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良的美篇

王建良

<p class="ql-block"> 秋色无边日日新</p><p class="ql-block"> 飞狐</p><p class="ql-block"> 二O二二年十月十八日,暖阳高照,天朗气清,天色瓦蓝,无一片闲云。老婆说今个天真好,出去转转吧!于是便驾车出游。</p> <p class="ql-block">  两人出游,又都是几近古稀的老人,苍颜白发,腿笨步缓,免不了情趣淡然。 于是便约上朋友郭先生也带上老婆一块去。四人同行,便兴致满满,一路谈笑风生,多了许多热闹。朋友郭先生小我一岁,官高一级,但为人诚实,随和,言行低调,从无官架官腔,很受人尊重。官场厮混数十年,我们虽无一起塔班子工作过,但也从初识相认,发展到熟识相交,再发展为至诚好友。朋友坐上车问我往哪里去?我说去峪里吧,疫情管控怪严,不能出县。去峪里赏红叶,摘柿子,游东山底古村落呗!</p> <p class="ql-block">  峪里之名,字含其义。峪,山谷也。位于新安县北部黄河岸边,黛眉山麓脚下,与渑池县毗邻。驾车去峪里,走242省道,此道贯穿新安南北,为交通大动脉,路况很好。路上,郭先生兴致勃勃,吹起了随身携带的葫芦丝长管乐器。那丝管发出的乐音挺悠场悦耳,但乐调可不咋着,在嗑嗑绊绊的乐音中能听得出曲味,初学吗,敢于亮吹也需胆量吗!</p> <p class="ql-block">  去峪里的路上,秋色无边,一路风景。深秋时,连绵起伏的山峦,飘逸着淡淡的云烟。漫山遍野的繁树杂木,象支支彩笔在风的舞动下,绘出一幅幅壮丽的五彩画卷。苍翠的松柏林间,飘起一片片红云,那是顽强植根于乱石岩缝,杂木野草中的黄栌,在深秋的风寒中,迎情染霜,一夜流红。也有山坡路边的杨树,不甘寂寞,不乐于逊色,竞摇晃着高高的身躯,把自己的每一片绿叶摇成了金黄。</p><p class="ql-block"> 说句实在话,新安的红叶并不多,也不扬名。但也有几处相当不错。如荆紫山,寺坡山,面积不大,但较为集中,绿树红叶相间,也十分的壮观。没想到快到峪里的路上,有几座山坡也有漫山遍野的红叶,尽染层林,一处碧绿,一处嫣红,一处金黄,一处姹紫。数次停车赏景拍照,亲近大自然的心情,岂能用乐乎乐乎一词表达得了!</p> <p class="ql-block">  车入峪里境,先从山顶过涵洞,再绕一林木繁荫的山坡,绕行于蜿蜒曲折的山路下行,直达黄河岸边。天来之水被下游小浪底大坝拦截,形成数十公里的水面,有智者为其取名——万山湖。湖面宽阔,可谓碧水映天,翠岛珠连,湾湾相望,水鸟嬉飞。沿河岸西行,跨一大桥后便停车于一柿树林边。人进柿林,但见棵棵柿树枝枝柿红。因是晚秋,柿叶落疏,那柿果裸挂枝头,一粒粒,一串串在明媚的秋阳之下,闪着金黄色的亮光,在和畅惠风之中摇曳着舞步,晃头晃脑向远来的客人微笑。</p> <p class="ql-block">  最开心的应是她们,在柿园中轻轻摘果,甜甜微笑,忘不了拍照留下靓丽身影。柿园里最诱人的是那红透,熟软的柿果,也叫烘柿,那硕大如拳的烘柿,在阳光下,风雨中自然成熟。透着亮色。每一棵柿树枝头,随枝可见,随手可摘。拿在手里硬中有软,皮润如脂又极有弹性,轻轻的咬一口,甜蜜的汁液入喉,甘冽清爽,沁人心脾。果园的主人年过古稀,身板硬朗,非常好客,不停地劝说我们:“摘烘柿吃吧,多着哩,不要钱。这是最好的牛心柿,果大无核,味甜汁多,可好吃了”。他说的是实在活。常说峪里有三宝,其一就有柿饼。那最好的柿饼就是用牛心柿做出的。另外两宝应是在黄河滩涂种的花生和红箩卜。那花生白白胖胖,籽粒饱满,生吃熟吃都是口口留香。那红箩卜色泽鲜亮,粗细长短匀称。尤其怪的是其他地方出产的红箩卜有黄心,内还有一筋,吃着硬邦邦的,口感也不好。唯有峪里红箩卜,无黄心,也无筋,生吃脆甜,生津止渴,熟吃筋道,滋补养颜。</p> <p class="ql-block">  离开柿树果园,买了近百斤柿果,装入车。载着喜悦与收获来到东山底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  闲步入村,便见家家户户墙外,挂着串串去了皮的柿果。如一串串小灯笼,引入注目。一股浓郁的乡村生活气息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在一破蔽不堪的房前驻足,凝望木门上额的一块青石匾额,上书三字。看了半天,也没看懂。这时一农妇过来,我问她这门额上的三个字是啥字,她说:“我在这住了几十年,也不知道是啥字。那仨字文革时被红卫兵用锤子敲砸毁了,这儿的人都没看懂”。一会郭先生也到此,也看了半天没看懂,字不知读音,就更不知其意了。我们俩个琢磨了好长时间,才形成共识,三个字可确定两个,即:清,汽”,那右边首字楞是没认出。游玩回来第二天,郭先生发微信给我,说:“那个字读绕”。匾额上的字是繁体字,“繞,遶”,“清”‘是清风,清净,也寓意清朝‘。那“汽”与“气”同意。古人认为汽有水可眼观手摸感觉的到。“气”则无色无形。看不见,摸不着。“绕清汽”即院内环绕清新汽流”,意为环绕紫气,吉祥如意。郭先生真是用心之人。</p> <p class="ql-block">这个门上的匾额是木质,上窗下门一体,中间留空雕刻二字,今仍清晰可认即“康宁”。院内青瓦房,土坯墙。瓦房多为双层结构,这在豫西地区并不多见。我问一直跟在我们身后的那个农妇:“这房屋建于何时,房主是谁?”她笑着回答“我也不知道,只听说这房子的主人可有本事,建的房子可多,你们进的这个院是西院,还有俩院在东边。不知啥原因,这院的主人慢慢绝户,是一个姓王的好心人给他家最后一人死后,办理后事,就接管房屋住下”。听她一席话,望着院内地蒿草,不觉感慨人生的凄凉与悲哀。这房的主人勤劳一生,节衣缩食,积累财富盖起这土坯瓦房数间,却不能传世享用,成后来雀巢鸠占,再到现在凋零破蔽,不待时日就会墙倒屋塌。唉!时光荏苒,物是人非,人生一世,创造的一切,究竟为了什么?</p><p class="ql-block"> 东山底古村落,是我见到的所有古村落中,规模最小的。但也是最典型特殊,让人难忘的一个。因那小青瓦,因那排列有序的木檩条,还有那黄土坯墙,都是小时所见,所做,所住的见证,也最能勾引对起童年时光的怀恋。</p> <p class="ql-block">用土坯砌筑的房墙,终于经不住岁月流年的风浸雨蚀,危危可倾。</p> <p class="ql-block">这墙体上的一个个方型小窝是做啥用的,你猜吧!我刚看到也费思多想,不知用途,后来询问才明白,但不告诉你。对不起,你能猜得着,说明你也和我一样,苍颜白发了。</p> <p class="ql-block">  东山底古村落面积不大,主要集中三院。多是土坯墙,灰瓦顶,除门额挂匾题字外,少有砖,石,木雕刻。说明在这深山之中,出无路,行无车,老百姓深居简出,能走出大山的没几人。而能建起这样的双层瓦房,门额挂匾,并书雅字。寄意祝福,也说明古房屋的原始主人一定是富商或官宦。也一定是乡绅,受村中百姓倍崇。</p><p class="ql-block"> 二O二年十月未闲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