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真觉寺又称五塔寺,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西直门外白石桥以东的长河北岸,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因其是在一个高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俗称五塔寺。真觉寺金刚宝座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按照印度佛陀迦耶精舍(释迦得道处伽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而建。</p> <p class="ql-block"> 真觉寺金刚宝座,为高台上建有五座佛塔,故称为金刚宝座式塔。真觉寺金刚宝座分为塔座和五塔两部分。塔下部为长方形砖砌拱券结构塔座,即金刚宝座。真觉寺金刚宝座的南北两面正中各开券门一座,通入塔室。</p><p class="ql-block"> 真觉寺金刚宝座顶上有一座下方上圆两层檐的琉璃罩亭,为琉璃砖仿木结构,罩亭顶上有一皇家寺院的标志“蟠龙藻井”。玻璃罩亭北面是五座密檐式小石塔。真觉寺金刚宝座及塔身上遍饰雕刻,整座金刚宝座塔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大型雕刻艺术品。它是中国现存建筑年代最早、雕刻艺术最精美的金刚宝座式塔,是中国明代建筑艺术和石雕艺术的代表,是中外建筑形式相结合的成功范例。</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建成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名为“真觉寺金刚宝座塔”。据史书记载,明永乐初年,印度僧人班迪达自西域来京,向明成祖朱棣呈献了五尊金佛和印度式“佛陀伽耶塔”即金刚宝座的规式。明成祖与他谈经论法十分投机,封他为大国师,授予金印,并赐地于西关(今西直门)外长河(今高梁河)北岸,为之建寺,寺名“真觉”。后又根据这位高僧提供的规式建成了金刚宝座塔,并重修了寺院。建成后的五塔寺前临长河背倚西山,成为当时京城人士重阳登高、清明踏青的去处。</p> <p class="ql-block"> 清王朝建立后,乾隆为给其母做寿曾两次重修五塔寺。乾隆十六年第一次重修后为避雍正皇帝“胤禛”名讳,改名为“大正觉寺”。乾隆二十六年是当朝皇太后七十大寿,五塔寺作为祝寿的主要场所之一又进行了全面修葺,并请来一千名喇嘛念经,各国使臣都进贡了寿礼,头戴红顶花翎的大臣们奔波于殿前塔后……当时热闹繁华的情景被绘制在一幅彩图中。图画再现了五塔寺当年的全貌:南临长河,南北向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金刚宝座、毗卢殿、后大殿,东西分别列钟豉褛、廊庑配殿等大小二百余间旁屋。寺内主要建筑屋顶全部换上黄色琉璃瓦,在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金碧辉煌,显示出皇家寺院的威严气势。</p> <p class="ql-block"> 在佛教中宝座和五塔各有由来和讲究。按佛经上说,金刚有五方五界:佛部(中)、金刚部(东)、宝部(南)、莲花部(西)、羯摩部(北)。每部有五方主佛:中为毗卢遮那佛,东为阿闲佛,南为宝生佛,西为阿弥陀佛,北为不空成就佛。佛又有五方宝座,即动物坐骑:大曰狮了座、阿閦象座、宝生马座、阿弥陀孔雀座、不空成就迦楼罗金翅鸟王座,所以五塔寺金刚宝塔宝座和五塔的须弥座四周都有狮子、象、马、孔雀、金翅鸟王等五种动物形象的雕刻。五塔寺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寺院荡然无存,只有这座金刚宝座塔幸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自清朝后期开始,五塔寺逐渐衰落,到民国初年仅剩一塔兀立于一片瓦砾中。由于无人看管,宝塔的铜质鎏金塔刹多次被盗。迫于无奈,北平市政府于1937年至1938年对五塔寺进行了一些简单的修缮,增添了院墙、门楼及门楼两侧六间南房。院内圈地30亩。所庆幸的是两棵与塔同龄的白果树竟幸免于难,至今郁郁葱葱、果实紧累。</p> <p class="ql-block"> 五塔寺金刚宝座塔是印度佛陀伽耶精舍(释迦牟尼得道处迦耶山寺所建的纪念塔)形式的佛塔。在我国同类的十余座塔中五塔寺金刚宝座塔的年代较早,样式最秀美,堪称为明代建筑和石雕艺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外文化结合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1949年后,政府部门对这一古老精美的佛教建筑十分重视,多次进行维修,特别是在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使宝塔塔基下沉、后部开裂的情况下,政府于1979年较全面地对古塔进行了修缮,并于1982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寺内还开辟了“金刚宝座塔资料陈列室”和“中国古塔图片展览室”等,以供游人观赏研究。如今这里是“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所在地。</p><p class="ql-block"> 五塔寺内除了古老的银杏树,在石刻艺术博物馆院内还种有很多柿子树,当秋天之时,红橙橙的柿子挂满树上,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秋意。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赏秋拍照。</p> <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 金元时代即己通行游船的长河,平静的水面上帝王、嫔妃乘船揽胜,文人、骚客泛舟吟唱,印染着皇家色彩的河道两岸也留下许多著名的景观、寺院,真觉寺便是其中一处敕建古刹。建于明朝初年的真觉寺,坐落在长河北岸,寺内高石台上建有五座小型石塔一金刚宝座。</p><p class="ql-block"> 真觉寺作为乾隆朝皇太后的庆寿场所大放异彩,清朝末年随着长河的衰落渐渐沉寂,原有的寺名和塔名很少为人提及。</p> <p class="ql-block"> 清雍正时期,因避讳皇帝“胤禛”名讳,真觉寺改称“正觉寺”。在清乾隆十六年(1751)和二十六年(1761),乾隆皇帝母亲六十、七十万寿,正觉寺被选为祝寿之地,使其有幸被修缮再次进入皇家寺院序列。</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十六年(1751)第一次重修,寺内主要殿宇更换黄琉璃瓦顶,升格为皇家寺院。乾隆二十六年(1761)又一次重修,改建天王殿五间,东西配殿十间,转角房十六间,顺山房六间,金刚宝座塔台一座,宝塔五座,重檐亭一座,昆庐殿五间等,寺内屋顶全部换上了黄色琉璃瓦。</p> <p class="ql-block"> 在金刚宝座下部的须弥座上,装饰有天王、罗汉等法相一法轮、金刚杵等法器。法相”,指佛、菩萨、罗汉等之形象,为仙佛等所呈现给观众的色相,诸如绘画、雕塑等。</p><p class="ql-block">“法器”,又称为佛器、佛具、法具或道具。凡是在佛教寺院内,所有庄严佛坛,以及用于祈请、修法、供养、法会等各类佛事的器具,或是佛教徒所携带的念珠,乃至锡杖等修行用的资具,都可称之为法器。</p> <p class="ql-block"> “手印”是佛教特有的一个名词(梵文mudra,藏文phyag-rgya),又称为印契,现常指密教在修法时,修行者双手与手指所结的各种姿势。佛、菩萨的手印,象征其特殊的愿力与因缘。密宗与显宗的手印结法也有区别。常见的印”有七种:施无畏印、与愿印、转法轮印、禅</p><p class="ql-block">定印、触地印、弥陀定印与智拳印。密宗则通常以“十二合掌”、“四种拳”为其基本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