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气升华,入静生智 ——庞琦、乔德龙、樊萍作品展

cenni爷爷

从左至右:庞琦、乔德龙、樊萍 <h1><b>静气升华,入静生智</b></h1><br>在人心躁动、物欲横流的今天,谁都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谁都害怕生命随时间分分钟而流失,自己却一无所获。太多的功利、现实、诱惑包围着我们,多元化的价值观让人有些不知所措,人们的心,似乎也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得逐渐浮燥起来了,人们似乎开始逐渐抛弃了内在需求,抛弃了内在精神;更加追求外在的物质,更加迫切的追求个人的名与利。<br><br>浮躁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病,资讯横飞、快速节奏、激烈竞争;成功与失败的并存、贫富差距的拉大;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结婚、生子、养老等的压力,这一切往往都会使人们陷入一种浮躁的情绪之中。浮躁的气息总是让我们内心不得安宁,甚至成为对人性的破坏,造成社会道德的沦丧。<br><br>有人说过:“在这个躁动的时代,能够躲进静谧的激情深处的人确实是幸福的。”不幸的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大多数人选择了参与世界的喧嚣,不断地向钱看,疲于奔跑于职场与市场,内心充满幻想又充满焦虑。<br><br>社会的浮躁一定会反映到美术界。这种浮躁的情绪和气息处处可见。为了追名与逐利,体制内丑态百出、争名夺利、拉帮结伙、小圈子盛行、不择手段捞钱、艺术观念落伍、表面上却是唱高调的正人君子;体制外哗众取宠、扯大旗作虎皮、江湖杂耍、贬低、内卷和攻击并存等等。社会上大量的作品呈现出的也是一种浮躁的气息,审美性大大降低。浮躁的时代难有审美,难有诗意,只剩下一颗躁动不安的心。<br><br>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还是有一些艺术家,能够坚守艺术的本真与神圣,艺术的纯真于天趣,保持一颗平常心,一颗安静的心,以一颗平静的心,孜孜不倦地创作着,用美好的作品滋养人心,奉献于社会。他们明白:静能养心,静能开慧,静能悟道。<br><br>庞琦先生、乔德龙先生、樊萍先生等三位艺术家就是能够静心修为、静心作画的代表。<br><br>他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只有静下心来,将智慧绽放于心,让灵魂跟上匆忙的脚步,方能悟到宇宙的道法,方能达到灵魂的汇通与交融。他们的作品反映出一种平和的心态,一种安静的心态,给人一种安静之美,静心之美,一种禅意之美。这在当今时代很是难能可贵。<br><br>心若不动,风又奈何?心平气和,就是一道彩虹。 旅美画家庞琦<br><br>生于中国吉林。多年在博物馆专职从事古书画鉴定工作。在学业上,先后于吉林艺术学院学习中国画、中央美术学院学习日本画、吉林大学学习考古、北京大学学习文物鉴定。除了受业于艺术院校外,还得到北京老一代著名鉴定家徐邦达、启功,画家黄均、潘洁兹等先生指教。在艺术上全面发展,工笔、写意;山水、人物;书法、篆刻兼善,是一位具备多项技能的学者型画家。 《爱与和平》<br><br> 庞琦先生的作品非常的“静气”, 显示出特别的宁静,他的构图、用笔、造型、敷色,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显示出以静致远、以静修身、以静养神、以静入心的大智慧,体现一种刚与柔、收与放的和谐之美。他的作品展示的千丝万缕都显示着静谧的安然,显现着洞见慧识的直觉感受,也充满着宗教般的冥合之灵性。这不仅仅是一种修养,也是一种智慧、一种哲学思辨、一种宗教信仰、一种驾驭主客观世界的能力。<br><br>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庞琦先生的画体现了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他用自己的人生追寻着一种宁静之美。<br><br>庞琦先生以“明心”为要,以“净心”为宗,崇尚清新,追求真善美。他画笔下的人物呈现出仙风道骨,清净无染的理想化人物形象。六十余年来,庞琦一直过着清静无染的生活,心灵深处,不涴尘埃。他虔心追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聆听着千古文化的回响。他明白自己的生命和精神属于中华文化的本质,对中华文化精髓潜心研究、虔诚追摹。<br><br>庞琦有深厚的中国画功底,又能够把西方现代意识和科学的绘画元素自然而然的融入在自己的作品之中,而不失中华艺术风骨。他的绘画既有传统又有时代感,还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高贵典雅的审美观念。<br><br> 《乡韵》<br><br> 《知音》 《秋凉纨扇》<br><br> 《卧莲观音》<br><br> 乔德龙<br><br>字得龙,籍贯重庆万州。1940年,庚辰龙年“腊八”生于贵州。1984年尝以中国画、年画、连环画等三件作品同时入选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次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1988年移居海南参加大特区建设。<br><br>曾任海南省博物馆馆长、海南省首届文联委员、海南省收藏家协会副会长等职。<br><br>现任中共中央统战部台湾会馆书画馆顾问、海南省美术家协会顾问、海南省中国画学会顾问、北京燕京书画社顾问、文昌航天诚博物馆群馆长。<br><br>获海南省南海文艺终身成就奖。<br><br> 《松涛琴韵图》 乔德龙先生常说,”文脉同芯”,“中国画画到一定程度则是在画修养”。一种艺术形式的多面目是常态,审美的主观性决定了审美的自我选择。故而一个画家的作品呈现的只是这个画家审美的物质形态化的的特有面目,也一定只会与一部份人的审美产生共鸣。一种形式,哪怕是自以为的精品,也可能赞者有之,贬者亦有之。<br><br>乔德龙先生的作品禅茶一味,宁静致远,大道至简,上善若水,品味不尽。<br><br>廖静文(徐悲鸿夫人)讲;乔先生为人平和、为艺痴迷。平静如水般的儒雅淡定中难掩其书法张力与国画灵气的强大艺术磁场。<br><br>邹佩珠(李可染画院院长)讲:乔先生是位面善、心静、艺精的艺术家。<br><br>郭绍纲(原广州美院院长、教授)讲:乔德龙先生不但有高超的艺术造诣、全面的艺术修养,而且还有淡泊名利的为艺状态与精益求精的创作思想,这种全面的综合修养在展览的作品中有充分体现。<br><br>王玉珏(广东画院院长、广东美协副主席):当今艺术界很浮躁、脱离艺术本体语言的炒作之风盛行,非常需要像乔先生这样能静下心来读书、思考与创作的画家。乔先生不为名利所累、与世无争。卸任海南省博物馆馆长后的十余年中,以近乎隐居的状态潜心游艺于诗书画印等传统文化的浩瀚海洋中。乔先生的艺术成就值得我们思考、关注、学习与总结。<br><br> 《天涯兴教图》<br><br> 《且陶陶乐尽天真》<br><br> 《绿色家园系列》 《未必仙家有此闲》 樊萍<br><br><br>中国书画家联谊会女书画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br><br>中国陶瓷大师工作委员会理事,<br><br>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花鸟画艺委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画研究员。<br><br>海南省三亚技师学院特聘教授,<br><br>中国林业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三亚工笔画院院长。<br><br>山东省当代工笔画院院长 , 南海书画院院长。 《和平之音》 樊萍先生说:“我的工笔花鸟画创作多是浓郁繁茂的艺术风格,展现多姿多彩的自然生机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其实,透过艺术演绎我所追求的不仅是繁华与绚烂的外部气象,而是归于本真的质朴,是一种“质朴——繁华——质朴”的终极追求。所以,那种繁华到极致的意蕴中必然隐藏着趋向天真的自然。是一种到达至高悟化后寓意平凡的不平凡之意。只有把心中的“净”与自然的“境”融汇贯通,才能达到这浓丽至极的平淡,雕琢至极的自然。”<br><br>正如苏东坡所云:“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br><br>樊萍先生的作品体现出清新、疏淡与静寂的艺术品格和美感境界;用以营造一种从容自然、清雅温馨、平静和谐的心灵化的形式和手法。始终保持着含蓄、优雅、清新、平静的特点,画面中始终洋溢着平静与温馨的气息,重要的是那种不寻常的淡泊情怀,成为她作品一以贯之的内在气韵,使作品中的点、线、墨、色都更为轻徐、明净,也更为内敛与蕴藉;不难看出,画家的理想中有着挥之不去的“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的古典艺术情结。<br><br>最难得的是画家能在画面中传达出隐于内心的那份悟道,那份禅意之深沉。在艺术格调日益纷呈的今天,她的作品一直都保持着这种“明净”的气质,“平和”的心态,纯粹至真。<br><br>樊萍先生认为:“中国绘画讲求超脱的视野,虚灵的境界,追寻人与自然的完美融合,这既是画理,亦是道。因而在文化哲学的层面上体现出人对自然的感悟:内敛、平和、沉静,这是一种颇具古代智慧的文化品悟,它运用到绘画实践中便对应生成了画面三种富有层次的文化气质:含蓄、自然、淡泊。而工笔绘画的经典要义即是在此。”<br><br> 《热带雨林之一》 《热带雨林之二》 《热带雨林之三》 《热带雨林之四》 编后语<br>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有“静观”概念,老子讲“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静心欣赏,用心感悟,是赏美、审美之道。西方美学理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康德认为,美感是在无利害关系的状态下产生的一种主观的自由愉悦。<br>为什么能够“静气升华,入静生智”呢?一般我们遇到难题时,都会说:让我想一想。这就是在求静,在入静,只有静下心来,才有利于我们思考问题,才有利于我们启动思维,才使我们生成智慧,产生解决问题的方案。<br>如果通过艺术作品使我们获得一种安静之美,静心之美,一种禅意之美,无疑是一次美育的体验、美的熏陶、心灵的升华。<br> 策划、文字、制作:郭连章<br><br>(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