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还没亮,一辆马车穿过“南树趟子”奔跑在通往农场中学的路上,北风飕飕的刮着,车上几个知青紧紧的裹着大衣,心里美美的想着未来……</p><p class="ql-block">这一幕过去45年了——那是1977年12月1日,我和另两名知青在盘锦新开农场“赶考”的路上。青年点离设在农场中学的考场很远,一个知青同学从生产队借了辆马车,早早起来赶着马车送我们去考场。</p> <p class="ql-block">我是1974年9月2日从沈阳下乡到盘锦新开农场张家大队的。记得下乡时我还带了中学的《农业基础知识》课本,想着也许能用上,而数理化方面的书则一概抛弃了,文革开始大学就停止招生了,我们74年中学毕业时除独生子女和病残留城外,其他学生一个面向:下乡!所以已经没有了上大学的概念。虽然我的学习成绩一直优秀,考上大学应该没问题!</p> <p class="ql-block">下乡后,每天天不亮就出工,伸手不见五指才收工,生活的全部似乎只剩下干活、吃饭、睡觉。</p><p class="ql-block">下乡两年后,有了被招工回城的资格,而这时我被调到新成立的生产队,带领新青年开地、建房、挖吃水坑,育苗、插秧、割稻子,热火朝天的建起了青年创业队,成了名副其实的农民,儿时“长大要当科学家”的梦想似乎只能是梦想了。</p> <p class="ql-block">1977年10月间,我参加了营口市知青干部学习班,带着行李到大洼县青工组报到后来到设在熊岳种畜场的学习地点。课堂和住处一个地方:对面的两铺大炕,白天老师在地中间摆个桌子上课,我们靠着行李听课,晚上行李打开就是寝室。主要学习马列著作、毛选五卷、哲学政治经济学、十一大文件等。一般是上午学习,下午分组讨论,其间安排了农活劳动掰苞米等,晚上组织过文艺联欢会,来自各农场青年点的点长们唱歌朗诵唱评剧片段,各个多才多艺。记得我唱了“四渡赤水出奇兵”,是从报纸上刊登的歌片刚学会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们大洼县的学员合影,从72届到77届来自各农场的沈阳、鞍山知青</p> <p class="ql-block">20日左右,听有的学员说要恢复高考了,大家纷纷议论不知真假,知青回城又多了一条渠道。</p> <p class="ql-block">10月21日收音机广播了国家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从今年就开始,招生对象从应届毕业生(78年毕业的也允许自愿参加)上溯到66、67届高中毕业生的全体适龄青年!知青学员们乐坏了,文革开始到现在高考已经中断了11年!大家互相倾吐愿望,都跃跃欲试准备报考。我们农场同去学习的另一名知青的父亲特意赶到学习班给他送来了相关资料,也鼓励我积极准备复习报考。</p> <p class="ql-block">这是和学习班两个沈阳知青姐妹,在熊岳城的照相馆、藏龙山脚下合影留念,几十年没见了,很想念她们!</p> <p class="ql-block">后来学习班因换季提前结束,我们都直接回家了。到家先到处找书借书,找复习资料,我报理科自然要啃数学物理化学题,其实没有什么复习资料,只能按找到的课本去背公式,看例题,做习题,语文和政治只能靠原来的基础。书本扔了几年了,做起题来生疏困难。</p> <p class="ql-block">一天妈妈告诉我一位老同志家有电视,能看讲座,我异常高兴,马上就去了,正在讲物理,我和他们6、7个青年挤在9寸黑白电视前,聚精会神的听了一个多小时的习题讲座,颇有收获,比自己埋头做题强多了。可惜这样的机会只有一次!</p> <p class="ql-block">复习中经常碰到难题无解,苦于无处询问。妈妈告诉我,可以去工厂职工大学找老师请教,我便把解不开的题记下来,那天去找了李老师黄老师(夫妻)辅导,他们热情的给我讲解,黄老师把手按在墙上给我讲“力的合成与分解”,这一幕印象极深,虽讲题的时间有限,但我衷心的感谢他们!</p> <p class="ql-block">就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复习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忘记了是什么时间报名的,只记得是考试前依从在报纸上看到的招生院校及专业目录报的名,是在我家四栋南屋哥和他同学一起看那张报纸帮我参谋报的志愿,自己则完全没有具体想法,心中无数,报啥都行。实际我应该报师范类院校的,我适合当老师,佐证一:中专学习后期学校留我继续深造(读电大)毕业后留校当老师,我没有同意;佐证二:工作后的出差或在陌生场合,很多次被问到,你是老师吗?</p> <p class="ql-block">辽宁省1977年的准考证很简单,没有考试时间,名字也不准确</p> <p class="ql-block">12月1日2日连续两天到农场中学参加高考,四科: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一张卷),两天考完走出考场,监考的老师说,咱们考场你答得最好,卷面答的满,基本上不空题,能考上!当时考生大部分是知青,下乡多年没有摸过课本,不会答、空题多,很正常。我听了暗自高兴,希望能如你所说,考上理想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考试后,回到青年创业队继续当农民,亲朋好友纷纷询问祝福,家里也希望我能考学出来,离开农村。</p> <p class="ql-block">终于,1978年1月5日接到农场通知,6日参加体检。没有公布分数,这是扩大范围的预招体检。农场出车拉我们到大洼县医院,全农场一共有40多个考生参加了体检,最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只有10名,6个大学,4个中专(其中两个没去报到,第二年考了大学)。</p><p class="ql-block">我一、二志愿报的北京的大学没录,三志愿报的沈阳的大学首志愿已满,所以按顺序排到第四志愿,被中专录取了。很多人都劝我别去报到明年再考去上大学,我最后决定中专也念!因以我当时所处的情况,大队领导不能准假复习,我大队的一个知青耽误工回家复习了一个星期,结果大队硬是没给发准考证不让参加考试!我不敢想象自己会不会碰上这样的结果,所以我要回沈阳,上学去!</p> <p class="ql-block">还有个插曲,5日接到体检通知的同时,招工文件也下来了,我们大队两个名额一男一女,文件明确指出参加高考的同样有资格参加招工,但我能有份吗?一旦最后没被录取又摊不上招工指标……6日体检听到有的同学今日体检并且已被定为招工对象,真心羡慕!</p> <p class="ql-block">录取通知书是2月末邮到张家大队的,一个牛皮纸信封,里边一份录取通知书(报到时交给学校了),一份入学注意事项(油印字体的粉色的薄纸,文革时期的宣传单经常是这样的纸张),录取学校是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业学校(入学后改为沈阳第一工业学校)。</p> <p class="ql-block">1978年3月10日,几个同学帮我捆箱子行李打包送站,我离开了插队三年半的盘锦大地,回到故乡沈阳上学,3月14日到学校设在沈阳南站(现在的沈阳站)的新生接待站报到,从此开始了近三年的中专学习生活。</p> <p class="ql-block">中专毕业工作后我又陆续参加了成人高考读了大专、本科,曾和儿子炫耀:妈妈三次参加高考,有三个文凭!这样的求学经历是特殊历史时期给予我的特殊印记。“1977年考生”也是个特殊标记,虽没进入大学但我的同学们同样是出类拔萃的,很多都继续读了大学、研究生。都是凭个人中学读书时的那一点基础,1977年考上来的基本上就是这样一批人。</p> <p class="ql-block">1977年高考已经过去45年了,历史长河的流逝只是一瞬间。这是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春季入学,也是唯一一次提前一个月左右(每个省考试时间不一样)才得知可以报名参加的高考。570万相差10多岁的有志青年同时挤上高考车,最后录取27.3万,录取率4.8%;辽宁省考生48万,录取1.4万,录取率更是远低于全国,我们亲历者刻骨铭心终生难忘。</p><p class="ql-block">1977年高考使很多知识青年的人生轨迹发生了转折,国家选拔和培养了一大批祖国建设需要且“断档”的有为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和腾飞奠定了基础,是国家与时代的转折点,没有当年恢复的高考就没有今天的盛世。感恩那个时代和时代的引领者的英明决策,能成为当年的考生,我无上荣幸。</p><p class="ql-block">特此为记。</p><p class="ql-block">一并纪念恢复高考通知发表45周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