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小鬼”来到红八连讲述红色故事

崔建国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毛主席与两个小八路</font></b></h3> 每当看到了这张图片就让我想起了在初中时,语文课上学习毛主席诗词《清平乐·蒋桂战争》时,曾经有一个配图就是这张图片,当时想与毛主席曾经在一起的小八路一定是一个很大的官了!<div><br></div><div> 此生真是有幸,在军营期间,我还真见到了当年与毛主席曾经在一起的两个小八路当中的其中一人,小个子的小八路刘长贵。</div><div><br></div><div> 1981年7月下旬的一天下午,红八连迎来了尊贵的客人,当年的小八路——海城县丝绸厂武装部部长刘长贵。<br></div><div><br></div><div> 当年的“小八路”在团政治处主任黄永福的陪同下,来到了我们红八连,为全连指战员宣讲我军光荣传统,讲述当年的红色故事。经领导介绍我才知道,他——就是我在上学时课本上见到过的小八路呀!<br></div> 左起:78年兵徐建全、司务长沙刚、连长王福成、当年的小八路刘长贵、政治处主任黄永福、77年兵郭殿富、78年兵解广华。 在全连官兵的热烈掌声中,刘长贵前辈用他的亲身经历,向全连指战员讲述他从军后的当年的红色故事。<div><br></div><div> 刘长贵是山西寿阳人,1937年4月参加八路军,这年他12岁。这小小年纪怎么就参加八路军?因为一个没有依靠的孩子看见八路军跟穷人亲,对百姓好,他就死活要跟着这队伍走。八路军的队伍也无法拒绝这一个穷孩子的要求,这样他就跟着部队走了。进入部队后他先是做营长的通讯员,让他做通讯员是因为他年龄小方便照顾他。后来把他安排到延安抗大校务部管理科担任通讯员。在这里,他和另一个也做通讯员的小八路安定保成为了小伙伴,八路军的队伍就真真的成了他温暖的家。在这里,工作之余,孩子的天性有时也完完全全地迸发,因为,他和安定保就是孩子。<br></div><div><br></div><div> 1939年4月24日上午,两个小八路在抗大校部外的山上行走,一辆美国福特牌轿车在延安的山路上向抗大校部门前行驶过来,那辆轿车在阳光的照射下,铮亮铮亮的,非常耀眼。<br></div><div><br></div><div> 山坡上两个小八路见了这辆闪着耀眼光亮的轿车,欢呼着奔下了山坡,在轿车的后面追跑,他俩的想法是看能不能跑得过这辆小轿车。当时他俩就根本没有顾及小轿车扬起的烟尘,肆无忌惮地嗷嗷地叫着,追跑在小轿车的后面。那一刻,才真正地体现了孩子的本性,天大地大,孩子的快乐最大。</div><div><br> 跑着跑着,忽然,福特牌轿车停了下来了,两个小八路也赶紧地刹住了脚步,迷惑地望着这辆停下来的轿车。</div><div><br> 这时,从轿车上下来一位身材魁伟的人,笑吟吟向两个小八路走来。<br></div><div><br></div><div> 两个小八路惊喜地叫出了声:“毛主席!”虽然他俩先前没见过毛主席本人,可两小八路是抗大学校首长的通讯员呀,抗大的教室里就贴有毛主席的画像。所以,毛主席从车上走下来,两个孩子一眼就认出来了。是啊,这是头一次见毛主席真人,两小八路能不激动啊!</div><div><br> 毛主席为什么叫车子停下来下车了呢?两个追跑在车子后面的小朋友快乐天性和穿着八路军的服装,触动了伟大领袖内心中柔软的部分:本应在学堂朗朗读书学习的孩子,弱小的年龄却穿上了军装做了战士。革命不就是为了让该在学堂读书的孩子在学堂里读书学习吗?可这两个小朋友为了抗日,勇敢地走进了革命的队伍中,想到这里,伟大领袖毛主席摆手,让司机将车停下,他走下轿车,向两个小八路笑吟吟地走来,就如同走向自己的孩子,用满眼怜爱的目光看着两个小八路。</div><div><br></div><div> 毛主席同两个小八路打招呼,两个小八路羞涩地站毛主席面前。毛主席同小八路说着话,还拿手指在另一手的掌心中写着什么,这时的毛主席仿佛什么事都扔开了,只有眼前这两个小八路。为了让两个小八路听得清,看得清,毛主席腿躬了些,身躯前倾着。这一刻,这一方的天地,仿佛弥散着浓稠的温馨,世界都侧耳谛听毛主席和小八路的交谈,世界都盯视着毛主席的掌心,看毛主席比划的是什么字。苍凉的黄土地,被这一幕所温馨!<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石少华</font></b></h3> <p class="ql-block">  恰巧这时,在边区从事摄影工作的石少华陪同几位苏联摄影记者正赶往抗大,见到眼前这情景,赶忙抄相机快速按下了快门,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的这个情景瞬间定格,留下了这张感动世界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回到工作室后,石少华冲洗了两张照片,看着冲出来温馨一幕的照片,端详了许久,石少华觉出了照片传递出的温馨,就特地送毛主席一张。后来石少华去晋察冀,奔赴抗战前线,他手中的那一张和其它500多张照片以及底片都留在了延安。可惜的是,这些照片和底片,在日军的轰炸中全部毁掉了,多少定格的珍贵瞬间在日本鬼子的狂轰滥炸中消失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少华的心痛唯有他自己知道!作家的书稿没有了,还能重写,但照片与底片的毁损了,可能就是永远的消失。这对于职业摄影家来说,那是永远的痛。而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那瞬间的定格,每一次品味,都体会得更多,也有更多的灼心痛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少华,广东番禺人,1918年5月生于香港,早年在广东求学。1938年春天,石少华到延安,相继在陕北公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学习,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底,石少华被派往冀中军区任军区宣传部宣传干事、摄影组组长。1940年创办冀中抗日根据地摄影训练队。1943年任晋察冀军区晋察冀画报社副主任,1948年任华北画报社副主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年,刘长贵随抗大政治部开赴东北,他作为东北野战军的战士,参加了解放本溪、抚顺、沈阳等战斗。后来又跨过鸭绿江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并多次负伤。1955年转业到海城市交通局当科长,后又调到海城丝绸厂当设备动力科科长,武装部长,1985年退休。在六十年代的时候,他在《人民画报》上看到《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一下就认出了那两个小八路就是自己和安定保,于量他便千方百计托人找到新华社社长吴冷西那里,复制了一张《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用镜框镶上,挂家中显眼位置。时常伫立端详,延安山坡上的那一幕场景便在眼前浮现,一种温馨的氛围将自己笼罩起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2年,石少华在北京举办个人影展,突然接到了毛主席的邀请,毛主席得知他来京办影展,以老朋友的身份请他到中南海丰泽园家中做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延安时期,石少华多次为毛主席拍照,除《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外,另一张非常著名的照片《毛主席和杨家岭农民谈话》也出自他的手。在交谈中,毛主席把石少华当做朋友,并细细地端详着他。看着石少华,毛主席的内心中也一定回忆起曾经的往事。他知道,身边的这一位摄影家是懂他的,因而,毛主席将石少华当做了相知的朋友。即使在日理万机的时候,老朋友来京了,他也要见一见,叙叙旧。</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毛主席和石少华</font></b></h3> <p class="ql-block">  老朋友叙旧的感觉,让石少华少了拘谨。特别是饭后,两人的谈话便海阔天空了、当话题转到摄影上,石少华就想到了当年拍摄的《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曾送给毛主席一张,辗辗转转,毛主席这还能有那张照片吗?要是能有那该多好。犹豫了又犹豫,终于壮胆开口:“主席,当年我曾给您拍了一张您和两个小八路聊天的照片,您还记得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说完后石少华的心啊,砰砰地都要跳出来,望毛主席,急切地等待结果。当然,对于坏的结果已经做了心里准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怎么可能不记得?那张照片我很喜欢,一直珍藏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少华听后惊喜万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瞥了眼石少华惊喜的神情,让秘书把相册拿过来,毛主席熟练地翻到一页,那是相当熟悉的路径,分明无数次走过的路径,一下就翻到了那一页,毛主席指着照片说:“诺,是不是这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少华如同看到失而复得的珍宝般,心跳加速,几乎都要哭了出来:“就是这张!没想到主席您收藏得这么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看着照片,看着石少华,得意地笑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意思是:你的宝贝在我这也是宝贝!我对得起这宝贝,是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少华随即告诉毛主席照片和底片毁于战火的事,毛主席也冷峻了神情,替石少华惋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了毛主席珍藏的照片,石少华取出随身携带的相机,对《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认真地进行了翻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翻拍后,石少华问了一个憋在心里很久的问题:“主席,您还记得照片里面的两个小战士是什么名字吗?您当时都跟他们说了些什么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做为一位摄影家,石少华无疑是具有思想深度的,他知道他问的这些,是照片的厚度。遗憾的是,拍照时匆忙,没能想得深一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缓缓地摇了摇头,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我每次看这张照片的时候也经常在想:这两个小战士叫什么名字?当时我和他们说了些什么呢?但我真想不起来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茫然地望石少华,歉意写在主席的脸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主席说:“现在,我也很想找到他们,看看他们现在都过得怎么样了,问一问他们是否还记得当年照相时的事……”无疑,和两个小八路在一起的那一刻,主席是快乐的,幸福的,难忘的,无数次回味的。历经岁月的淘洗,依然真切的是那份快乐、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一定要找到当初的两个小八路,完成主席的心愿!同时,解我心中谜团!石少华暗自下定这决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毛主席洞悉石少华的心思。好朋友啊,话是不用全说出的。心有灵犀,找到两位小朋友的活就算交给了石少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经波折,石少华找到了两个小八路的名字,但人没找到。就这两个名字,也是千辛万苦找到的。要是找到了人,他会立马带他们到毛主席面前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两年后,毛主席一次接见文艺界的同志,石少华也在,主席悄悄地问:“知道两个小八路是谁了吗?找到了他们没有?”</p><p class="ql-block"> 石少华如实地向毛主席汇报:矮个儿的叫刘长贵,高个儿的叫安定保;人还没找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毛主席点了点头,说:“知道了名字,就是很大的突破了,不急,慢慢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实这个时候石少华除摄影家的身份,另一个身份已经是新华社副社长,完全有能力调动更多的公共资源寻找两个小八路,但是,他知道,办得大张旗鼓,应该不是毛主席愿意看到的,毛主席惦记个谁想念个谁,绝不是轰轰烈烈地满中国找,这样即使人找到了,也走了味道。石少华努力凭一己之力全力寻找。他更愿意反这件事,当做毛主席交办的一个私活来办。这是一种情谊和信任的活,不能随意拿毛主席的名头开道。好在,自己的身份也够用,新华社记者的身份就够厉害,何况还是副社长。还是著名摄影家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是从安定保和刘长贵在抗大出现过的关键点着手,走进历史风云的深处,找寻那两个弱小的身影,追寻他们的行踪。两个小八路哦,毛主席惦记你们想见一见你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石少华按住了一条线索:安定保后来做了抗大东北干部队队长张学思的通讯员。而此时,张学思是海军参谋长。张学思,张学良的弟弟。面对石少华,张学思黯然。</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张学思与周总理</font></b></h3> 1944年,张学思率东北干部队向大东北进发,去开展敌后工作。三百多人,乔装秘密潜往东北。张学思化装成商人模样,安定保则扮作了跟班伙计。这时的安定保已经是正儿八经的八路军了,能在张学思身边,肯定是一个非常得力的人。<div><br>  路过承德附近,张学思等被日军包围,大家分头突围。安定保和张学思失散,再没有消息。有60多人牺牲。张学思和马夫一起脱险,安定保则再无消息。</div><div><br> 将军黯然:安定保肯定在那牺牲的60多人之中。</div><div><br> 惋惜、沮丧之后,石少华只能全力寻找刘长贵。他向每一个可能帮助他的人讲述自己的托付,期望着万一的出现。他努力着,也有同志和战友、朋友努力着,要把当初的小八路刘长贵找到,送到毛主席身边看看。</div><div><br></div><div> 1976年9月9日,在毛主席半个世纪前发动秋收起义的日子,我们的伟大领袖他走了。在举国悲痛的日子里,石少华无数次热泪奔涌:毛主席的心愿他石少华没能完成!</div><div><br> 泪眼中更现坚定:一定要找到刘长贵!替毛主席看一看他可好,告诉他毛主席想念他!</div><div><br> 在毛主席逝世的日子里,在群众追悼毛主席的人群中,一位著名摄影家满含热泪,他在内心中深怀歉意地叨念:“毛主席呀,您的心愿我没能办完全啊!我一定还要办下去,直到办完,办好,了结您的心愿!<br></div><div><br></div><div> 石少华几乎就是逢人便问询,哪怕是疑似刘长贵的信息,也追踪,一次次失望,但从未绝望。<br></div><div><br></div><div> 1986年4月中旬,石少华接到一个战友的信,说他们那一个刚退休的老头称他就是《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照片中的刘长贵!石少华拿信的手,在颤动。</div><div><br> 他一阵风似地来到了丹东,到了刘长贵的家。一眼就看到了墙上悬挂着复制的《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的照片。刘长贵深深的情愫就悬挂在墙上的照片里!</div><div><br> 刘长贵端详着石少华,动情地说:“47年了,我们都变老了,但你的五官特征还和当年一样,谢谢你照下了这张照片。”</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毛主席与两个小八路</font></b></h3> 拍这照片时,石少华21岁,是成年人,现在虽然已经68岁了,但五官特征还可以辨认。但当年的刘长贵只是十几岁的孩子,现在61岁了,很难和照片上的人对得上号。此刘长贵到底是不是照片上的刘长贵?<div><br></div><div> “你那天帮我们照相时,身旁还站了好几个扛摄影机的苏联人呢。”</div><div><br> 刘长贵随口的一句,石少华确定眼前这人就是照片中的刘长贵!没跑!因为拍照时旁边有苏联记者的事他就没跟人说过!接头暗号对上了!石少华紧握刘长贵的手,都哭腔了:“找你找得我好苦啊!”<br></div><div><br></div><div> 当石少华闻听刘长贵复制照片找到吴冷西,十分惊愕:怎么就没跟吴冷西提毛主席想念两个小八路的事呢?石少华顿足啊!要是新华社社长吴冷西知道毛主席想念两个小八路,毛主席就能见到刘长贵了!<br><br> “你还记得当年毛主席和你们聊的什么吗?”石少华提出一直缠绕在内心中的问题,作为一个优秀的摄影家,要努力消除哪怕是很小的遗憾。何况,他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小小的遗憾,这是照片内涵的极大丰富。优秀的摄影家从来不认为照片是平面的。</div><div><br> “必须记得啊,一辈子都忘不了!”刘长贵回答得没有一丝含糊。</div><div><br> 石少华热泪盈眶:“您,讲讲。”</div><div><br> 那天早晨8点多,刘长贵和安定保给中央机关送完文件回来,正行走间,看到那辆在初阳中亮光闪闪的轿车,两个人欢呼着追赶在后面,要跟轿车比谁跑得快,哪知道,轿车忽然停下,毛主席下车走向他们。抗大墙上张挂着毛主席的画像,现在毛主席仿佛从画上走下,走向两个小八路。毛主席笑吟吟地走向他们。两个小八路呆呆地望毛主席。</div><div><br></div><div> 毛主席端详了下两个小八路的不知所措的模样,笑了,问到:“小同志,你们今年多大了?”</div><div><br> 毛主席的和蔼瞬间解放了小八路,刘长贵回答:“我十四,他十五。”</div><div><br> 毛主席眼中闪现的黯然只有多年以后他们才懂得。毛主席又问:“你们年纪这么小就参加革命了,你们知道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吗?”</div><div><br> “消灭日本侵略者,保卫全中国!”小八路异口同声地回答。</div><div><br> 毛主席嘉许地笑了,又问:“你们都叫什么名字呢?”<br> “我叫刘长贵!”<br> “我叫安定宝!”</div><div><br> 毛主席歪着头问:“那么,你们知道我的名字吗?”此时的毛主席啊,就是要和两个小八路亲起来。<br> 两个小八路抢着答:“知道,你是毛主席!”</div><div><br> 毛主席摇摇头:“不对,毛主席不是我的名字,我的名字是……”他摊开了左手的手掌,用右手食指在摊开的手掌上一笔一划地写他的姓名,说:“我的名字这样写,一撇两横一个弯钩的‘毛’,三点水四字头上土下羊一个‘泽’……”写到这里,他觉察出了俩孩子脸上的茫然,抬起头问:“你们上过学没有?”<br> 两个小八路窘迫地回答:“没有。”</div><div><br> 毛主席眼望苍天轻轻叹气,他的革命就是要让全天下这么大的孩子在学堂读书啊,可是眼前这两个孩子做了战士!他俯下他那伟岸的身躯,叮嘱:“你们是革命战士了,以后要刻苦克服困难,多学文化知识,革命胜利了,还要参加生产建设,没有文化可不行。”毛主席现出高兴的神情:“这样吧,今天我教你们学会写自己的名字。”他的右手食指又在摊开的左手手掌上写起字来。毛主席把一切事都先撇一边去,在那耐心地教两个小八路写字,写他们自己的名字,这就是毛主席和两个小八路在一起的最温馨处!那一刻,我们两个小八路是全中国孩子的代表,在了毛主席面前,聆听教诲。<br></div><div><br></div><div> 再讲往事,刘长贵百感交集。</div><div><br> 石少华在心中向毛主席说:“毛主席,您挂念的两个小八路,一个为着人民的利益牺牲,一个在革命的路上一路前行至今,他们都没有让您失望,都是好样的!”<br></div><div><br></div><div> 这样一位曾经在延安与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在一起的小八路,并不是我想象中什么大官,只是一个普通基层小官,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哺育的真正革命者!</div><div><br> 刘长贵老前辈一生的经历,就一部活生生的光荣传统教育素材!<br></div><div><br></div><div> 前辈的红色故事,感染了我的一生!</div><div><br></div><div><b>写于2021年11月24日QQ(348728284)</b></div> 文章发出后,有战友问我,当时延安怎么有福特轿车呢?下面我就简要说一下。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167efb">福特轿车</font></b></h3> 抗日战争期间,爱国华侨陈嘉庚访问延安,目睹延安军民艰苦景象,目睹毛主席出行没专车,除其他捐助外,特别捐赠了两辆美国福特牌轿车,指望其中的一辆成为毛泽东的专车。党中央也是这么打算的,但是毛主席坚决不干,不要!最后定下的结果是:一辆配给了指挥作战的朱老总,另一辆则配给了年岁较大的林伯渠、谢觉哉、董必武、吴玉章、徐特立“五老”使用。当然,毛主席偶尔也会坐下。其他中央领导人也可紧急时调用。在延安这辆福特轿车,也是难得一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