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昌宁“茶故事”】有一种茶的味道叫做“家”

Henry

<p class="ql-block">晚秋是百草凋零、落木萧萧的时节,但在“彩云之南”的保山市昌宁县田园镇达仁社区,却依然是一派风物骀荡、宛如春色的景象:千山万壑的树木翠色不减,阳光不炽、微风不燥,陂池漾波、溪流潺潺,村落屋舍零星散落分布,远远望去,仿佛一卷自然天成的青碧山水画。座座碧山连绵起伏之间,是一块块整齐标准的茶园,农人们在茶地里除草、整地、劳作,为来年的一季春茶忙碌着、准备着,而昌宁“地道茶人”鲁正的“清水茶社”便坐落在这翠微与茶园之间。</p> <p class="ql-block">达仁标准化茶茶园</p> <p class="ql-block">清水茶社</p> <p class="ql-block">我与鲁正十年前便认识了,那时我在素有昌宁“小西藏”之称的珠街乡工作,鲁正作为新农村工作队队员被下派到该乡的比此村驻村一年,期间我俩多有工作上的往来交集。鲁正和我年龄相仿,都是85年生人,他比我长半岁。不知不觉中,弹指十年过去了,没想到再次相见是在他家的茶社,而令我诧异和惊奇的还远不只这些。</p> <p class="ql-block">鲁正家的茶社位于达仁社区长岭岗村民小组,是在他老家的宅基地上建盖的,离昌宁县城30公里左右。这里处于昌宁漭水镇、温泉镇和凤庆县大寺乡之间。说是茶社,也是茶厂,亦是“家”,对外挂牌称作“昌宁云韵商贸有限公司”,主营普洱茶、红茶、高端古树红、精致烘青绿茶等。</p> <p class="ql-block">阔别多年,亦是旧识,坐而叙旧,茶是不可或缺的,饮茶亦是理所当然的环节。我们一边品茗一边畅谈,说得多的自然是当年工作的艰辛不易与这些年的过往经历,而我对他却有了重新的认识,那就是他不知怎地竟然变成了一个对达仁当地茶叶了如指掌并如数家珍的“茶专家”。</p> <p class="ql-block">鲁正家的茶厂占地有1100平方米,我去到时,厂房大门门楣上方还悬挂着“热烈欢迎怒江州福贡县领导及茶人同行到本茶厂指导”的横幅,我问他这是为何,他说是前段时间福贡县组织的考察团到这里来考察茶叶原料和生产工艺。我说之前认识你的时候并不知你做茶叶呢。他说自己真正入行也就3年多。我惊异的是为何这么短的时间,他在经营茶叶方面竟能达到如此的高度和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茶厂接待外地考察团</p> <p class="ql-block">在茶厂的茶室里,我品尝到了他家生产的野生红、晒青、生普等,言谈之间我才得知,原来他生在一个“茶叶世家”。以此之故,之前我心中的种种疑问与不解也就烟消云散、冰涣雪融了。鲁正说,他的爷爷就是一名茶叶工人,年轻时曾在昌宁老茶厂工作过,是茶叶生产技术员,他制作红茶的技艺在当时颇有名气、远近皆知。</p> <p class="ql-block">1958年,昌宁茶厂建成后不久,鲁正的爷爷因打小就自学过红茶制作,被招成了厂里的第一批工人。老人家当时在厂里主要负责茶叶烘制,一个人要管理7、8个“烘笼”。这“烘笼”由竹篾编成,是一种烘制茶叶的原始工具,将茶叶装在“烘笼”中,置于加热的碳炉上,可以蒸发茶叶内多余水分,起到热化、构香的作用。这是一门技术活,全靠眼看、手摸、鼻闻来判断火候,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才能熟练掌握。那个时代,生产力很低,茶厂进行生产没有电力可用,茶叶揉捻还需借助流水带动水轮机转动产生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谈及爷爷过往制茶的历史,鲁正的崇敬感佩之情溢于言表。他说,爷爷今年已经81岁了,但依然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上山下坡如履平地,如今到林中找野生菌、套野生蜂便是他的日常生活,我们在这里吃茶聊天,指不定爷爷就在哪处山林里忙活着。</p> <p class="ql-block">我问他,爷爷是不是做了一辈子茶。他说,爷爷在茶厂干了几年后,便回家结婚;为了照顾家里,就转行做了乡村医生,当时还徒步往返上百公里到本县的湾甸乡拜师学艺;除此之外,竹编也是爷爷的绝活,比如晒茶用的笪笆就是他自己编的。</p> <p class="ql-block">我为鲁正爷爷的过早转行感到有点可惜。还好,老人家把自己的所学传给了后辈。</p> <p class="ql-block">爷爷(左二)教做茶</p> <p class="ql-block">“你父亲也做茶吗?”我问到。</p><p class="ql-block">“父亲最早跟爷爷学做红茶,后来昌宁引进了‘云抗10号’,他便自己摸索学做绿茶,因为这种茶叶品种适宜做成烘青绿茶,然后他还办过茶厂,就是达仁长岭岗老茶厂,做了几年之后,因为经营方面的问题又把茶厂转卖给了别人。”鲁正毫不隐晦地对我说。</p> <p class="ql-block">“云抗10号”,这不就是杨善洲老书记当时指导昌宁大力发展茶产业时推广的品种么?听着鲁正的介绍,我不禁心生感慨,感慨那个时候昌宁人民热火朝天地挖茶地、开茶园、种茶树的生产劲头,正是得益于那时的努力,才成就了昌宁今天“千年茶乡”的美名。</p> <p class="ql-block">鲁正的父亲名叫鲁光稳,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他二十二、三岁时,便一边作木工活一边学起了做茶的手艺。后来,为养家糊口,鲁光稳开始从事开拖拉机搞货运的营生。当时达仁的经济发展较为落后,公路全是土路,路况很差,开手扶式拖拉机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加之当时商品经济不发达,人们手中的余钱很少,有时拉完货物,货主却付不出现钱,长此以往是难以为继的。那时,土地刚刚联产承包到户,鲁光稳钟情于茶,也想多种点茶,进而发展茶产业。通过艰苦努力,几年下来,他在自家附近发展了近百亩茶园,成为村里数一数二的种茶大户,同时他还是中共党员,也是当地最先推广“云抗10号”茶叶品种的带头人。</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达仁有5、6家茶叶加工厂,全部为集体经营。当时,搞集体经济体制改革,一些集体所有制的茶厂陆续转为民营。当时,村里的干部找到鲁光稳,请他接手长岭岗老茶厂,并说可以在转卖价格上给予一定优惠。1992年,鲁光稳开始承包长岭岗老茶厂,1993年买断经营权,1995年又正式将茶厂买了过来,直到2000年将茶厂转卖掉。这几年间,鲁光稳将当地茶叶的鲜叶收购价格提高了一大截,这也让当地人看到了依靠种茶致富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鲁正说,父亲当时把茶厂买来时,自己已读小学三、四年级,每当春茶开采之时,也是家里最忙的时候,长岭岗社的茶农都把鲜叶送到厂里来加工,甚至凤庆县大寺乡平河村的茶农也都运鲜叶来卖,这也许和父亲做生意讲诚信不无关系。父亲从来不欠农户鲜叶款,出现资金周转不灵时,情愿贷款,也要及时将款付清。</p> <p class="ql-block">当时的春茶采摘季节,鲁光稳的茶厂要雇10多个短工才忙得过来。由于当时交通、通讯不便,茶厂制好的茶只是运到二、三十公里外的达丙街售卖。运输茶叶时,鲁光稳又干回了“老本行”,自己亲自开拖拉机,但还得带上两个人随行,主要是因为路况较差,需要随时下去推车或是拿着撬棍清理路障。在鲁正记忆中,父亲拉茶叶开坏的拖拉机总共有11辆之多。</p> <p class="ql-block">后来,因成品茶卖出去后,款项无法回收,鲁光稳的茶厂出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每次去要账,买茶的人都有这样那样的借口,或是有特殊情况,抑或家里有具体困难;鲁光稳看在眼里,加之又多是些熟人,于心不忍,便没有再继续催账,索性将茶厂一卖了之,回到家中专心打理自家茶园。</p> <p class="ql-block">茶厂大门外的茶园</p> <p class="ql-block">鲁正说,父亲在标准化茶园建设方面在达仁社区算得上是标杆,政府时常组织人员到家里的茶园来开茶叶生产现场会,电视或报纸上也经常报道。</p> <p class="ql-block">鲁光稳放弃经营茶厂后,除了搞茶园建设,每年只是出售茶叶鲜叶,有时也找茶所代为加工。在父亲的熏陶下,2014年,鲁正也开始逐步学起了种茶、茶叶经营。</p> <p class="ql-block">“现在这个茶厂是什么时候创立的?”我问鲁正。</p><p class="ql-block">“这个新茶厂是2019年建起的,说来也巧,当时我在玩微信时,随便照了几张家里茶园、茶叶的照片传到朋友圈,没想到过了没多久就有人来问,说这茶还不错。当时我恍然大悟,觉得自己家有条件、有基础,也有上好的原料,加之也有人认可,客户不成问题,从事茶叶生产经营大有可为。”</p> <p class="ql-block">就在那年,鲁光稳准备翻盖一下老家的房子,鲁正给父亲说盖房子还不如直接建一个茶厂,这个想法得到了家里人的认可。说干就干,不久之后,茶厂便建了起来,主要包括厂房、厢房(茶室)、职工宿舍等,配套有红茶、绿茶、晒青3条生产线。厂房占地面积较大,因为制作红茶、晒青需要较为宽敞的场地。茶厂生产高峰期要雇佣10来个工人,平常也得雇5个工。这些茶叶生产师傅中很多都是当时在长岭岗老茶厂跟着鲁光稳搞过生产的,技术方面自然没得说,比如制作红茶需要经萎凋、揉捻、烘干等多个环节,很考验制茶工匠的手法,需要长时间在生产线上打磨才能具备过硬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茶厂车间之一</p> <p class="ql-block">茶厂车间之二</p> <p class="ql-block">茶叶生产线</p> <p class="ql-block">2019年5月,茶厂刚建立不久,生产的红茶和绿茶便在滇西茶文化品鉴交流会上双双获得银奖,这更加坚定了一家人发展茶叶生产的信心和决心。</p> <p class="ql-block">获奖奖杯</p> <p class="ql-block">依托自家的100多亩茶园,为进一步解决茶叶生产原料问题,鲁正先是在达仁社区与多户茶农合作,按照有机茶管理模式发展有机茶园1000亩,在收购这些茶地出产的鲜叶时,价格比一般的鲜叶更高。为解决生茶(普洱茶)生产原料,他与邻近的漭水镇的一个老板合作,发展“放生茶”(即不施用任何化肥、农药,完全让茶树自由生长)1000亩,由对方提供基地与原料,并负责管理和采摘,己方提供生产工艺,进而合作销售,最终以期达到共赢的目的。以同样方式,他又在大田坝镇乌都塘发展“放生茶”100多亩;通过合作或转租方式,在达仁老家附近发展900亩茶园。与此同时,他还与漭水镇、温泉镇一些农户合作,承租野生古茶树,用以制作野生红、野生单株等高端茶品。</p> <p class="ql-block">检验检测报告之一</p> <p class="ql-block">检验检测报告之二</p> <p class="ql-block">有机转换认证证书</p> <p class="ql-block">通过一系列操作,茶厂的茶叶基地达3000亩左右,原料供应充足,在满足多个种类茶品生产需要的同时,还带动了500多户茶农实现增收。</p> <p class="ql-block">在茶厂生产的多款茶叶产品中,让鲁正较为满意的当属“马火塘”这款生普,不仅仅因为它的汤色纯正、口感上佳,还因为它的得来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为什么取名叫‘马火塘’?”我问鲁正。</p><p class="ql-block">他说,“马火塘”是达仁当地的一个小地名,那里有些地块属白沙土,长出的茶叶味道极佳。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那些地块就生长着茶树,那时的人们也采摘那些地块上的茶叶泡吃。为了找到这些茶地,鲁正颇费了一番工夫。他向寨子里的老人、村上的老干部等请教询问,不放过每一个细节,将这些地块如寻宝般筛选出来。最终,“马火塘”这款茶也不负众望,不仅在滇西茶文化品鉴交流会上斩获奖项,还被卖到北京,得到了那里消费者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马火塘”生态散茶</p> <p class="ql-block">要制作好茶,除了上好的原料,具备上乘的制作工艺是另一个关键。在向长辈请教制茶技艺之外,鲁正还多方取经求教。说来也巧,有一次,他去凤庆县采卖制茶机器,当时老板约他一起吃饭,还一并邀请了其他几个人。席间,大家边吃边聊,自然而然便扯到了“茶”的话题上。鲁正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说现在炒得很热的“小罐茶”主要得益于广告效应。没成想,同桌有一人恰好是滇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与小罐茶合作的八大制茶名师之一的张成仁。因为这句话,两人便聊了起来,谈得很投机,还加了微信。后来,张成仁到过鲁正的茶厂两次,第一次是来看厂子、看原料,第二次是来指导制茶工艺,还专门带来了红茶做型的筛子。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之后鲁正也带着自己制作的茶去到凤庆,请张成仁品鉴。</p> <p class="ql-block">鲁正与张成仁(左)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成仁老师(左)指导制茶工艺</p> <p class="ql-block">制茶技艺再好,也需得到市场的认可,说白了就是得有个好销路。为打通市场终端,2020年,鲁正在昌宁县城的文昌街开办了一间名为“半亩茶”的茶室,作为谈生意、提供“源头茶”体验品鉴的场所,并得到当地文旅部门的认可和推荐,被挂牌为“文旅品质体验店”。</p> <p class="ql-block">“半亩茶”文旅品质体验店牌匾</p> <p class="ql-block">鲁正满怀自信和骄傲地说,自己打造的“基地+茶企+农户+茶室+销售”的茶叶经营模式已初具雏形。</p> <p class="ql-block">谈了很多,茶也喝了不少,鲁正打算约我去他的茶叶基地转转,我也正有此意。我们驱车从茶厂出发,几分钟便来到达仁街,街尽头不远处便是他父亲当年开办茶厂之地,如今老厂房已荡然无存,已由新的老板建盖了新的厂房。</p> <p class="ql-block">车子继续沿着村组水泥公路行驶,不一会儿便来到“马火塘”。这里附近有个水库,风光旖旎、生态优良,茶树就生长在青山碧林之中,一些地块表面还时常能见到裸裎的白沙般的土壤。</p> <p class="ql-block">“马火塘”生态茶树</p> <p class="ql-block">在“马火塘”稍作停留,我们继续向前,去往邻近的漭水镇老厂村,去看看那里的古茶树和茶人。</p> <p class="ql-block">老厂村坝子地的杨顺明已70多岁,家里有二、三十棵野生古茶树,很多茶厂、茶商都想与之合作,但他每次回复都差不多——“你们到我家聊茶、吃茶、看茶树都行,但如果要承包古茶树就不必谈了,因为我这茶树只承包给鲁正家”。</p> <p class="ql-block">杨顺明家的野生古茶树群落</p> <p class="ql-block">检查茶叶品质</p> <p class="ql-block">我们来到杨顺明家时,他正在给牛准备饲草,院场中堆满了加工好的和正在加工的青贮饲料,他家养了5头黄牛、1头水牛,另外还养了不少生猪,看得出一家人都具备勤劳质朴的品格。杨顺明家门外就有一个野生古茶树群落,这些茶树树干苍劲,皆有碗口般粗壮,青碧鲜亮的茶叶长满枝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晃动闪烁;而置身茶树林中,仿佛能看到袅袅绿烟,让人顿生如梦如幻之感。这些古茶树是山中的“精灵”,将古老与生机融为一体,也是大自然弥足珍贵的馈赠。</p> <p class="ql-block">鲁正说,他与杨顺明家合作已有3年了,每次鲜叶下树,不论多么困难,他都第一时间将茶叶款兑付到老人手中,因此老人十分乐意同他合作。</p> <p class="ql-block">我们又去到羊圈山的鲁子新家,鲁子新与鲁正的父亲年纪差不多,两人十分要好,而两家也沾亲带故。鲁子新家有一株相传树龄达千年的古茶树,10多年前政府开展第一批古树茶普查时就挂过牌,2022年这株茶树下树鲜叶有88公斤。</p> <p class="ql-block">在一条小路旁,我见到了这株品相不凡的茶树,它孤傲地挺立在一片芭蕉林旁,看上去足有10多米高,枝叶茂密,生机盎然,而不远处便是滚滚奔流的澜沧江。</p> <p class="ql-block">鲁子新家的“千年古茶树”</p> <p class="ql-block">虽然,我见过许许多多天堂山中大大小小的古茶树,但每次再见,心里都会受到不小的冲击,我震撼的是,这些古老“精灵”如何能够经受住风霜雨露,携带着顽强、神秘和生机,穿越千百年的时空而屹立挺拔,将生命之美、绿色之美、自然之美展现给今天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天堂山野生古茶树之一</p> <p class="ql-block">天堂山野生古茶树之二</p> <p class="ql-block">天堂山野生古茶树之三</p> <p class="ql-block">天堂山野生古茶树之四</p> <p class="ql-block">鲁正说,达仁及周边有着得天独厚的茶叶资源,特别是普洱茶的优质原料很多,但就是很少有人能成功将其做成好的茶品,这实在太可惜、太浪费了,自己一定要打造出一个能够代表达仁当地茶叶品质的响亮品牌,让小地域的茶品走出去、走得更远,在发展本地茶产业同时,带动更多茶农增收致富。</p> <p class="ql-block">看完茶树回到茶厂已是傍晚十分,夕阳西下,鲁正的父亲办事已回,爷爷也从山中归来。晚饭十分丰盛,有酸木瓜煮鸡、洋丝瓜煮排骨、炒白菌、火腿肉片等。</p> <p class="ql-block">现在生活水平高了,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变得挑剔起来,“绿色生态”悄然间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当然,有的人可能习惯了大鱼大肉,却也想靠喝点什么“刮刮油”,“茶”或许是首选。</p> <p class="ql-block">晚饭后,鲁正问我想喝点什么茶。</p><p class="ql-block">“土罐茶怎么样?就是用最原始的方法泡的那种!”我并未有多余的客套,因为我看见厢房门外有一个火塘,火塘上支着三角架,架上吊着吹壶,具备煨泡“土罐茶”的全部条件。</p> <p class="ql-block">“土罐茶”即是用土陶罐装上茶叶,在炭火上煨烤后,再加水冲泡出来的茶。一般情况下,茶罐煨好后加注沸水时,能够听到罐中声如天边滚过响雷,故“土罐茶”又称“雷响茶”。正宗的土罐茶当以原生态的千年古树茶为原料烹煮而成,而决定“土罐茶”味道是否正宗的另一个关键是煨罐的火候,旧时称茶沫“喷泼不吃,不喷亦不吃”,必须掌握恰当火候,让茶沫刚好冒至罐口。如今在昌宁,这项技术恐怕只有少数上了年纪的人还能掌握。</p> <p class="ql-block">我很走运,鲁正的爷爷恰是煨泡“土罐茶”的高手。爷爷欣然为我们煨烤起茶叶来,只见他取来一只状如一握的小土罐,放在炭火堆旁开始“煨罐”,接着手法娴熟地拈出一小撮茶叶,放至煨好的土罐中煎炒,并不时地将茶罐端起来轻轻抖动,如此反复,直到茶叶烤得茎膨叶黄、不生不焦、色泽幽亮、香气四溢;继而又将茶罐端起来放在火塘边上,提起吹壶,加注沸水,注水时声响乍起,罐中的茶水不少也不溢;待水花落下,缓缓地将茶罐加满开水,再将茶罐炖于火塘边的炭火旁,片刻后,茶罐里的水沸腾了。</p> <p class="ql-block">正在泡“土罐茶”的爷爷</p> <p class="ql-block">冲泡“土罐茶”</p> <p class="ql-block">爷爷将泡好的“土罐茶”一杯一杯地斟给我们品尝,于是,在一个晚秋的日暮时分,我有幸一边品尝着“千年茶乡”最为地道的“土罐茶”,一边欣赏我所见到的一幅关于茶的最温馨感人的画面:一家三口,三代“茶人”,围坐在一起品茶聊天。他们无需再谈论什么故事,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最美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一家三代“茶人”品茶之一</p> <p class="ql-block">一家三代“茶人”品茶之二</p> <p class="ql-block">“爷爷泡的茶,有一种味道叫做家;陆羽泡的茶,听说名和利都不拿......”此时此刻,我的耳边似乎响起了那首轻快动听的歌谣。</p> <p class="ql-block">曾听昌宁一个“老茶人”讲过做茶心得,他说做茶跟做人一样,做茶要经过很多复杂和繁琐的工序,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定位真正的好茶,人也要经过很多曲折、坎坷和磨练,才能真正“成人”。</p> <p class="ql-block">在我看来,要做出上乘的好茶,或许仅靠一代茶人的艰苦努力还不够,而是需要几代人的接续传承和奋斗探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