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季.健康教育第四课》都是老鼠🐭惹的祸

爱生活爱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是鼠疫吗? <p class="ql-block">🐀流行性出血热不是鼠疫!</p><p class="ql-block">都是自然疫源性疾病,但病因不同、咖位不同!</p> 定义 <p class="ql-block">🐭流行性出血热</p> <p class="ql-block">  流行性出血热是由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汉坦病毒)引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p><p class="ql-block"> 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一定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现我国仍沿用流行性出血热的病名。&nbsp;</p> <p class="ql-block">  汉坦病毒归属布尼亚病毒科,是一种由包膜分节段的复链RNA病毒。汉坦病毒分两种,一种引起汉坦病毒肺综合征(HPS)、另一种引起汉坦病毒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前者主要流行于美国,后者即中国常见的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p><p class="ql-block"> 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低,加热、75%浓度的酒精等均可灭活病毒。</p> <p class="ql-block">🐭鼠疫</p> <p class="ql-block"> 鼠疫又被称为黑死病,是人类因感染鼠疫耶尔森菌(鼠疫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为国际检疫传染病和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包括鼠疫和霍乱)。</p><p class="ql-block"> 耶尔森菌属(Yersinia)属于肠杆菌科,这是一类革兰阴性小杆菌。包括鼠疫耶氏菌、小肠结肠炎耶氏菌与假结核耶氏菌等十余个菌种。1347年至1353年黑死病在欧洲大暴发,导致2500多万人死亡,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三分之一。直至十九世纪末,鼠疫耶尔森菌才被分离和命名。</p> <p class="ql-block">  鼠疫耶尔森菌对理化因素抵抗力较弱,湿热70℃~80℃10分钟或100℃ 1分钟死亡;干热160℃1分钟死亡;5%来苏或石炭酸、0.2%的升汞可在20分钟内杀死痰液中的病菌。在自然环境的痰液中能存活36天,在蚤粪、土壤中能存活一年左右。</p> 传染源鉴别 <p class="ql-block">  🌟流行性出血热:家鼠、野鼠等小型啮齿类动物为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我国发现有53种动物携带有汉坦病毒。主要宿主动物是啮齿类,其他动物包括猫、猪、犬和兔等。在我国以黑线姬鼠、褐家鼠为主要宿主动物和传染源,林区则以大林姬鼠为主。</p> <p class="ql-block">  🌟鼠疫:鼠疫为典型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自然感染鼠疫的动物都可作为鼠疫的传染源。黄鼠属和旱獭属为主要储存宿主。褐家鼠、黄胸鼠是次要储存宿主,但却是人类鼠疫的主要传染源。其他如猫、羊、兔、骆驼、狼、狐等也可能成为传染源。</p><p class="ql-block"> 各型鼠疫患者均为传染源,以肺型鼠疫最为重要。败血症型鼠疫早期的血液有传染性。腺鼠疫仅在脓肿破溃后或被蚤叮咬时才起传染源作用。</p> 传播途径 <p class="ql-block">  🌟流行性出血热:鼠向人传播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方式(不会人传人)。</p><p class="ql-block"> 人类主要通过与宿主动物或其排泄物(尿、粪)/分泌物(唾液)接触而受感染。</p><p class="ql-block"> 1.经呼吸道传播: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如尿、粪、唾液等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通过呼吸道而感染人体。</p><p class="ql-block"> 2.消化道传播:进食被携带毒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或水而发生感染。</p><p class="ql-block"> 3.直接接触传播:被携带病毒的鼠类直接咬伤或者患者本身存在皮肤、皮肤黏膜的破损,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毒鼠类的分泌物、排泄物而造成感染。</p><p class="ql-block"> 4.垂直传播:孕妇感染本病后,病毒可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和胎鼠。</p><p class="ql-block"> 5.虫媒传播:尽管我国从恙螨和柏次禽次螨中分离到汉坦病毒,但其传播作用尚有待进一步证实。</p> <p class="ql-block">  🌟鼠疫:鼠疫耶尔森菌主要寄生于啮齿类动物,传播媒介以鼠蚤为主。鼠蚤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肺鼠疫患者痰中的鼠疫杆菌可通过飞沫传播,少数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p><p class="ql-block"> 在人类鼠疫流行之前,往往先有鼠类鼠疫流行,当大批病鼠死亡,鼠蚤失去原宿主而转向人类,引起人类鼠疫。人患鼠疫后,尚可通过人蚤或呼吸道途径在人群间流行(人传人)。</p><p class="ql-block"> 鼠蚤因吸吮了受染动物的血液而变为有传染性,病菌在鼠蚤肠内大量繁殖,直至鼠蚤前胃腔全被菌堵塞,而使食物无法通过。饿蚤极力吸血时,先将前胃内容物从吻注入宿主伤口,然后吸血,由此造成传播。</p><p class="ql-block"> 1.动物和人间鼠疫的传播:主要以鼠蚤为媒介,构成“啮齿动物-鼠蚤-人”的传播方式。鼠蚤叮咬是主要传播途径。</p><p class="ql-block"> 2.经皮肤传播:少数可因直接接触病人的痰、脓液或病兽的皮、血、肉经破损皮肤或粘膜受染。剥食旱獭、剥猞猁皮等均有引起人鼠疫流行的报道。</p><p class="ql-block"> 3.经呼吸道传播:肺鼠疫病人痰中的鼠疫杆菌可借助飞沫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造成鼠疫的大流行。腺鼠疫一般不造成对周围的威胁。</p> 临床表现鉴别 <p class="ql-block">  🌟流行性出血热: 主要以发热、出血、充血、低血压休克及肾脏损害为主要表现。患者起病急,但初期症状跟感冒很相似,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咳嗽、流涕等,极易与感冒混淆,临床上很容易误诊而延误治疗,有20%-90%的病死率。</p><p class="ql-block"> 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p><p class="ql-block"> 三红:颜面、颈、胸部皮肤充血潮红,重者呈酒醉貌;</p><p class="ql-block"> 出血:皮肤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 ;眼结膜呈片状。&nbsp;</p><p class="ql-block"> 🌟鼠疫: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淋巴结肿痛、出血倾向、肺部特殊炎症等。鼠疫有腺鼠疫、肺鼠疫、鼠疫败血症、皮肤鼠疫与眼鼠疫等五种,临床上常见的有腺型、败血症型和肺型三种类型。</p><p class="ql-block"> 鼠疫败血症发病率为5%-10%。</p><p class="ql-block"> 1⃣️腺型鼠疫:最常见,约占70%,多发生于流行初期,主要以腺肿为其特征。病菌通过疫蚤叮咬的伤口进入人体后,被吞噬细胞吞噬,在细胞内繁殖,并沿淋巴管到达局部淋巴结,引起出血坏死性淋巴结炎。多见于腹股沟淋巴结。</p><p class="ql-block"> 2⃣️肺鼠疫:发病率为1%-5%。由于吸入带菌尘埃飞沫可直接造成肺部感染(原发型),或由腺鼠疫、败血症型鼠疫继发而致。患者高热,咳嗽,痰中带血及大量病菌,可在2~3天内死于休克、心力衰竭等。死者皮肤常呈黑紫色,故有"黑死病"之称。</p><p class="ql-block"> 3⃣️败血症型鼠疫:可原发或继发。前者常因机体抵抗力弱,病原菌毒力强,侵入体内菌量多所致。后者多继发于腺型鼠疫,病菌侵入血流所致。此型病情凶险,发病初期体温高达39℃~40℃,皮肤粘膜出现出血点,若抢救不及时,可在数小时至2~3天发生休克而死亡。</p> 预防措施 <p class="ql-block">  一是注意环境及个人卫生,加强周边环境整治,做好防鼠灭鼠工作。</p><p class="ql-block"> 二是野外活动时,佩戴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注意个人健康防护。</p><p class="ql-block"> 三是食物储存过程中要做好防鼠灭鼠,坚决禁食被鼠类污染的食物。</p><p class="ql-block"> 四是处在疫区周边人群及时按期接种相关疫苗。</p><p class="ql-block"> 五是一旦出现可疑症状时,应立刻到医院进行专业诊治,切勿自行服药。</p><p class="ql-block">⚠️接种出血热疫苗是预防流行性出血热发病的最有效手段,16岁以上人群可以咨询辖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疫苗接种工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知识拓展</b></p> 中国防疫“第一人” <p class="ql-block">  (1910年发生在东北的鼠疫大流行,就是肺鼠疫。在这场扑灭鼠疫的战斗中,“鼠疫斗士”伍连德博士成功实施了中国医学史上的第一例病理解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提出“肺鼠疫”的人、设计了“伍氏口罩”、用废弃车厢作为病患的隔离场所、切断疫源地的交通,阻止人员流动、将死于鼠疫的遗体火化,阻止进一步的传播……被称为中国防疫“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来源:部分图片文字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