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们曾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大院里度过了最无忧无虑的美好的青少年时期。1968年10月我们从这里告别了母校(大连三十二中)一起走向社会,2018年10月离校50年后,那批"老三届“同学又相聚到主楼广场的毛主席塑像前,心情都很激动又有些许的茫然。因为在理工大学的大院里再找不到了母校校舍的痕迹,原校址处己建起的是理工新的教学楼。大连三十二中学的名称也已消失在历史的尘烟中。只有这座高高矗立的毛泽东主席塑像,是刻在我们心中永恒的信仰丰碑,也是我们经常在这里打卡留影的圣地。我们也只能在这里相约相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大连三十二中学,你从哪里来又走向了哪里?我们刚走向社会后第一份履历表中填写的就是毕业于大连三十二中学,那是我们的母校,大家永远怀着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感, 母校是承载着这份情感的重要载体,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这里曾留下过我们朗朗的读书声和青春期的萌动的激情与梦想。现在校舍、校名都没有了,因此那次聚会上我曾这样说过:我们是没有了母校;没留下毕业照;没领到过毕业证书的那批三无的"老三届"。现在看很不准确,说明对校史认知上的浅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连续了几年的疫情,想与学友再相约相聚的想法一次次落空,闲时宅在家中翻翻上次聚会的纪念册,心里总感觉有些缺憾,便产生了探寻母校历史沿革的情结。其实找到答案并不复杂,母校始建于1957年,是大连工学院的附属中小学,1963年与海运学院附中合并成立大连三十二中学,2000年独立为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这就是我们母校的昨日和今天。这在理工附属高中的官网上都标记的非常清楚。在查阅相关资料过程中,最大的收获是在重温校史的过程中受到的精神洗礼,被大工的建校功勋、我们的父辈的精神所感动,更珍惜我们曾有在那样一个优良的环境中学习、受教育的经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大连工学院的主要创建人之一的屈伯川博士也是我们母校的创建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说明我们的母校的诞生是大工成长一个阶段的必然,并随着大工发展而发展。"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大工是我党在建国前夕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正规大学。是教育家屈伯川博士带着延安火种和新的使命,聚合了包括国内外诸多爱国专家学者等各类人才,仅用十余年时间,就让大工成为了全国重点高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的母校就诞生于大工丰厚的文化沃土,在″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精神滋养下成长,遗传着大工的红色基因,受着老一辈的科技救国朴素思想的熏陶。这种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力量成为母校特有的发展优势,成为学子们成长的动力源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建校创始人屈伯川是留学德 国的化学博士。抗战其间回到延安。曾有参于我党在延安创办第一所自然科学院的光荣经历。1948年大工筹建时师资十分缺乏,屈伯川等校领导派专人到香港,并通过在上海、南京、杭州、青岛等地下党组织招聘,其中就有光学专家王大珩,石化专家张大煜,电子专家毕德显,力学专家钱令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几位都是国内清华等名校毕业,分别又在美英德等名校留学的硕士博士,他们都毅然放弃优厚的国外生活工作条件,回到贫穷落后的新中国为报效祖国服务。后来他们都成为了院士,在两弹一星,催化技术,雷达等诸多领域成为领军人物,真正的共和国脊梁! 今年7月101岁了的"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院士,他曾经这样回忆过他回国后到大工任教的过程:1949年12月他在美国以优异成绩获硕士学位,准备攻读博士学位时,他看到刚建立起的新中国滿目疮痍、百废待兴决心报效祖国,放弃继续学习毅然登上了回国的邮轮。一到大工看到的是一派勃勃生机,他说比我老一辈的王大珩、毕德显等同志来了,同辈的胡国栋、汪坦夫妇、刘培德夫妇、郭可讱、宋彧浙等同志来了,还有雷天岳等一批少壮派,真是人才济济催人奋进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爱国而回国,多朴素的理由,多高尚的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1957年又陆续从国内外引进大批人才。仅我周边能说上名字的同学的父辈们就有许多:例如赵亦林的父亲赵为铎是西南联大毕业,美国凯士坦工程硕士毕业,金属切削机床学科创始人;郭真宜的父亲郭可讱北洋大学毕业,美国卡内基工学院留学,中国铸造专家;陆英的父亲陆文发上海交大毕业,美国密歇根大学博士毕业,桥梁工程专家;宋晓芬的父亲宋彧浙西南联大毕业,留学美国衣阿华大学硕士毕业,土木工程专家;胡远程的父亲胡西樵留学美国,造船专家;范路安的父亲范家鼎同济大学毕业,测绘专家等等。这批人才能调入大工就成为了大工发展的顶梁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象杨焕平的父亲杨国贤从北京大学毕业,王政的父亲王晋华从清华大学毕业,王莲的父亲王锡祉从浙江大学毕业,李建平的父亲李树范从西安建工毕业后也都先后来到了大工…。我所列举的仅是这一批批名牌高校优秀毕业生的极少部分,还有一批志愿军军转干部,一批解放东北时留下军队和地方老干部,一批各行业招聘来的工勤人员陆续到岗,一个来自五湖四海,数量可观,群星烨烨的教职员工队伍成为大工亊业的开拓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自1951年至1957年凌水校区西山学生宿舍,东山家属宿舍,主校区的一馆二馆教学楼,办公楼,食堂,俱乐部,商店,粮站等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完备。 接着教职工子女入学问题摆上日程,只有解决好孩子们的读书问题,才能稳定和留住人才,创办附校成为大工发展的重要部分,附属中小学就顺</span>势而生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建的附属学校没有校舍,就在大工办公楼里的几间教室里由基础部的老师上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得那时我刚好是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是学校首届学生。上几届的家属子弟都是从其它校直接转学过来的,好多都是我们班同学的哥哥姐姐,大家都很熟悉。感到学校还有点特点的是在小学阶段就开设了俄语课,好像当时市里小学就能开外语课程的学校不多。另外是学校组织学生课外学习小组,放学后每小组三五个同学到一个指定同学家去写作业。有些家长是双职工上班,孩子们就得脖子上挂着钥匙去同学家,大家互帮互学,完全不同于现在校外补习班。那种同学交流互助既安全放心又无利益色彩。教授的孩子是住在专家楼,其它教职员工住在东山家属宿舍或北山民房,这种区别大家都接受心里很平衡,因为尊重知识和人才己是习惯和常识。教授家的子女在班里并无半点傲气娇气。连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的孙女黄未雨、大工党委书记崔健的儿子崔勇也在我们一个班,院长屈伯川的儿子女儿在我们上届,都和普通孩子一样朴素而自然。现在真有些怀念那个年代同学间的关系,没人炫富、也没人坑爹。学习没那么大压力,同学也没那么多故亊。无论是校风还是家教,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孩子们的成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次有了学校的新校舍,是建在大工礼堂顶头的二层红砖小楼。现在那一片都被拆掉建成新的教学楼,剩下的仅有回忆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63年我们小学毕业,那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附校和海运学院附中合并,成立了大连三十二中学。同时在周边又录取了报考这所新学校的一些优秀学生。据说录取线挺高,考进来不易。应该说这批新生的加入给学校增加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些优秀学苗在气质和特长与工海学院子女互补又相互促进形成了更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 氛围、培育成了良好的校风。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新命名的三十二中学当时的校舍是建在理工大院的北山,是一座三层小楼,有教室、实验实、图书室、体育室、办公室等能容六个班级的办学规模,大概是大连市编号学校中规模最小的学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因文革荒废二年多学业,我们这批学生到了1968年才集体离校,就是俗称的"老三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年仅有几名同学应征入伍,有几名进了工厂,其它绝大多数同学或回乡或下乡了,有的是随父母一起,有的随哥哥姐姐一起,剩下的百十来人集体分到了桓仁县八里甸子公社的三个大队落户。自此就再同母校没有了联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批"老三届"同学中许多家长在文革时期受到了迫害或不同程度的冲击,老干部被打倒,老专家被扣上″反动学术权威"、"右派"等帽子,教师被列成″臭老九"。大学成为了文革重灾区。浩劫过后遗留下的伤痛刻骨铭心。在那不堪的日子里许多同学也同父母一样也因此都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和不公正对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沉舟侧畔千帆过。当这批“老三届”走上社会后,骨子里还仍然保留着大院文化沉淀下来的那种坦然淡定的气质和言行有章的操守。大工红色基因的遗传,家庭中爱国敬业的家训:,这些内外因素的影响悠远而深沉。在大工大院中感受得到环境影响和品格塑造的力量,因为父辈榜样就在身边。我听到一些对我校同学的评价:一般是认为我校同学多数较为清高,不善交际,更不张场。勤于思考,追求知识,有一种独自静守的境界,但适应社会的能力偏弱。不知是指性格特点还是一般印象。这些评价不一定全面但起码还有一定的代表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探寻校史沿革的过程中,我被大工事业奠基人一次次感动。他们那一批人忠贞赤诚的爱国情怀,清心寡欲的人格魅力,自强不息的优秀品质,以及不因受过屈辱而违背初心,不因有过挫折而损其傲骨,栉风沐雨风勇往直前的风范,永远值得骄傲令后辈敬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这批"老三届"同学中也不乏把精神火种传承并发扬光大的佼佼者。例如原初二的邵毅同学,他下乡后能抓住恢复高考的机遇,考回理工大学,1985年从高分子材料专业毕业,取得了硕士学位,经过几年在实践中摸索后,最终决定自主创业。那年是他创业初期,我曾去工𠂆看他是为他担心。因为在中学读书时我俩都住在大工东山同一栋家属宿舍,但很少交往,他给我的印象性格内向,少言寡语、不善交际。这和我接触过的厂长,经理形象大相径庭,似乎他骨子里还有一种学者的书卷气。但实践证明他不仅成功了,而且成功的路径还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因为他悟懂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他创办的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曾被市政府列为专精特新企业名录。他的企业面向市场,背靠大工的科研团队,成为了中国TPⅤ弹性体工业化的先驱,其产品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领域的T卩Ⅴ,其技术水平己位居世界前例。目前企业的产能已达到一个可观的规模。说他是学者,还是儒商?他品尝了创业的酸甜苦辣,创造了人生的辉煌,艰难困苦玉汝于成。了解到他在创业路上直面各种艰辛表现出的韧性、坚毅与坦然会对他由然而生敬意,他是幸运的从小学到研究生都在这所大院里完整读完的同学代表。祝福邵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初一的吕卫平同学,性格和邵毅相似作风踏实低调。"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母校精神已成为他修身的标尺,要不是上次聚会时多少介绍了些他工作的成果和人生经历,能了解他亊迹的同学真的不多。今年春节后在开发区的一次小聚,当时问及他的女儿,是否知道你爸爸曾有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选举国家领导人的经历,吃惊的是女儿回答说不知道。这就是吕卫平!他获的奖章荣誉多的亮眼,可他从不宣扬,甚至对家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他是本溪市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是全国新长征突击手,是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从本溪特招回大连市公安系统工作后,又获公安部奖励若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二十几岁他就成为了本溪市青年的榜样,团市委曾召开大会并做出决定,号召全市青年向吕卫平学习。仅摘录介绍他的书中的一段:《跑在时间前面的人》一一本溪市水泵𠂆青年工人吕卫平同志的事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象骏马一样奔驰在四化建设的征途上,自一九七四年到八O年他用七年时间完成了二十七年的生产任务。"(按当时定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本溪日报》也以″新长征的小闯将"长篇报导过他的事迹,并配发过″学习吕卫平与时间赛跑的精神"的编后评论。七年完成二十七年工作量!他是怎么做到的?更可贵的是他并未由此背上荣誉名利的包袱,一切都淡然处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吕卫平的父亲也曾被错划过右派,他的家庭也曾遭受过迫害,他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他从家庭中汲取了老一辈一生执着地追求科学的精神营养,训练自已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他很小时就自已能组装矿石收音机,这大概就是潜力。奠定了他工作后成为技术革新能手的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努力实践着入党时的铮铮誓言。他一直保持着那种甘于寂寞,严谨笃学,苦于钻研,乐于奉献。这是我们身边的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参加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时,大工院长钱令希院士也是那一届代表同在辽宁代表团。这是大工及附校两代人的光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每一次回顾历史,就是对初心的一次叩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大工附属中小学到大连三十二中学再到大连工学院附属高中。对母校沿革足迹的回眸,应该为母校骄傲,不仅在那里学到了知识,也接受了延安火种的传承,也看到了海归学子为报效祖国如何踏实地工作,还见证了新中国知识分子励精图治用毕生精力所开创出的辉煌。这一切我们都记在心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天的理工附属高中,无论软硬件还是办学规模与成果,都完成了历史性的超越。大工附高是市重点高中,省示范性高中,省里唯一″中美高中双学历"学校和省里唯一"高中与大学联合培养创新人才实验基地"。利用好国内外一切有利条件,为祖国培养自已的杰出人才是母校精神的本质内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祝母校的明天更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2年10月18日初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