总是那句话:12军4500人的血洒在上甘岭上,请你们给死者留一笔!”</p> <p class="ql-block">对于我父亲来说,对于106团以及12军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所有老同志们来说,这是一份怎样沉重的心头痛楚啊!</p><p class="ql-block">好在近些年来,由于军史档案逐渐解密,12军31师3个团和34师106团官兵的英勇战绩逐渐得到公开披露和高度赞扬。特别是在2022年纪念上甘岭战役胜利70周年之际,中央电视台4台“国家记忆”栏目播出的文献纪录片《血战上甘岭》中,展现了12军在上甘岭战役中的英勇战绩。尤其让我激动落泪的是,我在荧屏中看到了当年父亲在上甘岭上带领106团奋勇作战时的勃勃英姿。我想,所有106团以及12军参加过上甘岭战役的老前辈和他们的子女,都会为这部文献纪录片还原了历史原貌,展现了12军当年战功,而欣喜不已和感激不尽。</p> <p class="ql-block">106团一营战地欢呼</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重读父亲的上甘岭作战回忆,我作为女儿非常欣慰。我想对已故的父母亲和已故的106团的前辈们说:亲爱的父母亲,亲爱的英雄前辈们,你们在上甘岭上以鲜血和生命建树的英雄功勋终于得到昭彰,人民和历史没有忘记你们!亲爱的父亲、母亲,亲爱的英雄前辈们,你们可以含笑九泉了,愿你们欣然安息!</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图文: 武燕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编排: 朱锦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10.2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