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休假

假装是个文人

<p class="ql-block">  又快到新年、春节了,那是家人团聚的日子,想起了年轻在部队时第一次回家休假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  那一年,参军已5年了,毕业分到新单位,正赶上春节,第一次被批准回家休假,很是激动的。而家已经从晋南搬到了雁北,一个陌生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从批准休假的那一刻开始,急着采购,当时物资还显得有些匮乏,也不知道该给家里买些什么,父母在信里总讲什么都不缺,人回来即可,唯一提请注意的是那地方很冷,要多穿点……忘了都买了些什么东西,30斤大米是部队发的,一定要扛回去!</p> (照片为雁北一带古长城遗址,下同) <p class="ql-block">  已经5年没有见到父母亲,总想给他们一点惊奇,没有告诉具体的回家日期,悄悄地踏上了回家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参军前在山西晋南、中条山下,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工作,还是个国家三线建设项目,响当当的国有大企业:铁道部永济电机厂,距家也就100多公里,节假日坐公交车回家也算方便。参军后先在野战部队干了不到两年,再到北京学习,一直没有机会回家与父母团聚。期间由于对越自卫反击战,父亲在开战前一年调到了雁北,一个号称全晋之屏障、北方之门户,扼晋、冀、蒙之咽喉要道,有“北方锁钥”之称、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平时的家信中多少能感到父亲工作的忙碌、备战的紧张,还有那浓浓的火药味……母亲身体不太好,在寒区能适应吗? 妹妹的工作可心吗?弟弟在学校学习可好?与家人分离了5年,惦记的事情太多了。</p> <p class="ql-block">  火车到张家口,地名是熟悉的,环境是陌生的,有一年夏天部队演习路过此地,冬天却是另一番景色!只见窗外寒风萧瑟,上上下下的人们穿着臃肿的羊毛大衣,在雪地里移动着,白毛风吹起地面的雪粒,随风起舞,送邻座一个车上认识的女兵下车,雪吹到脸上多少有点针刺的感觉,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寒区,真冻、忒冷了。铁路道旁的树明显带着寒区的特点,都是树顶上一撮干枯的乱枝条,在寒风中瑟瑟抖动着。</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没有高铁,到站的时候已经晚上八点了,带上发的30斤大米,还有给父母、妹妹和弟弟的礼品,穿着军大衣,揣着激动、忐忑的心,忙着出站,那季节天黑的早,真不知道家在什么方向、怎么走。只知道家在机关的后院,找到父亲的单位也就找到了家!好在鼻子底下有张嘴,走一路、问一路。</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候表妹在家照顾父母亲,听见动静出门迎接,喊了一声“我哥回来了!”母亲掀起了门帘,今天回想起来,也和视频号里的镜头一样,真的很是感人,一家人急着接我身上背的东西,母亲和妹妹张罗着做饭,父亲只是一句“说一声去接一下多好!”,一扫路上的疲惫和忐忑。</p> <p class="ql-block">  休假的时间是有限的。那时候母亲还要天天上班,在家里一有机会问长问短,我也就常常和父母亲汇报自己这5年成长的历程。在坦克团里当打字员的经历、拉练内蒙时的惊险、坦克训练时的艰辛、实弹射击时的壮观,上军校的喜悦、学习时的快乐、入党时的欣慰、分配后的踏实……还有父亲战友去部队看我时的惊喜、在石家庄姑姑的关心、永济院里以及北京姐姐对我的鼓励和关照等,5年时间弹指一瞬间,象过电影一样,跟父母亲述说着自己点点滴滴。</p> <p class="ql-block">  父亲工作很忙,毕竟南线战事还没有停下来,北线仍处在战备之中,在家里也是来去匆匆,点个卯、几句话,似乎备战永远没有止步的时候。今天岁数大了,回忆起那段岁月,深感当地驻军的责任重大,如果北线开打,无疑他们在第一道防线、肩负着拱卫北京的重责,当地呈“W”形褶皱地形,是极好的预设战场,也是一个通往北京的隘口,一旦突破该防线,背后是一马平川,机械化部队所向披靡……</p> <p class="ql-block">  雁北很冷,极端最低气温-31.8℃,极地冷空气频繁南侵经过,形成偏北风,风力强劲,寒冷、干燥。春节期间出去转转、看看,冻得不行,父亲讲他们演习的时候,在户外15分钟冻得动作都迟钝了,部队发的四皮(大头鞋、羊皮大衣、皮帽子、皮手套)是地处高寒地区冬季服装的标配,尽管穿起来很沉,但在寒冬季节,也显得单薄。</p> 这两年电影《长津湖》里描写志愿军被冻死的镜头震撼人心,有的人不理解,因为他们没有感受到冷,那种刺骨的冷,透心的凉!今天,部队的装具在发展,寒区部队的服装也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轻便、保暖,利于作战。不再穿着厚厚的皮大衣,冲锋的时候太重、跑不起来。 <p class="ql-block">  父母亲也关心儿子的前途和个人问题,叮嘱着要努力工作,刻苦学习,不怕吃苦,遇到合适的女孩子也可以谈谈,典型的时代特色。</p><p class="ql-block">  之后,好像回雁北休假还有2次,再后来,家又搬了,离开了雁北。</p> <p class="ql-block">  再之后,在部队成了家,有了小孩,每年只要不遇上战备值班,都还是能回去休假和父母团聚,父母的思想比较传统,过年吗,儿子就应该在家里。以至于二十多年里,在爱人家过年也就2次,其他时间都回家陪父母。那是过年的味道,母亲和妹妹入乡随俗,既有冀南过年蒸包子的传统,也有晋南炸麻花、排叉的习惯,到了雁北增加了过年必须买猪头的风俗,否则当地人认为这不是年。我负责打扫卫生和采购,冰箱里一定塞的满满的才肯罢休,否则总有点内疚。大年三十围在一起包饺子,往饺子里包硬币是传统习俗,期待吃出硬币的人来年就会财源广进,交好运,起码父母亲是单独给红包的;大年初二小妹回娘家,一家人其乐融融,都是最开心的保留节目,尤其是有了第三代之后,父亲当娃娃司令看小孩,母亲总指挥安排这个擀饺子皮、那个调馅,孙子辈这个喊、那个叫,过年的气氛。磕头拜年给压岁钱,三个小家伙出其不意总能给一家人带来不尽的欢快和笑声,父母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欣慰。</p> 再再之后,父母离休了,有时间在北京待上一阵子,从一开始住二三个月,到后来住半年、住一年,在北京过年他们认为没有年味,没有亲朋好友的拜年,没有战友间的寒暄,没有年前的忙碌,也没有过年时的喧嚣,城市大了年味少了。父母还是喜欢在自己家里过年,每年回家过年那是必须的,没有条件的。 <p class="ql-block">  再再再之后,父母老了、病了、走了……</p> 之后,没有了以往的年,没有了探亲休假!<br> <p class="ql-block"> 搜集到的父母的印迹,保存着家里遗留下来那个时代的炮弹壳。</p> <p class="ql-block">  2018年,父母的老房子改造,姊妹们按照当地政府的要求,相约回去办理手续,房子还是那个房子,但家没有了,也没有了魂......</p> 小院里种了一棵石榴树,还有丝瓜...... <p class="ql-block">  当下短视频非常活跃。视频号上常看到描述在外服役的儿子悄悄回家休假,给父母亲一个惊喜,让人泪目……,看一次,激动一次。</p><p class="ql-block"> 忘了是谁说的:人生幸福无非四件事,一是睡在自家的床上,二是吃父母做的饭菜,三是听爱人讲情话,四是跟孩子做游戏。这四件事,吃父母做的饭菜,最容易,也最先失去。</p> 小院的厨房...... <p class="ql-block">  庭前花谢了,行云散后,物是人非。唯有一襟清泪,凭阑洒遍残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