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天天洗澡,还需要搓澡吗?定期搓澡是我生活中一件很重要的事,用上老汤澡巾,加点磨砂膏,再用沐浴露冲一遍,最后涂上身体乳,爽!北方人经常会这么干,如果有人辅助搓个澡就更舒爽啦。</p> <p class="ql-block">搓澡和洗澡到底哪里不一样呢?用料不一样、力度不一样,当然效果也不一样。反观教育呢?反观幼小衔接呢?反观去小学化呢?是需要搓澡还是洗澡呢?近期因为工作需要,巡查去小学化情况、自主游戏开展情况等,一天下来,不知道叹了多少次气。其中有气愤、有惊呆、也有惋惜……我在想,每天口头喊着“洗去小学化澡”的幼儿园真的洗干净了吗?</p> <p class="ql-block">随处可见的“把教育藏起来,让成长看得见”、“我不能带孩子走遍世界,但我可以把世界带进教室”、“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如果可以,请让我自己决定是否分享……”等等,我看着看着竟有些眩晕,不是说环境是第三位老师嘛?不是说环境有熏陶作用嘛?为什么怎么大又无处不在的标语,却形同虚设呢?我也是一位幼儿园孩子的家长,选择幼儿园的时候我们应关注幼儿园给我们说了什么,还是更应该关注自己看到了什么?那些承诺开什么课程,教多少东西的幼儿园,是缺乏专业素养的表现,也是迎合家长的表现;而家长的应和与赞美,在这个循环扣上无疑像个小马达一样,使其转个不停,变本加厉!</p> <p class="ql-block">扎实开展自主游戏是科学幼小衔接的必经之路!用端坐静听的形式教孩子数学、认字和拼音,本就不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违背规律后还发出“不教这些,教什么呢?”的疑问,问题出在哪呢?教师专业性的问题!应该做的不去做,不应该做的又做不好……如此下去只会徒增自己的烦恼,且不利于教师专业性提升。《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法律法规的颁布与实施,不仅是一种信号,更是一种办学依据。一日生活皆教育,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不限于课堂、不限于老师,而应该是基于本班孩子的需要与兴趣,怎么了解到孩子的需要与兴趣呢?观察、倾听、交流互动……所以,学前教育的改革真的是在促科学、促优质。正如鄢超云教授指出的: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心中应该有三张地图,即<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儿童发展地图、班级儿童发展地图、班级教育地图</span>。儿童发展地图意味着我们应掌握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班级儿童发展地图意味着对班级里的每一位儿童了如指掌;班级教育地图意味着我们知道在班级的哪里会发生什么、可以把哪些儿童引向哪里。要读懂儿童,只靠埋头苦干是不够的,还需要读点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形成我们自己的三张地图。没有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相关知识,我们也就看不到儿童的学习发展,读不懂儿童。</p> <p class="ql-block">如果把“小学化”和“幼小衔接”比喻成饮鸩止渴和科学膳食,选择起来就轻松的多;如果把“我知道了”和“我做到了”比喻成洗澡和搓澡,搓澡前必然需要“洗澡的那种泡”,如果不搓,泡起来的旧东西没掉,就实现不了好的新陈代谢。而这个世界都在变,教育不变应对不了“万变”。如果,你怕疼;如果,你胳膊短;如果,你柔韧性差;如果……不要放弃搓澡后带来的舒爽,请主动接受别人的帮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