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卷:明清之际的钱币(四)南明隆武与鲁监国

哈哈

弘光覆亡后的局势 <p class="ql-block">1645年是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这年夏天,清廷在军事上取得了惊人的胜利,当年席卷中原的大顺军被其连根拔起不说,汉人所期待的东晋或至少南宋,也并没有在弘光一朝出现。特别是30万南明正规军的不战而降,使得志得意满的大清摄政王觉得汉人真的不怎么样!</p> <p class="ql-block">于是,满清为了显示自己才是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发布了一系列“新政”,比如圈地,比如允许汉人“自动投充旗下为奴”,当个奴才还得自愿!当然你来了就别想走,于是有逃人法。“捉拿逃人一款,乃清朝第一急务”。</p> <p class="ql-block">逃人法对逃亡的奴隶还能比较宽容(毕竟那是自己的财产),一般只是打几鞭子,但对于敢于窝藏的人则一律劾以重刑。“有隐匿逃人者斩,其邻佑及十家长、百家长不行举首,地方官不能觉察者,俱为连坐。” 单为这个原因,连靖南王耿仲明和广西巡抚郭肇基这样的高等汉人都难逃一死。</p> <p class="ql-block">当然民族歧视最大的还是剃发。清军刚入关时多尔衮就曾下令沿途汉人一律剃头留辫,但因为那时的统治还不稳固,不久就宣布“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但如今五月刚灭弘光,六月清廷就悍然下令“各处文武军民尽令剃发,傥有不从,以军法从事。”</p> <p class="ql-block">隆武通宝上点武背阔缘,又称大样,其隆字为印刷体的生字隆,径25.8mm,3.1g。</p> <p class="ql-block">汉族,本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管的一群人,只要给口饭吃,谁统治自己都一样。但此时突然要改变自己被灌输上千年的“身体发肤,授之父母”的传统思想,普通草根夜立时有了一种亡国之愁,于是在一些汉族士大夫的鼓舞下,一些已经归附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而首先高举义旗的是常州府属的一个小县城——江阴。</p> <p class="ql-block">1645年闰六月初一,江阴县接到了从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语。当时县衙的书吏在誊写告示时,越抄越气,最后愤而投笔于地说:“就死也罢!”消息传遍全城,立刻群情鼎沸。</p> <p class="ql-block">知县方亨看到情况失控,就秘密请常州府派兵“多杀树威”,没想到这封信被乡民截获,于是大家绑了方亨,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正式反清。陈明遇觉得自己一个人不能胜任,就推荐隐居的原任典史阎应元进城担负守城重任。</p><p class="ql-block">阎应元入城后立即把全城的户口详加调查,挑选精壮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分班守城。当时决定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原来明军的一个姓汪的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阎应元自己守北门。</p> <p class="ql-block">为了解决军械粮饷的供应,阎应元同城里的士绅商议后,决定实行军管,统一配给。<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为了肃清内奸,阎应元和陈明遇还轮流昼夜巡查四门,对过往行人严加盘诘。</span>在阎应元等的领导下,江阴很快成了抗清的坚强堡垒。</p><p class="ql-block">闰六月初五,清常州知府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豫亲王多铎闻报立即派降将刘良佐领兵来攻。刘良佐领兵数万包围江阴县城,但屡攻不利。后来刘亲自跑到城下劝降,阎应元见到大汉奸,分外眼红,厉声喝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p> <p class="ql-block">看着这么一个小小的县城都拿不下,多铎大怒,他先加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阎应元、陈明遇虽英勇作战,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p> <p class="ql-block">隆武通宝下点武背上星,这种隆字叫正字隆,绝大多数隆武是这种写法,径25.2mm,2.8g。</p> <p class="ql-block">八月二十一日,清军集中大炮轰击江阴城东北角,城墙崩塌,清军蜂拥而入,江阴失守。陈明遇巷战死,阎应元负伤被俘不屈遇害。清军屠城至二十三日午后才“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当时有人写了一副挽联:</p> <p class="ql-block">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p><p class="ql-block">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p> <p class="ql-block">江阴士民奋勇抗战,在两个多月里顶住了数万清军的围攻,城破以后,还拚死巷战,“竟无一人降者”。“有明之季,士林无羞恶之心。居高官、享重名者,以蒙面乞降为得意;而封疆大帅,无不反戈内向。独陈、阎二典史乃于一城见义。向使守京口如是,则江南不至拱手献人矣。”</p> <p class="ql-block">在江阴百姓抗清的同时,嘉定县人民也几乎同时起义。但他们的组织工作远远不及江阴,因此在清吴淞总兵、原高杰部将李成栋的攻击下,两周后城破,李成栋对自己的同胞进行了野蛮的屠杀,是为嘉定三屠。</p> 隆武政权的建立 <p class="ql-block">前文说过对于帝位的传承,血统的亲疏是个最重要条件。唐王朱聿键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朱桱的八代孙,本来怎么也轮不到他,但是当时在东南的各藩王都已纷纷投降,只剩下他和鲁王朱以海。</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历来喜欢迷信,当时参与拥立的东林大儒黄道周与靖虏伯郑鸿逵认为,明唐王的封地在河南南阳,而那里正是光武帝刘秀龙兴之所,而刘秀也是汉的远支,与唐王类似,这怎么看都像是神谕,正所谓“起南阳者即复汉家之业”,“以今揆古,易世同符”!</p> <p class="ql-block">弘光元年(1645年)六月十一日,在杭州的唐王朱聿键见潞王朱常淓已经决定投降,不胜愤慨,在一批文官武将的支持下,决定离开杭州前往福州筹办复国。闰六月初六,朱聿键由南安伯郑芝龙等迎入福州,次日,正式就任监国。</p> <p class="ql-block">二十天以后,朱聿键在群臣的拥戴下即皇帝位,纪元从本年七月初一日起改称隆武元年,以福州为临时首都,改名天兴府。就这样,南明史上第二个政权——隆武建立了。隆武建朝后开铸了隆武通宝,有小平和折二两类,版别主要按武字中点的位置分为上中下三式,但存世均多,另外没点的少一些,但都不是什么大名誉品;而钱背则有背星或背字等。</p> <p class="ql-block">虽然黄道周以汉光武相许,但朱聿键毕竟不是。朱聿键在藩没几年就被圈禁,现在身边连个亲信太监都没有,更别说像刘秀那样自己文武全才又有云台三十六将了。他现在可以依靠的只有拥立的福建实权人物郑芝龙、郑鸿逵兄弟,于是隆武即位后两人都被封了侯,而其他兄弟如郑芝豹、侄子郑彩等也封为伯爵。隆武朝廷建立后,立即颁诏各地,得到了江南各省残明政权的承认。</p> <p class="ql-block">隆武通宝中点五,又称隔武,短止等,径24mm,3.6g。</p> <p class="ql-block">少年时代就迭遭逆境的隆武帝使他拥有和别的藩王不同的品格,黄道周曾说:“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而下之所未见也。”隆武喜欢读书,无声色犬马之好。登基后,宫中不用金银玉器,只用瓷、铜等件,不用绫罗绸缎,只用寻常布帛,饮食以蔬菜为主,龙袍也不过就是黄布。当时皇后想要找十名厨师进宫做饭,也被他制止。隆武不仅本身勤俭,而且也比较关心小民。</p> <p class="ql-block">当时清军每克一地便会严格执行剃头令,而这些剃发的人若再遇到明军,又会被以叛徒诛杀。隆武元年七月,皇帝敕谕总兵何成吾曰:“兵行所至,不可妄杀。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此十字可切记也。”这个政策同清廷的“留发不留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在国家大政方针上,隆武朝改变了过去弘光朝廷以“平寇”(即镇压农民起义)为主的国策而代以“御虏”(即抗清),这是对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清醒认识。在他支持下,原大顺军部队改编为明军,其领导人也获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历史证明,如果没有大顺、大西农民军的联明抗清,南明政权绝对支持不了二十年。</p> 鲁王监国浙东 <p class="ql-block">当1645年六月初九,潞王降清,省会杭州被清军占领,不久“颁开剃之令”的时候,明原任兵部郎中孙嘉绩杀余姚清知县王玄如起义,点燃了浙东<span style="font-size: 18px;">反清复明的第一把火。</span>闰六月初十生员郑遵谦在绍兴树立大旗,率众数千人正式起义,而此时他的爸爸、明旧官僚郑之尹正在杭州剃发投降。同时原刑部员外郎钱肃乐也在宁波起兵。</p> <p class="ql-block">闰六月初十,孙嘉绩派人来鄞县约他的学生、<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曾任明朝吏科都给事中的</span>林时对起兵。林时对本打算让原太仆寺卿谢三宾出来主持大局,但谢贪生怕死坚持不允。于是大家就推反清。当时宁波已经降清的明军官兵也表示支持,于是宁波府城鄞县光复。</p> <p class="ql-block">不久,已经降清的原明备倭总兵王之仁受到各位义士的感召,率军反正。而此时在钱塘江东岸尚有从杭州撤来的总兵方国安的一万多兵马,于是和王之仁部一起构成了浙东反清武装的主力。</p> <p class="ql-block">浙东的反清起义,和福建的隆武政权有一个重大区别:那就是浙东本已降清,但后来大家激于剃头改制,揭竿而起,因此其骨干成员大多数是些社会地位比较低的明朝生员和中、下级官员。</p> 隆武通宝无点武背上星,径24.7mm,4.2g。 <p class="ql-block">浙东各地反清运动兴起后,明原兵部尚书张国维等认为急需迎立一位明朝宗室出任监国,而当时在浙江的只有鲁王朱以海没有降清,于是成了浙江复明势力拥立的惟一人选。七月十八日<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朱以海</span>就任监国,改第二年为监国元年。鲁王因为只是监国没有真正的年号,因此铸了个国号钱叫大明通宝。大明通宝只小平钱,背分光背、背工、背户、背帅几样,存世均稀。</p> <p class="ql-block">当大家拥立鲁王的时候并不知道唐王已经在福州继统,因此这时鲁监国政权的地位颇为尴尬。就亲疏而言,鲁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九世孙,比隆武低一辈,也是疏藩;在拥立时间上,隆武略早于鲁王,而且已经称帝;地域上,隆武政权得到了除浙东以外各地南明地方政权的承认,而鲁监国政权只局促于浙东一隅之地。但是鲁监国政权并不想放弃。</p> <p class="ql-block">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隆武帝派人找到鲁监国,希望浙东承认隆武朝廷的正统地位。当时一部分大臣认为“大敌当前,而同姓先争,岂能成中兴之业?即权宜称皇太侄以报命,未为不可;若我师渡浙江,向金陵,大号非闽人所能夺也。” “圣子神孙,总为祖宗疆土。今隆武既正大统,自难改易;若我监国,犹可降心以相从。” 而另一部分人却坚决反对。</p> <p class="ql-block">朱以海那时还很年轻,看见朝臣中不少人主张尊奉隆武帝,觉得是对自己的背叛,就宣布退归藩位,愤愤不平地于九月十三日返回台州。最终,觉得对不起鲁监国的大臣们最终选择了拒绝。自此双方开始明争暗斗,大挖对方墙角,唐、鲁争立从此愈演愈烈。</p> <p class="ql-block">客观说鲁监国仅凭浙东一隅之地与隆武对抗是很不明智的,他们明知在南明管辖区内竞争不过隆武政权,却幻想攻克杭州后进取南京,先拜孝陵,建立超过隆武朝廷的政治威望,这在当时显然是不现实的。退一万步说,就算拿下了南京,唐鲁对峙的局面也不会变化,最终的结局一定是亲者痛仇者快,让满清渔利。</p> 隆武帝的斗争与牺牲 <p class="ql-block">话说隆武旗下最有实力的当属福建的郑芝龙与湖广的何腾蛟。郑芝龙原先是海盗,受了熊文灿的招安,然后名正言顺地击破附近的“山寇”和“海寇”,从此垄断闽粤等地的合法与非法的对外贸易,里子面子,几年下来积攒了不少。但是郑芝龙只想搞他的割据,根本不是为了复明。</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首辅大学士、东林大儒黄道周非常愤慨,就自告奋勇督兵出师去援救徽州、衢州一带的金声等部义军。隆武元年(1645年)七月二十二日,黄道周勉强拼凑了三千多士卒踏上了征途,但掌握后勤的郑芝龙只支给一个月的粮饷。果然不久兵饷就接济不上了,黄道周只好利用自己的声望和书法作品募捐。当时施琅在军中是个小校,觉得没什么前途就跑回去了。</p> <p class="ql-block">隆武通宝背上户,径24.1mm,3.3g。</p> <p class="ql-block">黄道周到达徽州府境之后,听说金声义军已经兵败,于是率部转入江西。圣诞节这天,清军包围了黄道周,明军此役战死一千多人,黄道周被俘被押送到南京,洪承畴劝降不成,于第二年三月初五遇害。隆武帝得到黄道周殉难的消息,异常悲痛,追赠其为文明伯,谥忠烈。</p> <p class="ql-block">黄道周的牺牲使得隆武帝更没有了依靠,为<span style="font-size: 18px;">摆脱郑芝龙兄弟的控制,</span>于是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隆武元年十二月,皇帝离开福州开始</span>亲征<span style="font-size: 18px;">。隆武计划先去</span>江西赣州,如果江西作战不利,便西移湖南,南下广东。隆武决策移架交战前线,而不是迁往后方广东,说明他确有恢复之志,和后来的永历帝望风就跑完全不同。</p> <p class="ql-block">何腾蛟原来在南阳当县令,当时正是唐王复位的时候,因此隆武对他特别信任,总是人前人后地说他是故人。因此深得隆武帝的信任,他在湖广的地位和郑芝龙在福建不相上下。皇帝这么信任,何腾蛟本应该知恩图报,但这人的行径除了死的时候够点意思以外,基本上是个小人。</p> <p class="ql-block">当时大顺军在闯王死后分为两大股,一股是跟着闯王亲征的东路军,有20多万,但闯王死后指挥体系完全崩溃,以前的高级将领基本上被架空,倒是位份较低的郝摇旗和王进才拥兵10万。还有一支大致由闯王的侄子李锦,小舅子高一功带领,也有十几万人,可称为西路军。东路军既然群龙无首干脆就打算投奔何腾蛟。</p> <p class="ql-block">面对这么好的统一战线的局面,何腾蛟却始终把大顺军看成是寇,他看准了义军内部矛盾重重,就刻意拉拢郝摇旗和王进才,而对其他人进行排挤。而在湖南里外不是人的这些闯王老将遂决定出走,当他们听说李锦部也已到来时,就去合兵,而郝摇旗和王进才的十多万人却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好在替补何腾蛟出任巡抚的堵胤锡是个明白人,他亲眼目睹数十万明军不战而降,知道剩下的也就是会滋扰地方,打清军根本没什么用。于是在八月的时候他“率左右数十骑突入其(李锦)营,陈说天运、人心、兴废递变,更谕以忠义,为酾酒为誓,声泪痛激,感动群贼。于是,李锦、高一功遂同田虎、张能、党守素、袁宗第、贺蓝、李来亨、塔天保、马某等诸贼首并听命归附,愿奉节度。”</p> <p class="ql-block">堵胤锡同李锦等大顺军将领达成联合抗清的协议后,决定立即发动恢复湖北的战役。隆武元年年底,他同忠贞营一道打算先攻下荆州,然后引兵东下进攻武昌,同时致书<span style="font-size: 18px;">何腾蛟,希望何率部由岳州北上来武昌会师。</span></p><p class="ql-block">当时,在荆州的清军已有不支之势,就向驻南京的平南大将军贝勒勒克德浑求援。勒克德浑于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初十乘船到达武昌,在听取汇报后,决定先派偏师南下阻击岳州何腾蛟部,自己则率主力直趋荆州同忠贞营决战。</p> 隆武通宝背上工,径23.8mm,2.6g。 <p class="ql-block">当时何腾蛟与监军章旷在长沙誓师后,兵将“蔽江而下”,“期大会于岳州”。但没几天,驻守岳州的马进忠、王允才等四镇听说满洲八旗兵来袭岳州,立即乘船南逃。何章二人在途中看到溃兵也就跟着逃跑,仓惶退回长沙。等最后才知道,满清来的原来只是小部队。</p><p class="ql-block">“太仆(章旷)向督师(何腾蛟)泣曰:本拟长驱直捣,孝陵(指南京)在望,今未出内地,挠沮若此,将何面目还星沙(长沙),某誓死不归也。督师欷歔解慰,邀太仆且还,再图后举。”简直就是一场闹剧。</p> <p class="ql-block">在何腾蛟是闹剧,在堵胤锡同李锦则是悲剧。何军溃后,岳州重镇反被清军占领,来援清军遂长驱直入。正月初三早晨清军进抵荆州城外。此时李锦根本不知道侧翼已经完全暴露在清军的打击之下,猝不及防,被打得大败,损失大量兵马辎重,被迫退入三峡地区。而堵胤锡手臂骨折,只身逃往湖南常德。</p> <p class="ql-block">隆武二年(1646年)正月,隆武帝曾手敕何腾蛟“先遣精甲一万,迎朕湖东”。但过了几个月都没有动静,于是到了四月,隆武帝又派人到长沙催促。何腾蛟不得已只能勉强派遣郝摇旗,张先璧率部出迎,号称左、右两路“迎驾军”。然而,何腾蛟的所谓“迎驾”只是表面文章,如果隆武这位真皇帝到了自己的防区,那他就做不成土皇帝了。因此他秘令郝、张绝不可进入江西。</p> <p class="ql-block">但清军可不管那个,在击败明督师万元吉的部队后,于六月初八,前锋就进抵赣州城下。由于赣南地区东连福建、西接湖南,又是广东的屏障,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隆武于是令各军驰援准备与清军决战。八月间聚集赣州城内外的明军兵马不下四万。但督师万元吉不敢出战。八月二十三日,清军主力到达,先击败明水师,再攻破滇粤两军,其它各军见状立即大溃。</p> <p class="ql-block">此时的隆武帝正从延平赶来督导,他根本没想到清军已在左近,因此还带着家属宫眷,卫兵也只有几百人。忽然间传来了赣州战事不利的消息,于是隆武君臣大惊狂奔。六月二十八日,隆武被清军追上,隆武帝、曾皇后、沈嫔、陈嫔被俘于赵家塘,不久被杀。但直到十月初十,坚城赣州才被攻破。</p> 鲁监国的斗争与坚持 <p class="ql-block">争立归争立,但鲁监国还是积极复国的,方国安、王之仁他们也一度收复了富阳、于潜,并曾在1645年八月间进攻杭州,不过未能得手。十一月,鲁监国晋封方国安为越国公、王之仁为兴国公,以方国安为大将军,节制诸军。</p> <p class="ql-block">隆武通宝缶字隆(生字写得似缶字),径24.4mm,3.2g。</p> <p class="ql-block">十二月十九日,朱以海亲自到钱塘江边犒军,每名士兵赏银二钱,“责限过江,攻取杭城”。二十四日,方国安、王之仁派总兵三员领兵二万多名过江,但被清军击败,被俘副将以下将官59员。这次战役失败后,鲁监国政权的将领壮志顿消,从积极进攻改为消极防守。</p> <p class="ql-block">鲁监国元年(1646年)五月,清以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同固山额真图赖领兵南下进抵杭州。这年夏季浙江久旱不雨,钱塘江水很浅。于是清军大举涉水过江。明军钱塘江防线顿时瓦解,各部明军纷纷逃窜。</p><p class="ql-block">当晚,鲁监国在张名振等护卫下离开绍兴,经台州乘船逃往海上。六月初一,清军占领绍兴。方国安带领骑兵五百、步兵七千不战而降,鲁王宫眷世子皆被俘,包括阮大铖、谢三宾在内的高级文官大多投降,武将投降的有总兵陈学贯等十八人,副将以下不计其数。</p> <p class="ql-block">兴国公王之仁见大势已去,就率本部兵马乘船数百艘,携带大批辎重来到舟山,打算同在那里镇守的、隆武帝所封的肃虏伯黄斌卿会师共举。黄斌卿假意允诺,却突然发炮攻击王之仁,史籍中给他的结论是“怯于大敌,而勇于害其同类”。</p> <p class="ql-block">王之仁悲愤交加,遂将家眷坐船凿沉(家属全都淹死),独留一条大船,竖立大旗,敲锣打鼓,直驶吴淞口。当地清兵以为是明朝高官来降,就将其送到南京。王之仁见到招抚江南的洪承畴时,慷慨陈词道:</p> <p class="ql-block">“吾乃前朝大帅,国亡当死。恐葬身于鲸鲵,身死不明,后世青史无所征信,故来投见,欲死明处耳。”我是有名有姓的,不能这样不明不白的死!王之仁大骂洪承畴无耻叛国、忘恩负义,最后不屈而死。</p> <p class="ql-block">清军进占浙东后,大学士张国维自杀,督师大学士朱大典据守金华,誓死不降。博洛调红衣大炮来攻,猛攻二十日,七月十六日金华城破。朱大典带领家属和亲信将校来在火药局,点燃引线,壮烈成仁。清军进入金华后,再次屠城。寄居浙东的马士英并没有像阮大铖那样投降,后来被杀。</p> <p class="ql-block">失意的鲁监国辗转来到厦门。此时郑芝龙已经降清,清廷将郑芝龙裹挟北上本想用为人质,但却没想到却促成了郑氏集团的迅速分化,固然有一大部分福建兵马随郑芝龙降清,但也有很多忠于大明的。</p> <p class="ql-block">隆武通宝折二,径29.1mm,5.7g。</p> <p class="ql-block">当时郑芝龙的老部将林察在福州即将失守时率兵保护续封唐王朱聿鐭乘船逃往广州,成为绍武政权的主要军事支柱。郑芝龙的弟弟郑鸿逵、长子郑成功则致力恢复,他们仍以隆武为正溯。而更多的人,如郑芝龙的侄子郑彩、郑联则转而改奉鲁监国。</p> <p class="ql-block">不久,<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博洛率</span>清军主力北返,抗清运动遂在鲁监国旗帜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鲁监国(1648年)三年七月,鲁监国亲征。鲁监国虽然开府的时候给人以纨绔子弟的印象,但是随着斗争的进行,逐渐显出勇武的一面,经常直接参与作战,那是后来永历想都不敢想的。</p> <p class="ql-block">到了鲁监国三年的上半年,明军已经收复了闽东北三府一州二十七县,省会福州几乎成了孤城。不久监国朱以海亲临福州城外指挥攻城。在鲁监国亲征的鼓舞下,福建“义师起,八郡同日发”,“城外皆义师营头千种,皆禀监国鲁王令。” </p> <p class="ql-block">但当抗清运动进入高潮时,郑彩却出来破坏了。那郑彩当年迎来鲁监国,本以为奇货可居,欲行郑芝龙挟隆武帝的故事,他悍然杀害大学士熊汝霖,又逼死义兴侯郑遵谦、督师钱肃乐,要知这三人都是当年浙东起事的首义之人,打算把持鲁监国。好在监国一直在外打仗。</p> <p class="ql-block">鲁监国四年(1649年)七月,后方不稳的朱以海移驻到闽浙交界的健跳所。此时郑成功因为私利开始与郑彩、郑联兄弟火并,郑彩不敌向鲁监国求救。忠于朱以海的诸将平时受惯了他的恶气,这时乘机击破郑彩余军。郑彩从此一蹶不振。</p><p class="ql-block">但是鲁监国收复福建的战略意图也已落空,厦门又被郑成功控制,自己几乎没有立足之地,于是打算移驻舟山。这时黄斌卿以自己乃隆武所封为由拒不接待。在这种情况下,鲁监国不得不无力解决。自此舟山也成为了浙江反清复明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为拔除这柄插在背上的尖刀,清军决定大举进剿。鲁监国六年(1651年)八月二十日,清军分三路会攻舟山,打算一举歼灭明鲁监国全军。面对优势敌军,鲁监国等商议决定:由荡胡侯阮进带领水师扼守定关海域;安洋将军刘世勋、都督张名扬、中镇总兵马泰等领兵三营防守舟山城。</p><p class="ql-block">而鲁监国自己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定西侯张名振、</span>兵部侍郎张煌言则分别率领主力乘船南北出击,进攻吴淞口,这显然是围魏救赵的战略意图。当时有人说这是鲁监国等逃跑的遁词,完全是污蔑,哪有自己逃跑把家眷都丢在岛上的道理?</p> 大明通宝背上户,径24.7mm,3.2g。 <p class="ql-block">客观说这个战略战术还是很正确的。但是拿破仑说过:“好的战役包括好的计划与好的执行。”鲁监国君臣的失败就源于此。八月二十一日,清军大队与明军阮进部在大海中开战,战况极为激烈。</p><p class="ql-block">阮进身先士卒,指挥所乘战船直攻清军统帅金砺的座船,但不幸受伤落海,伤重不治。主将失陷,海战遂以明军失利告终。如果当时阮进不这么鲁莽,可能结果就大不相同,当然历史没有如果。</p> <p class="ql-block">八月二十一日下午清军进抵舟山,以一半兵力登陆攻城,一半兵力留在战船上准备打援。面对强敌,舟山城中的明军将领皆奋不顾身,率领营兵五百、义勇数千背城力战,给予清军很大杀伤。双方激战至九月初一,城内已经弹尽粮绝。在吴淞口已经得手的明军,接到舟山危急的报告大惊,火速回援,但回军途中在舟山海域遭到清方留守军队的顽强阻击。</p> <p class="ql-block">九月初二,舟山终于失守,清军蜂拥入城。刘世勋、张名扬、马泰率领部下将士英勇巷战,力尽阵亡。明鲁监国正妃陈氏投井而死,西宫妃荣氏和世子被清军俘获;大学士张肯堂、礼部尚书吴钟峦等自杀殉国。</p><p class="ql-block">鲁监国、张名振、张煌言听到舟山失守的消息,无奈之下,只能移舟南下温州海域的三盘。但是士气低落的明军越来越不安定,部分官兵选择向清军投降。不得已的情况下,<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名振只得</span>带领剩余兵马保护鲁监国来到海坛岛,这里已属于郑成功控制的范围。</p> <p class="ql-block">郑成功原奉隆武帝,后来奉永历帝,一直不承认鲁监国的正统地位。当鲁监国和定西侯张名振在鲁监国七年(1652年)正月率部进驻厦门的时候,郑成功只是以宗人府宗正(隆武帝所封)的身分出面接待,这意味着把朱以海当作普通明藩对待。不久鲁监国被移往金门居住。</p> <p class="ql-block">鲁监国和郑成功都是自成系统的抗清复明势力,谈不上谁管辖谁。在鲁监国一方,认为自己只是借居,是权宜之计。而对于郑成功,则认为对方是来投靠,他采取的措施是把鲁监国及其文臣变成自己的“寓公”、“宾客”,而把鲁监国的认为是自己的部下。但绝大部分的鲁监国军队都一直忠于朱以海,因此双方只是联盟关系。</p> <p class="ql-block">大明通宝背上帅,径25.8mm,3.7g。</p> <p class="ql-block">鲁监国八年(1652年)三月朱以海决定放弃监国名义,派使者上表给永历朝廷。虽然永历帝希望他仍然用监国名号领导革命,但鲁监国知道属于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p><p class="ql-block">1662年,永历帝及其太子被吴三桂杀害。张煌言等希望拥戴鲁王继统,但是郑成功父子并不感冒。不久郑成功也在台湾病逝,郑经执政后鲁王的境遇更为恶化,甚至到了“宗禄”被停发,没米下锅的地步。</p><p class="ql-block">朱以海一直患有哮喘病,又长期漂泊于海上,身体状况不佳。1663年十一月十三日,鲁王以“中痰”去世,享年四十五岁。</p><p class="ql-block">在南明历史上称制的有:弘光、潞监国、隆武、鲁监国、绍武、永历六人,其中五人为敌所杀,唯鲁监国朱以海病死在自己的国土上,也算是善终吧,这或许就是历史对他英勇作战最后的褒奖!</p> <p class="ql-block">(题图是无极派名侠傅青主之《八满诗》,配曲为鸿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