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城白岩寺

星空

听说黎城古寺头村的小米很不错(古寺头地处太行山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好,无污染,再加上村里都养家禽,庄稼以农家肥为主,不上化肥),销售点在黎城白岩寺景区,下午四时出发,去购米品偿,顺便在景区匆匆一游,杂拍以记录。 <div>网摘:</div>距黎城县城北十五里有一白岩山,本名叫朱啄岩。据《大明一统志》记载,齐武帝与宋朱荣统众北望,帝指其岩石云:“此乃天莽口开,赤色主杀人,可塞之”。乡民遂用石灰涂成白色。自此,黎城有了白岩山。<br> 唐武德二年。随着修寺建庙之风兴盛,以白岩山为名的白岩寺在洛阳白马寺僧人惠柔的创建下辉煌落成。<br>白岩寺北倚白岩山主峰,群山环抱,村落相望。寺院座北朝南,山门为双层飞檐,山门左右有两座巨型老龟驮碑,两侧有高大的钟鼓二楼。<br><br> 主建筑大佛殿居北,其屋顶琉璃瓦覆盖,殿内富丽堂皇,漆金大佛像高数丈,山墙西侧座下十八罗汉四大天王形似各异,神态传神。<br><br> 白岩寺随着李唐王朝的兴盛而香火鼎盛。据《康熙县志》记载,把白岩寺推向鼎盛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白岩寺有三胜。<br>第一胜缘于白岩寺在黎城县诸寺刹中独肇基于唐代。<br>第二胜寺必题额,而此寺独字以山,且齐武帝尝登临焉。<br>第三胜尤奇,太行山山高地寒,名花难植,而殿前一丛牡丹,碧叶紫萼,竟为烂漫。<br><br> 相传大佛殿前院的牡丹花,本是洛阳牡丹中的名贵品种姚黄魏紫。经僧人惠柔移植在白岩寺大佛殿前。每年四月立夏之日,白岩寺牡丹怒放,伴晨钟暮鼓,香客游人。花藏叶间,似听法点头,叶出花梢,如参禅而伸指。花盛之时,游人如织,文人雅士,游古寺赏名花吟诗作赋,留下许多名词佳句。<br><br> 寺以花传,名声大噪,明封于潞的宗藩沈王闻名而来。游寺赏花不能尽兴,竟强行将姚黄魏紫移植于王府花园。<br><br> 王府花园,葡萄为苑,桔柚为庄,玉盘芍药,金屋海棠。牡丹花入园后,王府为之砌以文石,围以朱栏。然而,牡丹花不为势迫,不为利牵,无心出柚,决意争妍。<br><br> 数载后,白岩寺主持夜半梦中,见一女子,紫袍黄盖,袅袅行至寺中牡丹旧香地隐而不见。僧人晨起,呼唤众僧人述说其梦,并到牡丹旧香地察看,惊喜发现,牡丹新芽已出寸许。而自入藩府便不曾开过花的牡丹花已在王府枯萎。有古诗赞其:“不随紫苑斗娇色,偏向空林隐异姿”。<br><br> 紫袍黄盖,芳魂入梦,去而复还。牡丹花不畏权势,不负古寺的这份传奇令人叹服称奇,较从前更是盛名。一时间远近游人香客,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白岩寺因了牡丹花而推向鼎盛。<br><br> 金兴年间,僧人德净广结善缘,多方募集对白岩寺进行了重新扩建。扩建后的白岩寺一进三串院落。大佛殿前的牡丹经百年日月精华,已由丛成树。于是,东西建看花楼。白岩山顶开凿石窟,雕刻佛像。正中最大的一窟底部有石鼓石锣,敲击铿锵有声,余音悠远。<br><br> 每年四月八日是盛大的浴佛斋会。会时,春风拂拂,山峰叠翠,桃红柳绿。牡丹花开正艳,香气拂面。游人香客,文人雅士如织,火举烟腾,有若云雾,白岩晓烟之说是白岩寺的又一鼎盛时期,也是黎城古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