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追叙文城轶事 遥闻八景余香</b></p><p class="ql-block"> 文/蔄红伟 </p><p class="ql-block">文登名于秦皇时代,建制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年间,是齐鲁大地上为数不多的千年古县。唐朝初年始设登州时,它曾是辖文、牟、黄三县的登州府治所。作为文登县驻地的文登城,自然也就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千年古城。</p><p class="ql-block">尽管历史的痕迹在斗转星移中,纷纷与时间做着吻别。但文登这座古城,仍有许多藏于血脉里,风雅而又美丽的古旧记忆。如,已经消失在历史烟云之中的“文城八景”,便是这座文化古城印记中,带有鲜明的文登学遗传根脉的洞天风物传说。今日,我们重新拾起这些光阴的暗香,便可找到窥探这座文化古城久远风貌的门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b> 一景:城南三里庙——棋盘石</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距今一百多年以前,位于当时文登城“CBD”以南三华里左右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庙宇。大概位置在今日文登二中前的棋山路附近,文登城里的人们都称其为三里庙。旧时,每年的三月三,这里都会有一场热闹非凡的庙会。</p><p class="ql-block">三里庙附近,是一片山势缓和的山体。在这片山体上,曾裸露着一块很大的石硼。其中,有一块其平如砥的大石硼上面,谁也不知是何人何时凿了一个大棋盘(位于今日二中红绿灯加油站处)。这副棋盘,也曾留下许多的美丽传奇桥段,有说吕祖与仙友在此对弈的奇闻,有讲先人们在此棋峙的趣事。这块“棋盘”石身下的山体,也就成了当时人们口中的“棋盘山”。</p><p class="ql-block">那么,棋盘山上的这方棋盘,到底是吕祖的神就,还是先辈的人为?是仙人的闲情弈棋所留,还是先代文人墨客棋战曾坐?对此,很早的人们就已经难以究寻了。但无论如何,在一块普普通通的石硼上,能留下如此一副鬼斧神工的作品,且饱受着不知经年的岁月洗礼,依然清晰可辩,还镌印了一份文登厚重文化历史的沧桑美,实属难得的奇观!</p> <p class="ql-block"> <b> 二景:城南门外——饱隆桥</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文登城与所有古时城池一样,曾也是一座森严壁垒的城郭。它不仅有牢固、厚实且高大的城墙和严密的城门,城墙上的筑墩、台楼以及城墙外的城壕设施,也是层层设置,应有尽有。</p><p class="ql-block">在文登南城门外,间于南城门与城南河之中,有一座极具江南韵味的小桥,名曰:饱隆桥。是的,你没有看错,不是抱龙桥,而是饱隆桥。并且,那时城外的河,也不叫抱龙河,而称做城南河。</p><p class="ql-block">饱隆桥是座石拱桥,拱背隆起,环洞圆润。准确地说,饱隆桥下除了雨季,平时一般是无水的。不过,每逢雨季,它便显现出那份最具深沉而优雅的个性和神韵来了。</p><p class="ql-block">尤其蒙蒙细雨中,饱隆桥秀水拱桥,石栏环洞,似一个善于妆容打扮的女子,蘸抹幽静而又古典的温润美,在文登城外,妆饰出一片小桥流水的江南小家碧玉风情。</p> <p class="ql-block"> <b>三:城西门里——玉带桥</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说起玉带桥,其实旧时的中国有太多名为玉带的桥。它们几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桥体拱高而薄,成挺拔流畅的曲线形,是一种高拱石桥。从正面望去,高高隆起的桥身是一架向上的石梯。玉带桥的桥洞,由有规则的一个或多个半圆组成。桥身与桥栏,多选用青白石和汉白玉雕砌。洁白如玉,宛如玉带。</p><p class="ql-block">文城玉带坐落在当时的柳营街西首附近,与饱隆桥一样,也是雨季桥下才有水的。它没有颐和园的玉带桥那么高,也不比江西信丰现存的玉带桥那样长。但它却也具备了通常玉带桥一样洒脱悠然的风流态度。每当桥下河水荡漾时,桥洞与水面的倒影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仿佛是水面上托起了一轮明月。远远望去,犹似一条白色的玉带牵系着一轮明月,飘浮在水面之上,甚是幽雅秀美。</p><p class="ql-block">文城玉带桥是当年此间的闲美风物。谁也不知,曾有过多少才子佳人的美丽邂逅,曾有过多少的红尘无奈,打此经过。</p> <p class="ql-block"> <b> 四:城西门外——西壕塔影</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壕,是古时一座城在筑造军事防御设施时,挖掘出泥土后,所形成狭长的沟。规模大的,又名濠河或护城河。据记载,千年文登城很早就有着自己的防卫土城。明洪武元年(1368),出于抵御倭寇的需要,莱州卫镇抚韩整督军下令加固修葺后,文登城墙已达到周3.5千米,高8.33米,厚3.33 米,且建有15座楼堡。文城是一座坐依北山而面南的古城,其城东、南、西三个方向,在筑建和加固城墙时,都留下了深壕。西壕就位于今日的百货大楼西侧的西壕街附近。</p><p class="ql-block">壕,究竟是何等容样?宋代刘克庄在《开壕行》中,就用“壕深数丈周十里……凿教四面皆成水。”的诗句,真实的还原了它的真容。而同朝代大诗人杨万里的一句“壕水深清一镜如”,又定格了古城壕水清如琉璃,平似玉镜的确切姿相。</p><p class="ql-block">古文城西壕在规模上,虽不及那些古都名城的护城河来得那么宽宽荡荡。却也丝毫不影响在它清澈文静的世界里,有容纳天色映照,岸景倒铺的胸襟与格局。特别在适时的风和日丽中,它竟然能将五里顶(山名)上,五里塔的美丽倩影都拥入怀中。从而辟出一境岸上的真实与水中的虚幻间,难分难解之界。让人们在梦幻般的世界里,聆听那一壕碧水,在缓缓地讲述着文登古城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b> 五景:城北门外——后寺小黑驴</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无论从什么朝代去看,大自然的智慧丝毫都不逊色于人类,她永远都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而又神奇的艺术家。无论于什么角度去说,大自然的杰作,也总是地球上,最古老而又无法重复的“天然艺术品”。而喜欢感受大自然奇特创作魅力,则是每个朝代人的共性。</p><p class="ql-block">旧时,在文登城城北方向,也就是今天的防疫站北,有一座寺庙。由于这座寺庙位于文城的最北面。所以,被当时的文城人称为“后寺”。在“后寺”门外的不远处,有两个石鼓状石墩支撑的长石凳,放置在路边供人歇息。长长的石凳面上,有一些天然形成的黑色花纹。而石凳面上这些稀有的花纹,竟清晰地显现着一头惟妙惟肖的小黑驴。憨态可掬的小黑驴,透出那般生龙活虎的神态,再次展露了大自然奇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也招致了无数人的喜爱与叹服。当时,有人甚至专程远道来此一饱眼福。</p><p class="ql-block">文城坊间曾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个远乡人,听说文城后寺有一头长在石头上的小黑驴,非常独特有趣,他就来文城想去后寺看看。他以为小黑驴是头立体的石头驴,可他在后寺找了一圈,也没有看到他想看的小黑驴。正当此人坐在石凳上环顾四周时,见有人走来。于是,这外乡人便向来人打听起小黑驴的下落。那人手指他身下的石凳哈哈一乐,说:“哈哈,你可真是骑着驴找驴!”</p><p class="ql-block">“后寺小黑驴”是大自然创造的一幅凝固的艺术品,也成了文城八景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b>六:城东门上——城墙(镶嵌)石镜</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城东城门楼上的“石镜”,应该是文城八景中最先消失的一景,在它的传说中,文城老人常冠以“东门楼子”的习惯说法。而善于求本探源的老人则说,其实这一说法不是很准确。实际上,“石镜”是镶嵌在城门的上方与城门楼子下面之间墙上的。由于东门楼子“石镜”,是文城八景中较早消失的一景。因此,今人早已无从知晓其真实面目了。</p><p class="ql-block">· 尽管我们现在无从考究文城东门楼上的石镜,是何种的珍奇与壮观。但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智慧的先人为了自览容貌,最先运用的固体物化镜子就是石镜。它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是一种磨平后照人的“黑曜石”镜,这在我国的出土文物中,是可以查到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一种石镜,是采用一种白色石料磨制而成。 如晋 王嘉在《拾遗记·周灵王》中所述:“时异方贡玉人、石镜,此石色白如月,照面如雪,谓之‘月镜’” 又北魏 郦道元在《水经注·庐江水》中有述:“山东有石镜,照水之所出。有一圆石,悬崖明浄,照见人……”</p><p class="ql-block">唐 李白也用“石镜更明天上月,后宫亲得照蛾眉。”的诗句,对石镜做了描述。</p><p class="ql-block">· 当然,文登城楼上的石镜决不是为照“粉黛蛾眉”而设置的,但它究竟是不是为保一城平安,做以避驱东来邪倭魔寇的风水照妖镜,可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 到此,我们已无需再探究这石镜到底是黑还是白,究竟还是不是用以镇妖驱邪之用了。无论它是什么颜色,有何种担当,都是一种极其难得的中华古老的风物遗产。如此难得的宝物能坐阵于一城的城楼之上,恐怕也只有文登城这座有源之水、有本之木的千年古城,才拥此实力吧?那么,再说东城门楼上的这块石镜,作为文城的八景之一,亦是无可争议的历史风物景观了。</p> <p class="ql-block"> <b>七:城东门外——盘龙槐</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槐,是一种根植于华夏大地的原生古老树种,是活的文物与化石。它也被国人奉为具有灵性的神树。而盘龙槐(又名蟠龙槐、龙爪槐)是古槐中名字最为霸气的槐,并为公认的槐中之最。</p><p class="ql-block">旧时,但凡有点年头的一些人群古居住地上,总会有一、两棵皮纹斑驳、躯干虬曲、枝节苍葱的老槐与其成标配。当然,千年古城文登也不例外。在文城著名的召文台前,就有这样一棵饱经沧桑、风韵嶙峋的古槐。它的躯干斗折蛇曲一般,就是被人们视作槐中之最的盘龙槐。“台上召文台,台下盘龙槐。”曾是一两百年前,文城人为之自豪的一双历史文化遗产和闲美风物。</p><p class="ql-block">当时,在文城召文台下,(即今日召文台南门偏西的文山路路南附近)有一口古井。此井,井水甘冽清澈。那棵盘龙槐就生长在这口古井的井台边,它苍老遒劲的根,紧紧地抓住井台下的泥土。曲似盘龙般的躯干缠绕着由地而出,倔强地将一把枝节参差交错的大伞,稳稳地罩在了古井之上。远远望去,苍顶如盖,婉转幽美。</p><p class="ql-block">盘龙槐不仅独木成景、蔚为奇观,它还因扶托着几百年的沧桑,自带了一身的神圣、神秘和威严,赢得了当时人们心悦诚服的敬畏与尊仰。本地百姓都在传说,盘龙槐有灵气。有很多人虔诚地来古槐下,给盘龙槐系上红绳、红布,为自己及家人祈福许愿!</p> <p class="ql-block"> <b>八:城东门外——文山麦浪</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古时,在文山召文台前,有一片归为历代县衙所有的官田(今召文台前的一片平坦区域)。在这片的肥沃土地上,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尽是片瑞麦芃芃,嘉禾穰穰的喜人景象。其中,一望间的风吹麦陇黄浪涌,是年复一年里,这片平畴以它独特的璀璨,深深地镌刻在这座古城记忆中,最永恒的馨香画面。</p><p class="ql-block">岁月的美是永恒的,它年年重复着返青回黄的流动。文山麦浪更是文城那些年里,最固定的丰熟田园风景写意画专版。年年按时铺开,岁岁如期卷起,从不缺席。只不过,这片被风景和希企包裹着的,处处夺目,让人流连忘返的金色麦香风景,在以往那些缺吃少穿的朝代里,不知是多少普通百姓,在熬过青黄不接的三春后,望而止渴的“梅子林”?那个时候时,除了官田,谁还能拥此偌大的一片“风摇麦浪黄云拥”?</p><p class="ql-block">曾有人说: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p><p class="ql-block">而我在心中默默祈祷:但愿像文山麦浪一般的金色风景,在文登大地年年岁岁永恒。只不过,希望它的新鲜芳香,能人人品得到!</p> <p class="ql-block">文城八景中的每一个景致,都有它的一段历史、一个传说、一种民俗和一段故事。这些珍贵的流年况味,都是文登古城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今天,这些历史的风土风物虽然都已随光阴的流转,成了岁月远去的过客。但这些文化与历史,终是其他城市不可复制的财富。我想,只要文登古城的这块风水宝地还在,只要文登古城上勤劳智慧的人民还在,惜别了昨日的旧花夕水,散发着具有文登特色文化内涵的美丽景致,仍会以时代的风貌,做着更新、更奇异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感谢我的楹联老师王裕璐先生,提供本文的八景素材。王裕璐老师今年83岁,是位乡土文化爱好者,也是文登屈指可数的联家翘楚。他出生于文城文山村的一个医药之家,自幼对文城的历史风土文化就充满着兴趣。“文城八景”是他在年少时期,听本村人林基钰先生所叙。(林基钰,读书人,已故。其父为文城内德高望重的会首,负责组织文城内的商家、财主集资为城里百姓邀请戏班演出等工作,是一位见多识广的老文城文化名人。)事隔多年后,王老师只记得其七景了。为找回遣忘的一景,王裕璐老师曾询问过文城里的多位老人未果。功夫不负有信心,最后在文山村的王燮先生(读书人,已故。)那里,王老师终于得到了“石境”一景,从而补齐了八景。】</p>