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漫游

蒋蔚海

最近广州又有散在的新冠病例,今天海珠区要全员核酸,这个周末不便远行,那就来个短裤拖鞋骑单车的滨江休闲游吧,连相机都不带,只带一部手机出门,从滨江东出发,一直向西骑行。 海印大桥始建于1985年7月,1988年12月27日建成通车,2001年1月停止收费。海印大桥是广州第一座斜拉桥,海印之名源于大桥北端羊城三石的海印石。 虽然已到霜降节气,但广州的气温还是超过30°C,好在从滨江东到滨江西沿路都是大榕树,还有阵阵江风,感觉非常清爽。 既能满足孩子骑单车的愿望,又能完成大人漫品广州的夙愿,可谓一举两得,其乐融融。 大元帅府码头,位于内环路江湾大桥南侧的大元帅府对面,孙中山于1917年被选举为中华民国军政府海路军大元帅,并在此码头登岸到达大元帅府,大元帅府码头也因此得名。 如今的大元帅府广场,成了市民休闲娱乐运动的好地方,每到傍晚时分,这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不知道当年的孙大帅可曾预想到今日之繁荣景象。 天字码头,广州著名地标,俗称“广州第一码头”是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清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曾被指定为官方码头,但凡官员从水路到广州或离开广州,都在此上落。码头前面有接官亭,作为迎来送往官员之用。 太阳西斜,日间的水上巴士运营接近尾声,游船进港,准备开启夜晚的精彩。 夜色中的天字码头,披上了五彩缤纷的外衣,诉说着古老羊城的昨天与今天。 海珠桥1933年2月15日建成通车,是广州市第一座跨江桥,由美国马克敦公司承建,时称“珠江大铁桥” 。以其临近“海珠石”改名为“海珠桥”,为当时广州市区唯一一座跨过珠江的桥梁,旧海珠桥为开合式桥梁,方便船只通过。落成题字为时任国民政府主席胡汉民。 广州宾馆于1968年4月15日落成开业。该宾馆主楼27层,成为当时全国最高的楼房,也是当时全国规模最大的宾馆。老广州称之为27层,可谓是海珠广场当年的“网红打卡”点。 中间被现代化建筑所包围的小洋楼是“中原行”,又名“中原运输商行”,位于广州市沿江西路 153 号(广医一院旁边),是原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秘密联络点所在地。该建筑为归国华侨于上世纪30 年代初出资兴建,楼高四层,以框架机构为主,建筑面积约1219平方米,为典型的民国时期西洋风格建筑。 迎着金色的阳光前行,很快就到了解放桥。 解放桥建于1994年,1998年建成通车。它是广州老城区南北向交通主干线解放路上横跨珠江的特大桥,北起越秀区解放南路,南接海珠区同福路、同庆路。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我曾经奋斗过的地方。它的前身是始建于1903年“中法韬美医院”,解放后几经调整,先后易名为“广州市工人医院”、“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1974年归属为广州医学院的附属医院,1981年正式更名为“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3年更名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它也是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广州骨科研究所、广州泌尿外科研究所、广州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在医院,也是国家首批13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之一。<br> 广医一院的左边是永安堂,原是有“万金油大王”之称的爱国商人胡文虎于上世纪30年代在国内生产和经销虎标万金油的场所。1995年,胡文虎先生长女、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广州市荣誉市民胡仙博士把永安堂捐赠给广州市政府作为广州市少儿图书馆。 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旧址位于广州市海珠区海幢街道滨江西路230号。文物本体包含主楼和礼堂,北面广东机器工会的西式主楼于1920年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高三层。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属(管)医院,创建于1835年,是中国第一家西医医院,中国西医学和西医教育的发源地。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以“逸仙”之名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运动。 全长8公里的滨江路,在我眼里,不是景点却胜似景点。既饱经沧桑,记录着广州这座千年古城的前世,又温暖包容,诉说着源远流长的珠江的今生,处处透露着广州人的生活气息,散发着浓浓的广州味。 南方大厦建于民国初年,1922年落成,中国最早的“摩天大楼”,广州第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楼房,原名城外大新公司,坐落在广州市越秀区沿江西路49号,12层高的南方大厦是珠江边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落成至今已将逾百年。它曾是华南最亮丽的百货商店,承载着老一辈广州人的摩登记忆。随着天河商圈的日益繁华,南方大夏日渐衰落。<br><br> 粤海关旧址位于广州市沿江西路,俗称“大钟楼”。大楼坐北向南,整体为砖石与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大部分建筑材料由国外进口,楼高30余米。清咸丰十年(1860年),粤海奚税务司在现关址正式建立公署(外界称“洋关”)。民国三年(1914年),粤海关大楼工程在现址奠基。大楼由英国建筑师戴卫德·迪克仿照欧洲古典建筑形式设计,华昌工程公司承建。民国五年(1916年)5月,粤海关大楼工程竣工。 <div> 粤海关右边是塔影楼,是一栋屹立在珠江边上的墨绿色4层楼房。塔影楼是新会籍陈少白先生所建的联兴码头事务所兼住宅。陈少白于1899年奉孙中山命创办《中国日报》宣传革命并筹措经费。见物思人,难免不想起陈少白在1928年写的《忆塔影楼》诗:“日日凝妆珠海岸,经年憔悴深闭门。风光如许人何处,厌记江潮涨落痕。”<br></div> 民国21年(1932年),曾提出在太平南路(今人民南路)西濠口建筑西堤铁桥。民国24年(1935年),工务局亦进行筹划并选取桥式,但桥未筑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珠江南岸工业发展迅速,海珠桥难以承受日益加大的交通流量,急需建设新桥。1965年4月,经国家计委和建工部批准兴建人民桥,同年11月4日正式动工,于1967年5月1日竣工通车。 到了滨江西遇见了绚丽晚霞,与沿岸的三角梅交相辉映。 白天鹅宾馆坐落于广东省广州市沙面白鹅潭,由霍英东先生与广东省人民政府投资合作兴建而成,由中国著名的建筑设计大师佘畯南和莫伯治共同设计,酒店于1983年开业,是中国第一家中外合作的五星级宾馆。当年,霍英东等应当时国务院主管侨务工作的廖承志的邀请,赴京商量制定一个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南京兴建8家中外合资酒店。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州,需要建造国际水平的五星级酒店,这个任务落在祖籍番禺的爱国商人霍英东头上。经过对广州的多番考察,霍英东最终选定广州的“城市绿洲”沙面岛并承诺不破坏沙面岛环境,不占用沙面岛的地,在香港有填海经验的霍英东开始在沙面岛以外的江面围堰造地,把酒店建在了江上。 鹅潭夜色,分外妖娆。 华灯初上,周边食市也亮起了霓虹灯,大部分都是地道的粤菜美食。 海印大桥塔顶像两只“羊角”,寓意羊城;夜幕下的海印大桥,在灯光的营造下犹如一艘双桅船在旭日初升时扬帆远征,同时又像两把巨大的竖琴,伴随江面幻彩的水纹奏响珠江的光影乐章,随着灯光流动的变色,江面被渲染的七彩斑斓,华美异常,桥梁的动态与静态艺术在这里得到了全新的诠释。 虽然今天是全员核酸,由于采样布点合理,已经不担心像以前那样大排长龙了。 1924年,孙中山亲手将广州地区多所高校整合创立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晚上在中大校园散步非常惬意,但由于疫情的原因,已经有三年不让进了。 “走鬼档”如今有了个时髦的名字叫尾箱集市和地摊经济,正在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能力。 尾箱集市也好,地摊经济也罢,没有扰民的噪声和气味就好。但愿疫情早些结束,让大家的工作和生活回归正常。 注:部分史料来源于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