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用胶种类及使用方法

忙里偷闲

<p class="ql-block"> 文/蒋采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传统中国画颜料所使用的胶的品种是很丰富的,尤其是黑色颜料一一墨的用胶更是多种多样。这些都是古代画家和工匠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但是目前这些宝贵的遗产有些已经失传或者近乎失传十分遗憾。我认为取自天然物质的各种胶类将与取自天然的各种颜料一起在现代中国画中重放异彩。本文将传统胶类与现代胶类分为两个部分逐一介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传统中国画颜料所用的胶类</b></p><p class="ql-block"><b> </b>传统中国画所用的胶类主要是动物胶和植物胶的两大类。</p><p class="ql-block"><b>1.鹿胶</b></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画家从多年绘画经验中总结出“凡胶,鹿胶为上”。鹿胶又名白胶和黄明胶。关于鹿胶的制法,唐代《本草》上记载:“麇角、鹿角煮浓汁,重煎成胶。今法取蜕角,断如寸,去皮,及赤辟,以河水渍七昼夜。又一昼夜煎之,将成,以少牛胶投之,加以龙麝。” 又《白胶法》中载:“细判鹿角,与一片干牛皮同煎,即销烂。”以上二书所载方法不尽相同,我认为“细到鹿角”应当比较容易熬制成胶液。前书所裁“加以龙麝”,是指鹿胶制成后加入“龙脑”及“麝香”,这二者都是中药材,是做为防腐剂加入的,而且二者都属芳香型药剂,使鹿胶还有香味。麝香属贵重药材,可见古人制胶极为讲究。从以上书籍中看出至少一千多年前已使用鹿胶调合颜料和墨。唐时佛教道教都很兴盛,寺庙道观在帝王贵族支持下修建得很多而且极为华丽壮观。随之而来的寺庙道观的工笔重彩壁画使用石色的也很多,这就需要优质的颜料粘合剂-一胶液来调合。因此粘牢度强、透明度好的鹿胶被研制出来是合乎情理的事。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曾列举“云中之鹿胶、吴中之鳔胶,东阿之牛胶(采章之用也)。“云中”指山西大同一带。鹿和魔产于寒冷地区,在吉林省、北京等地都有鹿场。鹿胶虽然现已不再使用,但只要有鹿场,这种优质的绘画用胶还是可以恢复生产的。目前中药店中有鹿角胶出售,呈小方块状、色黑。需经提炼加工后方可人色。近代日本产的“鹿胶”,据日本画材商讲是牛皮所制,只不过是沿用中国古“鹿胶”名而已。</p><p class="ql-block"><b>2.牛胶</b></p> <p class="ql-block">牛胶指牛皮熬制的胶,古人以为水牛皮制的胶最好。蒋玄台所著《中国绘画材料史》中载:“鹿胶之下,当用牛胶。牛用水牛皮,作家所谓‘乡掘皮’最良,剔除去毛,以水浸去尘污浸不可太软,当须有性,谓之夹生。煎火不可暴,常以篦搅之不停手,贵气出不昏,时时扬起视之, 以候厚薄,直至一条如带为度。 牛胶是我国自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一种传统用胶,它不只用于调合绘画颜料,也用于其他物品的粘合剂。它用途广泛,但用于石色的粘合剂则要求色淡并透明,以免影响颜料的鲜明度和色相。现代所用的牛胶应脱色并去除杂质,这用现代科学方法处理是不成问题的,但是目前在商店中。所售明胶即为牛皮等动物皮所制于非闇先生所著《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一书中载:“黄明胶,又叫广胶,产于广东广西,是用牛马皮筋骨角制成的(牛马等皮盘骨角中的硬蛋白质加水加热分解而生成的新物质)。黄色透明。成方形状,无臭味。加水用微火融化,只用上层清轻的兑人颜色,下面浑浊的不用,”于非閣是近代著名工笔花鸟画家,能自制颜料,他书中所载的黄明胶我在50~60年代时也用过,现在看不到了。日本画现在常用的胶——三千本,亦呈方条状,与中国的黄明胶(广胶)形态色泽类似,估计也是牛马皮所制。据一位化学家对我说过:“皮胶(指动物皮制)最好,骨胶用于颜料不好,因为骨胶内蛋白质少故粘性小,而且制成胶后色混浊不宜调色。”因为常有画家问我骨胶成不成,因此我特向化学家做了咨询。</p><p class="ql-block"><b>3.阿胶</b></p> <p class="ql-block">于非闇先生书中载:“阿胶,又叫傅致胶。也是用牛马等兽类的皮筋骨角制成的。出山东阳谷县东北六十里的阿井。胶有三种,清荡透明,色淡黄的,选作兑颜料用。另一种清而厚的,或黑如漆的人药用。其余浑浊不透明的,只可以粘器物用。百家用时,加清水微火融化,只用上面的色微黄部分。阿胶目前有售,主要指驴皮胶,产于山东,只做为药品出售,其色为深褐,不能用于调合颜料。用现代科学技术脱色去除杂质后还是可用于绘画的。</p><p class="ql-block"><b>4.鳔胶和鱼胶</b></p> <p class="ql-block">唐代张彦远所讲的“吴中之鳔胶”指江浙一带地区。江浙沿海多湖泊,鱼业发达,自会多产鳔胶和鱼胶。古书中记载鳔胶为鱼鳔所制,鱼胶为鱼皮所制。目前木器行业中还有用鳔胶粘合器物的,并认为是粘牢度很强的粘合剂。鳔胶色淡亦较透明,古代画家用于调制颜料,今人亦可试用。</p><p class="ql-block"><b>5.桃胶</b></p> <p class="ql-block">桃胶为树脂类胶,实际上不只是桃树有树脂,梨树、杏树、李树、樱桃树等都产树脂,桃胶可能是泛指多种果树所产的树脂。这些树脂都溶于水,使用方便不用熬制。但是桃胶虽较透明但粘度不如牛胶等动物胶性大,杂质又多,用时需过滤。近代多不采用为绘画颜料的粘合剂。农村中用桃胶调合煤烟等粗质颜料还用它。</p><p class="ql-block"><b>6.白芨胶</b></p> <p class="ql-block">白芨胶为一种中药材,用水泡开后呈粘性溶液。古代和现代多用它拓碑刻和裱画。古代认为用白芨胶裱画最佳。笔者经过实践认为它的粘牢度不如鹿胶和牛胶。以上四种传统绘画用胶都属于动物胶类,下面是植物胶类。</p><p class="ql-block"><b>7.蒜胶</b></p> <p class="ql-block">食用的大蒜榨出的粘汁是一种很好的绘画用粘合剂。其粘汁透明无色,但需加入冰糖来调合,在传统绘画中主要用于贴金箔和银箔。1980 年我在绘制一幅壁画时,背景部分需贴银箔,开始我用轻漆做粘合剂,但轻漆干燥得太快而又裹笔,后经颜料专家王定理先生指点,他说:“你可以用大蒜榨成汁,再加上冰糖或绵白糖调合成蒜胶就好贴金银箔了。注意蒜汁要用纱布滤去渣。”我一经试用果然好用,蒜胶干得慢一些又不裹笔,粘度牢、透明度好,确实是一种很好的粘合剂。1986年我参观巴黎美术学院技法材料画室时看到法国学生在宾嘎斯教授指导下也是用蒜胶贴制木板神像画背景上的金箔,据说这是欧洲中世纪神像画的方法。可见中西绘画有相通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8.漆姑汁</b></p> <p class="ql-block">唐张彦远在写到胶的种类时曾说:"漆姑汁炼照,并为重彩都而用之”。近代傅抱石先生曾对此解释为:“古画皆用姑汁,若练(炼)熊谓之郁色、于绿色上重用之。”漆姑汁既然由名家张彦远记录在书,想必唐时普通用于绘事,可惜记录得太简单,使人不得要领,也不明其为何物,久已不传实为憾事。傅抱石先生可能比较明白,也可惜注解得简单了些, 他又久离人世,无从请教了。我个人从字面上分析漆姑汁是一种植物的汁液,或与漆树有关,其色较淡,用于石色,尤其是石绿色。如果画树叶等需要一种深绿色时,在画好后的石绿色上面涂上漆姑汁使其变深变暗。也许分析得不正确,但在这里举出,以待贤者赐正。</p><p class="ql-block"><b>9.矾</b></p> <p class="ql-block">矾是一种无机的物质用于颜料固定剂,与胶有类似的作用,常与胶一同使用,称胶矾水。矾又称明矾、白矾,由矾石制成,其形成为半透明结晶体,类似水晶结晶体。其化学分子式为Al2(SO4)3·K2SO4·24H2O,其主要成分为铝和钾。《红楼梦》第四十二回中曹雪芹借薛宝钗之口给贾惜春介绍绘画时提到要准备“净矾四两”。由此可知古时凡作画,尤其是画工笔画是密不开矾的。矾的应用虽未查到确切的记载,但矾是与工笔画同时出现的,而从中国美术史上看,是先有工笔画后有水墨画的,最早的晚周帛这种丝织品上没有胶矾水是无法作画的。因此中国国家用矾应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10.胶矾水</b></p> <p class="ql-block">胶矾水是胶与矾的混合液体。传统使用胶矾水有三种用途。①将兑好的胶矾水刷在生宣纸和生绢上使其变为熟宣和熟绢。于非闇先生讲:“因为生纸用墨着色要晕渗,刷上胶砚,不晕不渗,就叫它熟纸。生绢制成熟绢——又叫绘绢,也用此法。”②固定颜色。王定理先生讲:“壁画、彩塑、工笔重彩绘画均离不开运用胶矾来固定颜色。传统绘画讲三矶九染或五染,也就是说每着过颜色再罩染。渲染前须施以矾水来固定颜色,才能使颜色鲜艳牢固而不混。③保护画面。古代工笔重彩壁画或大型的纸上绢上的工笔重彩画都 要在画好后的画面上刷一层胶矾水,用以保护画面使其流传久远。类似油画画好后上一层光油。关于调制胶水的比例,传统制法一般为二两胶、一两矾和二斤半水。但要视天气冷暖作一定的调整。《芥子园画传》认为:“夏日宜六胶四矾,冬日八胶二矾,秋日三矾七胶。”总之,天气冷时胶的比例应当大一些。要注意传统比例中的斤两为旧制,当时是十六两为一斤,换算为新制其比例是:胶(千胶粒)60克+矾末30克再加1250毫升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现代绘画(包括中国画)所使用的胶类</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1.明胶和白明胶</b></p> <p class="ql-block">明胶和白明胶是目前画家和颜料厂家大多选用的胶。现代生产的明胶和白明胶虽然与古代所用的胶名称相似,但已不是古代所指的鹿胶或牛胶。据我去化学试剂商店咨询,他们的回答是“明胶是猪皮所制”。或日是牛皮所制。现代明胶为大工业生产,主要用于食品加工业,所以无毒性杂质少,其形态呈扁圆小颗粒状,色微黄。白明胶提得更纯,色更淡。一般研磨成细碎颗粒如粗沙子粒大小,遇水更易化开。做为中国画石色的粘合剂多选用此种胶,化学试剂商店中有售。</p><p class="ql-block"><b>2.鹿胶</b></p> <p class="ql-block">鹿胶原为古代中国发明,传入日本后一直沿用至今。日本著名画家加山又造在中央美术学院讲学时也提到鹿胶是中国传到日本的。目前日本画家仍认为鹿胶是最优质的绘画用胶。1989年我赴日考察带回数瓶东京妻屋胶研究所监制的鹿胶液,经六年用于绘画初中证明确实是优质胶液。没有用完的胶液在瓶中也没有发生腐败变质现象。其特点是以日本鹿胶调好的石色放在容器中干燥后再加上清水又可化开继续使用。其胶液对石色无任何影响减掉了中国的明胶调和石色后必须出胶这一繁琐过程。当时价格为500日元左右一瓶,大约为300毫升。使用时加三倍温水,夏日加冷水即可。日本生产的鹿胶有胶液和胶粒两种。胶液为透明玻璃瓶装,使用时方便一些。另一种为纸包鹿胶粒,其颗粒为一厘米立方体,呈透明浅黄褐色。使用时放置小瓷碗中数粒,加水隔火炖化,每次调和颜料时临时炖化胶粒,以当天所使用的量为度。瓶装鹿胶液是放入了防腐剂的,因此不会腐败,颗粒状的刻鹿胶无防腐剂,故当天炖化好的胶液如果没有用完应放置冰箱内以免腐败,但也只能放置三、四日。虽然颗粒状鹿胶用时麻烦些,但作画认真的日本画家仍选用鹿胶粒,因为他们认为防腐剂不好,要用纯天然的胶制品。</p><p class="ql-block"> <b>3.兔皮胶</b></p> <p class="ql-block">欧洲的胶彩类绘画颜料(包括水彩、水粉)习惯用兔皮胶或各种小动物皮制的胶。巴黎美术学院瓦克尔著《绘画材料与技法》一书中所载:“皮胶(兔皮或其他小动物的皮),是通过水解这些动物皮而得到的蛋白胶制法是放水加热到60℃至80℃,温度过高就有可能使胶蛋白变质,而降低粘性。因此永远不要把胶水煮沸,并只能用胶壶隔水炖化。"中国画亦属胶彩类绘画,欧洲传统的用胶制胶的方法与我国类似,但选料有些不同,据了解欧洲画家认为小动物的皮更柔韧一些,这可能是个好经验。</p><p class="ql-block"><b>4.纤维素胶</b></p> <p class="ql-block">纤维素胶又称甲基纤维素,与各类动物胶植物胶同样属可逆性胶类。据瓦克尔讲:“经过某种化学处理的树或山毛榉树的纤维而变成的胶,这是现代产品。根据新的专门用语,是适合于做颜料媒介的‘结合剂’。”甲基纤维素化工商店中有售,属于植物胶类,又有可逆性便于出胶,用于调合石色是可能的,对于画家中的有意研究者可以试用。</p><p class="ql-block"><b>5.阿拉伯树胶</b></p> <p class="ql-block">此种胶为可逆性胶,欧洲水彩和水粉颜料多用此种胶做粘含剂,为树脂类胶。目前出售的美国皇冠牌胶水和英国温莎·牛顿牌胶水(瓶装)即为此类胶,我试用后感觉不错。</p><p class="ql-block"><b>6.蛋黄胶</b></p> <p class="ql-block">这是欧洲古典绘画丹培拉和现代蛋彩画所使用的胶。它是水油合剂,但它溶于水。是由鸡蛋黄加亚麻仁油调和而成,其制法是用纯鲜蛋黄逐渐加人油滴调合而成,一如打沙拉油的方法,打好的蛋黄胶也与沙拉油一样呈浅黄白稠液状。作画时随用随做,一天用不完时放入冰箱中保鲜防腐。以蛋黄胶调和颜料画出的颜料干燥后有稍亮的光泽效果。我的一位研究生用蛋培拉胶绘制的作品效果是不错的。1986年我访法时,法国画家伊维尔先生曾建议我试用蛋黄胶调合石色,因为他本人虽是油画家但喜欢使用中国的石青、石绿、硃砂等颜料作画。</p><p class="ql-block"><b>7.合成胶</b></p> <p class="ql-block">现代合成胶水用途普遍,为丙烯和乙烯所制。其粘性大又牢固色淡,又溶于水,用于制丙烯类颜料。它虽溶于水,但颜料干燥后就不会再化开,属不可逆性胶类。目前部分中国画画家也选用丙烯颜料点花蕊等,正是利用它的不可逆性避免裱画时花蕊会渗开的毛病。我有一幅画上有许多老玉米,希望让玉米粒凸出来,就选用了丙烯黄色,又加上丙烯色的塑形膏,画布的玉米粒就凸出来了。合成胶属不可逆性胶,调合石色后用剩下的石色一定要用热水出胶,用过的笔、碟等一定要立即刷干净,不然就很滩洗下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胶的使用方法</b></p><p class="ql-block"><b> </b>中国古代画家多是自制颜料,同时也要自己选择胶的品种和自制胶液,虽然从清代已有了专门的颜料店——姜思厅堂,除了水质颜料花青胭脂等已加入胶水外,石色仍为粉末需画家自己动手用胶调合颜料。多年来画家们用胶积累了很多好经验,而且非常讲究。一幅好的作品如果用胶不当,或胶质不好,短时间内颜色会脱落,或在裱画时脱落色块,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因此正确的、科学的使用颜料和胶水十分重要。</p><p class="ql-block">1.首先要弄清各种胶的可逆性与不可逆性,可逆性指胶加热水化开以后调和颜料粉,待颜料干燥后遇水仍可化开,是谓可逆性。如果再遇水不会化开,是谓不可逆性。自古至今中国画家多选用可逆性胶水,是因为画家自己调合的颜料主要是石色,石色价格较高不能浪费,为便于将胶从调好的石色中提取出来,所以需要可逆性胶。</p><p class="ql-block">2.石色用法:以常用的明胶为例,调石色时要先制胶液,取一小撮明胶末放入小碗或小碟中,加入适量的60°C~70℃热水,用小棍搅拌,数分钟后胶粒即可化开,溶液呈粘状微黄透明,这时将石色放入另一小三寸碟内,先放入数演浓胶液,再加入几滴清水。然后用中指调合颜料粉及胶液,以手指感觉其中无任何颗粒或无任何上浮之颜料粉为适宜。或将石色放人小乳钵中,再加胶液和清水研制亦可,但用乳钵搅拌时不可太用力,只能轻轻研,直到胶水与石色调匀即可,若太用力研,会使头青变二青、二青变三青、愈用力石色愈淡,色就愈浅,日本画家就坚持用手指调合的方法。 </p><p class="ql-block">3.出胶法:为了不使易变质的胶液影响石色的透明度,一定要在每天作画完毕时,将热水倾入剩余的石色中,再搅动几下使胶液上浮,待石色全部沉到碟子或乳钵上时,再将含胶的水慢慢地倾出,剩下不含胶的石色,第二天又开始作画时,重新兑入新鲜胶液便用,这种出胶的方法虽然麻烦,但它是科学的方法,保证了石色的明度。</p><p class="ql-block">4.胶水、矾水作肌理:现代国画常常利用胶水或矾水在画面制作各种肌理或纹理以丰富画面效果。例如先在画面上甩上矾水点再作画,干燥后的矾水点就粘不上墨和颜色形成大雪纷飞的感觉,在画水墨画时,用墨后加上胶水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笔墨趣味。</p><p class="ql-block">5.固定颜色:如果要在已画好的石色上再渲染,必须用矾水或胶矾水涂一涂,待干后再渲染,石色就不会翻起来,即传统所谓“三矾九染”。要注意矾水不可过浓,过浓涂上颜色后会形成白色痕迹,原因是矾水干燥后又会结晶,所以会有白色痕迹出现。综上所述,中国画传统胶类和现代胶类都十分丰富,但在国内美术商店中出售的胶有明胶一种,还有美国和其他国家产的阿拉伯树胶。目前我认为中国画界对画材研究不够,优秀的传统画材也扔掉了不少,本人并不想成为“画材专家”,只是因为作画和教学过程中感到画具、画材不能得心应手,画出的作品亦不理想。因此应同传统和现代两方面去寻找,为了改变中国画材落后于时代的现状,需要很多人共同努力去探求,包括画材厂家。结束语我想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文曾发表于《中国画》1996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艺术家简介</b></p> <p class="ql-block">蒋采萍</p><p class="ql-block">■ 1934年生,河南洛阳人</p><p class="ql-block">■ 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重彩画研究会会长。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画展,多次获奖,并被中国美术馆等处收藏,出版画集,文集,技法材料书籍等专著数十种,研制高温结晶颜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p><p class="ql-block">■ 1998-2000年受聘为文化部教育科技司主办中国重彩画高研班主持■ 2001-200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重彩画高研班导师</p><p class="ql-block">■ 2003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 2005年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重彩画工作室导师及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研究所蒋采苹工作室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蒋采苹工作室导师,至今举办重彩画高研班十六届,培养重彩画家数百人。</p> <p class="ql-block">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