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b></div> 我对文学的喜爱与向往始于阅读了一批东北著名作家的小说。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大地的海》、萧军《八月的乡村》,还有后来王宗汉的《关东响马》等等。 <br> 看这些作品让我感到亲切、过瘾,而且还在心底埋下了关东黑土情怀的种子。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b></div> 晚清时期,山东、河北等地的百姓为了生存“闯关东”。 传说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只要勤劳就不会饿死。“闯关东”说到底就是为了过上好日子的向往。 <br> 我太爷、爷爷便是怀揣希望“闯关东”的农民。 我爹从不跟我讲家史,后来我弄明白了,那是因为祖上太穷,穷得连故事都没有,所以我爹不好意思诉说过去。有长辈告诉我说:你爹六岁就给人家放猪,十二岁开始吃“劳金”…… <br> 我生在吉林省蛟河县(现称蛟河市)城南大河北沿儿。 南大河北沿儿这边称为“街(音该)里”,南沿儿那边便是广袅的黑土地,满山遍野大豆高梁和苞米。 那时候县城实际就是个大屯子,我在屯儿里生活了二十六年,后来才进入大城市。 <br> 作为农民的后代,我生命中注定有勤劳的基因。 上小学时,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是做猪食,喂完猪再给家人做晚饭。 每年五、六月份我爹抓个猪崽儿回来,喂到年根儿时欢天喜地杀年猪。 虽然平时喂猪很辛苦,但是过年时杀头肥猪,一个正月天天吃肉,也是个实在的盼望。 <br> 我当过知青下过乡, 特别能吃苦耐劳, 一般农活和重体力家务活都会干:刨扎子、趟地、播种、插秧、铲地、割稻子、打场,劈拌子、挖菜窖、和泥脱坯、掏炕抹墙等等。 我爹从小逼着我干活,他用农民的思维看问题、 想事情, 觉得人只有勤劳才会有好日子过。“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那个时代东北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br>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黑土地上出生的人, 大都保留着乡村生活的记忆,这些记忆是那个时代的人特有的积淀,是非常宝贵的文学素材。当然,这也是我创作农村题材小说的根基。多年来,我始终关注家乡的发展,目睹黑土地上日新月异的变化。 描写新时代关东农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这便是我创作《向往》的动机。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b></div> 我们国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黑土地上的农民理所当然也进入了这个新时代。 <br> 可是多年来东北一直笼罩在所谓“东北现象”的阴影里。 整个东北的改革发展备受“诟病”,东北农村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说起东北农村,给人的印象多是天寒地冻大雪嚎天的环境。经济欠发达,人口大量外流,是扶贫攻坚的重点对象;一提起东北人,就是“你瞅啥! ”“瞅你咋地! ”,然后就动手操家伙。 观念陈旧、好吃懒做、蛮横无礼。 <br> 其实情况并不是这样。在改革开放大潮的冲击下, 关东农村也在默默地改革开放,发展虽没有“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地方速度快,但是毕竟也经历了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土地流转实现规模经营,大批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逐年下降;东北黑土地的生态环境不断向好变化,水绿山青,林密草阔,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东北人的思想观念跟随时代不断更新。 <br> 黑土地上的农民过着从温饱到小康再迈向富裕的生活。 新时代需要更多深刻反映黑土地上乡村振兴的文学。 <div> 于是,我把创作《向往》当成了我的使命。 <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b></div> 《向往》讲的是“黑土地上的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故事”。 力图通过靠山屯儿这个载体,多角度、立体化叙述新时代东北农村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描绘一幅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画卷。 <br> 十分感谢孟繁华老师为《向往》作序,以及他对我作品的批评指导,给予我信心和动力。 <br> 十分感谢《参花》杂志几年来连续刊发《靠山屯儿轶事》,并支持我将系列小说集成出版。 <br><br> 陈晓波 <br> 2022 年 5 月 30 日</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