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苦难童年与参加革命 我生于1922年10月30日江苏省太仓县新塘镇,父亲名叫王继宗,是个箍桶匠,家庭生活贫困,又连续生两个女孩,所以将我送给浏河镇东冯家宅冯茂生家作养女,可是当我七岁那年秋天,养父从马上跃下来,跌断了背脊骨,因吐血过多而死亡。 旧社会妇女没有继承权,领养的女孩更无继承权,我养父死后是我大伯父的儿子继承我养父的二亩地和三件草房,所以在我养父死后七七一过,大伯父就把我母女俩赶出冯家宅,母亲在走头无路的情况下,带着我投奔到浏河姨外婆家,养母靠给人家缝破衣、破袜等微薄收入维持我们俩的艰难生活。姨外婆觉得这样不是长久之计,她的主意是:母亲还年轻,再找对象嫁人,可是有个“拖油瓶”找对象不容易,故先要把我处理掉,怎么处理呢?找个要童养媳的人家,结果给我找到浏河北顾家宅顾新泰家做童养媳,当时我只有九岁。 旧社会当童养媳的日子不好过,顾家个个像魔鬼一样折磨着我,起早带晚的忙着干活,但他们一不如意时,就把我打得死去活来,日子长了,我觉得这样的日子没法活下去,在这儿早晚要给他们折磨死,那还不如早点死个痛快,所以在我的思想上就产生了逃跑的念头,要逃得了就逃,逃不了就死了算。 1934年10月的某一天,他们一家都去大女儿家为外孙周岁祝贺,叫我一人在家看家,并安排了我一天的活,我嘴里满口答应,内心想逃跑的机会来了。 他们全家离家后,我就偷跑到浏河镇上的剃头店里,向剃头店的婆婆说明我的来意,并请求她帮助将我介绍离浏河远的地方去做佣人。没过多久,有个陈老太太来剃头店为其上海的女儿家找个女佣人,经剃头店婆婆的介绍,陈老太太说这小姑娘还可以,让她去试试,于是当天三点钟我就由陈老太太派人送到上海王友山(陈老太太的女婿)家中做佣人。 我在他家做了一年多雇工,后来王友山要调往汉口工作,他们要带我去,我嫌那王太太难伺候,而且我也不知道汉口离上海有多远,故不愿和他们去。等他们离开上海后,我经邻居家阿宝(佣人的名字)她家主妇李太太的介绍到潘志新家做佣人。 潘志新当时在上海工务局任工程师,我到他家后,潘家平等待我,让他儿子潘世华教我识字,侄女潘世枚、内侄女徐藴珠给我讲日本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种种罪行。上海大世界附近被日军轰炸后,她们带我去现场参观,我见到都炸得断壁残垣,血迹斑斑的惨状,令人惊心,令人愤慨。她们还带我参观工厂、难民收容所、报童夜校等地方,我收到深深的教育,后来就和他们一起为难民募捐,义务买报纸等的活动,我在他们的教育下,激发了我参加抗日斗争的积极性,于是在1941年1月,我和徐藴珠一起到苏中解放区参加革命队伍。</h3> <h3>二、陆明简历参加革命前1922年10月——1929年秋 在养父母身边生活1929年秋——1930年秋 在姨外婆家生活1930年秋——1934年10月 在顾新泰家做童养媳1934年10月——1941年1月 在上海王友山、潘志新家做雇工参加革命后1941年1月——1941年5月 苏北行政学院学员1941年5月——1941年11月 苏中行署会计科出纳1941年11月——1942年12月 苏中泰东县政府财务科出纳1942年12月——1944年4月 苏中东台县政府财务科金库主任1944年4月——1945年1月 苏中二地委整风队争风学习1945年1月——1945年6月 苏中东台县交通站内勤兼收发1945年6月——1945年10月 东台县乡学工作队组织干事1945年10月——1946年11月 东台县政府民政科人事股长1946年11月——1948年8月 苏中四分区荣军学校组织干事1948年8月——1949年1月 华中办事处供给科保管员1949年1月——1950年1月 华中大学和苏南公学辅导员1950年1月——1952年9月 中央人民政府外交部人事司科员1952年9月——1956年9月 人民大学学员1956年9月——1963年10月 建工部机械局劳动工资处科员、副科长1963年10月——1970年1月 一机部五局劳动工资处科长、局领导小组成员1970年1月——1972年3月 外交部湖南“五七”干校五七战士1972年3月——1975年2月 安徽省民政劳动局职工1975年2月——1983年11月 外交部幼儿园园长、医务室负责人1983年11月 离休注:1941年3月1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h3> <h3>三、我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的 陆明 我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从9岁——19岁的10年当中,我当过童养媳,做过家庭雇工,最后在上海潘志新家雇工,潘家平等待我,让他的儿子潘世华教我识字,我很高兴。 在潘家时认识了他家的亲戚潘世枚、徐蕴珠,他们都是地下党员(当时不知道)。 徐蕴珠三头两天给我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情况,如日本鬼子所到之处奸淫民女,抢掠财物。上海大世界附近被炸后,她带我去现场观看。还带我参观难民收容所,报童夜校等。我还和她们一起为难民募捐,义卖报纸等活动。我在她们的教育和帮助下,激发了我参加抗日斗争的积极性,于是1941年1月和徐蕴珠同志一起到苏中解放前参加工作。 我到苏中区党委后,被分配到苏北行政学院学习。 我在上海时,只知道解放区参加抗日,对共产党了解不多。通过在行政学院学习,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组织最高形式,它代表中国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利益。最终的目的是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当时我深深的体会到我的启蒙老师(徐蕴珠)不仅带我找到了参加抗日的队伍,而且带我找到了自己理想的组织和奋斗的目的,内心非常高兴,但内心又感到空虚,因为自己既没有文化,也没有干革命工作的本领,怎么办呢?当我这种思想流露出来后,行政学院的指导员朱进同志就和我谈话,鼓励我努力学习,在学习期间不让我考虑工作,学习结束后组织上会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分配你的工作。 从此我学习上如饥似渴,除认真听课外,记不下来的笔记课后借同志们的笔记抄,不认识的字就问,讨论时积极发言,站岗放哨抢在先,其他同志有难处我总是主动帮助。因此1941年3月18日我由行政学院同学李萍同志介绍我入党。 1941年5月初,行政学院学习结束,领导和我谈话,分配我到苏中行署财经处会计处金库做出纳工作,当时我不知出纳是干什么的,我说我不会做出纳,要求到炊事班做炊事员。朱进同志又和我谈话,她说:“出纳主要是管钱,组织上信任你,才让你做这工作的,只要你肯刻苦钻研,没有学不会的事,你要在干中学,学中干。”我听从了组织的安排,到行署报道后,张云同志是财经科金库会计,她是会计,我是出纳,她教我怎样记出纳帐,怎样保管好现金,在张云同志的帮助下我初步学会了做出纳工作。在工作中深深的体会到组织上把许多的钱让我保管,确实是对我的信任,我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希望,一定把钱保管好,把收支账目记清楚。 全国解放,中国人民大学招收工农兵学员,我是党组织第一批送我去学习的学员,在人民大学学习了四年,我学到了一些基础知识和一门专业——劳动经济。后来在建工部、一机部干了六年劳动工资工作。 从以上叙述中能看出,我的一生中每个阶段都是在党的培养下成长的。 我现在虽然离休了,但仍不能放松学习,否则就会迷失方向。作为一个共产党党员,要牢牢的记住入党时的宣誓,永远保持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不能变,遵守党纪国法。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永葆革命晚节。</h3> <h3>四、人民金库人民爱 陆明 1941年5月至1944年4月,我在苏中行政公署、泰东、东台县政府任金库出纳工作,先后3年时间,经手过大量金银钱钞,最使我难忘的是“人民与政府是一家”。 在抗日战争的游击环境中,经常一天移动数次,那么我们金库的钱是怎样保管呢? 那时的金库,既没有保险柜,又没有库房,走到哪里,金库库房就是住在老乡家的一间草房。没有桌子,就把老乡家的门板卸下一块,用板凳支着,在上面清点各区送来的赋税款(那时主要是国民党占领区发行的钞票,我们称它为法币),然后捆札成长33公分、宽22公分、厚66公分左右的背包式样。地上铺稻草,钱包就放在稻草上。有时收的还有金子和银元,我们把它装进干粮口袋里,金子和银元用粗线分开扎紧,免得围在腰里金银互相碰撞。行军时我和会计(先是张萍,后是陶林)每人都背上一包钱。钱多时就请民工挑。有时往苏中交款,我和民工同行10里、20里,钱交完后当日返回县政府宿营地。 1942年秋季,在泰东县金库工作时,有一次苏中党政机关住在县政府邻近,遭敌伪军突然袭击。我们听到机枪声,县府机关立刻紧急转移,可是金库的钱较多,财政科所有6位同志每人背一包,还是抬不走,找民工又来不及,经领导决定,将钱埋伏在老乡家。我亲自将3包钱交给老乡,心里总嘀咕,要是出了问题怎么办?但敌情过后,我们又回到原来住处,老乡提着钱袋如数交给我,我感激地问他:“钱是如何保管的?”他说:“我找了一个腌菜的缸,把钱放在缸里,上面盖上斗笠,再找一个稳妥的地方,挖一个坑把缸埋下,上面铺平恢复原样,直到今天你们来,我才取出。”我再三向他表示感谢。他说:“你不能把我当外人,人民政府和我们是一家人,你们的事,也是我们的事。” 简单纯朴的语言,足使我回味:他们目睹地上放的是钱,肩上挑的也是钱,经他手埋伏的还是钱,但他们一丝一毫都不动。“人民政府和我们是一家人”。这样的思想境界从何而来?! 新四军东进仅半年时间,就在苏中抗日根据地开展了减租、减息,使广大贫苦农民得到了切身利益,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1944年春,是个灾荒严重的季节,党号召各阶层开展互助互济,抗日民主政府拨款拨粮,解决了广大贫苦群众的燃眉之急,军民、军政团结一致,终于度过了难关,广大贫苦群众把民主政府和新四军看作是自己的亲人。 (1999年9月)</h3> <h3>五、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 辉煌的一页——忆苏中根据地东台县 民选县长罗列 茅林 陆明 汪子珍 叶云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它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为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民族的危亡,收复失地,挺进敌人后方,创建了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北从内蒙古的大青山脉,南到祖国的南端海南岛,前后共建立了19个解放区。 根据党中央当时制订的方针,在根据地大力实行改善人民生活的各种政策,推行民主政治,最大限度调动大人民抗日积极性,广泛组织人民武装,壮大抗日军队,最后达到取得民族革命战争的胜利。 根据地民主政权的建设,是在人民政治觉悟逐步提高,懂得要自己当家作主的情况下实现的。从基层的村、乡到区,对旧政权的改造,再通过民选创建新政权开始。以后在有条件的地方,进行县一级政权的民主选举,建立以共产党为领导的“三三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府。即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汉奸、反动派的民主专政。 据有关材料提供,1944年我党在各抗日根据地进行县选,普选县长、县政府委员会有两个县。一是太行山3分区的武西县民选县长王子清,另一个就是苏中二分区东台县民选县长董希白。 — 江苏中部苏中2分区的东台县。按当年的斗争形势,时有变动,区一级建制几经调整,还有部分地区划归邻县。东西100里,南北80里,总面积7500平方里,人口55万。设7个区、1个办事处,下有80个乡,到1944年止,有68乡已实行了新乡制。 东台县建立抗日民主政权,是在国民党反共顽固派韩德勤部围攻新四军,我军被迫起而自卫取得胜利解放苏北大片地区后进行的。 从1940年10月8日到翌年2月21日,敌伪向我大“扫荡”侵占东台城之前,我们除派遣大批人员到区乡开展民选工作外,在城内4个多月期间,也大力开展抗日的宣传、组织活动。成立各种抗日团体,广泛与上层人士接触,努力做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工作,动员青年参军,建立地方武装。社会稳定,民气昂扬,贏得了各界人士的拥戴,所以在退出县城时,很多人(包括有些民主人士)自愿跟随我军撤到乡下打游击。 1941年上半年至1944年夏季,是东台各顶工作深入,全面取得胜利和巩固时期。 东台地理上处于范公堤之东,有广大的农村,一片大平原,东面的海岸线虽然很长,但没有可泊巨舰的港口,敌人很难靠岸,回旋余地大,经过艰苦细致的长期工作,使它成为苏中相对稳定的中心区,它是新四军1师的大后方。苏中区党委、苏中行政公署也曾多次移驻此地,加强对该地工作领导。1941年“八·一三”反“扫荡”胜利以后,华中局又增派了大批干部来此,还有一部分上海地下党转来的人员,这就使东台县在干部的数量和质量上拥有一定的优势。 具有决定性意义是从最基层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发展了大批党员,形成开展工作的先锋队伍。又经过不断的努力,培养起当地各类的干部,既有知识分子,又有工农干部和民主进步人士。他们以自己先进的行动带动了广大人民群众,使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有了可靠的基础。 由于实行了减租减息,增加雇工工资,领导人民开展生产运动,推动区内外的贸易,市镇经济活跃,比较好地解决了军民粮食及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在文教宣传方面,集资办学,恢复学校教育,创办墙报(或叫“明理坊”)、识字班,提高了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觉悟,大大激发了广大群众抗日救国的积极性,人民拥政拥军,群众武装蓬勃发展,各乡各村都有民兵组织。他们除坚持当地的对敌斗争,也配合主力部队,地方武装作战和提供战争勤务。东台军民多次粉碎敌伪的“扫荡”、蚕食,坚强地屹立在敌人后方。解放旗帜高高飘扬。真是“军民团结如一家,抗日情绪高万丈”。在民主建设方面,经过废除旧政权反动的保甲制度,建立民主的新政权,再逐步完成村选、乡选到区选。正因为有这样的基础,才出现成立县参议会并民选县长的可能。 二 县选活动的实质是参议员代表人民行使职权、选举产生东台县“三三制”民主政权的过程。进行这项工作,自身没有经验,又无先例可循。好在有苏中行政公署民政处长(等于省厅厅长)宋日昌和苏中2分区新任专员陈扬亲临东台,具体领导了县选活动的全过程。 第一步:为选举立章法 由县参政会负责起草《东台县临时组织细则》和《选举法》,提交参政扩大会上进行讨论和修政,并报请了苏中行署,又及时得到批准。 第二步:选举产生参议员(相当于人大代表)。 按《选举法》规定,对于参议员的产生,以团体选举为主,以地区选举为副。也就是说,由中共东台县委、县政府、县级各种群众组织、县警卫团、县人民自卫总队等团体,直接选出法定人数的参议员;至于分布在各区的士绅、名流、专家、学者、自由职业者,则以区为选举单位,召开代表大会,推选产生参议员。 选举的结果,全县总共选出了参议员145人。其中:县级的党、政、军机关代表共47人,工、农、青、妇、渔、灶等群众团体的代表共52人,士绅、企业家、无党派民主人士等代表46人。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第三步:临时参议会 1944年5月30日,于三仓区三官殿庙,东台临时参议会正式开幕,145个参议员准时到会,无一缺席。会议开了8天,按议题的内容,经历以下5个发展阶段。 (一)审议并通过了《东台县临时参议会组织法》、《东台县政府暂时组织法》、《东台县1944年施政纲要》等3个文本。 (二)发动议员提出应兴应革的提案114件,并按提案内容将参议员分成若干小组进行审议,作出小结,提交大会审定作出决议。 (三)前任县长董希白率县政府全体科局长提出辞呈,陈扬专员代表上一级政府当场表态批准。 (四)对于县参议会的正副议长、常驻委员会的候选人名单,对于县长候选人名单,对于县政府委员候选人的名单,在议员中反复多次酝酿,有了分歧,以民主协商的方法,将意见得到合理的统一。 (五)选举 1.选举正副议长和驻会委员(与今人大常委相似)。 选举结果:胡辛人(中共东台县委书记)当选为议长;刘笃辉(原国民党员、泰源公司经理)和刘子贞(无党派民主人士、中学教员)2人当选为副议长;李杏柏(县农抗主任)、以及施文肪、王灿鼎、鲁骏才等10人当选为驻会委员。从此,原县参政会宣告结束。县参议会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2.选举县长,采取差额选举 县长候选人有3个:董希白、刘子贞、薛友(女)。投票前,候选人在大会上亮了相,分别发表竞选演说,会场空气非常活跃。投票选举的结果,董希白得了134票的压倒多数,当选为东台县长。 3.选举县政府委员、采取等额选举。 投票的结果:刘枫渔、刘和林、葛子林、石林、尹十甄、桑美江、侯仁溥、何患等17位候选人,全部当选。 在这17位(含董希白)政府委员中,来自前任县政府的7人;来自军队的1人;来自人民自卫队的1人;来自群众团体的1人;来自区级党政机关的2人;来自党外民主人士的5人。相当数量的党外民主人士参加政府机关工作,说明1944年的东台县,“三三制”民主政权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进人新的发展阶段。 (五)会议在高潮中闭幕。 会议进行到最后阶段,董希白县长率县政府全体委员,举行隆重宣誓就职仪式;陈扬专员向董县长举行授印仪式;在大会上宣读并通过了《大会宣言》;县参议会给《中共中央和毛主席致敬电》;大会向正处在反“清乡”斗争最前线的苏中四分区同胞发出了慰问信。至此,东台县参议会的第一次大会于6月7日在热烈的掌声中宣告闭幕。 三 如果说,东台县能在全国19个解放区民选县长两例占一例有其必然的因素,那么我们说,董希白同志能在县参议会上以压倒的多数(145票得134票)而当选为县长也绝非偶然。 董希白是安徽贵池县人,1906年生。1913年至1900年在原籍读私塾。1920年至1926年在上海读中学,1926年至1929年在北平中法大学读法科。在留法期间,曾参加进步组织“反帝大同盟”,并开始阅读马列主义书籍,从此接触到革命真理,认识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1933年秋回国后,曾任上海政法学院、三吴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长,讲授国际法和外交史。编译和著述多本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日本侵略者占领上海后诱逼他出来担任伪职,他坚持民族气节,决定逃离上海,投奔共产党,于1939年5月经同学胡景宸介绍,通过新四军军医处长沈其震关系到皖南参加新四军。初在军部教导队担任教员兼图书馆主任,战地文化服务处研究组长。1940年底东进渡江北撤到苏北,任过苏北行政委员会秘书,后任泰东县、东台县县长。由于他表现好,于1941年5月被吸收入党。 他虽然没有做过行政工作,但能服从革命需要,勤勤恳恳,边干边学。在当县长期间,他对根据地政权两个根本任务,即保证部队给养,团结全体人民坚持抗战,完成得很出色。他工作认真负责,敢冒艰险,如亲自到游击区征集公粮,镇压不改悔的伪化分子。尊重集体,作风民主,他服从党的领导。平日对他职权内的工作,随时办完,批示公文从不拖延。常深夜点着小煤油灯批阅文件,尽早有所答复。他谦虚谨慎、平易近人,与广大人民群众关系密切,没有官架子。一般老百姓都很喜欢他,接近他,谈起来总是自豪地说:“我们的董县长”。有什么问题,也敢毫无顾虑地跟他反映。由于他有高学历,学问渊博,谈吐儒雅,又能正确执行党的政策,一般士绅上层人士亦喜欢与他来往。他利用自己的长处和身份,开展“交朋友”工作,卓有成效地团结他们认真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因此,贏得了这些人的尊重和信任。县机关每移到一处,他总要到该地的士绅、开明进步人士家拜访,做争取和团结的工作。加强他们对共产党、民主政权、新四军的认识和良好形象,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他生活简朴,从不特殊,与大家一样睡地铺,有条件就搭个门板床。驻地房东自愿让出好房给他,他总是婉拒,宁愿在堂屋将就将就住下,也决不碍民。他吃的也与大家一样的玉米粥,麦惨子饭,青菜汤。衣着也从不讲究,有旧的不换新,破了就补。一次他的上衣破了肩,请老百姓换补,老百姓甚不理解,但在感情上更热爱这位抗日的民主县长。他的艰苦朴素作风,直到解放后调到中央外交部工作还保持下来,呢制服外面还要加个布罩衫。 一个在城市过惯优越生活的大知识分子,到敌后农村能够经历艰苦环境的磨练,在党的领导下,虚心向群众学习,密切联系和依靠人民群众,忘我地孜孜不倦地工作,自然人们也就拥戴他。因此,他被选出来继续当县长,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东台民选县长的事已过了54年,它给我们多么有益的启示。董希白同志一心一意为人民的公仆思想和艰苦奋斗精神,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注一)灶民即自己开灶、烧盐的盐民。 (注二)垦殖公司,在大片临时荒滩开垦种植棉花的公司,当时东台县境内就有泰源,大赍等几家公司。 (注三)驻会委员会即现在所说的常委。 (注四)有关参议会召开前所写的经过,参考了仲雷《回顾抗战时期泰东、东台县的民主建设》一文和刘和林同志的回忆。 (1998年12月)</h3> <h3>六、对爸爸的点滴回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