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张家界”第二届世界遗产摄影大展 报名展评选揭晓

巴国布衣

中国摄影家协会、湖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张家界市人民政府主办的“中国·张家界第二届世界遗产摄影大展报名展”,经专家评选近日揭晓。陈文格的《人间烟火——乡村“坝坝席”的滋味》、《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和《最后的坚守》等三组摄影作品荣幸入选。2022年11月16日至22日将在湖南省张家界市大庸古城及相关景区展出。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人间烟火</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乡村“坝坝席”的滋味</b></div><div><b><br></b></div> 中国的聚会,仪式很重要,不同的地域,也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不过,随着时代发展,很多传统仪式都已经被简化,但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宴席,却一直占据着最核心的位置。即便是现代化的大都市,以各种由头来进行的宴席也依然存在着。城市中的宴席,通常都交给饭店来一手操办,除了菜品、设施条件上的差异性,其他方面几乎千篇一律。而在川渝地区的广大农村,宴席却是以另外一种形式来呈现的。这种被称为“坝坝席”的传统民俗盛宴,具有一种更为古朴的风味和直接的冲击力。<br> 每逢红白喜事、逢年过节、生崽满十、起屋建房、乔迁新居等要办大席请客吃饭。远近乡邻亲友,男女老少前去聚会,互述衷畅,联络感情,其盛况不亚于城里餐馆。宴席一般是在房屋地坝摆开,故称坝坝席,一般都在10桌以上,也称办大席。<br> 早前,有红白喜事的人家,会在院子里砌一个土的灶台,借来村里最大的那口锅,用斧子劈柴,将各种菜放到锅里炖,像现在的酥肉,粉条,以及新鲜的时令蔬菜,炖大锅菜是村里最热闹的时候,男人们劈柴当大厨,女人们做切配摘菜洗菜,日常有点小摩擦的人,也都放下以前的芥蒂,感觉一片和谐。也许人们吃的并不仅仅是菜的美味,更是享受这种热闹和谐的氛围。<br> 那时的“坝坝席”是一张四方桌配四根长板凳,坐八个人,正对门口的席位叫上席,一般是长辈、老者或有威望者就座的地方。童谣有:“上席白胡子,下席黑胡子,两边坐的是小孙子”的唱法。坐上席的人没动筷拈菜,其余人是不能动筷的,如果坐上席者开始动筷拈哪碗菜,你也只好拈那碗菜。<br> 炉灶师傅一般是临时请来的,俗称“土厨师”、“民间厨师”。厨师在约定请客日的头一天就挑着盛装碗筷的箩筐进村入户,随即安排布置锅灶场地,做清洗厨具、杀猪、宰禽、备料等前期工作。<br> 办大席厨师带来的餐具不够,主人家得自筹。自家的桌凳、盆钵、碗筷不够,就得到邻里家借。在借来的东西上打上各型记号,以便归还。地方不够用了,就在空场地上临时搭个棚子作厨房、临时用泥土垒一个或者用砖头码一个,随便拆个门板作案板。用大铁铲在大铁锅中铲啊铲啊铲。<br>川渝地区“坝坝席”传统特色菜肴流传最广的是“九斗碗”。 其原意是蒸菜的九大菜。九大菜包括:软炸蒸肉、清蒸排骨、粉蒸牛肉、蒸甲鱼、蒸浑鸡、蒸浑鸭、蒸肘子、夹沙肉、咸烧白。“斗”在川渝方言里,意指大的容器,大碗又叫“斗碗”,用九斗碗来称此场面,也是赞其菜多量足的意思。<br>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变化,传统的“坝坝席”也越办越丰富,不少地方还出现了办晏席的专业户。专业户不仅有有一定的厨师技能,还备置桌椅,餐具、食材,燃料等服务项目,民间称为“一条龙”服务。主人家有怕麻烦的,请客只管约定席桌标准,支付约定的餐费,一切由饮食专业服务队伍操办。菜品也不仅限于“九斗碗”,也可以有海鲜、山珍等高档菜品,招待的酒水不仅有白酒、啤酒,有的还有瓶装名酒、洋酒。香烟则是几十元一盒的品牌烟。办上百桌,请上千人吃席的壮观场面时常在乡村出现。<br> 由于摆设宴席的地方就在主人家里,客人可以提前来到这里,借此看一看许久未见的老朋友。饭后,大家还可以继续在此处自由组织活动,是亲朋好友们极好的聚会场合。“坝坝席”和饭店餐厅里的宴席相比,无论是现场的环境条件,还是最终呈现出来的菜肴品味,水平都没那么高。但“坝坝席”毕竟比饭店、餐厅经济实惠,还热闹、喜庆、和谐,蕴含着更多的人情味,主人客人都乐此不疲,“坝坝席”也由此红红火火,历久不衰。<br> 本组图片于2014年、2018年、2019年、2020年和2021年先后摄于重庆市合川区官渡镇、钱塘镇、双凤镇、钓鱼城街道和四川省武胜县街子镇、中心镇。<br> <br> <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中国戏剧史上的“活化石”</b></h3> 很多年前,就听说在贵州省安顺市集中居住着六百年前来自中原,千里跋涉的二十万“调北征南”大军的后裔。六百年沧桑岁月里,他们顽强地在文化孤岛上传承自己的风俗,执着而优美地呵护着自己的乡愁。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代的民俗、民情、民居、服饰、饮食等特点,具有民族特点又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文化样本,这在中国及世界都是绝无仅有的。<br> 由此,2017年7月历时9天,笔者从重庆到贵州,专程探访了安顺市西秀区刘官乡的周官村、傅家寨村、云山屯村,大西桥镇的鲍家屯村、九溪村和镇宁县的本寨镇,以及普定县白岩乡的魏旗屯村,试图用相机记录“屯堡文化”的一些片段。<br> 几百年前,屯堡人从遥远的江南迁徙云贵高原,因征战有功,敕封黔中最富饶之地生活。但从入黔之日起,回归故里,落叶归根,客居他乡思乡的情结,从祖辈一代一代传下来。当这种希冀,被时间的流逝冲刷得无影无踪时,一种渴望保留传统文化的心态,就成为屯堡人强大的内聚力,顽强地表现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形成了独特的“屯堡文化”,而地戏则是屯堡文化最具特色的代表。地戏由南征军带入并在屯堡中发展和完善。在内容上,征战是地戏唯一的主题,在表演上武打是地戏的特征,而英雄崇拜则贯穿于地戏演出的始终。<br> 地戏是屯堡人交流、认同的一种情结,具有强烈的内聚力。这是屯堡人“离乡不离腔”的民俗心理形成的几百年古朴而固执的民风,正是这种民风,使军傩地戏历久不衰。<br> 六百年的屯堡,六百年的故事。岁月悠悠,明清的中原文明早已成为线装的史书,掩藏于历史的尘埃中。但当发现六百年前的江南风物在这偏远的贵州腹地被定格,忽有种时光倒流的错觉。<br> 屯堡地戏,以其遗存的古风和鲜明的特色令世人所惊叹。<br><br><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最后的坚守</b></h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三道岭煤矿从1962年2月开始建设,1970年建成投产,曾经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露天煤矿。本世纪初,全国各地的蒸汽机车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div> 在三道岭煤矿,由于特殊环境和改制、设备老化、厂家配件停产等多种原因,当年最辉煌时期的48辆蒸汽机车,多数也陆续走向了废料场。</div><div> 截至2021年,全国最后几辆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蒸汽机车尚在服役,仍承担着煤炭开采和运输任务,每天继续冒着白烟、踹着粗气,不停地劳作着,把一车一车能源送往各地。 2022年的今天,三道岭煤矿正式停产,我国运行到最后的蒸汽机车,终于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br><br></div> <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陈文格工作照 陈文格 1957年出生,重庆合川人。1982年1月大学本科毕业,理学学士,高级技术职称。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摄影家协会会员。<br> 1981年大学四年级选修摄影课程。1986年9月—1987年10月在中国摄影函授学院第二期摄影专修班学习结业;热爱光影艺术,喜欢社会人文纪实摄影。2015年被重庆市摄影家协会授予“最佳摄影家”称号。 <br> 《图强》、《幸福水花》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摄影作品展览;<br> 《勇士的角逐》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上海市人民政府主办的 “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摄影作品展览;<br> 《秋收时节》、《搭乗幸福小慢车》和《一直在路上》分别入选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办的“第八、九届全国农民摄影大展”;<br> 《欢乐摸你黑》、《色彩的盛宴》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摄影周 友谊•和谐•发展‘一带一路’主题展”;<br> 《百姓列车》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摄影周‘我和我的祖国’主题展”;<br> 《大地飞洒幸福水花》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优秀摄影作品展;<br> 《狂欢的“摸你黑” 》、《洒红,洒红》入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六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今日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邀请展”;<br> 《幸福小慢车》获新华社中国图片社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图片大赛”典藏铜奖。《帕米尔雄鹰》、《帕米尔高原勇士》获典藏优秀奖;<br> 《屯堡人家》入选“2019‘贵在责任 贵在关爱’全国摄影大赛•2019平遥国际摄影展览”和“2020•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并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移动的“索玛花”》 入选中国摄影家协会、湖南湘西州人民政府主办的“2021第五届中国凤凰民俗摄影双年展报名展”。</div> 《乡村振兴的基石》获新华社中国图片社主办的“永远跟党走”第五届中国图片大赛优秀奖。<br> 《人间烟火——乡村“坝坝席”的滋味》入围“2022•第四届中国民族影像志摄影双年展”,并被中国民族博物馆永久收藏。<br><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