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评语变脸了

Z

<p class="ql-block">  翻开学生的作文本,面对人情百态,面对情感宣泄,语文老师以评语为桥梁,用饱蘸真情的笔和学生交流,如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习作评语是对学生习作的一种评价,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练评”一体化。评是对学、练的检测。评语是学生获得作文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根据训练要求写作,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写出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文章,就像工人生产产品,其质量的优劣,需要别人来鉴定,老师就是学生作文最有权威的鉴定者了,学生交了作文,对老师的评语就有了期待,希望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歆享劳动被尊重,劳动成果被肯定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目前,语文教师越来越充分地认识到作文训练的重要性,大多能按大纲的要求给予写作量的保证。然而,学生按训练要求写的作文常常只能得到一个看似具体,实则模糊的分数或者等级标志,教师虽辛辛苦苦写了作文评语,但因习作内容和习作要求的限制学生的习作问题千篇一律,评语也是千人一面,所写的评语体现不出对学生创造性劳动的针对性评价。</p><p class="ql-block"> 久而久之,学生会因自己的劳动价值得不到有针对性地评价而丧失写作兴趣,甚至丧失了写好作文的信心;作文本发下来瞥一眼弃之一旁,束之书包而已。所以从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教师的评语在作文教学上虽至关重要但已逐渐不能满足新课程标准以及“双减”背景要求下学生快速捕捉问题、有针对性修改、树立自信心的目的。以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习作“多彩的活动”为例。按照常规评语批改,老师写的腰酸背痛,而作文发下去后,学生随手一翻,弃之一旁。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也不能真正的让每一位同学明晰。</p> <p class="ql-block">  针对这些问题,为切实提高学生习作水平,提高教师批改效率,习作批改“变脸了”。变传统评语为表格式评价。教师根据习作要求针对每次习作设置三到五条评价标准,分为自评、互评、师评三级评级标准。评价表格后再写一到两句针对性的简评。这样,学生一对照表格就知道自己哪里做的好,哪里做的不好,也就明晰了修改和努力的方向。再来看看“变脸”后我们设置的新型评价标准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评价形式转变了,评价结果一目了然。学生拿到自己的作文后,都迫不及待地翻看自己得了几颗星?哪一条标准做的不好?连作文评讲课都不用老师自己在讲台上干巴巴的复述了。孩子们自己有了自评、互评的经验,再对照师评结果一个个讲的头头是道。</p><p class="ql-block"> 改变的是评价方法,不变的是提质增效的初心。相信在新型评价标准的实施下我们的习作教学定会百尺竿头更进一头。</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评价方式,怎么让人不喜爱呢?</p>

习作

作文

评语

学生

评价

教师

老师

针对性

自己

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