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小语的路上(十一)

阳光.绿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为进一步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深入强化温泉小学123活力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为老师们提供学习的机会和交流的平台,按照学校的计划安排,本周是语数外三个学科示范课活动周。刚刚过去的40分钟,由我们学校名师工作室语文学科主持人小初老师为大家展示了《少年中国说》这一课例,这堂课,学生学得专心,老师教得用心,我们也听得倾心。感觉意犹未尽,热血沸腾。我想,这应该就是我们语文教学最美的模样。</p><p class="ql-block">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当时的中国饱经沧桑、风雨飘摇,梁启超先生以他的一支有力之笔饱蘸激情写下了慷慨激昂的热血之歌,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课文节选的这部分以整齐的句式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激励中国少年奋发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在教学中,小初老师紧扣这一文本内容和语言文字特点,充分采用“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激情、质疑探究、相机点拨、资料助学”等教学策略,突出“理解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关系”这一教学重点,突破“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教学难点,整堂课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纵观全程,既有许多可圈可点的预设,又有频频显现的精彩生成。作为一个看课人,我总试着走进执教者的内心,去一探他执教的理念和设计的精髓,今天的这堂课我想小初老师大抵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一、基于“语文要素”的充分落实</p><p class="ql-block">什么是语文要素?“语文要素”应该理解为“语文学习要素”。既包括语文知识,也包括语文能力,还包括语文学习的方法和习惯,简单地说,“语文要素”包含的是语文“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内容。语文要素应该是与学段学习内容和目标相对应的,但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检测性。我们也可以将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理解为单元重点学习目标。从三年级开始,我们的语文教材每组课文之前都有专门的单元导读,单元导读含“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部分,人文主题是语文要素得以表现的内容,语文要素是人文主题赖以存在的形式,两者是一体两面,双线并进,互融共生。落实语文要素是教学重点和关键。本单元第一项语文要素是: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中,小初老师是这样渗透落实这项语文要素的:上课伊始,她引导学生从题入手,理解“说”这一文体,教师不是生硬的灌输“说”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而是引导学生参考古人经常会采用“说”字来作为题目,比如我们最熟悉的《爱莲说》,还有《师说》《马说》《捕蛇者说》等资料,让学生认知“说”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既而轻松懂得“说”就是“论”。紧接着又抛出“本文作者是谁?”这一问题,教师要求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查资料,在学生反馈回答不全的情况下,教师及时现场进行资料补充,瞬间让孩子们轻松地了解了作者的相关信息。由于这篇文章所处的背景时代于当今的孩子来说相对久远和陌生,在“精读感悟”环节,为了让学生很好地理解“少年中国”、“作者为什么认为振兴中国的责任全在少年?”以及“为什么要用少年来比喻中国?”等等,小初老师不是进行苍白的讲述,而是相机还原补充了《少年中国说》原文资料,并结合当时的背景,让学生重温1840年后中国那段屈辱的历史,通过丰厚的资料补白,拉近学生与时代的距离,与文本的距离,在不经意中,学生便悄然走进了梁启超先生的内心世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充分感受到作者当时的悲愤及对中国少年和少年中国的热切期盼。“如梁启超先生所愿,崭新的少年中国正在不断成长壮大!”这是小初老师教学接近尾声时的设计,在播放了《厉害了我的国》视频资料后,学生不禁热血沸腾,此刻无须更多的语言,不必反复地说教,一颗“爱国”的种子已经悄然埋下。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就这样互融共生。从初入新课到课终散场,自始至终小初老师一直将如何“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语文要素落实得不折不扣。如果说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及能力是一张网,那每一个学段中的每一项语文要素就是网上的绳结,每个绳结相对独立却又互相关联,只有绳结打牢了,语文综合素养之网才能结实牢固,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夯实和提高。</p><p class="ql-block"> 二、基于“123课堂教学模式”的充分运用</p><p class="ql-block">“123”健康课堂教学模式,即“一条主线,两翼驱动,三大环节”。一条主线——“读”;两翼驱动——以“导”和“评”两大机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驱动学生的主体功能;三大环节是“初读感知——精读感悟——展读延伸”。根据123活力课堂教学模式,小初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她的教学流程有五个板块:初识文体-走近作者-初读感知-精读感悟-展读延伸,这样的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在初读感知环节,她落实了三项任务,一是扫清字词障碍,二是读通读顺句子,三是读懂句子大意,从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到读得连贯,直至能根据老师提供的意思快速说出对应的句子,每一次的读都有针对性、目的性。在学法指导上,小初老师鼓励学生运用工具书、搜集资料等方法初步解决字词及简单的问题,并汇报交流。学生的内驱力得以激发,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初读感知的过程其实是夯实基础的过程,为接下来的精读感悟助力蓄能。让我们再来看看“精读感悟”环节,小初老师首先质疑问难:作者梁启超先生想借这篇文章表达一个什么观点?带领学生再次走进文本,学生很快便得出“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这一答案,教师趁机追问:梁启超先生寄予了少年怎样的希望?引导紧扣“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这些关键词,采用小组读、师生共读的方式,读中品,读中思,充分认识强国富民的责任全在中华少年,并探究“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一教学难点。有怎样的少年,就有怎样的中国!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反复吟诵中,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少年中国的前程如何?作者是怎样通过象征的手法来表现少年中国未来的光辉前景。这也是精读感悟环节需要落实的重点,教师巧妙地选择其中一些事物举例说明,开启学生思路,让学生想象“红日、乳虎”的模样,从而体会少年中国的无限朝气与巨大声威。全过程没有灌输,没有填鸭,只有鼓励和唤醒,只有心与心的碰撞,情与情的交融。最后是展读延伸环节,这里的“展”是拓展、扩展的意思。以“文本”为基点,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文本”的特点既科学又巧妙地将课堂阅读向课外拓展延伸,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增强语文素养,让语文课程的内涵更加丰富。小初老师设计了说一说的环节:分享百年来,在强国梦想的激励下,涌现出大量的优秀人物的事迹。利用多媒体播放激动人心的视频,感受少年中国如今的繁荣与强大。学生的内心情感再次升温,终于在最后的师生对读“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释放、爆发,这给本节课画上了浓墨重彩的句号。</p><p class="ql-block"> 总之,今天的这节课,给了我们这些启发:</p><p class="ql-block">1、 做到精心备课,课前准备充分。</p><p class="ql-block">2、 紧紧围绕“语文要素”,组织、开展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3、 充分落实“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的互融共生。</p><p class="ql-block">4、 充分运用“123活力课堂教学模式”。</p><p class="ql-block">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也给我留下了这些思考:1、如何把握“讲”和“学”的黄金分割?(老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探究的少)2、如何深入落实生本课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3、在班额大的情况下,如何面向全体,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4、如何完善课堂评价,激发学生的自信和学习热情?</p><p class="ql-block"> 追求教学的完美永远在路上⋯⋯</p>

语文

少年

学生

要素

教学

小初

老师

中国

精读

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