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为爱·音为美 ——湘潭市中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核心素养下美育与思政融合课堂实践第二阶段研讨会

阿晴

<h3>  十月好秋,桂香灯盈。10月19日,一场美妙的邂逅在中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基地校湘潭市二中如期而至,湘潭市中小学音乐名师工作室开展了“核心素养下美育课堂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第二阶段研讨会。</h3> <h3>  第一环节由工作室主持人陈立老师主持,工作室各成员对第一阶段实践活动进行积极探讨及经验分享。</h3> <h3>  贺晓达老师立足于学校的实际,分享其经验及设想:第一个是课程,她在音乐课中进行了“语言与音乐的关系”探讨,学生通过了解不同语言的音乐特点,从而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依字行腔”的理解。第二个是活动,通过举办民乐队与管乐队的校际间的演出,让学生能感受东西方音乐的融合,体验世界文化多样性。</h3> <h3>  </h3> <h3>  傅晓晖老师同大家分享自己诗与歌的教学经验</h3> <h3>  李鹏老师认为音乐课不能强行进行思政融合,要基于音乐的本质,从实际出发。并对现在有的课堂只顾着追求老师自身的音乐境界,没有站在孩子角度的音乐课提出自己的想法,希望音乐课是充分发挥音乐功能,引起学生注意、治愈学生心灵的课堂。</h3> <h3>  </h3> <h3>  雷军老师对于音乐课程与思政融合提出两个角度,一个是爱国歌曲,一个是传统音乐文化。</h3> <h3>  刘江玉芬老师则提出自己的困惑,她认为在实际课堂中,音乐课与思政融合较为困难,很难把握其比例,希望工作室的其他老师能够解惑。</h3> <h3>  陈立老师针对刘老师的困惑分享了自己的观点:美育与思政的融合是大势所趋,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过程与方法。当面对国家教育目标的重大变革时,遇到困难和困惑是自然的,但是困难是用来克服的,而不能将其当成停滞不前的理由。这也从一个侧面凸显出工作室针对这个新课题进行研究探索的必要性和价值。他认为音乐本身就是可以与其他知识领域相通的,至少是可以联想、联觉、联知的。在知识发生迁移和融合过程中,如何挑动学生“共情”的点,是老师们要不断努力做的功课。</h3> <h3>  第二环节,教学顾问洪枫老师进行课题布置。</h3> <h3> 洪老师在听了多位老师想法后,点出“思政教育”是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专业知识、长强国本领、明时代责任、强理想信念。它是多方面的,但是老师们对于它的理解偏狭隘了,应该要认真作功课,切实去了解其内涵。<br>  在课题论文方面,洪老师希望各位老师针对课题的研究时,要立足课堂,用心做、实实在在做,遇到问题时,去研究它,找到理论依据,写出具有科学性、真实性、立体性的好论文。<br>  在赛课方面,洪老师鼓励各位老师不要局限在只参加一次赛课,而应该不断追求成长。</h3> <h3>  第三环节,刘慧老师进行支教经验分享</h3> <h3> 刘慧老师去年去到江华进行了为期一年的支教之旅,她分享了暖心的支教故事,比如组建合唱团、音乐采风等,让在座的老师们了解到“老、少、边”地区音乐教育的真实情况。她总结3点:<br> 1.呼吁<br> 呼吁音乐老师们能积极参与美育帮扶,充分发挥音乐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作用<br> 2.感恩<br> 感恩教育局、名师工作室能提供优质的音乐平台和机会;感恩那些曾对她“扬鞭”的老师们。<br>  3.希冀<br>  希望年轻的音乐老师能够培养科学的思维,注重自己的基本功以及重视自己的身体。</h3> <h3> 第四环节 第二站实践活动安排</h3> <h3>  本次研讨会也为接下来的实践活动拉开帷幕。为了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美育课堂与思政教育融合策略的多样性和可行性,第二站实践课堂展示活动将在九华和平科大小学举行。<br>  </h3> <h3>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br>  参与此次核心素养下美育与思政融合课堂研讨会的成员、学员对于今后的音乐课内涵和模式有了新的想法和期待。希望老师们能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实现音乐课堂的全方位、全过程、全员立体化育人。</h3> <p class="ql-block"> 编辑:肖雨晴 </p><p class="ql-block"> 主审:陈 立</p>

老师

音乐

思政

课堂

工作室

融合

音乐课

美育

名师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