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考古发现蜀派书法源头“新都城”</span></p> <p class="ql-block"> “蜀派书法”源头被发现</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书法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蜀派书法更是独具特色,备受世人瞩目。在历史的长河中,蜀派书法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对中国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蜀派书法的源头,成都考古研究院在青白江城厢镇发现了一处重要的遗址,其中出土秦篆和隶书字体“新都城”。这些字体属于“官体”,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巨大。</p><p class="ql-block"> 这一发现不仅揭示了蜀派书法的源头,也为我们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艺术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蜀派书法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风格和表现形式上。在秦篆和隶书的风格中,我们可以看到蜀派书法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追求。这些字体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在历史的沉淀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观,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参考。</p><p class="ql-block"> 成都市文博艺术品鉴协会专题研究“新都城”三个字后认为,秦始皇大统后,统称为“小篆”,也称“秦篆”,所谓篆书,其实就是隶书,就是官文,是一种规范化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青白江城厢镇发现的城墙包砖上刻文“新都城”,具有秦汉之际官方篆书的典型风格,排列整齐,行笔圆转,线条匀净,呈现出庄严美丽的风格。与甲骨文、金文相比,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这种在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这两种特征。秦篆有圆笔方笔之别,圆笔以秦刻石为代表,为官方通行文字。方笔以秦诏版权量为代表,民间运用广泛。青白江发现的古城墙包砖刻文为圆笔小篆,足以证明城墙是官方修建的。同时,蜀派书法的美学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它以其独特的笔法和韵味,表现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在书写过程中,蜀派书法家们追求的是一种和谐、自然、流畅的美感,这种美感不仅体现在字体的形态上,更体现在书法的精神内涵上。</p><p class="ql-block"> 当下,蜀派书法在杜甫草堂千诗碑及成都“中国书法馆”的落成中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这些新建筑不仅为蜀派书法提供了展示的平台,也为更多的人提供了学习和欣赏的机会。可以说,蜀派书法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是无法估量的。</p><p class="ql-block"> 建座“蜀派书法文献馆”让考古成果转换,必将成为成都这座世界文化名城与世界旅游目的地的新名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过去百年,巴蜀美术在中国美术的地位不可撼动,永载史册。而蜀派书法确有点淡出了人们视野的感觉。就美学而言,蜀派书法同样为中国美学的一面旗帜。</span></p> <p class="ql-block">颜楷作品</p> <p class="ql-block">赵熙作品</p> <p class="ql-block">谢无量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而蜀派书法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流派,有着自身独特的演进,历史和发展脉络,也有着与其它地域书风迴然有别的美学风格。</p><p class="ql-block"> 蜀派书法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用灵动的笔墨表现多姿多采的生命情调与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既不同于京派书法的雄强,也有别于浙派书法的娟秀。是刚柔并济、既不乏阳刚之气,也具阴柔之美。还有一点,就是出古入新,不蹈旧辄,独抒性灵,具有很强的辨识度。</p><p class="ql-block"> 如果按这个审美观点看蜀派书法。那么晚清以来的书家可以颜楷、赵熙、谢无量、刘孟伉为代表。谢无量先生生集诗人书法家于一身,早年任孙中山大本营参议、中国公学文学院长,建国后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研究馆副馆长。他的书法博取晋帖和南北朝碑刻之长,骨健神清、气宇轩昂,于右任先生赞道:“风骨苍润”。</p><p class="ql-block"> 刘孟伉虽是职业革命家,但平生酷好书法。他早年学颜及六朝墓志,兼习大篆汉隶,深厚雄健、凛然浩气。他成名很早,在担任四川省文史研究馆馆长之后,书名更著。刘孟伉的雄强与谢无量的淡逸,代表了四川两种不同的风格,堪称蜀中书坛双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蜀派代表书家,则可以刘东父和陈无垢先为代表,刘东父的行书骨力内含,姿态遒美;陈无垢的草书笔势放纵,跌宕多姿。蜀派书法还有一人不得不提,那就是抗战时期的成都市长余兴公。徐无闻也是四川书坛“诗书印”的通才。他们的品牌和价值都被低估。</p><p class="ql-block"> 何应辉先生在论述余兴公先生的艺术成就时,论文中是这样描述小楷的,我摘录于此:“在余老的书艺中,小楷堪称精绝,尤为世所称道。他之所书,通篇用意精密又不乏空灵,显得秀逸清健;用笔精到,笔画虽细如髭发,但势贯力到,笔笔不苟,意态完足;其结字章法在整齐精严中参差变化,略于典雅稳重的楷书中糅进流变的行书,和谐而又灵活,这样,使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一种意境的美。”</p><p class="ql-block">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蜀地书家在深入学习传统中锐意创新,又涌现出一批优秀的书家。其中以何应辉、谢季筠、刘云泉、张景岳、何开鑫、田旭中、邓代昆、张树明、魏学锋、王道义等为代表。</p><p class="ql-block"> 何应辉融通碑帖,其榜书大气磅礴,雄强逸远。谢季筠行草书萧散率意,刚柔得兼。刘云泉行书以"二爨"为底,旁涉多体,结字险奇,书风高古。张景岳行书融碑入帖,奇逸多姿。何开鑫以草书见长,书风豪迈飘逸;田旭中兼擅行书和草书,书风飘逸多姿,文气十足;邓代昆精于小草书,用笔坚净,书风老辣;张树明兼修南北派之长,大字气势压顶,小字内力苍健;魏学锋以左笔为书,结字奇崛,书风疏朗。王道义长期致力于大篆书法,书风奇崛古劲,苍润互见;上述书家笔耕数十年,大都步入人书俱老之境。</p><p class="ql-block"> 如果把蜀派书法放在全国看,其整体水平当居前列,尤其在风格的多样化和语言的个性化方面显得十分突出。当然由于各种原因,蜀派书法在全国的影响力还不是很大。因此,面向新时期的四川社会力量与书坛人士应当再度认识自我,与时俱进,在传承中实现价值转换与创新,以力作展示“蜀派书法”当代之美。</p><p class="ql-block"> 一个好画家的成长不少于20年,而一个书法家的成长没有四十年的积淀,作品始终有“火气”。这是收藏家不愿意看到的!</p><p class="ql-block">图为刘孟伉作品</p> <p class="ql-block">余兴公作品</p> <p class="ql-block">徐无闻作品</p> <p class="ql-block">何应辉作品</p> <p class="ql-block">谢季均作品</p> <p class="ql-block">刘云泉作品</p> <p class="ql-block">张景岳作品</p> <p class="ql-block">田旭中作品</p> <p class="ql-block">邓代昆作品</p> <p class="ql-block">张树明作品</p> <p class="ql-block">王道义作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