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初秋时节正是郊游的好时光,我与几位老友相约乘车来到颐和园,进东宫门过仁寿殿,左转到知春亭,与有车不坐偏要自讨苦吃骑自行车来的wang主任汇合。然后大家一起游览玉澜堂、宜芸馆、德和园、乐寿堂,从邀月门进入长廊,经过排云殿到石舫,向北走到宿云檀城关,右转进入万寿山后山。上述这些经典景点早已为全中国人民所熟知,我们也都已经游览过数次,就不在此赘述了,下面重点关注一下颐和园里不太引人瞩目的三个小众景点,这三个隐藏在万寿山后山东部的小景点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半个世纪从未对公众开放过的景点,不仅两位东北老友未曾游览过,就连我们几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鲜有人亲眼目睹过它神秘的面孔。其中澹宁堂是一九九八年在原址上照原样复建后季节性对公众开放的,而霁清轩和益寿堂则是被内部使用了七十年后才对公众开放的。</p><p class="ql-block">▼颐和园北宫门</p> <p class="ql-block">▼寅辉城关</p> <p class="ql-block">一、澹泊明志宁静致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澹宁堂。</span></p> <p class="ql-block">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澹宁堂是一座东西宽五十三米,南北长五十八米的二进四合院,它位于万寿山北坡东部,三面环山,一面临水,依山傍水,宁静清幽。原是乾隆皇帝的御用书房。</p> <p class="ql-block">▼澹宁门</p> <p class="ql-block">▼澹宁堂建筑群的南大门外几米远的山坡上有一棵参天古松,一树两干,并蒂齐肩,高矮粗细几乎一样,像是两个同根生的亲兄弟,历经三百多年的风霜雨雪,尽阅改朝换代的尘世浮华,始终不离不弃,默默地坚守在澹宁门外,陪伴着静谧清幽的澹宁堂。</p><p class="ql-block">沿建筑群东西墙外向北走到头,其两侧各有一个假山洞,假山洞仅容一人通过,洞内有台阶,沿台阶可蜿蜒曲折向下走到后溪河岸边。</p> <p class="ql-block">▼从澹宁门向北走入第一进院落(南院),只见主殿云绘轩面阔五间,两侧耳房各三间;东西厢房各五间;南房五间(含澹宁门),两侧耳房各三间。现在西厢房内有明清宫廷家具展,季节性对公众开放。</p> <p class="ql-block">云绘轩的北面是第二进院(北院)。北院依山就势而建,建筑向北,主体建筑澹宁堂高两层,其二层夕霭朝岚的背面即是云绘轩,主体建筑面阔十一间,其中主殿五间;东西两侧各连接五间两层配殿;北屋随安室(北门)面阔五间,与配殿有叠落爬山廊相连;北门外三间后抱厦溪烟岚雾,连接后溪河码头。</p><p class="ql-block">北院地面与南院地面有四米多落差,从北院向南看主体建筑是二层楼房,从南院向北看主体建筑是单层厅堂,这种利用山势高低错落使建筑物产生的空间变换感觉令人拍案叫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左上图:从东北方向看第二进院。左下图:从北向南看第二进院的主殿。右上:从东南方向看第二进院。右中:从东向西看第二进院。右下:从南向北看第二进院的随安堂(澹宁堂后门)。</span></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乾隆皇帝常常乘船由澹宁堂后抱厦溪烟岚雾这里上岸进入澹宁堂,在此苦读诗书,增长才干。这里山阴背后,松柏环绕,后溪水畔,远离喧嚣的环境与读书人恬淡寡欲,宁静自持的心情非常匹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澹宁堂后抱厦溪烟岚雾。</span>我等退休老友在此小息,饮茶喝水,谈笑风生,非常惬意。</p> <p class="ql-block">二、藏在深山人未知的霁清轩</p><p class="ql-block">霁清轩位于颐和园东北角,始建于乾隆年间,原与谐趣园共同组成惠山园。嘉庆年间,霁清轩和谐趣园分别独立成园。霁清轩在北,建筑依山而构,以山取胜;谐趣园在南,园林环水而居,以水见长。两园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关联,山水相依,虚实相映,交相辉映。</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本人过去到谐趣园游玩时曾多次路过连接谐趣园涵远堂西山墙的这段游廊,每次走到这里都是顺其自然沿游廊东西向行走,从未想到过由此北上可以发现在涵远堂后面还隐藏着一个人所不知的神秘世界——霁清轩。</span></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的正门(南门)是一个小巧秀丽的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园中园霁清轩的主体建筑,它也叫霁清轩。主体建筑霁清轩面阔三间,四周出廊。灰瓦卷棚歇山式屋顶。</p> <p class="ql-block">▼清朝时期,皇帝常在这里读书、办公。</p> <p class="ql-block">▼进得霁清轩小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其建筑彩绘的与众不同之处。绝大多数宫殿立柱均是朱红色的,而霁清轩主建筑檐、柱上采用绿色底藤萝花彩画,下部绘有山石,显得异常生动活泼,生机盎然。“霁清”二字本是雨过天晴,空气清新的意思,此举与霁清轩的“霁清”二字非常契合,充分表现出主人在此园内的逸致闲情。</p> <p class="ql-block">▼绕过霁清轩主殿,北边地势陡然下降,眼前豁然开朗,方知霁清轩巍然屹立在高山之颠,前面横有一道峡谷,峡谷里流水潺潺,站在霁清轩主殿的北面,顿感自然山林气息扑面而来,这种先抑后扬、先藏后露的造园手法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中国园林妙在含蓄的精髓。</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的西殿,坐西朝东,面阔三间,前檐有廊,悬挂匾额“清琴峡”。清琴峡因水景命名,乾隆皇帝赋诗:“引水出石峡,挹之若清泉。峡即琴之桐,水即琴之弦。”</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西侧以十一间转角游廊连接清琴峡并沿山势下降,▼东侧用二十九间游廊沿山岩下降的坡度做成半圆形的爬山廊,将山下北面的三间穿堂殿、八角重檐亭等建筑连缀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清琴峡水潺潺东去,在此俯首听泉,仰面观山,心旷神怡,何其快哉!</p> <p class="ql-block">▼霁清轩正殿东面有一座四方亭,四脊攒尖方宝顶,牡丹图案井字天花,苏式彩画。金砖地,梅花方柱,青石方柱础。</p><p class="ql-block">此亭高居山岩之上,可以远眺颐和园宫墙外大有庄的田园景色,近听溪流清韵,是园中一处位置极佳的观景场所。</p> <p class="ql-block">▼八角重檐亭</p> <p class="ql-block">▼军机处坐东朝西,背靠颐和园东墙,是颐和园东墙内最北边的一所建筑,军机大臣们在此等候皇帝处理政务。</p> <p class="ql-block">▼这个小院里是给慈禧太后制作奶酪点心的酪膳房。</p> <p class="ql-block">一九四八年夏天,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曾在霁清轩暂住,他在《霁清轩杂记》中写到:“霁清轩或应是颐和园百十所住宅最具有逸格雅趣的一所。”<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左图是沈从文、张兆和一家人在霁清轩。右图中男士为德裔美籍汉学家傅汉思,时任北京大学西班牙语系主任。女士为民国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沈从文的小姨子张充和。其时,这对恋人也居住在霁清轩。</p> <p class="ql-block">据说沈从文先生一家人曾在这所房子里居住。</p> <p class="ql-block">▼朱红色的如意门是霁清轩的北门,它临街,不对公众开放。内部人物在此居住时将霁清轩的正门锁死,走此后门出入。</p> <p class="ql-block">三、进京赶考第一站</p><p class="ql-block">一九四九年一月三十一日,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三月二十五日清晨六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共中央领导乘专列从河北涿州抵达清华园火车站,随后乘汽车到颐和园,在益寿堂这里吃了进京后的第一顿午餐。</p><p class="ql-block">在二十三日离开西柏坡的时候,毛泽东与周恩来留下一段意味深长的对话。毛泽东:“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由此说来,颐和园益寿堂成为中共中央进京赶考的第一站。</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告诫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益寿堂整组建筑半隐在凹凸的山体后面</span></p> <p class="ql-block">▼益寿堂位于颐和园万寿山后山东部的山腰间,是一座传统的中国北方四合院住宅式风格建筑。益寿堂由正殿、配殿、耳房、垂花门组成。以一条弯曲的小路绕过半遮的山体和茂密的花木通向院落的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院内正殿名松春斋,坐北朝南,面阔五间,前出廊。松春斋两山各有耳房三间,院内东西配殿各三间。</p> <p class="ql-block">▼益寿堂西配殿</p> <p class="ql-block">▼益寿堂东配殿</p> <p class="ql-block">▼抄手游廊,连接和包抄垂花门、厢房和正房,雨雪天可方便行走。</p> <p class="ql-block">▼益寿堂正殿内</p> <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领导到京第一天,在益寿堂宴请从全国各地来的爱国民主人士。</p> <p class="ql-block">▼二十五日下午四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人在西苑机场检阅部队。</p> <p class="ql-block">晚上,中共中央在颐和园益寿堂宴请全国各地前来北京参加中国人民第一次政协会议的民主人士。当晚出席宴会的主客双方共有二十二人,其主方中国共产党方面有毛泽东、周恩来、李维汉,客方有郭沫若(中共秘密党员)、章伯钧、谭平山、柳亚子、陈叔通、马寅初、张奚若、许德珩、张东荪、俞寰澄、张志让、黄炎培、盛丕华、章乃器、沈钧儒、彭泽民、马叙伦、蔡廷锴、李济深共十九位民主人士。)</p><p class="ql-block">晚宴结束后,毛泽东主席转移到香山公园内的双清别墅居住。</p> <p class="ql-block">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以两个“务必”精神迈入进京赶考第一站,而作为参政的中国著名民主人士在进京赶考中的表现如何呢?我个人觉得刘亚子先生的例子比较有意思。</p><p class="ql-block">在民主革命时期,柳亚子是坚定的反蒋拥共的国民党左派诗人,在历史交往中,他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尊敬。</p><p class="ql-block">刘亚子认为自己是中国第一流政治家,“毛先生也不见得比我高明多少。”他自称毛泽东与他是“北毛南柳两英雄”“除却毛公即柳公,纷纭余子虎龙从。”除了毛泽东就是我柳亚子,其他人只是跟从者角色。</p> <p class="ql-block">柳亚子受邀从香港到达北平后,被安排下榻六国饭店。在那里,他整天遇见一些他比较讨厌的人,像李济深、傅作义这些曾经积极反共的人又成为共产党的座上宾,而他自己后来只被安排了一个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的虚职,他认为自己受到冷落,扬言要回家乡吴江隐居。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中央安排柳亚子于4月25日搬到颐和园益寿堂居住(后来,这所独立的小院成为高级领导的休养所)。他给毛泽东写诗道:“倘遣名园长属我,躬耕原不恋吴江。”柳亚子说如果毛泽东把颐和园益寿堂送给他,隐喻他若得到重用,他就不想归隐家乡了。</p><p class="ql-block">毛泽东写诗告诫他:“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观鱼胜过富春江。”毛泽东以诗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挽留之意,希望柳亚子不要发牢骚,留京工作比回家乡更有意义。</p><p class="ql-block">如今,益寿堂墙上挂着的一代风云人物都已经故去,江山依旧,颐和园佛香阁依然雄伟壮观,昆明湖水仍旧秀丽柔美,昔日的皇家私人园林,今天任我们老百姓漫游,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p> <p class="ql-block">当年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京第一天在此吃晚宴,上千名解放军搜山保安全,今朝我等老友大摇大摆走到此,没有一点不安全感,这不就是我们老百姓的幸福生活吗?</p><p class="ql-block">上面名单中被称为某“老”的几位老同志中年龄最小的是谭平山“平老”,他当时是六十三岁。那时候,上了年纪的人被称为某老是极大的荣誉,只有年过六十且具有极高的社会地位的知名人士才配得上某老的称呼。记得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六一”儿童节,辛亥革命老人吴玉章爷爷来到我们班里看望小同学们,学校老师们见到吴玉章时都肃然起敬,尊称他为“吴老”。老师告诉我们,“吴老”这个称呼始自延安。1940年1月,中共中央在延安为“吴老”补行了六十寿辰庆祝大会,毛泽东亲自致祝词说:“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地有益于广大群众,一贯地有益于青年,一贯地有益于革命,艰苦奋斗几十年如一日,这才是最难最难的啊!我们的吴玉章老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几十年如一日的人。”</p><p class="ql-block">▼吴老在中国人民大学运动会上与全国劳模运动员代表郝建秀(右,后任副委员长)、杭佩兰(中)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从此我知道,凡被尊称为某老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在中央党校内偶遇一位老人,听大家都尊称他为“成老”,我才知道眼前这位气度不凡的老人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成仿吾,长征路上唯一的大学教授。粉碎四人帮后我在电视上看到华主席尊称郭沫若为“郭老”。</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以来,“老”越来越不成其为值得羡慕炫耀的资本了,“某老”逐渐成为过时陈旧的称呼不再被人使用。现在,过六十岁的人都快泛滥成灾了,我等六十岁以上的“年轻人”活蹦乱跳,上万寿山,下昆明湖,如履平地。看看我们此行中的liu老哥,今天清晨五点开始打太极拳,折腾够了再乘六点的车与我们一起逛颐和园;更有甚者那东北wang,体力过剩有车不坐,偏要骑自行车去颐和园,路途往返三十一公里不在话下。</p><p class="ql-block">墙上那些英雄豪杰若地下有知,不会对我等诸“老”们羡慕嫉妒恨吧!我们这些年轻的诸“老”们寿比南山,快活赛神仙。</p><p class="ql-block">▼今日颐和园游园足迹</p> <p class="ql-block">二〇二二年九月</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与老友一起游园时位于知春亭东边的颐和园博物馆大门紧闭尚未开放,有点遗憾。过后几天得知博物馆于九月二十八日对公众开放了,随即闻风而动,及时赶到现场参观,先睹为快。</p> <p class="ql-block">▼十月二日傍晚,偶然看了一眼北京电视台新闻节目,竟然意外地看到自己了。本人从未上过电视节目,也极少看北京电视台的新闻,两件极小概率事件偶然碰到一起,真是太巧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