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每一次修行都是自我的一次完善。
——题记
在夏日炎炎的八月,在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迎来了“2015年海南省东西部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访名校培训项目”的开班典礼。 西部班长——李才贵老师代表海南西部全体教师简短发言。 年轻的杨燕老师是一位认真负责的班主任。
聆听是心灵的领悟,是思想的洗礼,是理念的创新。
——第一天的听课心得 听杨耀东教授“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应对”的心得体会
2016年8月2日上午,有幸聆听江苏师范大学——杨耀东教授关于“小学生心理特点和应对”的专题讲座。
杨教授不用一卷纸张,一个课件,张口即来,侃侃而谈,如此神韵更是吸引学员们认真听讲的磁场定力。
通过杨教授的课程,不仅让我重新更新心理学的概念范畴,而且通过简单的示例“我听到一首悦耳的歌声”分析了“心理学研究什么?”,让我明白,原来心理学可分为心理活动形式和心理活动内容。那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呢?杨教授解释道: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形式。换句话说,即是研究“人是怎么想的,而不是想什么”。
接下来杨教授抛出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记忆力如何?如果九号结业后有一场考试,你最怕的是什么?”学员们齐声回答,记不住。杨教授听完莞尔一笑,神秘的说了一句:“你们不是记不住,只是想不起。”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向我们分析了“记不住”和“想不起”的区别,并讲诉了如何更好的提高记忆力——将记忆结构化,系统化,既是将记忆分类,而最好的记忆方式就是编码方式(听觉 语音系统),通俗而言就是各种形式的“读”,终于找到让学生坚持早读的依据。
当老师最大的一个困扰莫过于如何区别学生是否说谎,如何纠正学生时常说谎的坏毛病。关于这个问题杨教授也给出了详细的“测谎方案”——观看学生回答问题时眼睛的转动方向(如学生说实话时眼睛向左转动,说谎时眼睛就会向右转动),这是最吸引我的一个知识点,听到此处不得不为杨教授点赞。困扰老师的另一个问题:如何更有效的复习,巩固学生所学的知识点?答案就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回忆复习(如课后1分钟——中午3分钟——下午2分钟——晚睡前5分钟的回忆)但真正有效的实施手段不是对学生传授方法而是他们自己经历过形成的经验。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的所有行为是被感觉决定的,了解感觉永远比了解真相重要,所以所有的教育要跟经验联系,不跟经验相连的都是死记硬背。
再接下来杨教授简单具体地分析了孩童三个关键期(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一年级),为什么说小学三年级是儿童心理特点的第一个关键期呢?因为三年级是学生思维方式和道德发展的转变,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方式会从直观转向抽象,道德观念由他律转向自律,如果说一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老师的喜爱和赞扬,那么,三年级以后,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同班同学的认同感,所以针对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老师应该要及时更改教育方式方法。以及人的成长过程中的三个逆反期(婴儿期<3岁后>—我来了——青春期<13.14岁>—我长大了——更年期—我完善了)并且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了如何正确应对青春期学生心理特点:替他思考,让他做决定。
杨教授在课堂上也再一次强调健康的家庭关系对学生心理成长的重要性,让我们明白了绝大部分的“问题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完美的家庭,所以家庭的和睦友爱对学生的成长教育的影响很重要。
最后杨教授简单介绍了人的心理表现的三种方式:说出来——做出来——病出来。所以当我们在学生的身上找不到任何原因的患病因素时多数是“心病”引起的,当然这样的“心病追踪仪”同样适用每个人,所以当我们有“心病”时不妨想一想:我这个病是病给谁看?—他(她)能看到吗?—看到有用吗?如果对这三个问题都有明确的答案再决定生不生这场“心病”。
课堂小结时杨教授又再次抛出一个问题:心理在哪?(在身体的哪个部位)通过他的详细分析讲解使我明白了,人的大脑主要掌控人的思想认识,身体的上半部分主演掌控人的情绪情感,身体的下半部分(本能)主要掌控人的“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其中种族延续又比个体生存重要,因为“种族延续”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从这一方面可以懂得在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德育与心育结合”的重要性!
以上就是我对杨教授整堂课的心得体会,不用一卷书纸已是满腹经纶,不用长篇大论却是字字珠玑!感谢杨教授的虚心教诲! 下午聆听了扬州大学薛晓阳教授的“德育与心育的结合”,第一次听到原来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是相辅相成的。通过这堂课让我明白了,老师在面对学生问题时要先冷静分析这是心理问题还是道德问题或是两者合一,而不是盲目针对学生的问题胡乱教育一番;同时对学生问题的解决方法也应做到德育和心育相结合,并结合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寻找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课后半小时,薛教授和学员们互动交流,共同探讨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