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新教学 ——中原区小学数学新课标专题系列培训(三)

中原区教学研究室

<h3> 学无止境,教无止境,研无止境。为更好地领会和贯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全面、准确把握新课标的实质和主要变化,中原区小学数学安排了关于课程标准的系列解读,2022年10月21日下午由中原区山河道小学秦天天主任和建设路小学荆琦主任主讲,教研室三位数学教研员及全区800多位领导、教师参与的新课标专题系列培训(三)的云端教研。教研历时三个多小时,分三个阶段。<br></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 <b>第一阶段</b></font></h1> 秦天天主任主要从数感的内涵,数感的培养,数感的量化评价三方面进行解读与分析。 秦天天主任从三方面阐述数感的内涵:新课标的规定,内容要求变化和教材具体内涵。她又指出建立数感有助于理解数的意义和数量关系,初步感受数学表达的简洁与精确,增强好奇心,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秦主任建议数感培养可以借助熟悉情境;可以结合具体活动;可以链接数学文化;可以把握知识本质等四方面逐步深入培养数感、提升数感,并以案例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 数感是对数和量的一种感悟,不好把握的感悟,秦主任建议把它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里,把数可表达的和不可表达的知识点用可观察的、可操作的表现性行为分层描述,让“模糊”的数感变得清晰可见。为大家指明了核心素养下的一种测评方式--表现性评价量表。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二阶段</font></b></h1> 建设路小学荆琦主任以《量感》为题,对量感进行透彻细致的分析。 荆琦主任以生动轻松的“翻书前”“翻书中”“翻书后”三个阶段对“量感”进行了带入式解读,从不同的角度、多个层面,解读了内涵,打通了关联,给予了教学和评价的建议。 通过对新课标的深入分析,荆琦主任指出随着学段的提升,“量感”的存在感表面上在不断“下降”,为了深究原因,荆主任将“量感”分为了五个部分:量的认识、量的测量、量的比较、量的估计和量的运算。并分别阐述了每部分对应的内容,并为每个部分内容的教学为大家提供了相关经验,介绍更有效地将“量感”融入到今后的教学中的方法,荆主任用大量的篇幅在《综合与实践》领域给出了更多的建议,详尽解释了如何结合本部分内容培养学生量感的想法。 荆主任最后说:量感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一个不断“悟”的过程。建议大家在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创中悟,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和发展量感。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第三阶段</font></b></h1> 教研室的李志华主任、刘惠萍老师、李燕老师分别对此次教研做了互动式的点评。 刘惠萍老师回应了秦天天主任的问题:新教材里面为什么先学分数再学小数?真实情境与学科问题之间为什么是建立模型的关系?刘老师的解释既通俗有专业,让大家明白道理的同时又提升了理论认知。 接着,李燕老师用自己的理解诠释了新课标中为什么增加一个新的素养表现---量感,“数感”和“量感”的区别与联系到底何在?让大家带着问题继续深入思考,可谓是意犹未尽。 最后李志华主任做了活动总结。李主任从参与教师的热情高,听课中人数居高不下的的证据肯定了活动的效果和解读者内容的精彩。李主任站在“数感”和“量感”的表层和深层读出它们的共同之处,文字上看都有“感”,“感”是大致的意思,可真正要达到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教学实属不易,以双基为目标是实现不了“感”的水平,要以双基为载体,以学生为主动,以整体设计为方式,在开放、多元的探究活动中慢慢实现这种“感”觉,“数感”还是“量感”,都与“单位”有关,在某种程度上,让学生去经历单位的从无到有的过程非常重要。 “云教研”,实现了教师们的智慧与资源在线上的碰撞与共享,促进了老师们专业的成长。老师们的思维不断碰撞,对“数感”“量感”亦是有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师道远而学无涯,善若水需孜孜不倦。”系列的教研为老师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正逐步改变着我们的理念和教学的实践,相信,中原小数人选定了前行的方向,我们就不会停下脚步,哪怕水远山高!

数感

新课标

主任

教研

教学

荆琦

量感

老师

数学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