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突发公共事件心理危机干预策略</b></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EAP学院 陈红</div></h1><h3 style="text-align: left;">一、疫情后的一般心理反应<br>一般经历突发事件后会出现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胃部不适、恶心、腹泻、头痛、疲乏、入睡困难等身体反应,心理反应的表现复杂多样。<br>1.有些人变得心烦意乱,紧张焦虑,容易发火,指责抱怨、愤怒,甚至行为失控<br>2.有些人会感到孤立无助,悲痛欲绝、沮丧无望<br>3.有些人变得注意力不集中,照顾不好自己和家人,弄不清楚时间和地点<br>4.有些人会出现茫然失措、行为笨拙<br>5.有些人会在灾难过去后仍然反复回想灾难的场景,甚至睡觉都会被噩梦惊醒。<br>6.有些人还可能借酒浇愁、吸烟增加,甚至服食毒品以缓解痛苦。<br>二、心理危机干预的原则<br>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应该与整体救灾工作结合起来,以促进社会稳定为前提,要根据整体救灾工作的部署,及时调整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重点。<br>心理危机干预活动一旦进行,应该采取措施确保干预活动得到完整的开展,避免再次创伤。<br>对有不同需要的受灾人群应综合应用干预技术,实施分类干预,针对受助者当时的问题提供个性化帮助,严格保护受助者的个人隐私,不随便向第三者透露受助者个人信息。<br>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心理危机干预,明确心理危机干预是医疗救援工作中的一部分,不是“万能钥匙”<br>三、如何看待危机干预<br>危机反应对大部分人来说无论在程度上或者时间方面,都不会带来生活上永久或极端的影响,需要的只是有时间去恢复对现状和生活的信心,加上亲友间的体谅和支持,能逐步恢复。但如果心理危机过强,持续时间过长,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出现非常时期的非理性行为。<br>对个人而言,轻则危害个人健康,增加患病的可能,重则出现攻击性和精神损害<br>对社会而言,会引发更大范围的社会秩序混乱,冲击和妨碍正常的社会生活。<br>四、心理危机干预的目的<br>1.避免自伤或伤及他人<br>2.恢复心理平衡与动力<br>心理学领域中,危机干预指对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下的个人采取明确有效措施,使之最终战胜危机,重新适应生活。<br>五、心理危机干预的组成要素<br>任何突发事件的干预原则都是协助政府稳定秩序,其主要有以下三部分组成:<br>1.领导职责:政府牵头成立心理危机干预和预防领导小组,干预工作的开展应在领导小组指导下进行。<br>领导小组筹备委员会方案:<br>(1)主任委员:卫生或疾控部门担任<br>(2)副主任委员:高校、精神卫生机构、教育局、公安局、妇联、广电、团市委<br>(3)秘书长、副秘书长: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心理危机干预机构<br>(4)委员:专业机构代表、专家、相关非政府组织代表等<br>2.专业领域: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应该在卫生行政部门的指挥下,服从统一的指挥,承担相应的职责。<br>急性期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的组建应当以受灾当地的精神卫生机构的精神科医生为主,精神科护士、心理咨询师、社会工作者为辅。组成心理危机干预队伍进行紧急培训后,可即刻投入抗震救灾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br>3.其他部门支持:利用媒体资源宣传心理应激和精神健康知识,动员当地政府、援救、医务人员等接受培训,让他们参与心理援助活动。<br>六、心理危机干预的对象及时限<br>干预重点应从第一级人群开始,逐步扩展,一般性宣传教育要覆盖到四级人群。<br>第一级 亲历灾难的幸存者,如死难者家属、伤员、幸存者<br>第二级 灾难现场的目击者(包括救援者),如目击灾难发生的灾民、现场指挥<br>救护人员(消防、武警官兵、医疗救护人员、其他救护人员)<br>第三级 与第一级、第二级人群有关的人,如幸存者和目击者的亲人等。<br>第四级 后方救援人员、灾难发生后在灾区开展服务的人员或志愿者。<br>干预分类:<br>即时干预 危机前干预(1到2天后) 危机中干预(一周至两周后) 危机后干预(1至2个月后开始)<br>七、心理危机的反应<br>当个体面对危机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一般危机反应会维持6——8周(三个月内),危机反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br>1.生理方面:肠胃不适、腹泻、食欲下降、头痛、疲乏、失眠、做噩梦、易惊吓、感觉呼吸困难或窒息、哽塞感、肌肉紧张等。<br>2.情绪方面:常出现害怕、焦虑、恐惧怀疑不信任沮丧忧郁悲伤易怒绝望无助麻木否认孤独紧张不安愤怒烦躁自责过分敏感或警觉、无法放松、持续担忧、担心家人健康,害怕染病、怕死等<br>3.认知方面: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无法做决定、健忘、效率降低、不能把思想从危机事件上转移等。<br>4.行为方面:呈现反复洗手、反复消毒、社交退缩、逃避与疏离,不敢出门、害怕见人、暴饮暴食、容易自责或怪罪他人、不易信任他人等。<br>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筛查<br>下面问题常常可以提示有PTSD的可能:<br>你是否回避到某些地方、见某些人或参加某些活动,以免提醒你会想起创伤的经历?()<br>你是否对曾经重要的或感兴趣的活动失去兴趣?()<br>你是否感到与其他人在情感上有距离或感到孤独?()<br>你是否很难感到被爱或对别人表示爱?()<br>你是否感到对未来做计划根本没意思?()<br>你是否比往常更难以入睡或保持熟睡?()<br>你是否变得特别敏感,或易于被周围平常的声音或动作所惊吓?()<br>说明:如果一个人有4条或以上问题回答“是”,可能有PTSD。有研究显示,经受创伤的个体中,4条或4条以上回答“是”的人71%诊断为PTSD,4条以下回答“是”的人98%达不到诊断标准。<br>九:重大心理危机干预(团体辅导)——心理急救<br>1.开宗明义:自我介绍、明确活动目的与宗旨、规则(保密、不接手机、尊重、不离开)、活动步骤、轮流发言<br>2.还原重现:从行为、情绪、认知、身体四个方面归纳写出来,照顾每个人的感受。<br>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件事的,知道这件事的感受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反应?<br>3.机会教育:利用现场情况发生的机会,趁机施行教育,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影响。<br>4.行动计划:这几天你们是怎么过来的,都做了些什么?接下来还会做什么,可能对自己有帮助?<br>5.急救意义:这件事对我们有什么提示,从这件事我们学到了什么?<br>结束:大家将手放在一起,重提规则(保密),做些承诺(有什么反应,可打电话等)<br>十、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流程<br>1.评估所涉人群<br>2.评估伤害程度<br>3.评估社会危害性<br>围绕所确定的问题来把握倾听并应用同情、理解、真诚、接纳及尊重等技术<br>确定问题——保证求助者安全——给予支持——验证变通方式——多种思维方式——制订计划——得到承诺<br>十一、灾后的心理创伤<br>急性应激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其他常见临床表现<br>三大症状:再体验—警觉水平增高—回避行为<br>特别说明:这三大类症状常常在创伤后数天或数周出现,一般不会超过事件发生后的六个月,极少数人也可能在更晚的时候出现,如果个体在经历或目睹暴力后出现上述症状,应该高度警惕可能患有PTSD,此时可根据上述某些症状的个体可能达不到PTSD的诊断标准(如只有两组或一组症状),依然可以做为疑似病例进行干预或治疗。<br>十二、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模式<br>01.早期干预<br>鼓励患者冷静面对痛苦经历,表达相关情绪体验,帮助患者调整情绪反应到接近正常水平。<br>02.心理晤谈<br>通过系统地交谈来减轻压力的方法,按不同人群分组,个别或集体进行,自愿参加。<br>心理晤谈过程:<br>第一期 介绍期 第二期 事实期 第三期 感受期 第四期 症状期<br>第五期 辅导期 第六期 恢复期<br>说明:心理晤谈的整个过程需2小时左右,非常场合操作时可以将第二、三、四期合并进行;严重事件后数周或数月内进行随访。<br>03.稳定技术<br>如保险箱一样,为患者提供长期的治疗效果跟踪,确保其情绪或压力状态持续保持正常水平。<br>十三、PTSD的常用治疗技术<br>1.最重要部分是处理创伤性的记忆和与这些体验相关的想法和信念。(心理治疗)<br>2.包括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的使用,有些难治性的或有共病的PTSD患者,还要使用相应的其他药物如心境稳定剂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药物治疗)<br>3.认知行为疗法 暴露疗法 系统脱敏疗法 眼动脱敏疗法<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公共危机事件引发心理问题的应对策略</b></h1><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EAP学院 沈大荣</div>一、危机是什么<br>(一)重大压力事件,具有突发性,往往难以预测甚至威胁生命。重大压力事件粉类:<br>1.公共危机事件:会对公众安全健康造成明显影响的自然灾害和重大社会事件(地震、火灾、水灾、雪灾、新冠和战争等)<br>2.个人危机事件:导致个人陷入痛苦、恐慌、绝望等急性心理失衡状态的种种原因(失去亲人、疾病、失业、破产、家庭矛盾、人际矛盾、被监禁等)<br>3.黑天鹅事件:形容小概率、难预测的突发风险<br>4.灰犀牛事件:形容大概率、可预测、波及范围大的风险<br>恐怖应对(无法进行预知训练的黑天鹅)恐怖袭击、爆炸威胁、劫机事件、暴力劫车、绑架人质,危机其实离我们不远。<br>(二)危机引发的心理问题<br>概念:当个体面对危机事件时会产生一系列身心反应,主要表现在生理、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br>躯体:噩梦、失眠、心慌、呼吸困难等<br>情绪:焦虑、恐惧、无助、烦躁、恐惧等<br>认知:注意力狭窄、健忘、效能低、高警觉等<br>行为:退缩、沉溺某种行为、自责、埋怨等<br>持续时间:心理危机反应一般会持续6——8周<br>四个阶段:冲击期、防御期、解决期、成长期<br>(三)心理危机的后果<br>心理危机是人生中的一段生活经历,每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可能经历一些危机事件。由于各种原因(如处理危机方法的不同、个体差异等),结果也就不同,一般会有四种结果:<br>1.顺利度过危机,并学会了处理危机的方法<br>2.度过了危机但留下心理创伤,影响今后的社会适应<br>3.经不住强烈的刺激而自伤自毁<br>4.因危机而出现严重心理障碍<br></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自杀倾向的筛查</div>1.自杀想法的表露(谈起自己想死的愿望和决心,或在日记、绘画中流露出来)<br>2.总是和别人谈到死亡话题或想到死亡的事情<br>3.谈论绝望感、无助感或人生无价值感<br>4.谈论明确的自杀计划<br>5.分配个人财产或安排后事(无缘无故收拾东西,向人道谢、告别、归还所借物品、赠送纪念品等)<br>6.大胆尝试可能导致死亡的冒险行为<br>7.大量饮酒<br>8.行为咄咄逼人,或突然出现镇静<br>9.突然地、出乎意料地由悲伤情绪转化为平和安详,甚至表现出愉快的样子<br>10.专心琢磨自杀方法,寻找实施自杀的有关信息(如通过互联网),寻找自杀的手段或工具(刀枪、绳索、药品等)<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心理危机介入分期与工作重点</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即刻(1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2天后(2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2周后(3期)</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2个月后(4期)</h3><div>危机事件集体晤谈法:<br>简介:<br>一种支持性的团体治疗方法<br>主要针对遭受危机事件影响的群体<br>围绕着危机事件,通过结构化的问题,在团体小组内,引导大家公开讨论内心感受,获得支持和安慰,从而消解在心理上的创伤体验<br>可以筛查出高危人群,从而进行针对性的干预工作<br>使用时间:危机事件发生后的24-48小时之间<br>每次集体晤谈,持续时间约为2.5-3小时<br></div> <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心理素养</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薛莹</b></div></h1><h3>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认知</h3><h3>公共危机事件:<br>1.自然灾害(地震等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台风等)<br>2.事故灾害(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火灾、核辐射、环境污染等)<br>3.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食物安全、职业危害等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br>4.社会安全事件(危及公共安全的刑事事件、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br>二、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个体心理和群体心理<br>个体心理:<br>1.突发公共危机时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是一种应激的预警情绪<br>2.适量的“负面情绪”,是生命启动的自我保护功能<br>3.不求助,不施助<br>4.受保护而不觉得被保护<br>群体心理:<br>1.社会助长效应<br>2.社会致弱效应<br>3.社会惰化效应<br>4.社会趋同效应<br>5.从众效应</h3><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