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走进600多岁的天坛公园,入目皆是一棵棵参天古柏,默默地守护在古建筑群旁,红绿间交相辉映,尽显着庄严肃穆,也见证着600多年的历史变迁。</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273万平方米,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坛墙南方北圆,象征天圆地方。主要建筑在内坛,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坛、皇穹宇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殿、皇乾殿、祈年门等。</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长廊</p> <p class="ql-block">丹陛桥</p><p class="ql-block"> 丹陛桥是连接祈谷坛南砖门及其南天门(成贞门)的甬道,也是连接祈坛和圜丘坛的轴线,长360米,宽30米。丹陛桥上有三条石道,中为神道,东御道、西王道,北高南低,北端高4米,南端1米,北行令人步步登高,如临天庭。</p> <p class="ql-block">祈年殿</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又称祈谷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孟春祈谷之所,是古代明堂式建筑仅存的一例。</p><p class="ql-block"> 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9月18日,祈年殿焚毁于雷火,次年开始重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完工,用时6年。1970年10月至1971年9月,按雷火焚毁前重建。祈年殿是按照“敬天礼神”的思想设计的,殿为圆形,象征天圆,瓦蓝色,象征蓝天。大殿面积为460平方米,是一座鎏宝顶、蓝瓦红柱、金碧辉煌的彩绘三层重檐圆形大殿。</p> <p class="ql-block">皇乾殿</p><p class="ql-block"> 皇乾殿是祈谷坛的“天库”。大典时祈年殿所供奉的“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平日在殿内供奉。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后,才由太常寺官员将神版以龙亭恭请至祈年殿内各神位陈放。该殿初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五间庑殿顶,上覆兰色琉璃瓦的大殿,殿匾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御笔。</p> <p class="ql-block">皇穹宇</p><p class="ql-block"> 皇穹宇是供奉圜丘坛祭祀神位的场所,存放祭祀神牌的处所。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为皇穹宇。</p> <p class="ql-block">回音壁</p><p class="ql-block"> 回音壁是天库的圆形围墙。因墙体坚硬光滑,是声波的良好反射体,又因圆周率精确,声波可沿墙内面连续反射,向前传播。如两人分立于东、西配殿后回音壁下,面北轻声对话,双方均能清晰听到,一呼一应,一问一答,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圜丘</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每年冬至在台上举行“祀天大典”,俗称祭天台。初为一蓝琉璃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同时变蓝琉璃为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圜丘的蹬坛石阶、各层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采用“九”和“九”的倍数,以应“九重天”。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以强调天的至高无上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天心石</p><p class="ql-block"> 圜丘的上层台面四周环砌九圈台面石,中心圆形石板称“天心石”。其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十八块石板,以后依次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 是古代祭坛壝墙专用门式,形似牌坊,以汉白玉石雕造。天坛圜丘内外壝墙各设门四组,每组三门,一共设棂星门八组24座,称“云门玉立”。</p> <p class="ql-block">西天门</p> <p class="ql-block">斋宫</p><p class="ql-block"> 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是皇帝斋戒专用宫室。祀前皇帝需提前三天到斋宫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各、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示敬成。斋宫位于祈谷坛西南隅,朝向取东,瓦用绿色表达了帝王向天称臣、庄敬恭谦之意。天坛斋宫,平面正方形,面积为4万平方米。宫内建有无梁殿、寝殿、铜人石亭、钟楼、值守房和巡守步廊等礼议、居住、服务、警卫专用建筑。斋宫布局严谨,环境典雅以宫墙两重、御沟两道环护。</p> <p class="ql-block">七星石</p><p class="ql-block"> 七星石,以石为山,在自然岩石上雕刻意象化的山纹,是明代嘉靖年间设置在天坛中的镇石。</p> <p class="ql-block">牺牲所大殿柱础</p><p class="ql-block"> 天坛外坛原设有牺牲所(今无存),负责饲养京都各坛祭祀所用牲只,该所正殿五间,供奉“牺牲神”,近年施工中发现该殿柱础,移放坛内保存。</p> <p class="ql-block">双环万寿亭</p><p class="ql-block"> 双环万寿亭原在中南海,是乾隆皇帝为他母亲庆祝50大寿而建的寿亭。1975年迁到天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他们对天地非常崇敬。历史上的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动。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财力、物力,以最高水平、最完美的艺术去建造。</p><p class="ql-block"> 北京天坛,是中国众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2年10月20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