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红色基因”孕育了永放光芒的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航天精神和抗疫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强自立、坚持梦想、勇往直前。<br> 为加强新时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丹凤县关工委和丹凤县科教体局联合举办了“传承红色基因,争做时代新人”主题征文活动。<br> 在本次征文活动中,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踊跃参加。他们走访参观红色教育基地,采撷撼动人心的历史事迹,记写个人心灵感受,抒发爱党爱国情怀,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全县收集作品近千余件,经各校推荐,关工委组织评选,评出优秀作品四十余篇。我们遴选部分作品,以飨读者。</h3>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u>缅怀先烈、牢记使命</u></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丹凤中学 高二鸿志1班 陈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丹凤县庾岭镇街道西头拐弯处,有一幢灰瓦泥墙的老房子,门上有块牌匾,牌匾上写着“中共鄂豫皖省委第十八次常委会议旧址";街后七里荫岭的山坳处有一座亭子——庾家河战斗纪念亭。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这里曾发生过一场激烈的战斗。</p><p class="ql-block"><br></p> 今年清明,我有幸又来纪念亭,缅怀那段不平凡的岁月。<br> 手拿白花,踏青而行。怀着崇敬的心情,寻觅先烈的足迹。<br> 沿着一段盘山公路来到了山坳,一条弯曲的小路通向纪念亭。先是石砌的阶梯,接着是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小路左边,紧靠山崖修建了一道雕像墙上面雕刻着几位红军战士,他们眼神坚定地看着远方,仿佛目标在前,坚定不移。小路的另一边是一个小平台,数十个陵墓整齐而安静的躺在那里。走近墓旁,发现墓前没有名字,更没有简介。革命先烈为了革命的胜利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竟然连名字都没有留下。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向这些无名英雄深深鞠一躬。<br> 向高处走去,两个地势险要之处分别是程子华、徐海东受伤纪念碑,两座纪念碑中间矗立着庚家河战斗纪念亭。站在拗口翘望四周,崇山峻岭,层峦叠嶂,苍松翠柏,直耸云天。春风轻拂,涛声低吟,令人肃然起敬。纪念亭旁边的松柏上缀满白花——每年清明,人们纷纷前来悼念烈士。我将手中的白花挂在树上,走向纪念亭,细读亭上的碑文,感受这场战斗的艰苦与不易。 <p class="ql-block"> 1934年12月,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进至陕西省丹凤县庾家河。10日上午,中共鄂豫皖省委正在庾家河“春茂永”中药铺开会,研究在鄂豫陕边界地区创建新的革命根据地,国民党军第六十师突然由鸡头关方向袭来,先头部队从七里荫岭迂回而至,占领了东山拗口有利地形。中共鄂豫皖省委立即停止会议,决定由红二十五军首长迅速指挥部队反击。副军长徐海东当即率领第二二三团战士冲上山坳,夺回了东山拗口。第二二四、第二二五团也跟着赶来,抢占了拗口南北两侧高地,将进攻之敌击退。不久,国民党军两个团的援兵赶到,再次向东山拗口发起进攻,敌我双方展开了拉锯战。战斗中,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先后身负重伤。政委吴焕先接替指挥,与敌展了开肉搏战。经过20多次反复冲杀,终于将国民党军队击溃,粉碎打击了国民党中央军围剿。红二十五也摆脱困境,在鄂豫陕边区创建了革命根据地。</p> 听镇上的老人讲,红二十五军是一支年轻的队伍,许多战士还不到十五岁啊!在这场生死搏斗中,红军共伤亡战士200余名,多名团级、营级干部负伤,很多战士子弹打光,与敌人展开肉搏。团长叶光宏率领战士拼刺刀时,一条腿被砍断,仍坚持指挥战斗。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这些战士用他们年轻生命换来的啊!<br> “越雄关狭隘,树长征精神”。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们一定要传承红军精神,发奋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br><br>(指导教师:刘晓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