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那随风飘逝的日子……<br> 一一写在下乡插队54周年之际<br> <br> 凌震三/文<br><br><br><br>刚刚送走酷暑的纠结,秋就悄无声息地来了。<br><br>秋日的天空湛蓝如洗,阳光轻柔地拂照大地。秋风习习,让经过连日高温烈日煎熬的人们感到格外的惬意和凉爽。金菊绽放,瓜果飘香的秋,注定又是一个让人感怀忆旧的日子。<br><br>“望处雨收云断,凭栏悄悄,目送秋光。”我伫立在窗前,漫无目的地注目远空,一任心绪在自由地飘荡。<br><br>过了许久,我回到书房,漫不经心地拉开书橱的门,随手翻阅起静卧已久的书籍。翻着翻着,突然翻到一本封面发黄,页面微微卷曲的书来,这是五十多年前的一本中学语文课本。<br><br>往事如潮水一下子涌上心头……<br><br>54年前的10月30日,也是这样的云朵,也是这样的秋风,我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学校,离开了熟悉的同学朋友和亲人,来到了地处偏僻的南洋公社兴西大队。<br><br>想当年,插队劳动的日子是非常艰苦的,但更让人难以煎熬的是心灵上的苦闷和精神上的空虚。<br><br>记得那是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乡野四处静悄悄,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早已进入了梦乡,而我却独坐屋里,久久不能入眠。<br><br>我想起了父母,想起那美丽的校园。我仿佛又听到晨曦中同学们的朗朗读书声,仿佛又看到老师在黑板上写下的流畅秀丽的字迹……<br><br>那真是一段难以忘却的美好时光,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地遨游,在蓝天下放飞绚丽的梦想……可现在,这一切的一切都成了无可奈何的回忆。<br><br>反正无法入睡,我点起煤油灯,打开下乡时随身带来的那只木箱子。几件衣服下,我翻到了一本书,这是下乡临行前,我随手带来的大表哥曾经读过的课本:《文学》。<br><br>我拿起书,便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br><br>哦,我又见听到了远古时代清纯优美的诗经,听到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吟唱;又听了唐代大诗人杜甫关乎民生心系百姓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激越昂扬的呼号;我被郭沫若先生带到了充满浪漫情调的“天上的街市”;听到了鲁迅先生用凝重深沉的语调讲述的那“一件小事”……<br><br>如果将文学比着一团火,这团火曾经在我幼小的心灵上燃起过希望的光焰,曾经唤起我无尽的想象,激起我旺盛的热情。<br><br>然而,那场无情的风暴,猝不及防地一下子熄灭了我心中的火苗,曾一度时期使我心灰意冷,困顿消沉……<br><br>今天,就在这万籁俱寂的夜晚,就在这昏黄的灯光下,这本普普通通的《文学》课本,使我心中冷却了多年的火苗一下子又重新燃起,我干涸的心田似乎又有了一股清澈的甘泉在汩汩流淌。我如饥似渴、爱不释手地读着,读着,真的一发而不可收。<br><br>“蒋光慈”,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下子跃入眼帘。我被他的诗《乡情》吸引住了:<br><br>“……<br>在村镇的北头有一条小河,<br>小河的两岸上有着柳树林,<br>这里在夏天可以听见蝉鸣,<br>在冬天也不断孩子们的踪影……”<br><br>我的眼前浮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乡村画图,这画图充满着浓郁的生活情趣。<br><br>原来,文学有如此的魅力,它让我在混沌中找到了生活的勇气,在幽暗中找到了前行的方向。<br><br>我读着想着,想着读着,不知不觉地已是东方既白,雄鸡唱晓了。<br></h3> <h3>若干年后,当我撰写的人物通讯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羊城晚报》等报刋上发表的时候,当我捧着散发着油墨馨香的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我的第一本散文随笔《永远的魅力》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那年那月那灯光,想起了那情那景那本书……</h3> <h3>下乡插队的第二年,在生产队的那条小河边,我们知青组有了自已的屋子,公社也统一给我们配发了床和桌子、凳子等生活用品。<br><br>知青组6条汉子用抓阉的办法安排各自的床位,我幸运地抓到了靠窗户的那张床,床前还有一张极其简易的桌子。<br><br>说是桌子,实际就是四条腿上钉一块虽未油漆但刨得还算平整的木板。桌子虽然简易,但在当时,也算够奢侈的了。<br><br>我的床紧靠这张桌子,近水楼台先得月,使用起来要比其他几位哥们方便多了。<br><br>一天,我不小心,无意将杯子里的白开水洒到那个泛着微黄白色的裸露的桌面上,我发现,不大一会儿,桌面就将那白开水吸干了。<br><br>我眼晴一亮,心呯然一动。<br><br>随即,我找来一支毛笔,蘸上清水,在这张具有“特异功能”的桌面上试写了几个字,不一会儿,水就干了,于是我又接着再写,哇,这不是最廉价的纸和墨吗?<br><br>每天晚饭后,繁重的体力劳动让其他几位知青早已呼呼入睡,窗外静寂无声,我却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用毛笔蘸上清水,在这特制的“宣纸”上,一遍又一遍地临习从家中带来的那场风暴中幸存下来的一本王羲之字帖。我在这乡村的夜晚,心无旁骛地跨越时空与千年书圣对话。<br><br>知青屋前的那条小河里有我取之不尽的“墨汁”,白天艰辛的劳动遏制不了我书写的狂热心情。我想起了少年时代,祖父曾经多次对我讲过的故事。祖父说,大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之为“一代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受父亲影响,自幼酷爱书法。王献之练着练着,不耐烦了,于是,心存侥幸地向父亲寻问学习书法的决窍,父亲指着盛满清水的大缸,笑笑说,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如果一定要问决窍,那么,决窍就在这三缸水中。<br><br>王献之恍然大悟,于是倍加刻苦,格外勤奋,最后终于成了与父亲并称为“二王”的中国历史上的书法大家。<br><br>多少个夜深人静的时刻,在那盏昏黄的灯光下,我用蓄满清水的毛笔在裸露的桌面上反反复复地游走,我虔诚地,一笔一划地描摹大师的笔迹,我无数次反复地一笔一划训练,我让自己的心路在艺术的原野上无拘无束地驰骋。<br><br>春去秋来,年复一年,那张简易的“书桌”吸吮了多少承载着我梦想的清水,让我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既定的目标攀登。<br><br>大摡是1976年前后吧,二十多岁的我,第一次参加盐城地区的书法展览。当我看到自已稚嫩的作品,竟能与书坛老前辈悬挂在同一展厅时,我当时激动的心情真的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br><br>再后来,我的作品又参加了省及国家级的展览,再后来,我又出版了由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凌震三书法作品集》,再再后来,我又先后担任了市青年书美协会主席和市书法家协会主席……<br><br>当我多少次在展览大厅里站在自已的书法作品前,当我多少次手捧着刊载有我书法作品的报刋杂志时,我又想起了那年那月那灯光,那情那景那支笔……<br></h3> <h3>2018年10月30日,是我们下乡插队50周年纪念的日子。我们大队的知青相约,再到南洋兴西,重返第二故乡,举杯把盏忆往昔,团圆聚首话当年。<br><br>聚会时,喝什么酒呢?<br><br>一位做酒业务的朋友因为我曾经赠送过书法作品给他,得知我们老知青要聚会的消息后,带有几分神秘地说要送两箱特别的酒给我,并说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惊喜的。<br><br>什么特别的酒啊,还能给我们一个惊喜?<br><br>酒送来了,哇塞,“老知青酒”!一听到这名字就不饮自醉了。知青聚会,喝“老知青酒”,还有什么比这更有纪念意义呢?哈哈哈。<br><br>那一天,蓝天白云,秋阳高照。我们三十几位知青,从北京、上海、南京和盐城等地,如期赶到原兴西大队一一我们50年前插队落户的地方。<br><br>蓝天还是那片蓝天,秋阳还是那个秋阳,然而,毕竟半个世纪过去了,当年我们插队的兴西大队早已踪影全无,现在已成了市开发区境内的蔡尖花园社区了。<br><br>刚走到社区花园门口,一眼就看见电子屏上“热烈欢迎插队兴西大队的知识青年”的字幕,一股热流即刻在胸中涌动。<br><br>门口站着几位迎接我们的人,其中有现在社区的领导,还有当年的老农民,围在中间的是一位年已八旬的长者。夕阳照在他的脸上,更显得容光焕发,慈祥和蔼。<br><br>哦,那不是当年的大队书记吗?<br><br>时光仿佛又回到了50年前。那天,正是这位当年的大队书记,也是这样的神情,也是这样的笑容,站在大队部门口,欢迎第一次离开家乡离开父母的我们。<br><br>今天,老书记又亲切地握起我们的手。哦,当年他不也是这样握着我们的手的吗?尽管半个世纪过去了,但现在的我似乎仍然感觉到了五十年前老书记手上的余温。<br><br>五十个春夏秋冬过去了。时光不由分说地染白了我们的鬓发,岁月像一把无情的刀,在我们各自的脸上刻下了细密的皱纹,尽管后来我们先后离开了这片土地,但我们都深知,当年,我们和这里的父老乡亲在风雨中结成的友情是永恒的。<br><br>晚上,我们每个人都斟上满满的一杯老知青酒,敬我们的老书记老队长老房东,敬当年给我们无私帮助和关心的老社员,“我方饮尽别欲去,又斟浓情入酒里”,忆不完的往事,叙不完的友情……<br><br>插队的日子是艰辛的,那大雪纷飞时久点不着的湿柴火,那挖河工地上压在肩头的重担,那青黄不接时节难以忍受的饥饿……这是不堪回首的往事,是刻骨铭心的艰辛,但不可否认,这艰辛最终也成了磨砺我们意志的一笔财富。<br><br>聚会在欢乐的气氛中进入高潮,看着眼前的场景,我不胜感慨,浮想联翩。<br><br>50年前,我们豆蔻年华来到这里。50年后,我们年届花甲,重返故土。这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是我们奉献青春和热血的终生难忘的地方。</h3> <h3>我笑青山颜不改,青山笑我已暮年。<br><br>我的耳边又响起了那个熟悉的旋律:青春的岁月象条河,岁月的河啊汇成歌,一支歌,一支深情的歌,一支拨动着人们心弦的歌……<br><br>又快到一年一度的10月30日,又一个我们下乡插队纪念的日子,往事一幕一幕地呈现在眼前。我的脑海里,记忆犹新挥之不去的,依然是那座小屋那条河,是那些难以忘怀的随风飘逝的日子……</h3> <h3><br> 2022年10月24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