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江水,巍巍古塔。位于杭州市钱塘江畔月轮山上的六和塔,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是杭州的千年古塔之一。翻开古塔的历史长卷,从北宋钱弘俶初建到南宋智昙复建,从明莲池重振到清朱智重修,屡毁屡建,历经飘摇风雨,纷飞战火却巍然矗立,真实地记录着这块土地的变迁和兴衰,顽强地守护着澎湃的钱塘江和杭州的南大门。1937年钱塘江上架起中国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六和塔又见证了大桥建设奋斗曲折的历史。而今,六和塔已不是纯粹意义上的一座古塔,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与钱塘江大桥一起成为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 1908年上海美泰洋行发行 编号68 彩色 当时杭州为吴越国国都,吴越国王钱弘俶为保境安民,镇伏钱塘江潮水派僧人延寿禅师建造了六和塔。初建时,塔高九级,高五十余丈(约167米),塔内藏有舍利,塔心室供奉佛像。据说,自从六和塔在此坐镇以后,钱塘江大潮自然改道而行。 六和塔临江靠山,巨塔巍峨突起,可以“依陆府看钱塘”。六和塔初建时,塔的顶层装有明灯,起灯塔导航作用。每当夜幕降临,长明灯照耀在江面,为钱塘江上往来船只夜航导航引渡。 192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千百年来,六和塔屡遭破坏,为祸最烈的一次是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倭寇入侵杭州,因怀疑塔内藏有伏兵,一把大火纵烧了六和塔。在这场大火中,六和塔虽暂时保住了塔身,但木结构外檐已完全烧毁,荡然无存,这和杭州雷峰塔的遭遇如出一辙。 <p class="ql-block">1929年杭州月溪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p> 摄影术从十九世纪中叶传入中国,并首先在香港、广东,继之是上海、宁波、杭州等东南沿海城市使用,我们才有机会看到一百多年前杭州的历史影像。从清代末期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国外出版商和国内各照相馆出版发行了大量的老照片、老明信片,记录了各个时期六和塔和钱塘江江岸自然环境的变迁,沿岸的风土人情,江上航运的繁荣与衰落。从这些老明信片背后的故事,我们可以对这座千年古塔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 <h1><b>一、 清末的六和塔</b></h1>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杭州人朱智(敏生),在捐资修筑钱塘江堤坝的同时,重修六和塔。他组织大量人力,在尚存的砖结构塔身外部添筑了十三层木构外檐廊,其中偶数六层封闭,奇数七层分别与塔身相通,塔芯里面,则以螺旋式阶梯从底层盘旋直达顶层,全塔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经过这次修缮,六和塔的状貌基本定型下来了。 1929年首届杭州西湖博览会发行的免资明信片中的六和塔模型。 <p class="ql-block"> 清末发行的反映杭州西湖风光的明信片浩如烟海,但六和塔的明信片屈指可数,其中有清朝道光、咸丰年间,六和塔又因天灾人祸木结构外檐已完全烧毁,只剩下七层砖结构的塔身的明信片,这是我们现在能看到最早的六和塔修复前的图片资料。</p> <p class="ql-block">照片由英国人慕雅德1891年拍摄,发表在1902年国外刋物上。</p> 国外拍摄的六和塔修复前只剩下七层砖结构塔身的照片 <p class="ql-block">照相版 黑白色</p> <p class="ql-block">1907年法国出版 邮刺片 彩色(人工上色)明信片片名误标为南京下关</p> 1907年法国出版 黑白色 1907年法国出版 邮刺片 彩色 (人工上色) 从之江大学新校区远眺六和塔和钱塘江 照片由美国传教士、之江大学校长费佩德1908年拍摄 <h1><b>二</b>、<b> 民国初期的六和塔(1911-1930)</b></h1> 这一时期,国内外出版商和杭州的各大照相馆出版发行的六和塔明信片明显增多,尤以反映1899年修复后的六和塔特写和六和塔的所处的自然环境景色版本最多,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六和塔当时的历史风貌。 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发行 编号309 彩色(人工上色) 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发行 编号309 彩色(人工上色) 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发行 编号309 彩色(人工上色) <p class="ql-block">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出版 照相版 编号555 黑白色</p> <p class="ql-block">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出版 照相版 编号 555 有白边 黑白色</p> <p class="ql-block">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发行 照相版 编号555 有白边 棕色</p>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意大利教会版 棕色</p> 191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10年代杭州之江学堂全景照片 1910年代外国教会版 彩色 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发行 编号 335 黑白色 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发行 编号 335 彩色 1910年代上海康记洋行发行 编号 335 棕色 1910年代上海别发洋行发行 黑白色 <p class="ql-block">191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p> 191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1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1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14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 黑白色 底部有红字 1914年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 A字片编号41 彩色 (绘画) 1920年代上海商务印务馆出版 A字片 编号41 彩色 (绘画) 192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20年代照相版 棕色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p> 192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20年代杭州宝记兴号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 192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2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日本会阳堂发行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p>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黑白色,底部有蓝字</p>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杭州城站活佛照相馆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p> 1920年代日本会阳堂出版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 192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p> 1920年代杭州新新旅馆发行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 1920年代日本出版 棕色 照片由日本人1926年拍摄 92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20年代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编号17 彩色 1920年代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编号17 彩色 底部有红字 <h1><b>三、</b> <b>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包括抗战时期)的六和塔</b></h1><div><b><br></b></div><div> 这一时期,发行的六和塔明信片种类繁多。拍摄角度更广泛,反映的内容更丰富,包括六和塔周边自然风光,钱塘江流域的风土人情,生产生活等多个方面,尤以照片版居多。<br></div> 193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 1908年上海美泰洋行发行 彩色 片名误标为北京 1930年代日本发行 彩色 1930年代上海王开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 1930年代日本发行 彩色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棕色</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钱塘江边纤夫拉船老照片</p>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30年代日本出版 黑白色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上海老刀牌香烟广告明信片彩色(绘画) </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上海老刀牌香烟广告明信片彩色(绘画)明信片左上角误写为杭州唐和塔</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杭州留芳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p> <p class="ql-block">193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p> 1930年代日本出版 黑白色 1930年代上海风景片公司发行 黑白色 1930年代华中铁道出版社出版 彩色 1930年代上海道德出版社出版 黑白色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p class="ql-block">1940年代曰本东亚出版社出版 彩色(绘画)</p> 1940年代日本出版 黑白(绘画) 1940年代民国邮政版 彩色(绘画) 1940年代民国邮政版 彩色(绘画) 194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4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4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4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h1><b>四、 六和塔与钱塘江大桥</b></h1> 钱塘江大桥是茅以升在20世纪30年代主持设计和建造的中国第一座公铁两用现代化大桥。这座建成于抗日烽火之中的大桥,不仅在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篇章,而且是中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上世纪三十年代,钱塘江流域航运日渐发达,六和塔下,帆船点点,商贾忙碌,一派繁荣景象。 1930年代杭州留芳照相馆 黑白色 1930年代出版商不详 彩色 <p class="ql-block"> 为了解决钱塘江两岸的交通,促进沿岸的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从军事方面考虑,1933年国民政府决定建造一座横跨钱塘江大桥。大桥北部选址在距六和塔700米处的龙山渡口,(今之江路和钱塘江大桥的交叉点)。这里古代曾是过江的古渡驿站。</p> 下面是钱塘江大桥修建前六和塔下的原始风貌。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p> <p class="ql-block">1920年代杭州顾影照相馆发行 棕色</p> 193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 1930年代杭州二我轩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 底部无字 1930年代杭州涌金门美有照相馆发行 黑白色 底部有蓝字 1934年8月钱塘江大桥动工兴建,由原北洋工学院院长、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主其事。钱塘江的地理环境复杂,洋人都认为中国人仅靠自己是造不出一座现代化的大桥的。茅以升带领他的团队克服种种困难,创造性的采用“射水打柱法” 在江中打入桥桩、以“沉箱法”对抗湍急江流,以“浮运法”借助潮起潮落架设钢梁,最终取得了成功。为应对动荡时局,茅以升在建桥时还设计好炸桥方案。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34年茅以升在钱塘江大桥建设工地的照片 火车修到六和塔下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建设中的钱塘江大桥 1930年代照相版黑白色 1936年拍摄的照片 1936年照相版 黑白色 1937年8月13日,上海"淞沪抗战”爆发。战争的硝烟已经弥漫到杭州上空,钱塘江大桥的施工也进入了最紧张的阶段。大桥建设者争分夺秒,终于在1937年9月26日实现铁路桥通车;1937年11月17日公路桥通车。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照片由日本亚细亚写真大观社拍摄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37年照相版 黑白 1930年代日本发行 彩色 1930年代日本发行 彩色 为阻止日军继续南进,1937年12月23日下午1点,茅以升接到命令:炸桥。下午5点,茅以升奉命亲自主持,点燃通车时预埋的炸药包。随着一声巨响,钱塘江大桥的两座桥墩被毁坏,五孔钢梁折断落入江中。总长1453米、历经925个日日夜夜、耗资160万美元的钱塘江大桥,最终在通车的第89天瘫痪在日寇侵略的烽火中。当晚,茅以升满腔悲愤地在书桌前写下8个字:“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钱塘江大桥被炸的老照片 1930年代照相版 黑白色 1930年代日本出版 黑白色 <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再次主持钱塘江大桥的修复,但由于国民政府经济日趋崩溃,进度极其缓慢,直到1948年才勉强完成。</p> 1949年5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抢占钱塘江大桥之际,桥上传来巨大的爆炸声,原来郭民党军企图炸毁大桥,南逃。好在这次爆炸虽火光漫天,大桥钢梁却安然无恙。经过两天抢修又恢复通车。 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钱塘江大桥的历史照片 1950年4月大桥临时修复,1953年9月大桥六号墩修复,从此大桥全面修复完工。 1952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发行的六和塔与钱塘江大桥明信片 钱塘江大桥被誉为“中国骄傲”。这段传奇经历感天动地,可歌可泣。其背后是无限地爱国热忱和奋进精神。这种精神,历久弥新。“十万军声半夜潮”。今天钱塘江上,千年古塔与雄伟的钱塘江大桥风雨同舟走过了85年,一起构成杭州最亮丽的风景线,在迈向新时代的征程中将更加熠熠生辉。 2022.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