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飘香的军营味道,——原名为《远去的军营生活》

杨卫国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上世纪的1966年7月至1981年12月,我在多个军事营区度过了火热的军队生活;这期间,紧张、美好、快乐的军营生活,涉及河北、北京、黑龙江、河南、云南等省市8个军营(云南3个、河北两个),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军营记忆和永远飘香的军营味道。</span></p> <p class="ql-block">这是近年来拍摄的原空军二预校学员队楼,楼上楼下分别为两个学员中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原空军二预校营区:</span></p><p class="ql-block"> 1966年7月中旬,我们应征(特招)入伍来到了河北省保定市西郊的原空军第二预备学校,穿上了崭新的陆军(黄色布质)士兵军装。这是我出生以来,首次离开家庭、离开父母,过上了从未经历的军队集体生活,过上了紧张而快乐的军营新兵生活。在我们中队,学员们全是新兵,区队长、政治教员、中队长们即是老兵又是干部(军官)。按照新兵训练要求,每天进行政治教育、落实三大条令(内务、队列、纪律)和队列训练,业余时间学习、教唱部队歌曲,唱得最多的歌曲是《说打就打》,这首歌也是队列行进中和集体活动时的行进曲及赛歌重要歌曲之一。部队食堂比较大,可容纳数百人就餐,每个中队、每个班的就餐位置都是固定不变的。在伙食费有限的条件下,部队外(营区北面)有专门的养猪场和菜地,及时给予补贴,每天都能吃到新鲜肉,吃得好让我们这些新兵们打消了想家的顾虑,更加安心部队生活。这里的业余文化十分活跃,每周都能看到部队內部电影,若大的操练场上十多个篮球场,几十个旋梯、滚轮、单双杠等运动器械一字排开,与绿茵足球场一起,展示出运动场的好大气派,为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每月6元津贴,只需购买牙膏、牙刷、肥皂等洗漱用品,根本花不完。(当兵的几年里共留下存款100多元,那时的100元一年也花不完)</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二)原陆军559团营区:</span></p><p class="ql-block"> 该营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西郊,是上世50年代建造的“苏式”营房,559团从朝鲜回国后随即入驻,营区四周大部分为营房围建,节省了建围墙的费用。营房全部为平房,一个房间可容纳一个排的兵力,房间內有敞开式枪架,各种配属枪械直接摆放屋内中间(与人员一起)。营区内以营、连为单位集中在一起,有专门的食堂(以连为单位),团部在营区中央部位,部队射击训练场在营区外东侧,其中一个操练场在营区南大门外(大门东侧),只能容纳一个营的兵力进行操练,天天出早操,雷打不动。出早操时,远远就能听到高昂振耳的“一”、“二”、“三”、“四”呼喊声及司号员悠长(练习军号)的军号声。因该团随后执行进京护卫营建任务,我们在该营区仅驻留了两个多月时间,就奉命调往首都北京。</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三)北京军区后勤部营区:</span></p><p class="ql-block"> 部队刚到达时,我们连临时入驻在营区“通讯”大楼,楼内有四通八达的电话通讯线路,不久就入驻了营区内日本侵华时期建造遗留的“大库房”。这个高大的库房可容纳近百人,墙体非常厚实,厚度足有近50公分,冬暖夏凉无需电扇,水泥地面比墙外平地高出近一米。因没有床,直接铺草席就地入驻,连部及其他勤杂人员入驻附近平房。就餐时没有食堂,以班为单位蹲在地上吃饭,午饭时,每班都要表演自编自演的说唱小节目,演出时都是即兴现编现演,因此,不仅要唱,还要编歌词,要有一些文学知识、音乐“细胞”和表演能力才能胜任。晚上,全连官兵可集中收听小型半导体收音机播放的新闻联播等节目,当时(1967年)的收音机是上级下发给一线连队的,社会上也很少见。在该营区我们度过了近一年的当兵锻练,经受了步兵磨爬滚打、操枪演练的艰苦磨练。</p> <p class="ql-block">二道湾营区内的飞行大队楼,楼上为飞行一大队,楼下为飞行二大楼↓</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四)二道湾营区:</span></p><p class="ql-block"> 1967年12月初,我们159名飞行学员乘坐军列抵达二道湾机场营区,开始了航空飞行的初期启蒙教育培训。二道湾营区地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位于齐齐哈尔市以北200多公里的富裕县境内,冬季从每年十月初至来年四月底,长达近7个月,气温最低达零下40度左右。为抵御严寒天气,营区内备有两个取暖大型锅炉,机场(外场)有一个锅炉,使冬季室温度达到20度以上,大机库气温也能达到15度左右。在营区内可容纳千人的小礼堂,因未铺设供暖设备,专门设立了由四个汽油筒改装的“火炉”,集会时将炉筒烧得通红,才能使室内温度达到近15度。这个小礼堂内设有仅30公分高小型舞台,台下为没有靠背的长条形板凳,严寒冬季可在礼堂内观看电影和部队业余文艺宣传队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营区东部为部队营区,西部为家属区,为节约能源,家属房全为半地下建筑,房高仅有营房高度的一半,房间又小又矮。营区中央区域为运动场,其东部为足球场,西部为篮球场和排球场,南部边沿地带架设了多个旋梯、滚轮和单双杠等运动器械。在严寒冬季,每天下午都有数百名空勤人员身穿藏蓝色厚羊毛衣(裤),下穿军裤,头戴黑色羊毛滑冰帽,手戴绿色军用绒手套,活跃在运动场上,进行着球类运动或其他长跑及器械运动。冬季还可在营区外空地浇注滑冰场,让官兵们享受滑冰的乐趣,夏季(7月)还可到营区东侧的游泳池参与游泳或比赛。因工作性质需要,营区内食堂分为6号灶、7号灶、8号灶、干部灶和大灶。6号灶为飞行干部灶,7号灶为飞行学员灶,8号灶为地勤机务灶,干部灶为除空地勤人员以外的地面干部灶,大灶为地面士兵灶。在遥远偏避的二通湾,飞行人员仍可吃到南方的柑桔、中原的西瓜、烟台的鸭梨和苹果等时令水果,飞行大队楼内一年四季都飘香着散不完的果香味。在最严寒的冬季,食堂厨房里高度近一米以上全是烟雾,烟雾里半米以外看不到人或物,走路必须小心,饮事员做饭找东西必须弯腰才能看清找到,有时甚至在烟雾中炒莱做饭。这种烟雾是热源多及温差过大造成的,这种烟雾只有在停止做饭一个多小时以后才会自然消散,餐厅内就没有此种现象。该营区离二道湾火车站5公里,离部队专用临时停车点1公里,离县城20多公里,星期天经允许可到县城、最远到齐齐哈尔市办私事(当天去当天返回)。</p> <p class="ql-block">部分老战友在二道湾营区操场(运动场)的合影,身后为旋梯、滚轮、双杠等运动器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五)昭通临时营区:</span></p><p class="ql-block"> 1970年5月,部队整建制转场至云南省昭通县(今为昭通市),借住在昭通师范专科学校校区等地方安置的临时营区。团直、飞行大队、警逼连及场站后勤单位入驻昭通师专,机务大队入驻相距不远的昭通卫校,一部分后勤人员入驻昭通一中。昭通师专营区为东高西低坡形结构,高差十多米,院内有一个水泥地面篮球场,也是一年四季唯一可放映电影的地方;院内自行安装了旋梯、滚轮和单双杠等器械及羽毛球场地,平时长跑运动可到营区外的公路上进行。周末晚上可到县城公园内灯光篮球场观看我部篮球队参与的篮球比赛。有时可到县城剧院观看文艺演出,星期天(白天)在“陡街”囗下方(西边南侧)的电影院看电影。1970年7月中旬,在多次排练的基础上,我部参加了在昭通县某水库举行的纪念毛泽东主席畅游长江大型游泳庆祝活动。我于1971年1月正式提干,因收到提干命令晚了一个月,第一次开资时(当年2月1日)共收到两个月的工资合计104元。(当时的军长每月工资才201元)一年后,又在月工资52元的基础上增加了3元补贴,每月55元根本花不完。因空勤人员无需交纳伙食费等(党费每月0.5元),如不抽烟(平时不允许私自喝酒),5元零花钱就够用了。为确保空勤人员身体健康,每年一次大体检,如身体不合格或有病患,随即入院(空军昆明医院)治疗,在当时,地方厂矿篮球队打不过昆明空军医院由病员(大多为空勤人员)组成的医院篮球队。每年一次一个月的外地疗养,分别到西安临潼空军疗养院、成都灌县(今为都江堰市)疗养院及昆明空军医院等地疗养休息、参观游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六)昭通营区:</span></p><p class="ql-block"> 1973年4月,经过两年的施工,新的营区在昭通县城以东1公里的元宝山下建成并投入使用。团直机关、飞行大队、警通连及场站后勤等单位进驻新营区,机务大队(含保伞室、航材股、充电站、制冷&lt;气&gt;站等部门)营区建在机场以西的苹果园一带,离机场2公里左右,便于飞行保障工作。团直气象台建在离主营区1公里处的小山坡上。油库建在远离营区的山沟里。昭通主营区(团直等单位)建有大礼堂,该礼堂在整个县城曲指可数,除为部队集会、放电影、演文艺节目外,有时还为地方群众放映部队内供影片。两个飞行大队楼前分别建有篮球场、羽毛球场并配有多种运动器械,团部大楼门前建有篮球场并可改用排球场,重大球类比赛一般都在团直门前的球场进行。另外,主营区东侧元宝山跟下有地方早已建好的大型足球场,可经常开展足球运动和长跑活动,同时该足球场也是队列训练的好地方。水源为打井队打出的地下水,水温达39度的地下热水,由水泵抽到山上的水池内,然后靠自然压力差提供到山下的营区内,这种地下水即可饮用又可沐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七)许昌机场营区:</span></p><p class="ql-block"> 该营区是我们1976年3~4月间进行首次夜航飞行训练时入驻的,营区结构与二道湾机场营区有些相似,飞行员宿舍为本质地板,不同的是平房而不是楼房,锅炉房没有那么多。每天飞夜航结束时,当晚12点多有专门的夜餐(夜餐伙食费0.5元,夜航时每天4顿饭),有时备有啤洒可供饮用。营区离许昌市区约10公里,因没有专门的公交车,进城时只得乘坐部队内部车辆。营区没有围墙,只有铁丝网与旁边的村庄隔开,平时散步就能到村庄里看到农民们家门外蹲着端碗吃饭聊天的场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八)平远街机场营区:</span></p><p class="ql-block"> 1976年年底至1977年年初(春节之后),原空军十航校组织夜师资训练时,进入云南省最南端的平远街机场。这个营区是唯一一个十分分散的营区,大大小小有二十多分散点,机关、礼堂、基层单位全都分散在机场跑道、洞库一侧(北侧一带)。当时,没有市电,全靠自备的大型发电机供电,正常情况下每天供电时间为6点至9点、11点至14点、下午5点至8点供电(飞行训练除外),每次夜航归来,必须抓紧时间就餐洗漱,不然就得摸黑进行。这里离文山州县城几十公里,离越南边境线最近点约60公里,那期间没有进过城,只有机场跑道西头的(印尼)华侨农场可供“游玩”,记得那时,我曾在该农场小卖部购买了只有大城市里才能买到的绿色纯羊毛线。机场周围还有一些土家族、苗族村寨,可经常看到土家族、苗族农民耕作劳动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山下为昭通营区,两层楼为飞行二大队宿舍楼(近处),左上方(远处)为昭通县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编后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 这篇《永远飘香的军营味道》的原名为《远去的军营生活》,之所以改为現名,是因为火热的军营生活就象《乡愁》一样,让人们品味着它的质朴和醇香,这种味道虽然远去几十年,但它永远留在我们的心间,永远飘香在我们的记忆中。</span></p><p class="ql-block"> 当前,新冠疫情,让我们减少了出门交流、外出旅游等“涉外”事宜,大量的居家时间,为思考总结、写作编撰、发挥特长等提供了充足时间,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大自然的“恩赐”,因为这样的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十分有限和难得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