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灸疗要想有效果,贵在坚持是前提条件,循序渐进是正确方法,施灸材料的选择是必要手段,合理的配穴与正确的操作方法是重要保证,打通经络是重大转变,身体强健是最终目的。任何人都不能违反这个规律,否则,不是效果不明显,抑或刺激过量伤害到身体。</p><p class="ql-block">灸疗的施治原则图片</p><p class="ql-block">灸疗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除非紧急情况,任何人施灸都应该遵循这个原则。</p><p class="ql-block">一、刚开始接触灸疗的朋友,应该刺激量小一点,施灸的时间短一点,穴位少一点;如果一开始就很大的刺激量,身体一时无法适应,会出现诸如晕灸、出虚汗、恶心、头晕、失眠、腹痛、上火等身体反应过度的现象;</p><p class="ql-block">二、施灸一段时间后,初步取得成果,身体慢慢适应了,也出现了轻微的灸感,这时候就要慢慢增加刺激量,火力大一点,距离皮肤近一点,施灸的时间也要相应延长,穴位也可以多增加几个;</p><p class="ql-block">三、当取得一个阶段的成效后,身体开始恢复、经络基本通畅、灸感强烈了,这时候就要触动更深层次的病灶,除了以上要增加的项目外,施灸材料跟着也要变化,要求火力更足、渗透力更强,否则就会一直停留在病灶的浅层,无法深入,也就无法彻底治愈疾病。</p><p class="ql-block">灸疗如何取穴</p><p class="ql-block">灸疗对一般人来说最难的,就是穴位的找法。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寻找穴位的任何诀窍,因找穴位困难或不准确,艾灸的效果就差,终究失去耐心而放弃灸法,真是可惜。</p><p class="ql-block">现就一般寻找穴位的诀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p><p class="ql-block">穴位,简言之就是体表一定的部位出现反应的地方。它是脏腑问题在体表的一些反应点,代表着脏腑功能的盛衰,身体有异常,穴位上便会出现各种反应。这些反应包括:</p><p class="ql-block">①用手指一压,会有痛感(压痛);</p><p class="ql-block">②以指触摸,有硬块(硬结);</p><p class="ql-block">③稍一刺激,皮肤便会刺痒(感觉敏感);</p><p class="ql-block">④出现黑痔、斑(色素沉淀);</p><p class="ql-block">⑤和周围的皮肤产生温度差(温度变化)等。</p><p class="ql-block">欲找穴位,先压压、捏捏皮肤看看。若出现前述的反应,即可判断有穴位在。</p><p class="ql-block">另外,穴位的找法中,长出现“两指宽”、“三指宽”等字眼,这是计算穴位位置时的基准,有“同身尺寸”之说。例如,“一指宽”是指大拇指最粗部分的宽度,为一寸;“两指宽”则是指食指与中指并列,第二关节(指尖算起的第二个关节)部分所量的宽度,为1.5寸等。 </p><p class="ql-block">手指的大小、宽度,依年龄、体格、性别而有极大的不同。以此法确定穴道位置时,务必以患者的指宽度来找。</p><p class="ql-block">施灸的程序图片</p><p class="ql-block">《千金方》上说:“凡灸当先阳后阴,言从头向左而渐下,次后从头向右而渐下,乃先上后下也。”《明堂》说:“先灸于上,后灸于下,先灸于少,后灸于多。”《医学入门》说:“灸则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p><p class="ql-block">“先阳后阴,先上后下,先少后多”是灸疗操作的常规。“先阳后阴”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阴平阳秘,而无亢胜的弊端。“先上后下”就是先灸头面躯干部后灸四肢部,或先灸头面与胸部后灸腹部和下肢部。因半身以上同天之阳,半身以下同地之阴,这样艾灸可以达到阴升阳降,水升火下,水火既济。“先少后多”就是初灸者刺激量宜先小后大,以便患者逐渐适应,这是一般施灸的常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治则有标、本、缓、重之别。而“治病必求于本”,诸如“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等;因此,艾灸时间的长短,刺激量的大小,不宜拘泥固定,关键在于辩证论治,灵活运用,才能取得应有的疗效。</p><p class="ql-block">灸疗的适应症</p><p class="ql-block">最近经常有艾友咨询时反映说,看了某专家的文章,或者医院的大夫说某种疾病不适合艾灸。根据本人多年的临床实践和患者的治愈情况,我可以负责任的说“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各种疾病都适宜艾灸,唯一要注意的是根据个人身体状况的不同,艾灸的刺激量要有所调整,不能固定于时间的格式化,要灵活掌握。</p><p class="ql-block">手持灸为什么效果好?图片</p><p class="ql-block">手持顺时针转圈灸,灸火可以带动气机在体内旋转,形成巨大的气冲压,冲破瘀阻点,达到疏通经络,祛病保健的目的。手持灸是主动祛病,而工具灸是静止的,被动的。手持灸热量向远端传导的更快、更明显,这就是循经感传现象。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车头是什么?就是动力,手持灸才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而激发敏感的循经感传,才能提高疗。</p><p class="ql-block">手持顺时针回旋灸为什么效果好?这是因为灸法治病讲究的是“治气”。首先我们得承认人体内是有气在流动,古人说“气滞血凝”、“气在血之先”,就是说明气的重要性。本人讲求手持灸必须要顺时针转圈,就是为了用灸火带动气在体内随灸火转动,一旦这股气被灸火扑捉并带动一起旋转,就会在经络里产生巨大的气冲压,从而冲破瘀阻点,达到疏通经络的目的。经络通畅了,病痛自然就消失了,这些是借助工具艾灸所无法快捷达到的。因为手持顺时针转圈灸是动态的,是主动的,而工具灸是静态的,是被动的。</p><p class="ql-block">还有就是手持灸必须要求艾条火力要充足,对经验老道的灸师影响不是太大,但是对新手,这一点就显得格外重要,因为火力足可以弥补新手带气不足,在同等情况下,据本人长期对比,手持灸的疗效要比工具灸至少快10倍以上,而且一旦激发出敏感的循经感传,效程也要久很多。</p><p class="ql-block">正确认识和处理排病反应图片</p><p class="ql-block">由于各人身体存在差异,有人灸疗后感觉很好,病痛立刻减轻,而有人则“副作用”反应明显,不断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因为灸法祛病是螺旋形上升,波浪形前进的。其实,理疗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排病反应,应采取忍耐和任其自然的态度,最好不用药物控制,以免降低治疗效果或出现不良反应,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用消炎止痛药或激素类药物。香灸法是在给病邪以出路,是因势利导之法,而乱用清热消炎药,激素药等反而会使病邪内敛,十分难得的排病机会会失之交臂。如出现腰酸、困乏、头痛、失眠、腿软等反应,且连续多日每夜只能睡3-4小时,只要第二天体力精力都无多大变化,就不必有意强迫自己非睡不可,更不能吃安眠药强迫自己入睡,应采取忍耐的态度。当渡过反应期之后,睡眠会自然恢复正常,神经系统功能也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总之,对于排病反应,应持平静态度和乐观的心情,顺其自然,一般过几天就会自然消失。</p><p class="ql-block">又例如有人灸疗后会腹泻,这是因为灸疗是通过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刺激体表一定的穴位,通过经络、神经、体液的传导,以激发和调动人体内在的抗病能力,起到扶正祛邪、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而人体水液的代谢运行全靠“肺气通调、脾气传输、肾气开阖、三焦决渎、膀胱气化、小便通利”。腹泻和大肠的功能是否正常关系密切,而肺和大肠是互为表里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艾灸一段时间后,经络通畅了,水液循环和代谢也旺盛了,大肠的水液就会增多,从而引起“腹泻”,其实这是身体调整的一个好像现,只要继续坚持,身体很快就会恢复正常。</p><p class="ql-block">灸疗的补泻方法图片</p><p class="ql-block">“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火自灭;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令其火灭。”补法就是艾柱放到皮肤上,不要管它,让它自己慢慢燃烧完;泄法是艾柱放到皮肤上,用嘴慢慢吹气,让艾柱燃烧快点,刺激大,火力猛。</p><p class="ql-block">香灸的补泻之法则不同,距皮肤3-5厘米,在穴位上方顺时针转圈,圈的直径以3寸为宜(同身寸),1-2秒一圈,灸至皮肤红透,入穴后,用手按住穴位,使经气不外泄,为补,要领是转圈速度要缓慢;泻法是距皮肤1.5-2厘米,顺时针快速转圈,半秒钟1圈,甚至可以用嘴慢慢吹香头,使火力渗入,灸至皮肤红透,入穴后,不用手按穴位,使经气外泄。</p><p class="ql-block">艾条灸可参照此法,但要注意,艾条比较松散,注意香灰不要洒落烫伤皮肤,尤其是面部,一定要小心注意。</p><p class="ql-block">灸疮的原因和处理图片</p><p class="ql-block">《针灸易学》说:“灸疮必发,去病如把抓。”《灸经》上也说:“凡着艾得疮发,所患即差,不得疮发,其疾不愈。”灸后皮肤出现水泡,注意不要挤破,任其自然吸收。如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刺破,放出液体,消一下毒,买一点红霉素眼药膏抹上,用纱布包敷,尽量不要碰水,几天就好。</p><p class="ql-block">灸法祛病并不简单图片</p><p class="ql-block">经络是一种活体现象,是沟通表里的一个重要通道,一般来说,本经上的穴位都可以治疗和本脏腑有关的病候,以五腧穴来说,五腧穴又叫五行穴,分属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行相生相克,那么五腧穴根据本经的属性,也将相生相克,以“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施治原则,选穴就大有学问了。所以,看似简单的艾灸,其实并不简单,更不要说针灸和香灸了。</p><p class="ql-block">艾灸注意事项图片</p><p class="ql-block">1、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要在施灸时分散注意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徒伤皮肉,浪费时间。对于养生保健灸,则要长期坚持,偶尔灸是不能收到预期效果的。</p><p class="ql-block">2、要注意体位、穴位的准确性:体位一方面要适合艾灸的需要,同时要注意体位舒适、自然,要根据处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证艾灸的效果。</p><p class="ql-block">3、防火:现代人的衣着不少是化纤、羽绒等质地的,很容易燃着,因此,施灸时一定要注意防止落火,尤其是用艾炷灸时更要小心,以防艾炷翻滚脱落。用艾条灸后,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人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p><p class="ql-block">5、要防止感染:化脓灸或因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搞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p><p class="ql-block">6、要掌握施灸的程序: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p><p class="ql-block">7、注意施灸的时间: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p><p class="ql-block">8、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p><p class="ql-block">9、防止晕灸: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p><p class="ql-block">常见病症的选穴</p><p class="ql-block">1、肝火甚:太冲、阳陵泉</p><p class="ql-block">2、心悸烦躁:大陵、神门</p><p class="ql-block">3、痰湿:阴陵泉、丰隆</p><p class="ql-block">4、积食:下脘、腹哀</p><p class="ql-block">5、痰重:中脘、脾俞</p><p class="ql-block">6、湿重:阴陵泉、三阴交</p><p class="ql-block">7、血瘀:膈俞、血海</p><p class="ql-block">8、肺热:肺俞、尺泽</p><p class="ql-block">9、气郁:阳陵泉、太冲</p><p class="ql-block">10、寒凝:神阙、关元</p><p class="ql-block">11、津液亏损:复溜、太溪</p><p class="ql-block">12、气血亏损:心俞、脾俞、足三里</p><p class="ql-block">13、湿热下注:内关、阴陵泉、三阴交</p><p class="ql-block">14、肾气不固:气海、中极、足三里</p><p class="ql-block">15、心悸失眠:心俞、肾俞、神门、太溪</p><p class="ql-block">16、劳损:局部阿是穴</p><p class="ql-block">17、 骨骼变形:大抒、悬钟</p><p class="ql-block">艾灸上火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艾灸上火主要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引起的:</p><p class="ql-block">1、动脉血管附近施灸时间过长,这样会引起血热,而导致上火;</p><p class="ql-block">2、使用劣质的艾制品。艾灸之所以能治病,就是因为艾绒燃烧产生的热量会穿透皮肤,深达里层,热量会顺经络向远处传导,出现奇妙的循经感传现象,使“气至病所”,只有“气至病所”才能达到祛病保健的目的,而且,皮肤表面不觉得刺痛,这也是自古使用艾作为施灸材料的主要原因。而劣质的艾制品热量很难渗透到里层,只在皮肤表层聚集,使护卫人体的卫气受热(就像风热犯卫导致发热一样),引起上火。</p><p class="ql-block">3、艾灸完后要多喝热水,卧床休息至少半个小时,最好睡一觉,不宜立刻剧烈活动或吃饭,否则会出现经络瘀阻而上火。</p><p class="ql-block">4、灸法最注重补泻,不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只看几纸某些专家介绍的施灸方法,而不讲辩证,不分析致病原因,只照猫画虎乱灸一通,不但于病无补,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p><p class="ql-block">5、艾灸最好手持顺时针转圈灸,速度控制在每圈2-3秒,圈的直径为3寸(等身寸),距皮肤的距离2-3公分;配穴要兼顾标本根结,不但要选取胸腹部和背部的俞募穴,更要重视四肢的五腧穴;实在不方便手持灸的,可选用竹制艾灸盒,坚决反对使用随身灸,随身灸虽然使用方便,可是包裹在它外边起防烫伤作用的保温袋,阻隔了艾绒的药物成分向深层渗透,只是起到了局部温热的作用,这些都可能导致上火。</p><p class="ql-block">大家需客观、冷静的看待灸疗。自古以来大量实践证明,灸疗法对常见的200多种疾病都有很好的理疗效果,但是,这绝不是对每种疾病都100%有效,这有一个概率的问题。比如痛经、肾虚腰疼、脾胃不和等治愈率就达95%以上,颈椎病、腰椎病、乳腺问题等可达70%-90%,子宫肌瘤、宫颈糜烂、骨刺等就只有20%-30%的治愈率。这时候就需要配合中药泡脚,擀法、刮痧、食疗等方法。总之,家庭调理应坚持“灸疗+中药泡脚+食疗”相结合的家庭综合调理法,灸疗的作用是疏通经络,中药泡脚能很好地调节各脏腑之间的功能,食疗是补益气血,只有将这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效果才更明显,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就是“内调与外调”相结合的中医调理方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