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2宁书法才艺雅苑群硬笔复赛作品展</p> <p class="ql-block"> 六年,什么样的感情?能让我们携手共进,不离不弃!</p><p class="ql-block"> 六年,两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笔耕不辍,钟情翰墨!</p><p class="ql-block"> 六年时光满满的留恋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当我想起和沉默老师第一课的隔空相拥,还会激动的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六年里书友们时常回忆起听沉默老师讲课时的兴奋心情!</p><p class="ql-block"> 常常谈起三石老师熬夜给书友们点评的感谢感动之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自天南地北,国内国外,是互不相识的书友,一条红线把我们牵到一起!成为最熟悉的陌生人。难得相遇!难忘相伴!值得珍惜!时光不老,我们不散!</p><p class="ql-block"> 六年时光我们的字从曾经的稚嫩变得越来越成熟,大气,笔走龙蛇,力透纸背。时间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笔尖舞蹈,纸上芭蕾,在一撇一捺中感受汉字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小酌书友为六周年庆即兴创作</p> <p class="ql-block"> 2022首届宁书法才艺雅苑群“传承经典 笃学敏行”书法比赛暨复赛硬笔作品展示。</p><p class="ql-block"> 每位书友作品展示都由三部分组成:作者的练字经历简介;参加复赛的作品;三石老师的点评。</p><p class="ql-block"> 说明一下:为了给三石老师节省点宝贵的时间,三石老师的点评是用语音发给宁姐,宁姐转换成文字,多次听语音核对后再发给老师。审核后编辑到美篇中,三石老师基本都是利用夜深人静完成,文字转换也是深夜或者抽空完成。美篇完成后又请六组的简书友进行专业的校对,然后发给三石老师进行再审核。可以说我们是经过多轮的审核校对美篇才与书友们见面,可能还会存在问题,希望书友们及时告诉之,可以随时修正完善。</p><p class="ql-block"> 希望书友们能认真阅读,不仅要认真读老师给自己的点评内容,仔细体会领悟老师的良苦用心。还要读别的书友的点评,从中借鉴、启发、警示、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p> <p class="ql-block"> ♦️一组书友王云峰 :江苏扬州人, 宁书法群建群时有幸入群,在群里参学6年期间,除沉默老师、三石老师及群里优秀学员指教外都是自学,每日坚持作业打卡,平时随意临帖。 学书无目标、无计划,进步不是太大,皆因自己不够勤奋、不够认真、过于懒惰,有时只是应付作业,相信通过这次比赛,自己会再次有所触动,向优秀书友学习,找差距、多总结、取长补短 ,愿和我一样落后的书友千万别灰心,坚信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有我陪你一起慢慢前行,争取更大进步! </p><p class="ql-block"> 值此宁书法群六周年庆典之际 向宁姐!沉默老师!三石老师 ! 其他各组组长,我们一组组长丁香依旧、助理青鸟 原一组组长船家、大师兄海江、 以及乐在其中等各位热心书友给予的赐教 关心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p><p class="ql-block"> ✍云峰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云峰</p><p class="ql-block"> 您好!你的这篇作品,整体感觉行楷非常流畅,能够看出是经常写。有个问题是字间距,还需要再推敲一下;再有就是行楷顺畅,在字里行间,能看出平时会接触一些帖,比如灵飞经、褚遂良的一些字,这些其实广学多闻没有问题。但是在写这种行楷行草的时候,对于连笔的动作,对于用笔的这种变化还是要加强,现在给我的感觉是用笔比较单一。比如说,我们起笔的起势基本上都是一个轻起或斜切,那么这种角度不变、轻重不变的情况下,就感觉到是比较单一的,所以一旦接触到行书,应该是变化多端了,变化非常丰富,比楷书要丰富得多,有兴趣的话,可以临一临练一练集字圣教序这个行书,感觉还是能够有一些借鉴的。</p> <p class="ql-block"> ♦️一组书友船王:习练书法5年。2019年入群。曾学习软笔褚遂良《倪宽赞》,《阴符经》。硬笔田英章楷书字帖。何光勇《九成宫》。</p><p class="ql-block">✍船王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船王</p><p class="ql-block"> 您好!作品整体感觉是洋洋洒洒,但是更多的感觉是有一些随意,这种随意的情况是有些严重。我们在用笔的时候,包括对于行书的这种理解上,不能太过圆转,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在古帖当中书家基本上都是刚硬圆柔,这种是兼有的,而不是说一味的圆转,一味的方硬,它应该是有一个相结合。再有一个问题,行书笔画和笔画之间的这种相连是有一定的规矩法度在里边。</p><p class="ql-block"> 比如,很多字形,字本身字和字之间还有一个呼应关系,这种呼应关系,除了之前我们讲过,在单字当中有笔画间的这种呼应顾盼,那么写作品通篇的这种气韵,字和字之间的这种首尾呼应的关系,应该也要凸显出来。再有,我们用笔应该再更严谨一些,还是要多看古帖,多临古帖,下笔要肯定,在字当中,看到有一些犹豫不决,包括对于结字来讲,也需要再精进。</p><p class="ql-block"> 提示一下,印章不要太大,包括引首章、最后这个名字的章,这个尺寸太大了。一般情况下,章的尺寸跟落款字径宽度差不多,不要超过。因为章本身,对书法作品来讲,正文、落款再加章,三项合一,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印章往往是一种锦上添花,而不是喧宾夺主,所以它的尺寸是需要我们注意的。</p> <p class="ql-block"> ♦️一组书友慧心一笑: </p><p class="ql-block"> 来自辽宁丹东。2017年入群 ,师从群里沉默老师 ,还有海明老师学习田英章的行楷书写。</p><p class="ql-block"> 祝福语:</p><p class="ql-block"> 五年多的时间,见证了学友的飞速成长和蜕变,感慨滴水穿石坚持的力量,感恩宁姐凝神、静气、正心、敏行的建群初衷,践行了“独行者速,众行者远”的无限可能,愿以后的日子我们依然结伴而行。</p><p class="ql-block">✍慧心一笑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慧心一笑</p><p class="ql-block"> 您好!作品当中,能够看到你经常书写很流畅,包括对于连笔,或者说是行书的理解,都是有一定的基础,而且整体还是不错的。我觉得有些问题,是对于楷书的一个介入的理解。所谓的楷书,就是我们要把楷书的一些结构可以融入到行书当中去,比如有些个别的字形过于瘦、过于窄,或者有的字形过于平缓。举个例子,“渚”这个三点水和“者”的组合,“者”过于瘦,不够宽。类似这种情况的字形其实也有一些,我就不一一列举。结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左窄右宽左右结构,对于这种形有的时候也往往要有这方面的一个结构理解。再有一个问题,就是字间距有些不太均匀和匀称。因为这是异形,异形更应该注意字间距的问题,它本身外围是一个圆弧,所以在首尾是没有办法保持一致的,首尾不一致,就有一些凌乱,放到字正文当中,这种间距如果不统一的话,就会更显得这种气运的不通畅。</p> <p class="ql-block">♦️一组星星书友:,</p><p class="ql-block"> 福建福州,2018年9月入宁书法群,练习田英章硬笔楷书,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写铅笔字,水笔字一直突破不大,争取向群里优秀书友们学习!感恩宁书法群组织各种活动带领我们成长!感恩组长默默无闻的付出!祝所有书友们不负坚持与热爱[爱心]</p><p class="ql-block">✍星星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星星:</p><p class="ql-block"> 您好!整体看很干净整齐。其实田楷就是一种规范字,和古帖当中的这种古字比相距甚远。当然有很多书友,或者说是书法爱好者,都会先学习田楷,正是因为他上手比较容易,一般情况下大家会选择。每一个字千篇一律,所以说与古帖是大相迳庭的。作品里又出现了一些问题,字整体有一些纤细,有些瘦的感觉。就是字形瘦而无骨,力量不足,就是因为太瘦的原因,所以有的字形过于挺拔,而宽度不够,往往会导致这个字是挺精神,但是在某种程度来讲,它的厚重感又有所缺失,所以我们学习书法更多的是追求一种平衡。再有,铅笔其实是可以模仿出一些笔法,或者说的直白点,讲起笔、转折以及收笔的一种基本形态。建议还是要仔细去观察每一个笔画,它的起笔按古贴来理解的话,是有很多不同的,所以我们不要只停留在今人的一些书法当中,更应该去深入古贴,用这样的一种学习思维,我们才能在书法的理解上契入。</p> <p class="ql-block">♦️一组丁香依旧组长</p><p class="ql-block"> 2016年12月进群,跟着沉默老师学习,学过田英章硬笔楷书,学习时间不短,进步不大,一个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远,希望今后一直相伴走下去。</p><p class="ql-block">✍丁香依旧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丁香依旧</p><p class="ql-block"> 您好!整体看字有一些问题,每一个字的笔画的起笔,在书法当中有一个起势,但是在软笔当中,起笔其实就是笔落在纸上那一瞬间产生的一种角度,或轻或重,但是绝不会在起笔上过度的夸张,在我们的作品当中,每一个笔画的起笔都有一个过度的顿笔,这个就是夸张,或者说是千篇一律的一模一样。如果我们有过在临帖或者说是读古帖看古帖的过程,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字形的笔画,不是所有的都是一样的,顿笔是有变化的,或轻或重。</p><p class="ql-block"> 再有,如果在格子当中写,尽可能地居中,而不是有所上移或下坠,这个要注意,因为通篇写,尤其是有格子的时候,往往会看的非常明显,以作品的形式出现,会让我们的作品质量打折扣,这是要注意的。怎么解决这个问题,我以前讲过首笔定字位,每一个字的第一笔是非常重要。那么第一笔的位置如果摆不准,会直观影响后续的诸多笔画,所以这个字形的位置,就会有所偏移。在写字之前,写单字之初,一定要把第一笔的位置定位准确再落笔。</p> <p class="ql-block"> ♦️二组不忘初心书友</p><p class="ql-block"> 2017年加入宁书法群这个大家庭。练字多年,加入宁书法以后,学习过文徵明的小楷《琴赋》,《心经》,还有钟绍京的《灵飞经》,最近学习欧楷《九成宫醴泉铭》,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序》,赵孟頫的《洛神赋》,还有行草文徵明的行草《滕王阁序》,以上字帖,都是自学临帖,练得时间较短,仅仅是接触了解一点,还未达到一定的成绩。</p><p class="ql-block">✍不忘初心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不忘初心</p><p class="ql-block"> 您好!很长时间不见了,我看到了您临习作品的种类以及数量,整体看还是很博学,这一点对于古帖临习,我是非常推崇的,而且是非常赞叹。虽然说是自学,但是能够达到现在的这种整体性也是实属不易。但是我们在了解古帖,或者说是我们有过一段时间的临习过后,应该要善于总结,就是字形、字径、提按的粗细变化,这些字在作品当中,不管是笔画多还是少,我们是否体现出来了,我看到了一些古帖里边的字形,比如说笔画少的字,北、山、大、工、天,像这些笔画十分少的字,我们用笔就要相对厚重饱满,这就是对于们整体性有一个初步的借鉴和了解。所以我们在临古的时候不能单纯的只是照抄,这种照抄往往是叫无脑的临习,往往会给自己造成一种误区,就是我们只是把焦点放在一个点或者某一个地方上,那么印象当中,就会按照这一种点去扩散,让每一个字都差不多。所以我们如何去判断现代今人的江湖体,还是古帖的区别是什么?今人所写就是千篇一律,很少有变化,那么古帖当中是变化无穷,这个就是古帖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理解,而且这种高远的理解和今人不同的,我们是否能够了解?所以这一点是非常重要,要先找不同,因为我们今天见到的今人写的字充斥在网络上太多太多,所以会给我们无形当中造成一些影响,那么这种影响就会在作品当中,或者说是日常临习,日常的作品当中就会有一些不好的介入,所以我们还是要跳脱今人的这种习气,还是要以古为主。我想补充一点的是,开始的时候,不太推崇临的很多,一开始应该是先单临一部经典,那么三五个月再换下一部,时间长了之后,我们要有一个次第的顺序,而不是很杂乱,这样会影响我们自己的一种判断。</p> <p class="ql-block">♦️二组单夕夕书友</p><p class="ql-block"> 我2017年通过微信有书公众号的推文,进入了宁书法群,见证了从几十人的群到目前近三百人,一开始跟着沉默老师,学习基本笔画,一直练的田英章的楷书,练了《九成宫醴泉铭》,最近在练《灵飞经》。我基本都是找视频练习,钻研不够,所以进步较慢。</p><p class="ql-block">✍单夕夕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单夕夕</p><p class="ql-block"> 您好! 你的作品是《草堂十志》,恰巧《草堂十志》我也练习过,但这里边我们需要在整体上先做一个总结,就是我们在临之前应该先对整体有一个把控,现在的字形整体,偏方或瘦更多,实际帖当中给我们传达的这种比例,更多的是扁宽会多一些。尤其是重心往往是偏右,重心右移的,所以在这些点里面,我们能不能够看到,或者说找到帖的一些特点,我们能不能模仿出来,这个是重点。不要着急去临一部帖,当然对一部帖非常感兴趣,我们上手就马上去临,这种热爱或者这种对于书法的冲劲是不错的。但是我们在临之前要对帖有一个拜读,至少你要了解之后,再去练习。刚才说到对于字形的问题,用笔其实是很丰富,文征明在写的时候,在原作当中很容易看到,不管是笔画多还是少,或者说是偏旁也好,它总有比较厚重、饱满的,通篇看所写的基本上用笔比较细,也可能是笔细,没有用太粗的中性笔去写,无法表现这种提按的变化,但是,正是这样的千篇一律、轻巧纤细的感觉,是没有办法体现草堂十志的特色。所以我们临帖一定要先了解,而后去临帖,就是在一开始,我的习惯是逐字去临,慢慢去体会,写多了之后对于这个帖当中的用笔,比如说起笔,整体都比较纤细并不饱满和厚重,所以它这种轻巧劲,我们要找到,个别的字形一定还会有变化,这就是古帖当中给我们传递的一个最重要的信息,就是变!这种变幻无穷,而且是看上去很自然的,这种感觉要找到。</p> <p class="ql-block">♦️二组书友夏可</p><p class="ql-block"> 自2019年进入宁书法练字群。习字全凭自修,深知练字可以修身养性,碎片化的时间充分利用也可以实现自我提升。“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在这喧嚣浮华的世界里,让自己浮躁的内心得一时的静谧,非常的舒心。</p><p class="ql-block">✍夏可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夏可</p><p class="ql-block"> 您好!整体感觉很像印刷体。这个我们把书法和印刷体一定要做一个区分,印刷体在唐楷当中,就叫馆阁体。为什么这么说?从那个时候开始沿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见到的印刷体,就是机器所打印的字形,那么机器所打印的,我们在书本当中应该能够发现是大小差不多。变化几乎是没有的,统一千篇一律,这就是印刷体的个性。但是我们学书法,除了对于这种起行收的一些特点塑造以外,还要了解书法本有的样貌,书法的样子到底是什么?所以不管是自学也好,还是从师,都要有一个对古帖的练习,这个是一生不要变,也不能变,所以我们自学一定不要以今人为导引,一定要以古人、以名著、以耳熟能详的一些字帖,我们作为起始的出发点,慢慢的去嵌入,从古帖当中去练习,我们才能得到书法的真谛。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古帖当中,起笔是有很多变化的,有重有轻,更有角度上的不同,所以由此可见,我们所看到的,现在作品当中的这种笔画的起笔,都是千篇一律,都是一个左上到右下的一种压笔的动作,只是一个动作,所以这样一看,那除了这个起笔以外,其它若干个笔画或者转折都有雷同的情况,所以还是要慢慢去理解,慢慢去消化。</p> <p class="ql-block">♦️二组书友云淡风轻</p><p class="ql-block"> 自2017年1月,机缘巧合入了宁书法群,开始跟着沉默老师练习,后来跟着群里的文案,每天坚持练习一下,觉得写字的时候整个世界都静下来了。这次作品是听了三石老师的介绍,开始尝试邓散木大师的《篆刻学》,还在初步临摹状态,但感觉字体富有古意,让我对笔画粗细有更深刻的体会,很喜欢。</p><p class="ql-block">✍云淡风轻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云淡风轻</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看到了您对于《篆刻学》的喜爱和理解,其实《篆刻学》里的书体富有古意,对您有这样的一种深刻体会,还是非常好的,因为篆刻学,也是我慢慢的去接触。它不算是古帖,也算是近现代人的作品,那么这种作品,我们所看到的大家和现代今天的今人又不一样,邓散木先生,是对于各种书体是比较兼备的,所以他是一个通家,我们用这样的一种方式去学习,也算是比较不错的一个开始。</p><p class="ql-block"> 在您的作品当中,我看到临习的这些字,确实是有一些《篆刻学》当中的一些样貌,但是我们还是要注意《篆刻学》为什么值得推敲,我有一个理解,就是本身字形变化非常多,而不是说像我们所理解的千篇一律,而且我用四个字去解释,就是含蓄多变,是我对字的一个简单理解,应该还有其他更多的我们以后慢慢去理解。</p><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尝试用一些稍微粗的中性笔或者说是秀丽笔去写,能表现出字的提按变化,也就是说,笔画的粗细,如果能表现出来就会更好了。正是因为提按的变化,才能够让大家认为这是书法作品,其实提按是书法的生命,这一点一定要记住。</p><p class="ql-block"> 再有,《篆刻学》的字形,一般情况都是重心右移,所以太工整太中心对正的不可取,还是要慢慢去读贴,更多的是重心右移,也就是说右边重一些,左边会稍轻,这个是它的一个大部分情况。</p> <p class="ql-block">♦️二组书友锋</p><p class="ql-block"> 自2017年机缘巧合之下有幸加入宁书法群至今已有五载,然资质愚笨,但书写微微有所改进,期间曾主临摹田英章楷书,亦临摹过文征明的《琴赋》。</p><p class="ql-block">✍锋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锋</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们是对书法本身有一个理解,之所以叫书法,那一定不是今天的创造和发明,是古人对于写字,对于字的一个理解,所以我们更多的是书写法度的问题。所以难在法度上,这种法度是有变化,而不是千篇一律,我们临写今人的一些墨迹,往往无法去深入了解书法本来的面貌,所以更多的书法家,经历过传承的书法大家,一定是以临古帖为终生的一个学习目标。况且田英章自己也说过,他现在写的字,是以印刷体的形式。所以说印刷体的这种角度,就类似于唐代的唐楷。唐楷更多的是以宫廷为主,宫廷考学科举制影响了这种宫廷的书写,所以科举更多的是以规矩工整,用这种方式去书写的,所以制约了这种书法的理解。当时的这种书写体称为馆阁体,就是今天我们所了解的印刷体,因为馆阁体,中规中矩,千篇一律,变化不多。由此可见,我们今天所学的书法,更多的应该去找到那些我们听的比较多的古人墨迹,用这种的方式,去深入了解是最好的。我看到您临过《琴赋》,《琴赋》整体看,其实它的用笔是富有弹性的,再仔细去深究笔画的塑造,或者结构上看也是充满了变化,它并不是整齐划一,所以从古帖当中会得到这样的一个讯息,就是真正的书法一定是有变化,而不是一成不变,这就是精髓。</p><p class="ql-block"> 我们写作品,整体字在格子中间,这一点还是非常不错的,个别的有上移或者略有偏移,但整体居中、居正,这还是不错的。但是要说的是字径的大小比例,我们曾经讲过,笔画多的时候,可以适当把字写大一些,笔画少,我们就可以适度的小一点点,那么这是字径的大小,再有,书法可以更多的是能看到笔画的粗细变化,在这个作品当中我们没有发现,有可能是用的笔比较细,按理说,是能够通过一定的提按表现出笔画的粗细变化。所以诸如此类的这种理解,我们慢慢去消化,慢慢去契入,时间长了之后,我们可能就会找到一些书法的表现方法。</p> <p class="ql-block">♦️二组书友硙硙</p><p class="ql-block"> 2017年加入宁书法群,至今的感觉是富有和幸福的。感谢一路陪伴的友友们,一路打卡,一路鼓励,更是一路不计回报地为群里付出时间精力。我练习的是俏组长每日分享的行书笔记。随性而练,还没有临摹过古贴,希望和大家一起进步。请大家多多指教[玫瑰]</p><p class="ql-block">✍硙硙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硙硙</p><p class="ql-block"> 您好!作品整体看还是非常流利和熟练。还是说一些我自己的感受。我觉得不管是楷书也好,行书也好,要写出一些变化是比较合乎自然情况的。因为手写体不同于印刷体,印刷体的字径大小一样,无论笔画多还是少,字径都是一样的;那么手写体就应该自然的区分大小变化,因为在创造字的时候,笔画就有多和少的一个区分,我们要了解笔画多和少,为什么说是要有变化?因为笔画少了,字如果写大了之后,字就会显得空旷笨拙,因为留白比较多,那么笔画多的字,就要适度的写大一些,因为如果写小,笔画就很容易粘连或重合,这就是在作品当中才能体现出来。单字练习比较容易,几乎是大小一致。那么我们放到作品当中,字径的大小变化其实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书写节奏,而非刻意而为。我觉得如果想了解今人写的,可以看一看李洪川的行书,是挺有这种韵味儿,李洪川是英年早逝,但是他用50年的时间,成就还是非常的高,可以了解一下。</p> <p class="ql-block">♦️二组书友微风山谷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微风山谷</p><p class="ql-block"> 您好!在写竖式作品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古帖都是竖式作品,它的顺序是由右至左去写的,这个一定要注意,落款肯定也是在左侧,我们再强调一点,落款的时候在最下边,不应该写上阿拉伯数字的日期,不要这样写,我们要有一定的规矩和格式写,比如说,现在是阴历的什么年代,然后加上或者说是学书某某某这些就可以了。比如今年是壬寅年,壬寅就是时间,然后下边儿就加上我们的名字或者学习某某某就可以了然后盖印章。章的选择,要比落款字小一些,这样看的视觉效果会更舒服。学写行书,一定要把笔画之间的连带关系要写出来,如果行和楷放到一起,有的时候会有一些不太舒服,不协调,因为我现在发现有连笔,更多的还是以楷为主,所以一定要统一,会比较好一些。再有字不要过瘦,有的字形应该再偏宽一些。瘦字有一些无力,力量会显得弱一些,古帖里边的这种字形,大都有一些扁宽的处理。</p> <p class="ql-block">♦️二组书友顾</p><p class="ql-block"> 学习硬笔近三年,进入宁书法群两年。主要学习田英章老师的楷书,找了网上海明老师的视频练千字文,习惯了米字格书写,献丑了[抱拳]!谢谢各位老师和书友的指教[握手]</p><p class="ql-block">✍顾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顾</p><p class="ql-block"> 您好!在这里要多说一点点,对于书法传承,一定要讲出来,我们学书法更多的是以古人为主,今人基本上就不要看,当然,我们今天有很多人去学习今人的一些作品,这是自己的一个因缘,我就不过多的去评判。但是我要强调一点的是,今人写的字绝对不如古人,今人写的字更多的是带有今天的一个思想,我们只是觉得,他们的写字的特点可能更多的是符合我们今天大众的审美,但它不代表书法的全貌,更不能说明是书法的标准或标杆,所以我不管在哪里讲,无论是硬笔还是软笔,首要推崇都是古帖,绝对是有它的道理的。但是,有很多书友们会觉得古帖难,今人写的字上手容易,但是这样一来,会容易让我们产生对于书法的一种误区和误解。田英章自己也讲,他写的字属于印刷体,并不是书法,并不是古帖。大众认为用毛笔写字,一笔一画,就是楷书的特点,实则不是,所以有的时候是需要有一些解惑的。因为在这个学习过程当中,没有人给我们讲过,所以我们很难去做评判,或者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p><p class="ql-block"> 再讲一下,为什么不学今人而学古人?古人的书法,它的特点是变幻无穷,不管是行还是楷,这些字形,更多的是产生于变化当中。所以我们今天写字,写硬笔,如果发现字差不多一样,那么这种千篇一律的感觉就相当于印刷体,印刷体可不是书法,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澄清,而且是要理解的。为什么这么讲?正是因为我们读过古帖,看过很多的古帖,古帖当中的用笔的变化,结字的变化,都会给我们一种启发,真正的书法的样貌到底是什么?所以难不能作为不了解书法的一个理由,难不是理由。所以苦口婆心,对于很多书法家想要传递给大众一些正确的理念,但是往往会淹没在江湖体当中,所以这一点,也是我要未来给大家讲公开课,要强调或者说是把这些真正的准确的事情要跟大家说清楚的地方。在作品绝句当中,我发现每一个笔画,都会有一些落笔顿笔,这种我们会有一个理解,加了顿笔,加了一定转折的可能就叫书法了,实际不是,我们要了解为何是有顿笔出现,其实古人在顿笔来讲,他们就是把笔落到纸上的一瞬间,要有一种力量感,就相当于高山坠石是一样的,由力量而发,后边是绵柔不断,或者说是刚柔并济,他不是一直在发力,或者说是有轻有重。再有书法的角度,在笔画当中是有粗细的,这种提按变化,只有体现出提按变化的书法,才称之为具有观赏性的书法。所以还是提倡大家在日常真正学习书法的这个过程当中,有一个对于古帖的深入了解,我们不求在最初的时候,换很多贴,可以先一门深入找到书写的节奏,和我们常人今人所不同的地方,先理解了,理解之后再求广博会比较合适。</p> <p class="ql-block"> ♦️二组组长小鱼儿</p><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好快,转眼已入群5年多了,至从2017年l月在有书与宁姐相遇后,申请加入有书书法群练字,跟着沉默老师学习练习楷书基本<span style="font-size:18px;">笔画,</span>到后来伙伴们互相帮助,开始临田英章正楷字帖,慢慢的临荆霄鹏行楷字帖有幸又能听到三石老师的视频课与小组展示后三石老师的点评。小组伙伴们每天坚持打卡交作业,我就不知不觉练了这么多年了,感恩有你们,感谢宁姐创立此群,感谢沉默老师、三石老师百忙之中来教我们练字,感谢涛哥俏姐每天转发练字内容,让我有了很大的收获。也感谢二组伙伴们配合每天打卡,有你们真好![握手][握手][握手][玫瑰][玫瑰][玫瑰]</p><p class="ql-block">✍小鱼儿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小鱼儿</p><p class="ql-block"> 您好!您这个作品,写的练了那么久,不管是从基础笔画还是结构,都有一定的练习过程,这一点,能坚持那么久,而且有这样的一个造诣,也是非常不错的。</p><p class="ql-block"> 但是我们也会发现一些问题,就是字的稳定性和字的结构关系,有的时候还是需要加强。比如,第一行第一个字东,东临,会显得上边过于紧,下边过于松,这个拉的太长,字形又显得过瘦过高,这种横向的比例就弱化了很多,那么方块字的特点也被弱化和消减了,所以还是要注意。再有在作品当中,如果遇到相同的两个字在一起,甚至于哪怕有间隔的相同的字,也要适当的写出变化,不能出现千篇一律的用笔,千篇一律的写字规律,就是单调和乏味。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古帖当中特别好的诠释告诉我们,字如果相同,一定写不同的变化。否则看上去就是单调和乏味,而且古帖当中变化非常多,哪怕一笔的变化,一笔断一笔连,一笔衔接上,一笔未衔接上,这些都能够在古帖当中查询到。所以我们临帖也好,写书法也好,一定要找到书法的精髓。所谓精髓就是书法的内涵,我们不能只单纯去临某一个字,那么串联起来,整体去看,其实是有变化的。我为什么一直在讲其实书法也没有那么难,就是因为把变化要考虑进去,才叫书法难,是因为我们好像无法整个全貌的把它体现出来,在整体上没有办法了解更多,或者更深入的去探究,只是去照抄,生搬硬套,这样来讲,对于我们学习书法其实是有一定障碍,也不太容易提高,所以还是理解、消化、领悟是比较重要的,不在于写很多。</p> <p class="ql-block"> ♦️三组谢向平,网名“舍我其谁”所学颇杂,后忠于二王流派之——赵孟頫,偏爱行书,诸帖遍湿,无一而终……今临“集圣教序”抄录“周易”与“黄帝内经”。</p><p class="ql-block"> 自提笔起已逾三十年之久,因无师承,终无一是。幸于丁酉七月经网友引荐而入“宁书法”群,至今已五载有余,收获良多,奈何愚钝,朝秦暮楚,杂念充斥,虽已至此却强于前三十年所得……万幸也</p><p class="ql-block">✍舍我其谁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舍我其实</p><p class="ql-block"> 您好!有时我们想要写行书,正是因为我们想要找到那种洒脱和真正书法的这种一脉相承的气运的感觉,而楷书往往比较慢,很多人好像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去完完整整地通临,或者学习一段时间,正是因为他的这种节奏过于缓慢,不符合今人的生活节奏,以至于我们在写行的时候,会让我们丢失楷书的结构,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漏洞。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们在写行的时候,往往字比较瘦窄,或者是没有办法达到一定的宽度,我们只是把焦点放到了笔笔相连上,而没有或者说是忽略掉了这种本有的字形结构关系。比如:虚这个字下边比较瘦、窄,时又过瘦。时间的时诸如此类的字形又过长,底下的双点儿,距离上面的部分过远,那这种疏密的关系,有时候往往也会丢失掉。所以为什么说写行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些理论进去,比如说楷的一些理论,但是用笔这种变化要有。写行用笔其实更多的变化比楷变化太多了,它有的圆转,有的方尖,这些种种,我们有没有能够看到问题,对于笔画的起笔是否是千篇一律,是否都重,或者有轻没有重,或者角度是否是一样的斜切,尖削起势是不是有变化。这些都是我们要考虑的。最后补充,章有点儿过大,我们一定要把章的比例控制在落款字径差不多的宽度上,否则的话,就会体现太多的这个章的大小,焦点只在章上,其实章就是锦上添花的,是让这幅作品更完美,更工整,更完整,而不是只有黑色墨迹,没有其他颜色进来,显得乏味和单调。但是它又不能过度的喧宾夺主夸张的大比例,把所有焦点都吸引过去,所以这是要注意。</p> <p class="ql-block"> ♦️宋云霄,网名“云将遇鸿蒙”山东泰安人,2017年7月开始学习书法,9月份经同事介绍入宁书法群,师从沈维进老师学习隶书,从《礼器碑》开始,临习《鲜于璜》《张迁碑》为主,艺术之路无止境,每日习字,不敢懈怠。</p><p class="ql-block">✍云霄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云将遇鸿蒙</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看到了你写的是隶书,不管是学隶礼器,还是曹全,我们现在,更多的人是学楷比较多,那么楷书的特点,对于真正老的书法艺术家,他们会讲到一个点,就是想要学楷,要通篆隶之变,所谓的篆隶之变,就是篆书与隶书的这种变化,演变而来的隶书,演变得来的楷书。所以,篆隶还是很关键的,包括对于用笔的理解,对于笔画的节奏,对楷书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我们学隶书先明确一点,隶的特点是扁宽为主,所以字形,不能写成楷一样的,这种站立的姿态更多的是以扁宽的形态为主,礼器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字形、字径基本上差不多,但是对于它的压扁放宽的状态,我们还要加强,尤其是在上下结构里边,因为左右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横向的宽,容易做到,但是上下结构,字形很难达到这样的一种结字规律。</p><p class="ql-block"> 再有写隶书,不仅仅是要看到这个,还要看它的结字规律,比如说扁宽的形状,除此之外还应该有用笔的一些演变,因为从篆书到隶书的一个转变,篆就是一根儿单一的线条儿,没有这种提按的变化,但是发展到隶书就不一样了,隶书是最开始的,这种提按的粗细变化已经生成了,所以它的这种起势和收势,都已经有一定的初步变化,所以我们在写隶的时候,尽可能要选择一些比较粗的笔,能够体现笔画儿的基本形态,塑造的笔画儿,也会有一些这样的一个变化,才能有助于以后我们学楷书。</p> <p class="ql-block"> ♦️曾婷绵(小曾),来自浙江省温州瑞安市,2017.12月10日进的群,非常感谢这个平台,有你们的陪伴,才能让我坚持下来,以后相信有你们陪伴练字会更快乐。</p><p class="ql-block"> 在练字中感谢各位师兄指点才让我不断的进步,线下和线上没有跟老师学习,练得字帖比较杂没有固定的,不过毛笔隶书练得多一点,这次写的硬笔字就用了隶书写的是《共筑中国梦》。</p><p class="ql-block">✍小曾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曾婷绵</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看到了这个作品写的是隶,隶书其实重要的一点,就是每一个字的大小比例是一个问题。再有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扁宽的特点,它的结字规律,和它的这个外形轮廓,不能够按照楷的方块儿字或者方正的字形去理解,是扁宽的。再有就是笔画的粗细变化,是在隶书当中就开始转变了,因为我们之前说过,想要写好楷书,就要通篆隶之变,那么篆是隶的前身,那么篆书,就是线条儿没有粗细变化,那么隶粗细变化开始初步显现,所以,就需要大家,把这个隶的笔画可以表现出一些粗细变化来。再有横折在隶书当中没有转折,没有横折的,一笔下来就是横是横,竖是竖,不是横折,一笔连,我们要注意类似这样的一个笔画儿。</p><p class="ql-block"> 再有,补充一点,我们写隶的时候,不要带着写楷书的思维,这样是不准确,所以有些字形一看,有的笔画或者有的地方的特点,就相当于和楷书有些相近,隶的这种特性特点,表现的不充分,这一点还是要再加强。</p> <p class="ql-block"> ♦️纯洁,2017年8月进入宁书法群,督促我每天练字打卡,一开始寻找练习的字帖,发现阎锐敏老师的字帖适合我,所以硬笔一直练的他的字,写字我一直喜欢用钢笔,水笔不太会把握。平时也有练习软笔,每周会去找老师上课,楷书欧体,也有练习篆隶书,目前习草书,临怀素小草,还羞于展示,继续努力[加油]</p><p class="ql-block">✍纯洁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纯洁</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看到您对于自己的一个阶段性的练习的一个经历,我想说的是,想要学习书法,一定是要先专一,不要太广泛的去学习,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不求广博,要求专一,因为只有专一一项字帖,你可能才能够从一个字帖当中,能够找到一些书法到底是如何书写的,这样的状态是要找到,如果写的很多而且书体又很多种很复杂的话,那么对于我们想要打好基础是比较困难。但是,我们现在用的是钢笔写字,那么钢笔,本身粗细就是有限的,它没有办法模拟出太多的跟毛笔,或者说是相应的粗一点儿的中性笔或秀丽笔相比较。这样一来,钢笔字它只能说是注重的是结构关系,那么对于笔画的塑造上来讲,很难像毛笔字,或者说是小楷去靠拢,所以这一点我们要先认清。作品中规中矩,这是一个问题,再有我觉得部分字的结构还是可以,但是放到整体去看,就缺少一些变化,这是我的一个直观感受。为什么这么讲?在书法当中的作品会很容易能够看到笔画的粗细变化,单个儿字的轻重变化,所以这样一看,我们的字大小字径差不多。然后比较整齐划一、千篇一律,这个不能说是印刷体,只能说是是我们的一种日常的手写体,因为整齐划一,不是书法的样子,只有富于变化,变化非常的丰富,不管是用笔也好,还是结构也好,都会有这方面的一个变化,这才是书法。</p><p class="ql-block"> 我的建议是,如果真想钻研书法,一定是针对一个一种字体,先去钻研,把用笔熟练了之后,再去广博的去学更多的其他书体,这是可以的,没有说不让我们广泛涉猎,只不过在一开始一定要一门心思,要先专一,专精一门,而后求广博,这是我的一个建议。</p> <p class="ql-block"> ♦️晔,江苏无锡人,进宁书法群快6年,曾跟海明老师学过一期隶书,现在主要练的是田英章的楷字,自修为主,曾听过沉默老师和三石老师的课,受过两位老师的指点,收益匪浅。这次有幸入选复赛,今后将更加努力,好好练字。</p><p class="ql-block">✍晔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晔</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们看作品,不管是一开始我们有没有基础,但是毕竟以作品为主的去点评,这样还是能够在现阶段能够看到我们的一些问题,整个字看下来会发现字径是有些大的,也就是说有些字稍微有些散,字径大至少有两个原因,一就是笔画,每个笔画都是长,长了之后就会导致整字字径会变大,再有一个原因就是字不够紧凑,也就是说我们中宫收紧的程度做的还不够充分,导致字有些散,出现的这种字径大,这两种情况我们要先了解一下。</p><p class="ql-block"> 再有,我们的这个字,大多有一种感觉,有点儿向右倒,原因是因为有些竖画没有写垂立,或者有一些结构关系有些错位,导致这个字形有一些向右倾的情况,所以这种稳定性还是要加强。</p><p class="ql-block"> 最后,再说一点细节,我们既然写作品,那么作品就有其章法存在,所谓的章法,就是变化,不是说千篇一律才能叫章法,那叫无章法,那就是印刷体。所以我们今天所学的书法,更多的是要有一个传承,所谓的临帖临古帖,古帖当中给我们传递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讯息?就是告诉我们不断的变化,不断的追求用笔的变化,结字的变化,才称之为书法。如果我们未来继续学,我们可以先找古帖去临习,看用笔,看结构,这是要注意的。再有,我们写作品一定要注意字径的大小变化,要有一点能够有主观的这个意识,才能够把我们的作品写的生动。</p> <p class="ql-block"> ♦️芬芳,浙江台州人,进宁书法群5年,最初练的是田英章的楷字,自修为主。曾跟海明老师学过一期隶书,也曾听过三石老师的课,受过两位老师的指点,收益匪浅[抱拳]。这次有幸进入复赛,对一直默默练字的我来说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和鼓励[爱心]!往后余生,定将加倍努力,好好练字。[拳头][拳头]</p><p class="ql-block">✍芬芳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芬芳</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看到你写的隶书,隶书的特点我们要找准,这种扁宽的字形是没有问题,但重点在于用笔的特点,如果用粗点儿笔,你会发现笔画儿的提按变化已经在隶书当中初露苗头,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隶书已经有粗细变化了,进而再演化成楷书的特点,会更加的丰富多变,那么隶书就要用稍微粗一点的笔去书写,才能体现笔画的变化。比如说横画的逆起兼收,这是对于我们隶书的最基本的理解。如果笔画比较细,很难体会到这种笔画的变化,只能看到结构,那么这样的表现,其实还是比较浅显。所以我们学隶也好,楷也好,不管学哪一项,一定要把它的精华、精髓学到,而不是只图其表,这样来讲,只是一个样子而已,而不能够真正的深入。比如我们学书法很久,不管是三年、五年、八年,这些时间其实都是在一天天的过,但是对于我们来讲,想要书艺精进,一定在它的根本上下工夫,绝不能停留在表面,否则的话我们写多少年,也只能是在这种状态上不会太高或太低,所以建议还是要找到,或者说是能够找到我们所临贴的一个精髓,先确认好之后我们再去临习,这样相对我们会深入理解,也就会有一个和以往不同的变化。</p> <p class="ql-block"> ♦️三组的——红,来自宁夏银川。很幸运我于2017年1月8日有幸成为宁书法群的一员,与大家一同携手走过了六个春秋,见证了每一位书友与自己的成长,虽然自己的字进步不大,但在练字的道路上收获颇多,不只是写字,更多的是心态上的变化。我前期主要是随便写写,没有特意或是针对性的练习,近一两年开始练习荆霄鹏老师的行楷,我在练字的道路上进步比较慢,但是我坚信日复一日不能做到的事情,年复一年一定能见到希望!你在这里衷心的感谢宁姐,感谢俏组长,感谢一直陪伴我们彼此的大家,让我们在练字的道路上共同前行,收获满满,加油书友们!</p><p class="ql-block">✍红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红</p><p class="ql-block"> 您好!刚才我看到了您写字的一路经历,这个经历不管是经历多少年,我们自己如果进步不大的话,我们就要反思,因为时间很长,却进步不大,我们是不是要看一看是自己的选择有问题,还是说我们的路没走对?这些都是给我们自己的一个反思课题,我们不能让这个时间空过,就算是熟练也是一方面对吧?我们需要把自己的一些问题,先把它剖析出来,找到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才有可能进步。从作品当中我发现的就是稍微有些拘谨,不管是写谁的字,我们的这种拘谨程度一定要放开,打破自己原有的这个风貌,也许会在这种进步不大的基础上看到一些变化。</p><p class="ql-block"> 所谓的拘谨怎么解决?就是字径大小,先找到一些变化,再从笔画儿结构上去深入,比如说你写行书,更多的是圆转比较多,方尖少一些,这就是行书,行书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速度上的提升和牵丝的关系,对于结字的规律来讲,更多的还是要找到楷书的一些特点,进而才能提升我们行书的整体的书写状态。刚才说到放开的问题,就是最基本的字径大小要变化,笔画的粗细要有变化。</p> <p class="ql-block"> ♦️西贝,来自山西忻州。我于2017年9月初进入温暖有爱的宁书法群,并有缘进入三组,和一群书友们共同学习。虽然一直坚持,但是没有系统的学习,后来也是在和书友们的学习中发现了海明老师的公众号,一直跟着老师的公众号视频练习。去年曾经报了半年的曹全碑学习隶书。</p><p class="ql-block">✍西贝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西贝</p><p class="ql-block"> 您好!看到这个隶书的作品里,发现几个问题,我们学隶书没有问题,因为楷之前就是隶,隶之前是篆,又是在隶书这个笔画当中,出现了笔画提按的变化,因为篆书是没有出现的,最早期的笔画儿的形态,轻重提按的变化是从隶书开始的,这是其一,再有一个问题,我发现在写转折处的时候。其实隶书当中没有一笔下来的转折,只有楷当中才会出现在隶当中,就是横与竖是两笔,所以在处理横折或者横斜勾儿的时候,这种转折处不要一笔下来,它不是一笔带下来的。</p><p class="ql-block"> 还有隶书,对于横画儿的塑造是比较严格,蚕头燕尾的这种逆起兼收的这个基本形态,还是要再精准,有的时候这个横画儿,不是特别明显。再有,就是字形的这个外形轮廓,它不应该是方的,应该是稍微扁宽更多,有的字形,宽度还是稍微弱一些,应该稍微再加宽一些。最后再补充一下,就是对于笔画儿来讲的,这种提按变化就是粗细的变化,应该再体现的清晰一些,现在比较统一,线条的这种重轻的感觉还是稍微弱一些,可以在这方面继续加强。</p> <p class="ql-block">♦️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俏组长</p><p class="ql-block"> 来自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美誉的浙江青田,现定居在西班牙塞维利亚。2017年1月7日偶遇我们的才气过人大智慧的宁姐,从此结缘于宁群,开启了我的习字之旅!</p><p class="ql-block"> 入群初,硬笔练习正楷,启蒙于沉默老师,之后跟刘海明老师学习钟绍京《灵飞经》。第三年开启了软笔练习,习米芾字帖,启蒙于朱乒乓老师,跟过崔寒柏老师的楷书课程,奈何资质愚钝,终不开窍,虽末取得可喜的突破,但六载的习字之路给我个人带来的影响却如影随形,成为我人生路上不可缺少的伙伴,给平淡无味千篇一律的旅欧生活带来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最近陪伴着一群不太会说中文的海外华人的孩子一起感受我们的汉字之美,这是自我检验和自我提升的过程,身处他国经历过的一些事和人,让我感受到书法不仅是艺术品,更是我们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败的特色,作为它的爱好者,我会一直练习下去,用自己的方式传承我们中国文化!</p><p class="ql-block">✍俏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俏</p><p class="ql-block"> 您好!整体感觉是非常好,明显能看出来这功夫功底,是每日练习的一个成果。我们再看一些细节,因为落花诗是文征明的作品,我之前是经常看,也是偶尔去临,整体感觉,这个字形重心不是居中的,平时写大多认为是中心对正的,或者说是居正,但是文征明的这部帖,整体重心都是右移,偏右会居多一些,而且整体的字形,都有一些是向右上昂首挺胸的那种感觉,所以字形更多的还是要找到一种向右上扬起的这种姿态。</p><p class="ql-block"> 再有,我觉得还是要从细节去入手,通临帖非常不容易,但是我们细节上还是更加要注意,质量会更好一些。比如说笔画儿少的字的这种粗厚的厚重感,尤其是笔画儿的用笔的变化,因为我现在没有办法点开看大图,但是整体看的效果,还是在重笔画当中缺失。</p><p class="ql-block"> 还有,在单字当中也有用笔比较粗厚的地方,不管是笔画儿多还是少,用笔的这种跳跃和弹跳,提按变化一定要去加强,因为我们跟大家讲过,提按是书法的生命,是书法的灵魂,所以这种变化是无处不在的,而且在帖当中能看到,所以我们在通篇看的时候会感觉到有一些单一,就是因为这样的提按变化比较缺失。</p> <p class="ql-block"> ♦️四组潘春常,于2017年8月进入宁书法群,已练字15年,硬笔先后临摹过田英章的楷书,语文课本上的印刷体,软笔跟着网络视频学习,目前正在学曹全碑等,福建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连续两届全省中小学生书写大赛,海丝杯现场总决赛,获名师奖第一名。</p><p class="ql-block">✍潘春常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潘老师好,春常好!</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坚持了那么长时间的练字很不容易,而且把这个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教学当中,很是难得。因为我觉得汉字的教学对于孩子们来讲,除了上学功课以外的这种硬性需求,还有一方面,我认为更重要的一点是,对于中国文化的一个传承。文化文脉的传承离不开文字的演化,也就是说文字当中承载着太多的我们的文化内涵,所以能够把我们的汉字在当代能够继续传递下去,能够有很多的追随者,是非常令人振奋鼓舞的。写字确实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儿,因为现在大部分的情况,除了学生以外,很少有人会去关注写汉字,那么如果没有,新生的力量去书写汉字,我们的文化就断掉,所以还是非常感叹潘老师所做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心静如水:2016年11月加入宁书法群</p><p class="ql-block"> 硬笔:2016年9月20日开始至2018年5月,总计20个月,自学田英章硬笔楷书,期间跟学沉默老师的网络授课一段时间,后来因为手脖患腱鞘炎停止。2021年10月16日开始至今,12个月,开始自学吴玉生硬笔行楷。</p><p class="ql-block"> 感言:人生最大的喜悦就是遇见一盏灯,点燃你的梦想,激活你的能量。“宁书法群”就是一盏明灯,无私奉献的群主、各位小组长、授课老师,你们就是火炬,不但照亮了自己,更加成就了大家!</p><p class="ql-block">✍心静如水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心静如水</p><p class="ql-block"> 您好!作品当中整体性还是不错的,字径的大小,包括一些字的大小比例的变化,这些都是非常好,表现的非常不错,很完整的一幅作品。说一点小问题,我们现在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不管哪一个笔画起笔、顿笔的长度,也就是说起笔的这个明显程度过大了,所以我们整体看起来,感觉笔画儿,尤其是写小字的硬笔,那么对一个笔画来讲,一个顿笔其实就是笔尖儿落到纸上一瞬间产生的,就是比如说高山坠石的感觉,这也是王羲之对于点画的一个理解,那么高山坠石,就是一个力量非常重,但是绝不夸张的一种自然落石的状态,但绝不是把它出现了一个虚尖儿,这种虚尖儿的写法,就像江湖体了。因为现在流行江湖体的比较多,那么有的时候,我们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的情况,为什么我们反复去强调是以古帖学习为准绳,为一生的追求,甚至于是可以这么讲,古帖当中我们有没有见过类似这样的一个起笔动作,这一点是需要考证,也就是说我们平时日常除了练硬笔。写今人的字,或者说是查考一些字典出现的这种异体字,但是我们更多的还是要回归于古帖,从古籍当中找到我们对于笔画用笔的一个理解,这才是我们比较正统的一个学习。</p><p class="ql-block"> 再有,就是我们要理解,古帖当中给我们传达的这个内容,是告诉我们起笔也好,哪一个笔画儿,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区别,这种变化是必然存在的,也就是说古人的这种高深的书写的这种记忆、理解,是我们今人所不具备的,当然我们也可以讲,我们没有当时人的一种生活的环境。或者说是一种艺术氛围,但是今人我们只是停留在自己的一个理念上,或者说是我们看到了类似,觉得还是比较不错的。其实,并不是圆满的说法,为什么这么讲?就是因为从古至今,不管是书法大家还是普通人,未出名的这些人,他们同样都是通过临帖走到今天的。</p><p class="ql-block"> 所以最终得到了一个结论,也就是说,要以古帖,以古人的书写为标杆,我们再去吸收,然后去理解,才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真正的书法。</p> <p class="ql-block"> ♦️袁红,广州市番禺区,2017年9月17日加入宁书法群</p><p class="ql-block"> 2017年9月去上海参加教师培训,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身旁的学员在练字,于是我们聊起了有关练习硬笔书法的话题,同时,我也加入了宁书法练习群,开启了练字之旅;回到学校,我也鼓励自己班的孩子练习硬笔书法,并承诺自己会一直练习书写,那一届一年级的孩子现在也成为六年级的准小学毕业生了,一句承诺,一路练习,一直陪伴,回想起来,不仅是自己书写方面的提高,更多的是提高了自律,让书写成为了一种习惯[愉快]</p><p class="ql-block">✍袁红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袁红</p><p class="ql-block"> 您好!通过作品我能够发现你对于提按的这种变化控制,有意识,这一点是非常难得的,因为很多书友们用比较纤细的硬笔,受笔本身条件限制,所以很难塑造出来笔画的这种粗细变化,那我们更多的是用秀丽笔,然后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或者说是有意识的塑造出笔画儿的变化,这是非常难得的对于书法的一个理解。那么真正提到书法,我们就要深入去探究,而不是粗浅的停留在现在的某一些规范字,或者今人的一种书写。那么今人的书写,我们更多的把它叫成江湖体。今人有很多自己的一种陋习、习惯,或者说是自己认为的一种情况,就能称之为是书法,其实,我们要在这个判断里边进行一种冷静的选择,所以一直以来我都在强调的是一定要遵循古贴,不管是哪一种古贴,我们能够先专一去精研,去读贴去练习,而最后再出现广博的情况,这才是我们学习书法的一个正确的节奏。</p><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们来看字的感觉,提按是有的,但是我们要说一些细节,字没有完全站在格子中间,它总是有一个错位,或者说是大小的比例,并不是很协调,除了结构方面我们需要再加强以外,还是要找到我们对于字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要注意,既然在格子里写,就要在中间,我们习惯性的是下沉,提出过一种叫首笔定字位,也就是说,每一个字的第一笔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把第一笔落到了准确的位置,后边的后续笔画才能够相应的让整字相对的位置准确。</p><p class="ql-block"> 再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写的字,感觉有点柔,这种绵柔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出现在几个笔画,比如说用笔横画不够直硬,有些字帖本身横画儿的弹性是十足的,但是它的力量也会在其它的转折或者一些竖画儿上体现出来。总之,字的真正书写样式,应该是刚与柔并存,才适合我们的书写状态,因为书法本身绝不是柔或单一的刚,一定是刚柔并济。再有,就是除了这种笔画儿能够塑造出来,我们还要区分开,有的字是厚重的,有的字形就是纤细的,除了笔画儿以外,部件儿也同样可以考虑,现在给我感觉就是稍微单一了一些,可以慢慢去了解,因为也许古贴,我们接触的不多,可以从古贴上先读贴,通篇先去看看,看能不能得到一些不一样的答案。</p> <p class="ql-block"> ♦️老顽童:宁书法群建群第一批书友,截止到10月17号已经打卡1838天,这是我坚持最久的一个爱好,虽然练的时间比较长,但是进步还是不大。开始跟着群里沉默老师练习,后来练过一而段《药师琉璃经》,也不知道是哪里的来的字帖,还跟着公众号里练过一阵子,都没有很专心的练习,这也是进步不大的原因。因为喜欢,所以坚持,与在群里书友们互相交流互相督促有很大关系,看到书友们写出那么漂亮的字自己就感觉很惭愧。期间也因为各种原因有很多次想放弃,但是坚持了这么久也不忍心放弃。虽然写的不好,还是自得其乐,乐在其中。现在不断有书友们加入其中,群越来越壮大,因为有相同的爱好而相识相聚,因此才能欣赏到那么多优秀的书法作品,群里书友们的书法水平绝对可以算是书法家了,有幸加入宁姐书法群,而且相知相伴走过这么长的时间,深深体会书法的美,以后也会继续坚持下去,与书友们共同进步!</p><p class="ql-block">✍老顽童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老顽童</p><p class="ql-block"> 您好!通篇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说一点小细节,竖式作品也好,横式作品也好,字间距一定要有一个掌控。有的时候我们看古帖会知道字间距,有的时候是有格儿,比如说横格儿竖格儿方格儿,我们会看到它,因为有格儿的原因,我们能够好掌握。但是这种竖式作品。只有这个竖线,所以我们在字和字之间的距离不太好掌握,现在的情况就是字间距有点儿过近,而且字过小,舒展度又不够,那么通篇感觉就是比较拘谨,没有真正的放开。也许我们想要写完整,把最后结尾写到一个完整的程度,但是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拘谨,看着是压抑的感觉比较多。所以写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字间距基本上要统一,不管是半间隔半字,还是稍微比半字还要小一些,但是必须要做到尽可能的统一。因为我们曾经说过,竖有几种情况,有竖列,没有横式,就是竖一样,但是横是不相等;有竖有横是相等的,也就是说字和字是整齐的,就是不是那种错位的感觉。现在就是这种有竖无横,所以它们是错位的,不整齐的情况,但这种情况容易出现一种间距,不好掌握。所以我们在写的时候,还是要按照我们自己的一个节奏,如果有行有列,我们就能够把它掌握的会更好一些,但是有行无列的这种情况,就是出现了现在的错位感,或者说是从第一个字到最下边儿一个字的,这种错位,不好掌握,甚至于影响了间距,这种间距,有的都粘到一起了,笔画效果就不会特别的舒服,所以这一点,还是要在写作品的时候多多去注意。</p> <p class="ql-block"> ♦️谭媛,江西南昌人,2017年加入宁书法群这个大家庭,有幸与来自五湖四海的书友们练字,受益良多。刚进群时练字比较盲目无措,幸有沉默老师的授课,让我见识到了书法的无穷魅力,从此开始关注笔画的练习,后来,专心练习田英章的楷书、行书至今,偶尔会临邓散木的《篆刻学》。</p><p class="ql-block">✍谭媛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谭媛</p><p class="ql-block"> 您好!今人的字大多是写的行书,今人写的行书,一般情况下变化不是特别多,所以我们在写字的时候,或者说是写书法,我们更多的讲传承的话,肯定是以古帖为主,但是又因为古帖,学起来没有门径,不知道如何去入手,而且临起来,也不会出太多的效果,我们在内心深处是屏蔽的,因为难所以会把它放在一边。但是今人写的不是说一点儿也不行,就是我们在选择的时候,可以先以今人为主。那么今人所写的字?变化少,这种变化并不多,所谓的规范字,或者说是印刷体,那这种整齐划一的是比较多见,但是我们如果想要精研书法本身,就要深入古帖,用古帖的这种内涵,去给自己一个引导,或者说是启发,因为有的时候我们接触的古帖多了之后,我们就会发现里边的这种变化是无穷无尽的,所以给大家以这样的一种方式,让大家多多参与古帖当中的练习和研究,这样才能够真正把书法的一些精髓学到手。</p> <p class="ql-block"> ♦️四组 慜慜,真实姓名 闵欣,于2021年12月16日加入宁书法群练字,已练字多年,硬笔主要临《黄庭经》,软笔从开始的欧体到魏碑,最近三年都在临苏东坡的苏体。练字已成为了业余爱好,尤其是加入宁书法群,与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目前已加入无锡市书法家协会。</p><p class="ql-block">✍慜慜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慜慜</p><p class="ql-block"> 您好!通篇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毕竟我们有那么长时间的多年训练也是非常不容易,整体字形字的感觉上来讲,还是不错,但是我想说,不管学什么,重要的是要有一个核心,先难后易,往往不容易,因为黄庭也好,乐毅论也好,我也接触过,因为二王的字,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了的,所以写惯了唐楷,或者见惯了现代的这种今人所写的字,其实是不太容易能够理解上去,这就是对于二王,或者说是魏晋的书风,大家都是成为高古的书风,不好去理解,这也是一个其中原因。那么在作品当中我会发现一个小问题,你会不自主的把字偏左移,甚至于左移或上移,那么大部分情况左移的还是比较多,这种情况的原因很简单的理解,就是把首笔定字位,这件事加强就可以了,就是第一笔对于整字当中是最重要的一个位置关系,所以它的位置好坏取决于整字最后的一个样子。</p><p class="ql-block"> 再有,有的字形的结构还是稍微要加强一些,比如说万字,万字在中间,第五行的第五个字,那么这个万里的万下边儿,这个横折钩儿,应该向右伸展,左边儿应该收缩,右边儿稍宽一些,有的时候往往是这样的一个理解,所以诸如此类的这种,也许是一种重心右移,但是重心右移还不完全像,所以有的时候要多多注意。</p> <p class="ql-block"> ♦️莲:2018年1月,有幸经朋友介绍进了宁姐的书法群,习练硬笔,自学田英章楷书,每日练习打卡至今。虽然字没啥进步,写的不好,但每日练字已然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并给自己带来许多的快乐。感恩遇见,感谢宁姐组建这样的一个群,给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友们提供这么好的平台,感谢群主,组长们无私的奉献,还有老师们的辛勤付出。我们真的很幸运。[爱心][玫瑰]</p><p class="ql-block">✍莲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莲</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们看一下整体,这个作品称之为一部完整的作品,除了正文以外,然后有落款,再加章,这种三者合一,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但是,下边儿尽可能的不标注时间,不标注这个2022和这个阿拉伯数字,阿拉伯数字尽量的不要标注。</p><p class="ql-block"> 再有,我们落款最后落的章之前,也就是说文字落款的最后是写自己的名字,时间加选字作品,或者说是摘抄某某文章,最后落的才是自己的名字,一定要注意。</p><p class="ql-block"> 整体的感觉其实更多的是偏向规范字的写法,因为田英章自己本身也说过,他写的字,都属于偏向规范字范畴,所以我们不在这个方面多做过多的去解释,那么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临一临古帖,对古帖如果能够深入进去的话,会发现比今人所写的字变化以及丰富的太多太多,所以从古至今。我们不管是书法家也好,或者学习的学者也好,都是以临习古帖为自己的一个追求和学习目标,所以讲的也是一个对于初学,或者说是想要深入书法人的一个建议。</p> <p class="ql-block"> ♦️四组帅组长小涛</p><p class="ql-block"> 2016年9月21日,有幸加入宁书法群,六年转瞬即逝,回忆满满。我楷书临田英章,行书临荆霄鹏,进步虽慢,但从开始练一直坚持从未间断。真心感谢宁姐搭建的这个充满爱的练字平台,祝宁书法群六周年活动圆满成功!生日快乐!</p><p class="ql-block">✍小涛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小涛</p><p class="ql-block"> 您好!写的非常好,有行有列,这种无格无横式的这种格子能够写出有行有列,不是那么容易,所以还是很不错的很娴熟。我们在写这个行书的过程当中,能够看到写的时间比较长,相对非常完美。如果感兴趣的话,想要深入书法,可以临一临古帖当中的行书集字圣教序,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p> <p class="ql-block">♦️书法群群主宁姐</p> <p class="ql-block">✍可宁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宁姐</p><p class="ql-block"> 您好!整体的《篆刻学》节临还是非常不错的,这一看就是下了功夫,这段时间没有空过,而且对《篆刻学》有一定的了解,对于笔法的应用和对于结字的一些规律,还是不错,非常非常的值得赞叹。</p><p class="ql-block"> 整体看需要解决一些问题,比如说字稍微有些单一,就是我们在写的过程当中,会有一些笔画儿伸展的,或者说是笔画收敛,这是对于笔画的一种理解,那么早期说过《篆刻学》中的重点,是重心右移,也就是说左边儿伸展的多,右边儿就是收缩的比较多,这个是重心右移的一个解释,再有,通篇看还应该多一些变化,比如说有的字,字径小,而且用笔要饱满,不仅是单字当中的饱满,还要在一些字形当中,出现单字中的一种,这种变化有轻重的笔画儿变化,比如说有左结构的。</p><p class="ql-block"> 总的来说,就是增加一些变化,增加一些厚重感和纤细的跳跃变化,那么,整体看来效果就会更好,无论是在单字当中的这种字径小的字出现厚重饱满,还是字径大一点的字里边其实也会出现这种单字中的变化,最后再说就是章。我们最后的章有一些比例太大,一般情况下,硬笔的章最小能做到0.8就可以了,那么章过大有的时候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所以可以调整一下章的尺寸。</p> <p class="ql-block"> ♦️蔷薇于2018年10月9日加入宁群,现师从于六指琴魔,主要练习了软硬笔灵飞经,也学过软笔隶书,多宝塔,硬笔圣教序,现在也在练习硬笔米芾;学书5年余,感觉自己进步很慢,归其原因主要是自己不爱动脑死练。今年自己松懈了分心了,就像在坐滑滑梯一样,其实心里着急得很,一天觉得时间不够用,还需要合理规划时间。</p><p class="ql-block">勤学若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p><p class="ql-block">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p><p class="ql-block">做你所爱的,是兴趣;爱你所做的,是坚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坚持是通向成功的唯一之路。虽然进步很慢,但是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p><p class="ql-block">✍蔷薇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蔷薇</p><p class="ql-block"> 你好!我早期进群的时候看到您写的灵飞经比较多,早期再早期的,可能我接触的就不太多,但是整体看,这部心经,还是以灵飞经笔法和结字规律写出来的,整体的这种出帖的感觉还是很不错的,至少把灵飞经的韵律,找到了这一点很难得。</p><p class="ql-block"> 说到灵飞经,早期的时候我也临过知道灵飞经有一个特点,笔画的变化和当时那个时代,比较另类,独树一帜,所以说,很少有人去,单独的去传承,所以后世我们所看到的只有钟绍京自己一个人去写灵飞经的这种书体,后世模仿的,也不是特别多,所以他有时代的特殊性,这是一方面;再有,其实不管是怎么样的一种书体,我们整体看,还是要有一些跳跃性的一种变化,所谓的这种跳跃,就是不能千篇一律的整字没有变化,我感觉就是字的字径大小的变化,其实上升到章法里边,那字径大小、厚重饱满的这种字形,其实不是特别多,就是变化少,但是在书法的领域里边,再往更深层次去探究的话,这种变化,一心求变的这种精神劲头,是每一代书法家求知若渴的一种学习方法,所以我们在写灵飞经也好,或者说是出帖也好,我们还是要遵循古帖当中给我们的一种暗示,就是这种变化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那么谈到我们能够临过这么多的书体,接触的面也非常广,但是我们不能单纯的只看或只临一部,我们还是要深入的去了解这部经给我们带来是怎样的一种视觉上的呈现,还是要学会分析,临帖不是只是单纯的去模仿,一味的去模仿,那就只停留在表面,我们更应该回归它的一个内涵,所谓的作者思维。我们要有一定的这方面的一个深入,否则,我们在出帖的时候,往往只能临其表,而不能悟其内,所以这还是我们未来的一种发展方向,或者说是提高的一个地方。</p> <p class="ql-block"> ♦️红绿相伴</p><p class="ql-block"> 2018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加入了宁书法群!细数四年有余。以自修自悟为主!临姜夔《跋王献之保母帖》王羲之的《换鹅帖》。自知末学肤受,管窥筐举。今日得组长和书友们的厚爱参加复赛,今后定当孜孜不辍,发愤图强!</p><p class="ql-block">✍红绿相伴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红绿相伴</p><p class="ql-block"> 您好!说到这保姆帖,我印象是比较深刻的,因为我曾经临过,如果没有临过,我也不敢跟大家去过多的交流,最多可能会去搜索一下,然后,只能从粗浅的表面跟大家做交流,但是正好您所临的保姆帖也是我曾经临习过,我发现它本身的这种力量感,也就是说直、硬、方、转比较明显。那么它的圆转,或者说是对于笔画的一种小动作,是非常少的,所以我们练习的过程当中,会发现有很多与原帖不是特别符合的用笔,所以这就是牵扯到一个基础的问题,我们对于笔画的了解到底有多少,因为也许我们在学书的过程当中没有太多的指引,所以说这个方向是非常重要,有的时候我们跟对老师,老师会给我们指引方向,那么对于一开始笔画的塑造和理解就显得特别重要,只有用这样的方式去深入,慢慢才会了解,原来用笔是有门道的,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按下去,或者说是顿笔。我们只是把起笔当做一个按压的顿笔,塑造一个顿笔出尖儿的这种形态,往往是错会了落笔的本意。那么再回归到保姆帖当中,刚才说到保姆贴本身的特点是直硬的更多,圆转的比较少,所以现在的这种圆转,包括起笔的一些动作是过度了,也就是说我们的直硬感。确实还是要朝着这种像帖去临,如果通篇不像,我们可以采用单字去临去琢磨,因为往昔的书法大家,他们在临帖的时候,绝不是一开始,上来就临通篇,还是要逐字去分析,去判断,去体悟,慢慢的才会通篇去临,这都是有一个次第的进阶过程,不断领悟,不断努力进步!</p> <p class="ql-block"> ♦️碧玺,在河南省郑州市。我是2021年5月30日,由乐在其中书友介绍进入宁书法群的,很幸运的是又分到了乐在其中组长的五组,我一直练习的是田英章老师的楷书,断断续续有三年了,进步有点慢,但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p><p class="ql-block">✍碧玺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碧玺</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之前更多的给大家去介绍书法,书法的角度是以古帖为主,也就是说我们今人所写的字形,其实更多的只是一个对于规范字的介入,那么今人也分写的是什么?如果今人能够临古帖,我们也可以做参考,但是今人写的只是规范字的话,那么我们所写的,所练的并不是书法。所以在这里边我必须要强调一下,就是我们今天所写的字,有的时候以为是书法其实不是,就是田英章自己也讲过,他写这么多年写的其实就是规范字,那么以规范字的形式,用毛笔表现具体,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解。</p><p class="ql-block"> 所以我们在学的过程当中,如果真正的想去介入,或者说是深入了解书法相关的,我们一定是要先找到一部古帖,那么这部古帖,我建议是以《九成宫》为主,《九成宫》本身,是能够让我们在用笔以及最基本的结字,让我们有一个最初步的理解和了解,那么慢慢的转向其它的帖就比较方便了,所以我觉得以规范字的这种形式写,如果我们只求在规范字上有所领悟,或者说是暂时不想去介入古帖的话,其实规范字写写就可以。规范字为什么说不能称之为书法?因为它有千篇一律性。我们先解释一下为什么不建议写规范字,或者说是不能称规范字为书法?因为书法本身是属于变化的,那书法本身不是说千篇一律,或者说是大小一样,或者说是粗重厚度这种饱满的笔画的用笔,或者说是纤细的用笔,这种是千篇一律的。不是这个样子,所以我们看到规范字的写法,更多的是比较纤细的笔,不管是中性笔还是钢笔,它所表现出的笔画儿粗细,其实是十分有限,所以说,对于书法的理解,或者说是对于书法的这种角度,适用在规范字上就没有办法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如果有兴趣想要继续深入的话,我们可以先把规范字放一放,因为我觉得日常生活当中,对于成人来讲,规范字只是把字写好一些,但是想要深入去了解书法,规范字是不够的,所以我的建议是可以先介入一些古帖,然后慢慢的去去了解真正的书法。</p> <p class="ql-block"> ♦️五组帅哥组长乐在其中,江苏盐城人,2016年11月26日,由二师兄云峰引荐到宁书法群,从沉默老师的一笔一画学起至今,己快六年了,期间临过文征明的小楷《琴赋》,田英章老师的田楷,吴玉生老师的行楷……由于不够用心断断续续,三日打鱼 两日晒网,虽然天天练习,进步不大总以应付形式完成每天作业,通过这次比赛,深感书友们每天坚持的力量: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期间感谢三石老师及各位师友的陪伴,让我们在宁姐的带领下继续努力、共同进步变成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乐在其中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乐在其中</p><p class="ql-block"> 您好!对于用钢笔写字能够写到这种程度,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很工整,给我们看到的这种不管是繁也好,简也好的字形基本上还是不错的,基本上还是比较协调。</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早期的时候也跟大家聊过,对于硬笔也好,软笔也好,其实是有相通的地方,或者说是再深入点讲,就是规范字与书法本身的区别,如果我们真心想学书法,或者说是想了解更多关于书法的一些事情,就不应该嫌麻烦,如果平时只是一个简单的书写,从硬笔的角度,或者说是钢笔也好,或者是比较纤细的中性笔也好,我们停留在现在,或者说是以现在的角度多深入一些,也不是不行。其实我的建议就是书法本身,是要从古,以古帖为契入点,去学习更多关于书法当中的一些理论常识。也许看完古帖之后,再回归我们的现在这样的一种钢笔书写,可能又有不一样的一种感受,那这个就是我们是求法,是往高求还是从低求,它这个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总结的就是取法高,至少在这个理解和审美上是有一个超拔的可能,否则的话,如果我们的这种眼界打不开,我们所了解的内容其实是十分有限的。那么想要写出更好的,有韵味的,经得起推敲的,具有一定观赏性的书法,那么这种机会就比较少了,所以还是希望,从古帖当中能够汲取一些关于古人的一些智慧,能够促进我们的这种硬笔,还是我觉得这个还是一条比较不错的捷径。</p> <p class="ql-block"> ♦️明伟,2016年11月1日开始提笔练字,沉默、亦心贺、海明、小卿、六指琴魔都是我的恩师(如果老师不闲我这个学生丢脸的话),也曾经在大群里得到过三石老师的指点,感恩[拥抱]!2017年4月8日经紫玉介绍进群,遇到宁姐、安康、简姐、双、玲燕等好伙伴,学习的字帖有田英章楷书、楷书向行楷过渡、吴玉生行书红楼梦诗词,古帖临习过钟绍京灵飞经。</p><p class="ql-block">感言:因为热爱,所以坚持, 坚持的路上总会有惊喜,静待花开🌸 🤗</p><p class="ql-block">✍明伟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明伟</p><p class="ql-block"> 您好!两篇作品合在一起,我觉得第一篇是字小,字径比较小,那么用笔也比较纤细,因为可能笔本身的笔尖,就没有那么粗,所以说相对来讲,字径就小了一些,因为无法写粗。那么第二幅,字径就稍大了,那证明以我的这种感受,我觉得会用比较粗的中性笔或者秀丽笔完成的,所以两者之间的对比,其实仔细去看,都差不太多,因为笔的不同表现,就是有别这是一个必然。但是不管用细还是粗的这种笔,我们用硬笔去写或多或少,其实是能够模仿出毛笔的一些笔性特点,也就是说,我们想要了解笔性的特点,用笔的方法,只有从古帖当中找到,如果从今人的角度去思考的话,我们的变化就很少,比如说就是起笔,每一个笔画的起笔,不是单纯的把笔尖落到纸上。有一个顿笔的,一个出尖的效果,就是落笔,就是起笔了,这样的了解,这样的理解顿笔,其实是比较粗浅的,古人所讲的这个起笔,就有如高山坠石,它是一种落下去,在即刻行笔的一个过程,而不是过度过分的去在起笔上去夸张,但是由于硬笔的这种局限性,又要表现出毛笔的一些特质,所以就会过度在起笔上去做文章,所以每一个笔画的起笔,可能都会有一个角度问题,比如说斜切45度,这是一个普遍的认知,那么还要进而了解,我们的起笔其实是有变化的,不是单纯的落在纸上一个顿笔的虚尖。其实在古帖当中会给我们很多很多的启示,比如说起笔是虚的,或者说是轻的。那么起笔是重的,起笔有连带的呼应关系的都会出现,所以由此可见,就是我们的这种用笔的方式方法,其实是多变,这也是古帖当中给我们展现出来的一些门道,所以我们临古人总比临今人,得到的这一些信息要多的多。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大群里边经常和大家聊,以前跟大家去做点评的时候,也是跟大家经常说,我不会去让大家去写我的字,更多的是跟大家探讨和研究关于古帖当中的文字,所以这样的理解才是真正的书法的学习过程。由于我们语音点评,也是有限的,我是从表面看,给大家一种思考。或者说是一种反思的机会,因为我们之前可能没有接触过太多的关于书法的一些常识也好,或者说是理论也好,慢慢儿来这个不着急,再有,我希望大家,还是能够找到一些比较不错的古帖,慢慢去研究,尤其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不要着急,不要频繁的去更换。</p> <p class="ql-block"> ♦️简Jane,2017年8月入群。起初自学,用钢笔临习《田英章硬笔楷书技法》。后来加入三石老师书法班,学习使用中性笔以及秀丽笔。目前跟随老师临习欧阳询《九成宫》。</p><p class="ql-block">✍简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简姐</p><p class="ql-block"> 您好!这篇作品我看到的是一篇创作,创作本身就是不太容易的一件事儿,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想要创作之前必须要有所遵循,要有一个学习的过程,就是我们这段时间《九成宫》的讯息。《九成宫》给我们的最大的感受是饱满方硬直硬。在里边内涵去观察,还有一些险峻与平稳,紧实与疏密,这些所有的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涵盖在里边,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它涵盖比较广的体现?就是因为它有唐楷的一个整体塑造的风格。是唐楷的一个代表,所以更多的是,也算是开创了一个新的篇章,所以欧字对于很多的后代的后世的书法学习,就变成了一个比较不错的,或者说是被大众所认可的初学帖,所以您这个《九成宫》,一开始初学绝对没有问题,但是看作品我们要讲一讲。现在的用笔是我们非常大的一个收获,对于这段时间秀丽笔的把控,有一定的了解和基本的塑造出来,比以前已经改变,或者说是强很多。现在需要了解的就是字径的问题。所谓的字径,就是通过字的变化,看到整体的气运,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大小,或者说是不太合理的大,不合理的小,有的时候要绝对的注意,虽然说有的字可以在《九成宫》当中去做摘抄和模仿,但是通篇写起来可不是那么容易,这个时候就需要加入多方的一个系统的理解,才能够把通篇写出一些韵味儿来。比如说我们在这一篇当中,先找到笔画多和笔画少的一个分类,那笔画少的字,比如儿、千、人,我们要尽可能的把它的笔画写的厚重、饱满之后再去看笔画稍多的字,也不是单纯的纤细,因为在欧字的《九成宫》当中发现,就算是笔画儿十分多,也会在某个部件产生一个笔画少的部件看笔画少的部件可以适当的厚重饱满,笔画多的部件,可以适当的纤细,所以变化就出现了。由此可见,我们临帖,不只是皮毛的练习,更多的是分析去总结,找到用笔的规律,找到结字的规律,无外乎就是这些。其实我们学书法,没有那么难,只不过就是一开始我们没有一个正确的门径,所以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不知所措,或者说是比较没有章法的一种表现,但是现在我们了解了很多,需要我们对于这个字帖,有一个深入再深入的了解,然后出帖的时候可能又有不一样的表现了。</p> <p class="ql-block"> ♦️曾双,大约是2019年6月进的群,师从三石老师,平时学习有点懒散,硬笔临帖最喜《篆刻学》,软笔有学过隶书,颜体,欧体,但都是浅尝辄止。学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曾双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双好!</p><p class="ql-block"> 这一篇从一开始看的时候感觉就是非常深刻,因为《篆刻学》我一直都在临习,而且临习时间也有将近两年,甚至于两年多的时间,所以相对来讲,了解的会比较深刻一些通篇看包括和我们以前对于《篆刻学》的临习,我都是有印象,这一篇是非常不错。</p><p class="ql-block"> 有个问题,就是我们以后再写的时候,尽可能的不要用软件去做反色处理,也许我们会认为黑白的这种颜色,更复古,更具有这种碑刻的感觉,但是,由于这种反色,包括对章的反色,有的时候会打折扣,会在参加比赛也好,或者说是对于日常的一个书写的表现力来讲,不如正常的这种墨色去表现,会看出来的更详尽,或者说是也许,反色可能会弥补一些不足,但是实际我们还是要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水平,这个是要注意的。</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们来看通篇,要知道《篆刻学》的字体,本身是很难把控的,为什么说?就是字不是我们想象当中那个结字规律,这种结字规律很奇妙很奇特,不是我们现在一般所能理解,所以为什么写到这样非常不错,就是因为我们长时间的临习,能够找到它的一定规律这是其一,再有我们还是要回归于帖本身。要找到更纤细的笔画,因为有些变化比较少,现在我们看到的变化并不多,除了这种字径的变化以外,那种提按的变化不明显,也许因为跟反色有关,所以还是希望能够展现实际的这种墨色比较好判断。再有,我们要注意一些笔画的使用,比如说竖勾、横折勾,在邓散木的篆刻学当中,勾的用法其实也是多变的,但是它的这种出勾的长度是要控制住的,不要那么长,它是比较熟练的,还有字本身是有很多程度是右边重,左边稍轻一些,所谓的这种重心右移,就是这样的一个理解,慢慢的去深入,有可能会在用笔和结字上都会有一个新的上升高度,就按照现在这个节奏往下临,应该是不错的。</p> <p class="ql-block"> ♦️宋玲燕,2016年9月有缘加入宁书法群学习,前几年是自己摸索着学习,一直都没有进步,去年11月开始跟三石老师学习硬笔书写,线下还跟谭禧老师学习硬笔教学方法,毛笔线上跟杨道英老师学习隶书,线下跟李小如老师学习小楷,临习过灵飞经,文征明的草堂十志,礼器碑,学习的面很广,我下一步的计划是,要给自己的学习做减法,求精求细,认真老实的临帖。在宁书法群这个平台,我找到了自己的爱好,希望自己能坚持所爱,祝愿宁书法群越办越好!</p><p class="ql-block">✍玲燕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玲燕好!</p><p class="ql-block"> 这一段儿时间的练习,有了很不错的进展。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还是要说,虽然说我们广博,什么是广博?就是我们学的比较多,但是多的同时也会显得杂,这个是一个核心问题,多了之后,我们无从去判断都想学,那么每一个都学一点,那么整体合到一起,有的时候不太容易。就是因为都学一点点,可能理解起来,就是一个皮毛,比较简单的浅显的一个深入,谈不到深入,比较浅显,当然基本功还是不错,所以我们在写的过程当中,尤其是临古帖就会很明显的看到基本功是否扎实,《离骚经》我也写过,而且也经常看,所以要注意,帖本身的这种重心右移,或者说是对于笔画的这种纤细的起笔,是比较多的,所以说这种整体性跟原帖这种感觉,还是稍差了一些。所以还是要仔细去聆听以求多变,学习很多广博的目的是为了求变化,把这些各种字帖或者书体,融合到一起看一看能不能成为自己的一套系统,这个才是我们广博之后的一个升华,不能说是因为博学多闻而杂乱了。还是回到帖当中看,我们是整体的这种上扬,或者说是昂首挺进的感觉找到了,但是这种变化又不多,其实是有所缺失,包括字的这种字径大小,包括整体的提按变化,都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当然一方面,也有可能是因为我们用笔比较细,细的笔表现出来的这个笔画,就是很难去发现它,能够让它出现一些视觉上的区别,所以这样来讲,对于我们通篇又有一些打折扣,所以需要我们慢慢的去了解,有的时候要有一些勇气,敢于去挑战,用硬笔书写的粗笔画儿,比如说就是1.0的中性笔,或者说是秀丽笔去表现小楷。《离骚经》比较期待用中性笔1.0或者是秀丽笔去表现。</p> <p class="ql-block"> ♦️林海:初学颜体。练字多年,进入宁书发群取得了一定进步。日后向大师们多多学习,以求更大的进步。</p><p class="ql-block">✍林海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林海</p><p class="ql-block"> 您好!能看出来顔体的一种面貌,但是这里边有一个小问题,就是顔体,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开散的,也就是说它的中心不汇聚,而是向四周围去发散,所以给我们更多的感受与《九成宫》的这种中心汇聚是相反的。以我的这种感受,更多的能看到,是以《九成宫》的这种中功收紧去做核心的一个造型,也就是说结字规律,那么用在使用顔体的用笔去提升笔画的塑造,所以这是两者的一种结合,并不是说完全的与顔体很像,只是说用笔较为偏顔体,为什么这么讲,就是因为我们在用颜体去写小字,就会遇到了一个比较大的矛盾,颜体字径比较大,他能够展现出向外开散,将军的风格,意气风发,力量感十足,向外征战的这种素养,就是在字当中体现出来,那么这种中宫收紧,比较精神,比较精致的《九成宫》的风貌结字,可以写小字。所以说我们以这种中心汇聚的字形想要去理解顔体,就有一些相背离,所以建议如果有机会,当然也许是因为我们这个硬笔楷书,本身的这个字间距和格子大小是有一个制约。您未来可以学顔体,然后尝试着用毛笔写,毛笔表现顔体是正根儿是正统的。硬笔表现顔体,是有一个局限,就因为硬笔本身,它笔画没有办法写很粗,所以字径大小就受限的,很难表现出顔体的风貌来。</p> <p class="ql-block"> ♦️捷 :师从沉默老师 跟她学过楷书 自修临过灵飞经丶 圣教序 进宁书法群5年[抱拳]</p><p class="ql-block">✍捷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捷</p><p class="ql-block"> 您好!这篇作品整体是行草,行草的这种风格,我建议写时应该采用竖式的格子去写,这样才能够把行草的整体气运,通篇的连贯性能够表达清楚,这是我看到这篇作品的第一感受。</p><p class="ql-block"> 因为写楷或者简单的行,我们可以放到单一的格子当中去写,因为字和字之间,没有太多的连贯性。那么放到行或草当中去理解,如果我们看到很多的这一方面的作品,一定会发现整体的通篇是有连贯性的,那么这种连贯性一定会有字和字之间的这种笔笔相连,这种通连的感觉?或者说是整体性比单一的这种独立的格子,表现的会更有生动,所以建议写行或写草或行草的时候,更多的是以竖式为主,不要横格儿,只有竖格儿表现的会比较丰富多变。</p><p class="ql-block"> 再有,落款是要有名字的,不能只写时间,没有作者这个不太好,这个应该是加一个作者是比较合乎这个常规。</p> <p class="ql-block"> ♦️英,山西晋中人,练字有六年了,开始练习田英章老师的楷书,2017年冬天进的宁姐书法群,在群里跟沉默老师练习规范字,后来跟六指琴魔老师练习古帖灵飞经有一年多,由于难度大停了好久,现在就是喜欢什么就写写。</p><p class="ql-block">✍英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英 </p><p class="ql-block"> 您好!这篇是《灵飞经》,看着非常的熟悉,因为早期的时候,我做直播临写过,你的作品整体看,缺少一点灵飞经的韵味,就是感觉是结字规律,或者说是部分的用笔是有些相似,但是还是显得有些稚嫩,这一点是通过字的字形。包括整体看,每一个字都或多或少会有一些倾倒,这种倾斜都有点向右倒比较多,百分之七八十以上,也就是说重心不太稳定。《灵飞经》为什么说是有很多人去临写,就是因为他特立独行,独树一帜,很有灵气,精气神,所以能够第一感官吸引了我们,临的时候,不管是哪一种帖,只要我们感兴趣,我们都可以去尝试,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写的过程当中,还是应该先读帖,哪怕我们就写10个字,20个字,反复的去临摹这10个到20个字,那么用一段时期慢慢的去找到用笔,还有结字的一种规律。咱群里面写《灵飞经》的有几位书友,整体的感觉我发现,刚才说到重心不稳,是因为竖画儿的倾斜,再有,有的字如果对照帖就会发现问题,有的字是过于轻巧,或者说是厚重感不足,有的单一的字,整体厚重感是非常充分,所以通篇看下来,不是一种千篇一律,一定是有这种厚重饱满的字体,字形存在,再配合一些纤细的,或者说是整体的较为轻的一种字形,所以这两种对比是要找到。真正书法给我们体现的其实就是一些不一样,不是说从头写到尾都差不多,比如说字径大小差不多,或者说是整体的提按变化没有太丰富的出现,这就是千篇一律的感觉,所以由此可见,真正的书法给我们的感觉是变为第一要务,也就是说一直在追寻的是一种变化,而不是像印刷体一样的千篇一律,所以我们写完作品也好,或者是临习之后,一定要一个继续反思的一种逆向学习过程的,逆向推理学习的一个过程。所以,建议还是可以去找一找基础的字形,结字规律,以及通篇看下来,哪一个字最为厚重,这种凸显的字还是不太明确,所以需要慢慢来。</p> <p class="ql-block"> ♦️风,于2018年8月进群,之前主要临硬笔田英章老师楷书,之后临荆霄鹏老师行楷,本次展示作品是唐诗李商隐(无题.其二)</p><p class="ql-block">✍风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风 </p><p class="ql-block"> 您好!咱们群里写行书的也很多,但是给我的感受就是大家写的这种书体的风格,都差不多,那真正以书法的角度去考虑,这种千篇一律的,或者说是没有变化的应该摒除掉的。因为市面上流通田英章,或者荆霄鹏的比较多,所以我们可以尝试着去找一找其他风格,大家都写一样的,好像就没什么意思。再有就是我们在写行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不管是行还是楷,字径的大小其实是有变化的,因为我们之前说过,最简单的就是字笔画多。那么整体就会大一点,笔画儿少的字整体就会稍微的缩小一些,那么这种大小的变化是自然生成的,不是刻意为之。由此可见,只有印刷体才是一般大小。古时候的书法给我们传递的一种书写理念,那就是一种自然书写的状态,所谓的自然书写的状态,就是通过自然的书写状态,通过笔画的多和少,产生字径的变化,以及提按的变化,这才是我们书法的核心。但是,我们以硬笔写行书,往往与毛笔表现力是有限的,所以这种对比,是没有什么太多可比性,但是我们在写硬笔行书的时候,也可以去参照毛笔给我们的一些提示,可以把字大小比例字径的变化都考虑进去。再有一个,以我的角度考虑,如果写行书,尽可能的是用条行格,不用这种田格、米格或者方格,因为行书本身,就是有一个动态效果,字和字之间其实也有关联,那么一有格子,就束缚住他们之间的这种关系,希望可以稍微改善一些。</p> <p class="ql-block"> ♦️邓德林(网名登山者),自学书法五年。主要临习欧阳询、钟绍京、文征明、林则徐、黄自元、田英章、赵贺新等古今楷书名家作品。于2020年加入宁书法群。本次展示的作品是节临田英章的毛笔楷书作品《岳阳楼记》。</p><p class="ql-block">✍登山者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登山者</p><p class="ql-block"> 您好!也是老朋友了,之前我们也聊过,关于书法的一些特性,在这里我们再延展一些,看到您对于自己日常或者说是之前的一些接触,其实取法还是很多,这种学习,我们说是广泛的去学习,不如在一开始专精的去找准门路去精通,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一个含义,有的时候在一开始,我们切记不要去追求很多,追求很多往往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盲从,因为都挺好,好到一定程度,就没有重点了,因为大家的风格不同,我们开始基本功不扎实的情况下,如果找到了很多放到一起就比较难分辨。所以我一直在倡导,提倡大家去临古帖,今人的东西尽量少看或不看,因为有的时候今人的理念,与古人相距比较远,再有古人是经得起推敲的,而且是历久弥新。您想如果古人写的不好,帖就不会像现在一样有名,所以我们也很难去知道。由此可见,我们真正学书法的切入点,到底是今人的一些笔迹,还是说古人的存世墨迹,这个就是我们学习的方向。话说回来,我们不能因为古帖难以理解,不好模仿,就选择性的放弃,或者说是用今人的一种书写思路和方法去学习,在我们的这个通篇作品中,我发现与去年,或者早期的作品差不多,也就是说,我们的进步并不是很明显,只是在某种程度上用现在的这种。所谓的笔法或者说是结字规律,一直在持续这样写,这样来讲,就需要引入我们的一个思考,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变化,否则的话一直保持这样,也不是一个很好的状态。所谓不破不立,还得看我们从哪里作为突破口,是古人的某一个帖,深入一门,深入走下去,还是找老师,或者找一些明白人,给我们做这方面的一个指引,我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首先一点,如果想要学习新的内容,一定要摒弃,甚至于把自己以往的这种审美偏见放一放,才能够吸收更好的内容为我们所用。</p> <p class="ql-block"> ♦️暗梅,于2017年4月进群,之前主要硬笔临帖为姜夔跋保母贴,从2022年7月跟随海明老师学习文征明小楷《落花诗册》,本次展示作品为节临文征明小楷作品《落花诗册》</p><p class="ql-block">✍暗梅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暗梅</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看到这篇作品是文征明的《落花诗》,《落花诗》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的整体结字规律,重心偏右也就是说,这种笔画或者结构之间的这种左伸右缩的情况,其实是十分普遍的。但是在我们写的这个过程当中这种情况不是很凸显,所以说这种左伸右缩,一个是部件的这种左宽右窄,或者说是笔画的左长右短,甚至于在个别的横画上,这种特性表现的会更强烈,横画的这种左伸右缩,左长右短的情况,其实是占据了大部分的文字,那么我们通篇去看,这个是有一些结字在里边,但整体的感觉与落花诗本身的帖,相比还是有一些差距。再有,就是我们写字,要注意占格儿的位置,一定要稳定,我们竖看还要横看,不管有横式还有纵式都要去看,这种横向去看每一个字,尤其是第一行,会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高低错落的问题,所以这就影响我们的书写品质,这是我们在整体来说,先看的一些基本,怎么去解决?就是首笔定字位,早期的时候我们也跟大家分享过这个字如何站正、站准中间居中的位置,那么第一笔的位置、定位以及第一笔的高低是特别重要的,所以还是要找准整字的一种定位方法,我们才能够有通篇的书写效果。最后再说一点,就是字,落花诗的原帖本身的这种舒展度是比较强的,也就是说它的这种紧缩度不是很多,我们现在所写的字是紧紧的拥挤在一起,很少见到一些字体,能够出现一种伸展的笔画,或者伸展的部件,这就是需要我们去做调整的。</p> <p class="ql-block"> ♦️芦苇,湖北十堰人,练的文征明的《琴赋》,自我练习,断断续续的有一年多了,因为后面跟着网络练习国画,练字的时间少了,听国画老师说篆书对国画有用,最近开始练习篆书。总之没有进步的原因就是因为我没有坚持练习固定的字体。希望以后我能专注一点。</p><p class="ql-block">✍芦苇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芦苇 </p><p class="ql-block"> 您好!说到国画儿与书法的这种相通性,其实这一点是比较能够产生共鸣的,因为我自小就是绘画出身,那么书法和绘画是连在一起练的,不管是谁先谁后,那么我自己最大的体会,就是书画是同源的,自古绘画家书画家,它的书法本身表现力就不弱,所以两者之间,在观察方法上,以及线条儿的用笔上,干墨浓淡上,这些都有相通的地方,这就是书法和绘画的一种同源,根本的一个重点。 </p><p class="ql-block"> 《琴赋》是文征明的代表作,我把您写的作品和原帖进行了对照,想到了几点,原帖本身的舒展度,包括横式的舒展是比较充分和饱满的,您所表现的字,有的结构是往往有一些小的差异,这种小的差异,就会带来很大的不太舒服的感觉。因为我们在结字起来,字就是笔画和结构,哪一个更比较容易上手,或者说是容易调整?其实是结构,用笔是一生的追求,结构一般情况下我们比较好理解,所以在《琴赋》当中,我们还是要更多的去了解结构比例安排。举个简单的例子,好:余少好,好是女和子它原帖的比例关系,子是下沉的,女和子不是一样低,这是要注意的,再有聲,繁写的声是宽展的,不是瘦削的,所以诸如此类的字形的伸展度不够,甚至于是相反的写法,都是有待推敲。所以我们在临帖之前,一定要以读帖为核心,因为读帖是我们在写准之前的最重要的一个环节。那么说到读贴,又涉及到我们该如何去观察,如何去模仿,这些就是必须需要有些老师的点拨,甚至于有很多都是一点就能通透的,如果没有人讲,没有人在根本的地方上去给大家说明白,往往就会形成写了很久,弯路重重,也是希望能够有一个机缘,能够找到入门儿的一个捷径慢慢来。</p> <p class="ql-block"> ♦️七组魅力四射的颖组长,2017年4月由沉默老师启蒙。从练习田英章硬笔楷书开始,古帖跟随六指琴魔老师学习灵飞经。后又自己临过一段时间《保姆贴》《兰亭序》等。日常练习荆霄鹏行楷文素,时间充裕再加临古帖。本次作品为节临赵孟頫《草书千字文》,第一次临草书,希望大家不要嫌弃[呲牙]。</p><p class="ql-block">✍颖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颖 </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看过这本书,您写的这个千字文,赵孟頫的六体千字文,我有这本儿挺大的,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本书还是非常有名,我看过六体千字文,我临写的是楷那一项。对于草来讲,更多的是要注意用笔的一种关系,有的时候用笔的特点要表现清楚,再有一个,笔顺是关键。我们现在说的更多就是字面的,就是看厚重饱满的地方,比如说中间第一从右至左的第四行,今生这两个字在通篇来讲,应该是厚重饱满,所以我们在写的过程当中,不仅要临的像和基本的结构位置,大小宽窄要像以外,更多的还是要注意整体,注意的是整体的变化,放在这个通篇里面去,它的这种提按的变化是十分丰富的,仔细去看,通篇看按下去的有并不多,不是特别明显,所以既然用秀丽笔写,那就一定要表现出这种按压的这种提按变化,也是希望我们能够利用好,这种帖本身给我们的一个提示。但是我又建议,当一开始基本功不扎实的时候,我们可以适当的先练练楷,当然楷和行草不太一样,行草又自成一派,笔顺、笔力也都略有不同,所以这种参考性不强。因此这个还是看我们自己个人能不能在其他地方上稍微的做一些基础牢固的训练,而后再求发展。</p> <p class="ql-block"> ♦️雨丝,2017年进群,最初是跟着群进度进行练习,后来自行选择先后硬笔临过《琴赋》,软笔临过《千字文》,但一直对《灵飞经》情有独钟,先硬笔后软笔,因为时间原因一直自行摸索练习,进步甚微,虽怠懒不能废寝忘食极致专研,不过跟着群里每日作业完成也可算是笔耕不辍,目标主要是锻炼手对笔的操控,手指力量的拿捏,还有对于心绪平和的修行,路漫漫其修远兮,坚持就好。</p><p class="ql-block">✍雨丝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雨丝 </p><p class="ql-block"> 您好!咱群里边写《灵飞经》的不少,整体您写的这一篇还不错,但是我要提出的是,通篇看不只是看单字,单字的某一个笔画,因为它写的不是一个字一个字的抠,是通篇放到一起,那么通篇放到一起,这种章法就必须体现出来,比如说有的字,笔画少,就需要厚重饱满的按下去。让这个字整体的显得厚重,而不是还是纤细的笔画,这个就是要注意,再有一个,我们不要和普通的楷体,其它的欧字也好,或者说是类似的楷体相融合,不应融合,所以更多的是有它自己的一些风貌在里边。灵飞经是一种独树一帜的帖,所以我们更多的是以他的角度去思考,就是临帖的时候不要带着自己的一种日常书写习惯,这是最重要的,否则我们很难融入帖的一些风貌里面去。</p> <p class="ql-block"> ♦️默,2017年入群,至今五年有余,当时是沉默老师授课,算是我的书法启蒙老师。后来自修田楷为主,其间也写过行楷,临过各种古帖,断断续续、兜兜转转发现还是应该踏踏实实先写好正楷(主要是其他帖太难了)。今年5月至今临的是卢中南老师的《唐诗宋词》。</p><p class="ql-block">✍默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默</p><p class="ql-block"> 您好!整体看到的还是以规范字为主,我们可能掌握的粗笔画的字不好掌握,那比如说1.0的中性笔,或者秀丽笔写起来可能会相对吃力,用稍微纤细一点的笔去表现书法,其实有时候是有一些牵强。</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先不看用笔的变化,用笔的塑造,我们先看的是结构,整体看有的结构是比较不稳定的,比如说前、长、文、己、景这些字,大致都是不算太稳定,就是因为它的这种重心已经偏了,不再有一种重心对正也好,或者说右移的情况,这几个字形是稍微有些重心不稳,所以有的时候重心不稳,怎么去看?就是有的竖不直,但是竖又不能完全垂直,因为古帖当中这种完全垂直也不多见,它还是有变化的,所以我们能够发现,古帖的这种多变性是真正的核心。然后,再有横画儿的统一倾斜角度,基本上还是要找到。其它的问题,就是慢慢去理解结构,对于结构的理解,其实是对于细笔画儿的字来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它表现不了笔画儿的这种粗细变化,轻重提按的转折,这种变化只能看结构,但是结构,相对来讲会相对容易,希望我们能够真正的以结构为导向,慢慢的去调整。</p> <p class="ql-block"> ♦️暖阳,宁书法群十组组员,山东滕州人,2017年4月加入宁书法群,近两年断断续续跟随金海东老师学习魏晋小楷《黄庭经》、行书集王羲之《圣教序》等。</p><p class="ql-block"> 感谢宁书法群众多书友的一路相伴,才能让这点小小的爱好一天天地坚持下来。在未来的日子里,有空了读读书、写写字,不强迫,不执拗、不懈怠、不放弃,一路走下去,遇见更好的你我!</p><p class="ql-block">✍暖阳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暖阳</p><p class="ql-block"> 您好!通篇看第一感官就给我眼前一亮的感觉,这种不是按照我们现在的这种审美去写的字,其实反而倒有一个出彩,或者说是能够点亮的一个作用。一看您的用笔和结字,就有古意在。再看您提到的简历,那证明确实是学过黄庭圣教序能够写出来这样的一种书体,非常不错。甚至于我还会发现有王宠的笔和结构关系在里面,所以这种多元化的组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一种不一样的风貌,就是有别于今人所写的字,或者说是我们的理解更高了,这是非常不错的一篇作品。</p><p class="ql-block"> 提示一下,落款的时候笔画不要过粗,因为正文纤细的比较多。落款如果整体,比较粗厚的笔画儿就是按下去的,这种墨迹感觉非常清晰,反而会起到了一种喧宾夺主的这种情况,所以写的时候还是要多注意。</p> <p class="ql-block">♦️寧寧书友简介</p> <p class="ql-block">✍寧寧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寧寧</p><p class="ql-block"> 您好!整体看是很流畅,如果细看的话,会发现很多问题,比如说笔画之间的连带关系,有的时候过于密集,会把笔画写重合了,那这样的结构,就会产生很大的视觉不舒服感,所以我们行书一定要有楷书的结构关系,也就是说肩架结构离不开楷书的结体,所以行书在一开始的时候,更重的一点应该是多学楷书的这种结体,而后再去找到行书的连带的动作,因为有很多的这种连笔动作,和我们自己的楷书的笔顺不太一样,所以还是要注意。为什么说一开始,希望大家先写楷书,从楷书再到行书,或者说到未来的草书,这是一个递进的次第关系,因为行书本身就是楷书的一种动态效果,所以说没有楷书做基础行书是很难过关的。当然也有很多书友们是直接入手,现在今人所写的行书,比如说荆霄鹏的,这些都差不多,感觉现在市面流行的很多写的这种字体,我觉得太多人写反而没什么意思,没什么意思,不如去找一找其他人的一种,稍微小众一些的,或者说没有像今人一样,这种大面积的推崇,因为我们还是要追求更古,更古的一种写法,而不是说我们以今人,以今人的一种书写的为模板。所以希望大家,还是老老实实的去临一些古帖,从古帖当中,因为古帖除了楷以外,也有行,也有草,太多可以供我们选择了,那么也可以找到一些在刚建国初期,那一段时间的这种硬笔书法的这个作者,那个时候也有很多书家出现,当时是雨后春笋一般的人多,所以大家可以在练行的时候可以多找一些,而不是说只追求一个人的一个样貌。</p> <p class="ql-block"> ♦️一米阳光,2017年4月9日加入“宁书法群”,至今练字已有六年多了。从一开进入书法群跟着“沉默”老师学习了大概一年,然后自修练过文徽明的《琴赋》赵孟頫的《洛神赋》和《道德经》,还有跟海明老师的视频练习《千字文》,到现在跟着六指琴魔老师的视频自修《灵飞经》。</p><p class="ql-block">✍一米阳光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一米阳光 </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看到了部分的字,有《灵飞经》的感觉,但是很多的字形只是在一些笔画尤其是横画,或者入笔的这种姿态里边找到了那种类似的情况,但实际与《灵飞经》的差异还是比较大。这是我们的现在阶段的情况,但是我所看到的不只是现在,我所看到的更多的是关于书法基础的这种功底是否扎实,《灵飞经》虽然说是独树一帜,但是由于它在唐代当中,和诸多书家的风格不同,所以更多是有一些新奇,能够吸引大家的注意力,而且这种特点,也是有很大程度,符合我们今人的审美,所以有很多人去选择,去练习。但是在临的过程当中,还应该有一些对于基本笔画的熟悉,而不是单纯的压笔拖拽,把笔画的这种虚尖的效果表现出来,就是《灵飞经》的效果其实不是,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在写的过程当中,不一定尤其是初期的时候,不一定要写这么多字,以我的角度看。你先从单字开始练习,从单字当中去理解每一个字的书写结构,以及用笔的特点,用这样的方式,一段时间之后再去组合写通篇往往会有一些效果。我们临古帖,当然兴趣着眼点为第一选择,这个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我们在写的过程当中,还是不能只看表面的一种现象,还是应该追求整体的真正的内涵,比如说用笔的特点到底是怎样的入笔,我早期也带着大家临过《灵飞经》用笔的弹性是非常强烈的,而且变化粗细提按的变化也是非常明显,而你通篇写没有太明显的按压下去的力量感,所以只是整体这样看,纤细的笔画非常多,当然也会由于用的笔尖儿比较细,所以无法表现这种提按的变化,这样的来讲,我们整体的这种《灵飞经》效果就打折扣了。</p> <p class="ql-block"> ♦️静,2017年7月20日参加宁书法群,跟随沉默老师学习正楷,行楷。后在海明老师的练字以后学习硬笔。现自修王羲之圣教序10个月,作品为集字。</p><p class="ql-block">✍静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静 </p><p class="ql-block"> 您好!首先写通篇,无论我们写什么书体,不管是楷、行、草多样的书体,不管怎么写,我们要注意,只要有格子的话,我们要站在格子的中间。这种竖式的感觉,我所看到的,也就是说第四行相对比较完整一些,那么其余的是左右摇摆,或者说是竖式没有对正对齐,没有站在格子的中间,这个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每一行的第一个字所在的位置是十分关键的,我们下边所写的字,更多是观察,第一个来做定位,就相当于在操场出操,我们看第一个小排头的位置,然后去站队,这个意思是一样的,所以第一个人的位置在整篇整行来讲是十分重要的,然后再去看下边,边写边观察,这一点有没有做到。如果我们一边写,一边去脱离了整体的纵线的章法话,那么又出现了很大的一种纰漏,所以还是希望我们在写通篇之前应该有一个意识,这个主观的观察意识是必须要有的。我们也常说,以前在写通篇的时候,就是后边的字,一定观察前面的字,那么避免,这样的观察是为了避免字越写越有偏移的情况,所以这一开始,是比较复杂,因为我们观察起来,如果这个字还不太娴熟,再观察上下字的位置关系,就会增加很大的负担。所以我们在初学阶段,不建议大家先去写较长的作品,写个三两行,或许能找到一些规律,或者说是方法,慢慢的再写多字,这样,学习会更好一些。反观我们现在的这个作品,是习惯性的向左贴靠,我们非常清楚,第一、第二,甚至于第三行的后半段,包括后边的小字,都是不由自主的向左贴,所以这样来讲,就出现了很大的一个问题,不管是有格无格,他们的行间距要一样,那既然有格子,站在中间是最为稳妥和具备审美观赏性的,所以在写的过程当中,还是要逐步提起重视。</p> <p class="ql-block"> ♦️暖儿娘,来自甘肃天水。2019年3月3日,进群自修练字至今,1326个日子滴在时间的流水没了影儿,唯有1326张一笔一划书写的练字作业在书架上成了一道散发着墨香的靓丽风景。一个个平凡的日子因为每天按时上交的作业,褪去了锅碗瓢盆交响的枯燥,忙碌奔波的劳累在欣赏书友们笔走龙蛇的美字时悄然而退……不知不觉间原先懒散拖沓的自己慢慢变得自律阳光,努力有了方向,心中有了目标。今后会继续和书友们携手同行,遇见美好!感恩宁姐的引领和睦组长的付出,书群不老,我们不散!</p><p class="ql-block">✍暖儿娘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暖儿娘 </p><p class="ql-block"> 你好,我们在写基本楷书时,要注意以细笔为练习的前提,只观察结构就可以了。对于笔画来讲的塑造,相对较弱一些,因为结构占据了主导。为什么说笔画相对较弱?就是因为我们无法用细笔写出更明显的粗细变化,所以这种提按的变化是在稍微粗一点儿的笔当中更凸显出来,所以这样来讲,细笔更多的是以结构为主。但是我们在写字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有一些偏左的情况比较多,就是字整字,有的时候往往是左移,没有站在格字的中间,还有就是字的重心往往有些不稳,或者说是重心也是偏左,没有整体向右,把重心落在右侧,比如说有,明月几时有的有,这个有的月字底有点儿过于靠左边了,这个字的这种重心就偏了,月字底的右侧空白比较多,所以导致这个字重心不稳,青天,把酒问青天的青天,也是一个上下结构,那么这种月字底,也是略有向左移,导致这个字形,错位感比较强。诸如此类的还是有,我们就不一一去说了,有机会的话,我们可以再交流。然后再注意的就是不管是写什么书体,它的伸展的笔画还是要有的,就是一味的紧缩,或者说是没有太过伸展的笔画。大小差不多,或者说笔画没有特别凸显的,就类似于印刷体,所以我们手写体要区别于印刷体,就是因为有一些对比存在。比如说笔画的长短,部件的高低宽窄,比例的大小变化,这些到底有没有凸显出来,我们所说的凸显,是对比强烈而表现的凸显,还是要从这方面去多思考。</p> <p class="ql-block"> ♦️雨雪霏霏,来自福建泉州,目前在宁有书法群十组,主要是自修,练的是田英章的字,于2017年7月18日入群,现已有五年又余,感谢宁有书书法群,让我把每日练字变成一种习惯,并一直坚持着。</p><p class="ql-block">✍雨雪霏霏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雨雪菲菲 </p><p class="ql-block"> 您好!如果我们以书法的角度切入的话,我更多推崇的是古人的写法,或者说是建国初期的近代人所写的书法,那个时候,更多的是有一些传承,今天的人并不是说没有传承,就是我们今天的审美只停留在今人所写的字,何况田英章本身也说他写的字属于规范字,这种规范字就是变化少。每个字千篇一律,没有更多的书法理念在里边,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更多的是要有一些变化,现在仔细去看作品,整体的笔画斜切入笔,或类似这种结构的上扬,都确实是有这种田英章的风格在里边,但是我想说,一味的写,其实要有一些思考,就是我们今天所写的字,不能只是单纯为一家所临写,还应该更多的去广泛的了解,因为古帖太多可以供我们选择,但是我明白,因为很多书友,对于古帖望而生畏,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因为大家会认为古帖很难。入手很困难,但是我们要想到的是,如果没有古帖作为今人的一种传承和学习目标的话,我们今天的字是很难有今天的成就,所以,今人的成就都是古人的努力换来的。那么换句话说,今人所学只是凤毛麟角,并不权威,何况田英章自己也讲过,他写的字属于规范字,这样来讲,我们就可以知道了,用什么样的一种学习方法入门,这是一个关键。我们用细笔去写字,无外乎就是压笔的动作,能够模仿一些毛笔的特性,但是如果只是单纯的这样去理解,就叫毛笔了。或者就叫书法了,这样是比较粗浅的,所以从过去我加入我们的群到今天,我十分推崇,而且是非常推崇的是古帖的临习,无论我们怎么学书法,一定不能离开古帖的传承。古帖的传承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入门捷径,没有第二条路。再补充一下,虽然说我们觉得古贴会难,但是没有开始过就觉得难的话,未免有些可惜了[流泪],所以尝试着去临一临写一写,或者说是有这方面的老师,跟随一些或多或少,我们有一个比较正统的一个入门,这样来讲对于我们书法的见解和眼界都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提升。</p> <p class="ql-block"> ♦️清风美酒,来自四川成都 ,目前练的是吴玉生的行楷,自修的,从2017年7月进宁书法群开始练字,至今已有5个年头,最开始临的是田英章的田楷,后来又乱临了一些书家的作品,如田英章的行书,沈鸿根的行草,钟绍京的《灵飞经》,又临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现在又临吴玉生的行楷。从前每临几天就觉得很枯燥,就不段的变换字体,以至于现在谁的都没临好。决定还是从实用出发,先临好吴玉生老师的字,再练其他书家的。</p><p class="ql-block">✍清风美酒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清风美酒 </p><p class="ql-block"> 您好!我看到您这五年的自修过程,从今人的行楷行书,再到灵飞经,再到兰亭序,所以这样的学习,也算是一种杂食,那么杂食对于我们来讲,其实还是比较平衡,所谓的这种杂食是让我们人体的这种营养比较均衡,但是对于书法来讲,我们学习是要有次第的,而不是说今人的书法写过之后就瞬间到了非常高的一个旗帜——兰亭集序,所以说这样的一种跳跃式的学习,把我们中间的学习过程完完全全的给丢失掉,这样的功夫不扎实。况且今人的一些书法和古人书法无法相比,今人都是硬笔居多,或者说毛笔也没有古人的这种意趣在里边。所以我们如果采用今人的书写去当做一个蓝本范本的话,我们的这种成就,或者说是我们自己对书法的真正了解是很困难的。当然看我们的作品,感觉还是比较中规中矩,毕竟有过这方面的一个学习经历,一看就不是普通的小白,所以,并不是说打消你的积极性,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劝勉大家能够以古帖为临习范本,因为古人也讲,不推崇自己的书体被别人所学,更多的是希望大家能够借此能够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甚至于往后能够有一个自我的升华,所以所谓的这种临帖,也是我们在最初或者过程当中的一个打牢基础,或者说是广学多闻,最终的目的是为了成就自己的一种书体风格,所以这样来讲才是书法的一种次第关系。</p> <p class="ql-block"> ♦️桦民,河北唐山人,2019年1月6日入群,一晃三载有余,无门无派,自己本最厌烦和抵触的书写,在不知不觉中竟然成为一种习惯,这或许是我最大的收获。[呲牙]</p><p class="ql-block">✍桦民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桦民 </p><p class="ql-block"> 您好!看得出来你在自学的过程当中,很不容易,因为我比较心疼书友们,大家不知道开始入门从哪里开始,所以更多的是选择自修、自悟。那么对于书法来讲,如果自修自学的话,往往是很困难,为什么这么讲?就是因为很多的笔法和结字的规律,以及我们表面看不到的一些内涵是无法自修得到的。所谓的求道求法,更多的是一种传承,口口相传,甚至于是这样的一种直观的教授,才能让我们对于帖本身的这种含义,或者说是真正的书写特点,有一个具象的了解。所以我们临习今人的字,理解今人的字,不作为我们今天所推崇的一个目标,为什么这么讲?就是今人所写的字,不管是田英章,还是田蕴章,还是田雪松,他们的字,大都是规范字,那么不管怎么写,也无外乎一种规律性,所以真正的书法是有规律,但不可能与规范字一样的这种规律,所以这样来讲,我们一定要明白,书法本有的模样到底是什么,也是通过这样的一种比赛的形式,能够找到我们的一些问题,从而激发我们对于古帖的一种追求,或者说是接触。今人所写的字,成就不是很大因为越往后的这种成就者是会越来越少的,因为有很多是断层,没有经历过很好的传承,只是简单的学习一个皮毛就能够做老师,所以这样来讲,带好学生是很困难的一件事儿,所以我们在学书法的过程当中,应该是广学多闻,找一找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方法,甚至于可以多接触古贴,然后能够找到关于古贴的一种临习习惯,临习的书写风貌,才是我们真正学习书法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 ♦️白衣天使帅之睦组长,2018年进群,来自山西龙城太原。开始跟随海明老师的公众号练习千字文,养成了每日一字坚持的习惯。从2021年开始报了海明老师的楷书学习班,临田英章老师的楷书,从结构笔画开始学习,由于习字量不够,抑或自己悟性太差,感觉进步不大,但是书友们反馈进步不小[捂脸]今年再次跟随海明老师练习荆霄鹏老师的行书。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我愿意从基本结构笔画起步,静待花开,期望看到不一样的自己!</p><p class="ql-block">✍帅之睦复赛作品</p> <p class="ql-block"> 🔑 三石老师点评</p><p class="ql-block"> 帅之睦</p><p class="ql-block"> 您好!看到你的作品,发现一个特点,就是整体字比较瘦削,在写字的时候,养成一种习惯,结字规律偏瘦,但是古帖当中的字形更多的是偏扁宽的多,所以我们在临字的时候要理解,或者说是要感悟透彻的去理解我们古帖当中,比如说外形轮廓,比如说用笔的特点,结字的规律,这些都是我们要观察的,也是临习过程当中多多去体悟的,我们现在所写的字,整体的这种瘦窄的情况是比较有普遍性,所以说,我们临字临习更多的是要以古人为蓝本。今人的字,往往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都是以规范字的姿态出现,古人的这种,多变的处理,是我们今人所不具备的。再有,就是最后的章,有点太大了,这个不管是硬笔还是软笔,我们的落款文字和章,应该是协调的,文字小章不要大,字小章小,字大章大,这个就是我们对于章的一个把控和选择的问题。再有,就是今人所学的字,就是学今人的太多,今人的这种规范字,或者说是这种千篇一律的,这种效果是比较多,但是书法的角度,不是千篇一律,像排叠,刷子,梳子这些都是线条,是一样的,所以这种感觉,更多的是偏向规范字,与书法相距甚远,所以我们还是应该把眼界放长远,尤其是不仅是长远,还应该往高处看,看古帖,看古代名家的作品,这些才是对于我们的书法有很大的益处。但是从另一方面又讲,古帖确实是有一定的难度,就是因为有难度存在,所以大家才会选择今人。今人操作比较容易,但是容易,他只停留在这样普通的一种成就里,充其量就是规范字,写的稍微好看一些,但这种好看,也属于我们今人的一种审美,和古帖当中的美是大相迳庭的,所以如果有余力,或者说是想找到一些更偏向于古帖的这种前贤的作品的这种传承,还可以去找一些关于古帖的一种原本,墨迹版本,碑刻版本都可以去临习。</p> <p class="ql-block">♦️书友在展示过程的留言:</p> <p class="ql-block"> 一组船王书友看复赛展示时留言:</p><p class="ql-block"> 书法“无色而具图画之灿烂,无声而有音乐之和谐”在书友们的美书中,我感受了图画的丰富情感及音乐的悦耳动听!</p> <p class="ql-block"> ♦️启蒙书法老师沉默:</p><p class="ql-block"> 六年时光,笔耕不辍,大家的作品里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宁静和闲适。</p><p class="ql-block"> 六年了,大家仍保持着最初的热情和梦想,凝神静气,正心敏行——练字练心,把中华汉字之美传播光大,同时也告诉世界那句古老的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p> <p class="ql-block">美篇编辑:群主宁姐</p><p class="ql-block">作品点评:三石老师</p><p class="ql-block">文字转换:宁 姐</p><p class="ql-block">点评文字校对:六组简书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