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的歌谣

陈晓波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黑土地上的歌谣</h1><div style="text-align: right;">——陈晓波小说集《向往》序</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孟繁华</b></div><br>&nbsp; &nbsp; &nbsp; &nbsp;吉林市是吉林省的重要城市,它历史悠久,1948年至1954年间曾是吉林省省会城市。这是一座有山有水风光秀丽的城市。西面是现在省会长春市,如果沿着长图线向东,会到晓波的家乡蛟河,然后是我的家乡敦化。再往东就是延吉、图们中朝边境了。吉林市处在东北大平原和吉林省东部山区交界处。晓波的小说集《向往》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br>&nbsp; &nbsp; &nbsp; 《向往》的故事具体地发生在一个名叫靠山屯的村庄。<div>&nbsp; &nbsp; &nbsp; &nbsp;我们知道,百余年来,书写中国乡村故事是文学的主流,这与中国社会性质和历史发展进程有关。中国社会性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在建立现代民族国家的过程中,乡土中国的力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即便到了今天,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有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城市人口已经超过了乡村,但是,在文学创作的意义上说,我们最有成就的文学仍然是乡土文学。不同的是,主流的乡土文学有如黄钟大吕气壮山河,大多表达百年中国重大历史事件或社会变革,这也构成了中国乡土文学的一大特色。</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晓波曾自白说,最初的文学阅读,主要是东北作家群以及当代东北作家的作品。比如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大地的海》,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以及王宗汉的《关东响马》等。这当然与地域有关。或者说,他希望看到他熟悉的东北生活,作家们是怎样表现的。他首先注意的是东北地域文学的小传统;另一方面,晓波有丰富的东北乡村生活经验,有长期知青下乡的经历,也有长期农村工作的经验。这些文学准备和经历,是晓波小说创作的基本背景和条件。不同的是,晓波对东北乡村生活毕竟有自己独特的体会,这些体会集中在《向往》中得到了表达。</div> &nbsp; &nbsp; &nbsp; &nbsp;总体来说,我觉得他小说创作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他故事的发生地。《向往》集中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叫“靠山屯”村庄的故事。这个靠山屯,极有东北特色。东北开发的历史较晚,村庄的名字不比历史悠久的南方有来历,有历史感。但这个靠山屯,也与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贾平凹的“棣花村”等,有了相似的地域特征。于是,“靠山屯”就成了晓波的“文学故乡”。<div>&nbsp; &nbsp; &nbsp; &nbsp;其次,是晓波在具体创作上的特点。如果说很多大作家写的是与国家民族相关的大叙事,是交响乐、是大歌剧,是人间大戏,那么,晓波的小说就是东北民歌,东北小调,他用他的方式唱出了黑土地上的关东情。他的路数和特点也是别人不能取代的。</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第三点,是晓波小说塑造的人物。他的这些人物,是带着东北原乡的气息和味道来到我们面前的。比如《姑姥的心愿》中那位抗联老战士“姑姥”,视死如归从容淡定;《当好“村官儿”》中的靠山屯儿党支部书记刘贵龙,是个乡村振兴的好带头人,而且是贯穿小说所有篇章的人物。或者说,有了刘龙贵靠山屯的生活才风生水起格外生动;还有《“老算盘”刘福》中的“老算盘”,出奇“抠门儿”的刘福;《小春有绝活儿》中的青年农民徐小春;《徐二倔头》中的徐二槐;《缘来是香雪》中的刘香雪;《小二丫结婚》中的刘红梅等。这些人物,或朴实无华,充满了农民的性情和正义感,或在日常生活中,展现当代农村青年的风采和性格。而《黑瞎子上门》,则是另外一种风格,这是东北特有的土语。小说书写了东北生态环境发生的巨大变化,人与自然、与野生动物具有戏剧色彩的和谐相处。另一方面可能是我更感兴趣的,那就是晓波对当下乡村矛盾或问题的发现和表达。比如《寂静的年夜》中,对一个除夕夜孤独老人心理的描摹。在社会的现代性过程中,乡村也遭遇此前不曾遭遇的问题,空巢老人和乡村的“空心化”已经成为问题。</div><div>&nbsp; &nbsp; &nbsp; &nbsp;晓波对东北乡村生活的熟悉,体现在他那些生动细节的描绘中。细节对小说至关重要,没有细节就不成其为小说。《向往》中人物的举手投足,言谈语吐,一招一式,无不是东北乡村的原生态。这也是《向往》的价值所在。另一方面,晓波看待乡村的视角,更多地是看到善与美,看到温暖和正大。这既是生活现实,也是作家内心的期许。因此,我非常赞赏晓波的创作态度。他的小说,一如黑土地上的歌谣,生动、悠长、昂扬又不事张扬。</div> &nbsp; &nbsp; &nbsp; &nbsp;如果说有什么不足的话,我觉得晓波小说的笔法还略嫌简单了些,对小说的虚构和想象还应该再大胆一些,现在看有些作品有明显的“非虚构”性,对素材提炼或艺术化处理如果再精到些就更好了。在语言上,如果能再诙谐些,小说会更生动,也会更符合东北乡村生活和人物性格。<br>&nbsp; &nbsp; &nbsp; &nbsp;我和晓波先生只有一面之缘。2021年盛夏,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有一个讲习班在吉林市举办,《文艺争鸣》主编王双龙先生请我讲课。在吉林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可心召集的聚会上,我见到了晓波先生。晓波先生曾做过党务干部,但一直喜欢文学,也喜欢创作。这本小说集《向往》,就是他业余时间创作的。后来我们建立了联系,他时常把新写的小说发给我,我间或也谈一些对他创作的看法和建议。晓波是吉林蛟河人,我出生在吉林敦化,我们是临县,地道老乡。有了这层关系,自然近了很多。于是,当晓波告诉我他要出版小说集时,我主动为他写了这篇序言。一是尽老乡的情分,同时也表示对晓波创作的支持和肯定。是为序。<br><br>&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2022年5月30日于北京寓所<br>&nbsp; &nbsp; &nbsp; &nbsp;作者为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原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