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竹说<br><br>在竹、木、花、草诸种植物当中,我爱的是竹子。<br>1976年的春天,工厂号召全体职工们在厂区四周的空地上栽种竹子。这样做的目的,一则是可以绿化环境;二则是可以补充一部分造纸生产用的原料。于是,全厂全车间的人都被动员起来。众人甚至在我们茅草宿舍后的小荒坡上,也植种了许多竹苗。<br>几场雨过后,竹节处冒出了新芽,而且天天见长,没用多久,新竹便也长得枝青叶碧了。接下来,竹枝儿越长越多,也越长越密,竹根下又冒出了新笋,新笋又长成新竹,以至后来,连我们茅屋宿舍的后窗,也被茂密的竹子枝叶遮掩住了。<br>满窗的竹叶,让人看着就心生欢喜。新时期,厂里青工们的学习风气越来越浓。我也不甘心落后,一有空闲,就坐在田字形的泥窗前读读书或写点什么东西。读写累了,抬起头看一看空前窗前竹子的青枝绿叶,消除一下眼睛的疲劳,很是惬意。我以为,看着这眼前真实的景物,偶尔触碰一下这伸手可及的竹叶,要胜过墙上挂着一幅幅多姿多色的水彩风景画。<br>每逢雨后,欣赏那些被雨水冲刷过的竹枝竹叶,竹叶油亮,竹枝淌着水珠。这时,若是让穿云的一缕阳光照着,水珠儿映照着太阳的光辉,一滴一滴慢慢地往下淌,像一颗颗滾落的珍珠,静静看着,能叫人兴趣蛊然。或到黄昏,透过竹子枝叶的间隙看夕阳,那嫣红的太阳,就像挂在竹枝上一样,极有情趣。我想,如果我要是能绘画,我就会照着这实景,画出一幅“夕照竹枝图”。<br>想来,那一定会很美。<br>夏秋的晚上,我们常常会到竹林中去赏月、去纳凉或是聊天。我们除了谈一些工厂的事,也谈一些社会上的事情。经常外出的采购员,应该算是我们这些孤陃寡闻的员工当中,见多识广的人了。他们给我们讲一些外出采购期间经历的轶闻轶事。<br>这时如果看看周边,月亮给竹林镀上一层银色,山风吹拂,竹枝摇曳,天上是一轮明月,数不清的、眨着眼的星星,远外是绰绰的山影,充耳的是车间里隐隐传来的机器声响,这一切,构成了这个山区小厂特有的风情。<br>读一点史书,就会知道在古代的文人墨客中,就有很多人喜欢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以说是古人对竹子热爱的写照;宋代文学家、画家苏轼就因为爱竹画竹,以至于“胸有成竹”。也正是中国历史上竹文化的盛行,难怪会有那么多有关于竹子的典故流传下来。<br>在历史的皇权时代,知识分子既然无力反抗皇权,又不愿随波逐流,遁隐山林就是一种比较现实的选择了。在竹林七贤的故事中,古人用竹子象征着清高、俊逸,寄托于一种超然的情感。然而,一样的事物,可以赋予的象征也很多。岁月三友中就有竹。竹子出土节节高,竹子不是空心的吗?取一个积极的意思,用以比喻人的虚心吧,这不是也很好吗。<br>这个时代,有志气的人都在发奋努力,在治学上,虚心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有是重要的。人应该永远像竹子一样虚心。春天的雨后,看着竹笋破土而出,时时向上,于是我想,这用于比喻我们新时代、新英雄、新成就,那是最合适不过了。<br>除去观赏时的精神的寄托,竹子又是很有实用价值的经济树木。倘若要举数竹子的用途,那么,我首先会想到的肯定是用于造纸了。因为我是在造纸厂工作。我们生产时,常常要跟随竹子打交道。竹子的纤维多,用于造纸,那可是上好的原材料。四人帮倒台之后,全国人民正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印刷科学技术的书籍需要用纸、印刷各种文化书籍需要用纸张、学习生活需要用纸张……想到一根根竹子,在经过我们的手,变成一张张白纸,然后再变成一本本洁白的笔记本、或是散发着油墨香味的书籍,这就是我们为国家现代化所作出的贡献,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愉快。<br>在造纸术发明之前,古人所谓的书,就是在竹简上书写的。而在造纸术发明之后,竹子也成了造纸的原料之一。历史上,书和竹子,就有着亲缘关系。因为这一层,我喜欢竹子。这正是我区别于寻些单纯为了欣赏竹子的清高的、文人墨客的不同之处。<br> 1977年<br>张量柱点评:<br>作者陆小华先生年轻时曾经在造纸厂工作过。据其履历,时间是五年。在1976年10月发生那件国人皆知的重大事件之后,国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人民对新生活、新时代充满着希望。<br>作品大概是在仿古人的那篇《爱莲说》。<br>据作者自己说,这应该是其人生中创作的第一篇艺术散文了。后来稍有润色,但基本原样。回头看看自己人生走过的路,看看自己写作幼稚期的作品,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