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虎山·道教正一派祖庭

海春居士

<h3><font color="#010101">龙虎山是道教的发祥地,是“道教正一派祖庭”。 龙虎山原名为云锦山,后因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云锦山下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因此改名为龙虎山。</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张道陵是汉留侯张良九世玄孙,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年),7岁时读《道德经》,十多遍后就懂得其中的意义。26岁时,出任江州(重庆)县令,后辞官退隐北邙山修炼。57岁时携弟子王长入贵溪云锦山炼“九天神丹”。90余岁时入蜀,居鹤鸣山,创建“五斗米道”(因入道者必须缴纳五斗米而得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p>正一观最早的名称叫“祖天师庙”,是第四代天师张盛自四川回龙虎山“永宣祖教”,为祭祀祖天师而建的庙宇。宋代时改称演法观。明嘉靖年间改称正一观。这是正一观前的牌坊。</p></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现在的正一观是2000年在原正一观遗址上按宋代建筑风格新建的,占地60余亩,座东朝西,南北对称,主要包括七星池、正门、仪门、钟鼓楼、财神殿、慈航殿、祖师殿、玉皇楼、丹房和红门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整个建筑群灰瓦红墙,古朴典雅,气势雄伟。“正一观”是龙虎山八大景观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门面阔三间,为单檐歇山顶,拱券门上方匾额上《正一观》三字大字金光灿灿。两侧楹联为“道传千载源斯处,教演万法步此坛”。 昭示出正一观作为道教祖庭的宗主地位和无边法力。无论传承千载万世,这里是源头;无论门派多么纷繁,这里是元坛所在。万法将于此归宗,寻根于斯处为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进了正门即是仪门,两侧的对联为“松竹隐风隐鹤,山水藏虎藏龙”,让人对观内高道的风采充满遐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门面上绘有道教护法真君,左边是青龙神叫孟章君,右边的是白虎神叫监名君,二位真君表情庄重,威严地守候在这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两位守门真君的威严,令人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这就是仪门的妙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仪门内侧两边分别是钟楼和鼓楼。这是钟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鼓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祖师殿是正一观正殿,坐落在两重石阶的基座之上,重檐式歇山顶,宋式仿木结构,庄重典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殿前中线上安放鼎式和船式两尊香炉,台阶中部有龙虎戏太极的花岗岩浮雕,展示着道教与龙虎山的奇特渊缘。门联为“三经洞明觅云锦,九还丹就归鹤鸣”。概括出此处与张道陵寻找修炼宝地,结庐云锦,丹成归隐鹤鸣的成道渊源,人在此地得道成仙,地因修炼而成其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殿内正中祀奉着教祖天师张道陵,左右两侧是其弟子王长和赵升两位真人,这两位真人和张道陵一起在鹤鸣山白日升天。</font></h3> 祖师殿后面中轴线上最高的一座建筑是玉皇楼。玉皇楼也是重檐式歇山顶,宋式仿木结构,上下两层。楹联为“高上玄穹,步清虚而登九五;至尊无极,居太上以遍三千”。<br> 中厅正中祀玉皇大帝,金童玉女分侍左右。第二层供奉的是西王母和她的侍女。<br> <h3><font color="#010101">观内廊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祖师殿左侧是张天师炼丹井遗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此井为第一代天师张道陵亲手所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炼丹井至今1900余年,天下无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祖师殿右侧是张天师炼丹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祖师殿左侧前方是财神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殿内供奉关圣帝君,即三国时的关羽。在道教中被奉为武财神。在佛教中被奉为护法神,也称“伽蓝菩萨”,供奉于伽蓝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祖师殿右侧前方是慈航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殿内供奉慈航真人,全称慈航普度圆通自在天尊。在佛教中称“观音菩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步出正一观,回首眺望,就是一幅人地和谐的蓝图。远瞧,正一观后龙虎山群峰连绵起伏、气势非凡。近观,甬道两侧,“七星池” 形如斗杓,水明如镜。观外绿树葱茏,龙虎侍卫;观内仙气氤氲,香烟缭绕。既无愧于中外道教信徒寻仙访祖、朝圣溯源的“祖庭”,也不枉休闲观光者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佳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告别正一观,一路向南,直奔“中国道教第一镇”上清古镇。上清古镇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名胜古迹很多,长庆坊、留候家庙、天师府等都坐落在古镇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这是上清古镇入口前停车场上的一棵古樟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上清古镇入口。</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清代时,上清居民区就划为三坊,即五通坊、中坊和长庆坊。</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长庆坊位于古街的西头,是金元时期四大医学家之一的朱丹溪庙宇,当地人称“朱老爷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朱丹溪(1281-1358年),浙江义乌人。早年学儒,后弃儒从医,中年后用道家内丹理论与养身方术行医乡间,为百姓造福。在朱丹溪的身后,上清古街口便竖起了这样一座寺庙,庙里塑了朱的全身像。每年正月十五,朱丹溪的诞辰之日,上清四周百姓自发来此敬献香火。从元朝至今,此习俗从未断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庙宇始建于元代,几经修复。大门上方门匾上“长庆坊”三字为清雍正年间重修时所镌刻。大门两侧的楹联为:“到此已非无缘客,进来便是有福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长庆殿门神为秦琼和尉迟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长庆坊占地约三亩,由正殿和偏殿两部分组成,正殿为朱老爷殿,偏殿是大雄宝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由此通向偏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正殿中间供奉的是朱丹溪夫妇。</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左旁供奉的是天官、地官、水官,亦称“三官”,又称“三元”。</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右旁供奉的是葛玄等三位真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左侧面供奉十二生肖。</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右侧面供奉道教祖师。</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偏殿是一个佛教小寺庙。</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东方持国天王(手持琵琶)和南方增长天王(手持慧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西方广目天王(手持龙珠)和北方多闻天王(手持黄伞)。</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弥勒佛。</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护法神韦陀菩萨。</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雄宝殿。</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大雄宝殿内,中间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右面是消灾延寿药师佛,左面是阿弥陀佛,大殿两侧是十八罗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长庆坊前面广场上也有一棵古樟树,当地人称“发财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树下设有一个佛龛,额书“上清土地公”。树上挂满了祈福红布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西侧的古戏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南侧的鼓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鼓楼背后就是泸溪河。</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东侧的张天师雕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广场东首有一石牌坊,上有“天师故里”四个大字。</font></h3> 穿过石牌坊,沿古镇老街向东前行。<br> 约两百余米后,左边便是进入留侯家廟的第一道牌坊。 <h3>留侯家庙,即天师祖庙,始建于(874—950年)间,庙宇坐北朝南,门前一对威武的石狮分立两旁,凸现祖庙高崇尊贵。二进是一座汉白玉篆雕的仪门,抱柱上雕刻的各种吉祥物,栩栩如生,豪华气派。<br></h3> 仪门正中上书“天师祖庙”四个大字。 走进仪门,是一汉白玉照壁,上面雕刻着太阳、祥云、山川、松柏、灵芝、梅、兰、竹、菊鹤、鹿、蜂、猴等雕塑。太阳、祥云意指普天高照,万物生机;山川、松柏意指挺拔、峻秀;灵芝意指长生;梅、兰、竹、菊意为高洁优雅;鹤、鹿、蜂、猴,寓意“厚禄封侯”。 象征的都是高府厚禄,宰相门第,留侯世家,皇恩御敕。 照壁两侧刻有楹联一对:“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 <p>三进门上匾额为《留侯家庙》,两侧楹联为“子房勋功御封留侯,张陵传道敕赐家庙”。子房,是张良的字。张陵,是张道陵的本名。</p> 留侯家庙,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庙,始建于北宋崇宁四年。建筑布局分为头门、二门、三门、中厅、上殿五个层次。 中厅门楣上的匾额为《留侯天师祖庙》,两侧抱柱楹联为:“功成身退一朝贤相,道济德施千载文明”。 步入中厅,是一长长的内廊。 廊道两侧设有神殿。这是财神殿,供奉着赵公明。 这是灵官殿,供奉着五百灵官之首的王善。 廊道尽头是上殿。 上殿主供汉留侯张良和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张良第八代孙)至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溥的神位。 另有四个专殿,分另供奉着第四代天师张盛。张盛是汉中张鲁(第三代天师)的第三子,东汉末年辞官自汉中还居龙虎山,修治祖天师玄坛及丹灶故址,每年以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登坛传箓。从此,张天师开始在龙虎山定居、世袭。 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年),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靖康二年(1127年)羽化,年仅三十六岁。元武宗追封其为“虚靖玄通弘悟真君”。有著作《大道歌》、《心说》等传世。 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1359—1410年),是历代天师中最博学者之一,有道门硕儒之称。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敕受总领天下道教事。著有《岘泉集》十二卷,《道门十戒》一卷,《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义》 四卷,辑录其祖《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等 。 第六十三代天师张恩博(1904-1969年)。1924年嗣掌天师道,1949年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一生中为道教的传承和向国外推广作出了积极贡献。 从留侯家庙第一道牌坊继续向东直线前行数十米,即可到达天师府。<br> <h3><font color="#010101">这就是天师府大门。</font>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龙虎山道教文化之所以能弘扬数千年,其所尊崇的“孝”为先的孝道文化,数千年来承担着个体启蒙、道德教化、失范惩罚、文化传承等社会教化功能,在培养集体意识和强化民族认同、促进个体的社会化等方面起到了承前启后和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nbsp;</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ed2308">—未完待续—</font></b></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